道德真经注(汉河上公) - 第 12 页/共 21 页
  
  
   或益之而损。
  夫增高者致崩,贪富贵者致患。
  人之所教,
  谓众人所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教之。
  言我教众人#8,去强为弱,去刚为柔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
  强梁者,为不信玄妙,背叛道德#9,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云不得其死者,谓为天所绝#10,兵刃所加,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
  吾将以为教父。
  父,始也。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
  偏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无有入於无间。
  夫言无有者,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於神明,济於群生也。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吾见道之无为,而万物自化成也,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於人。
  不言之教,
  法道不言#11,师之於身。
  无为之益,
  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於精神,治国则有益於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
  天下,人主也。希能有及道之无为。无为之治,治身治国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遂身必退也。
  身与货孰多?
  财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
  好於利则病於行也。
  甚爱必大费,
  甚爱色者,费精神也;甚爱财者,遇祸患也。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者也。
  多藏必厚亡。
  生多藏於府库,死多藏於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发之息。
  知足不辱,
  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於身。
  知止不殆,
  知可止则须止,乃财利不累於身心,声色不乱於耳目,则终身不危殆。
  可以长久。
  人能知於止足,则福禄在於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能长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谓道德大成之君。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
  其用不弊;
  其用心如此,则无弊尽之时。
  大盈若冲,
  谓道德大盈满之君。如冲者,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其用不穷。
  其用心如此,则无穷尽时。
  大直若屈,
  大直谓#12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如屈者,不与俗人争,如可#13屈折也。
  大巧若拙,
  大巧谓多才衍也。如拙者,亦不敢见其能。
  大辩若讷。
  大辩者,智无疑。如讷者,口无辞。
  躁胜寒,
  胜,极也。春夏,阳气躁疾於上,万物盛大。极则寒,寒则零落散亡也,言人不当刚躁也。
  静胜热,
  秋冬,万物静於黄泉之下。极则热,热者生之源也。
  清静以为天下正。
  能清能静,则为天下之长,持正则无终已时也。
  俭欲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
  谓人主有道。
  却走马以粪;
  粪者,粪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马以治农田也。治身者却阳精,以粪其身也。
  天下无道,
  谓人主无道也。
  戎马生於郊。
  战伐不止,戎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还。
  罪莫大於可欲,
  好色淫欲。
  祸莫大於不知足,
  富贵不能自知禁止。
  咎莫大於欲得。
  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故知足之足,
  守真根也。
  常足矣。
  谓无有欲心。
  鉴远第四十七
  不出户,以知天下;
  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不窥牖,见天道。
  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人君清静,天气自正;人君多欲,天气烦浊。吉凶利害,皆由於己者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谓去其家观人家,去其身观人身,所观益远,所见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圣人不上天,不入渊,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
  不见而名,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圣人原小而知大,察内而知外也。
  不为而成。
  上好无为,则下无事,家给人足,万物自化也。
  忘知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
  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14。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
  为道日损。
  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销损。
  损之又损,
  损之,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