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18 页/共 31 页

谓得所受之本。   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   和气接物而无间息。   即是合而生时於心者也。   心不自生,合时而生。   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   形同於物故化,神同於道故存。   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   夫水火之功,不能自制,其类故化者不能化物,不化者方能化耳。以不化之体化无穷之物,故不可极也。   化者复归於无形也,   物之生也,各归其根。   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   道在象先,   故生生者未尝死,其所生者即死,化物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   义已见上。   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   通玄真经卷之三竟   通玄真经卷之四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合朱弁正仪注   符言篇   符者,契也。言者,理也。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谓与矣。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   上乎无上,下乎无下,故能高能深,能上能下也。   平乎准,直乎绳,   非衡能平,无处不夷。非绳能直,无处不正。   圆乎规,方乎矩,   非圆能圆而无圆,非方能方而无方。   包裹天地,而无表里,   其大无外,其细无内。   洞同覆盖,而无所碍,   大圆无涯,大通无滞。   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前已解。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私,   尸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公。   倍道而任已,见誉而为善,立名而为贤,   倍,背也。背道祈誉,非善之善。趋俗求名,非贤之贤也。   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即无功,   顺理则用心寡,而成事大,逆时则用力多而见功鲜。   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身。   要誉立效,求合时君者,功未济物,败以及身也。   老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动不为主则无形,无形故无将迎之福。唱而方应则无怠,无怠故无未来之祸也。   始於无形,动於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   治未兆之事则为福,绝非常之利则无害也。   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则乱。   失所宁者,谓舍内宁而外求宁,则固矣。失所治者,谓遗身而求治人,则惑矣。   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谓玉石分而争夺生。   其文好者皮必剎,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物有美而见害,人晞名而召祸。   华荣之言后为愆,   先聘华词,后招身祸。   石有玉伤其山,   山不藏宝必见鉴,人不慎言必招祸。   默首之患固在言。前黎民所以蒙祸、其妄议国家典法之言故也。   且君子攸戒,尚亦三缄,小人腾口,得不招祸也?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时之从,动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   夫圣人治道,先知存亡,县料得失,故舒卷扉定,宠辱不惊,方获终吉以保其身。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极而祸生。非祸福相倾,乃动用之乖分耳。   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   以天为盖覆无涯而皆善,以地为轸运无穷而莫害。   陈彼五行,必有胜,   金火相攻,衰王递作。   天之所覆无不称,   天道包弘各称。   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无知者善,不知强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事,还自贼。   名显道丧,事起害生。   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尘不垢其身。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矜其能,丧厥功。骋其伎,丧厥身也。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时会自得,不假力争。道在自尊,何烦矜圣?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   道之所贵,德之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   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道无形状,不可把握,故执之则失。又非形体,难以雕刻,故为之则败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众,天下双。   兼得四句者,上为皇为帝,偏得一言,则下为霸为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   言非命,人自取之也。   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陵强,兵共杀之。   故死生在我,祸福无门。匪降自天,职竞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功高则报厚,怨深则息大。随其轻重,遗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己而得矣。   明此四者,可谓大通。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   无谲诈之行,人何非我?怀仁恕之情,我无尤人也。   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   自修己德,不求人誉。   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也,   不能防不测之祸,信命不遗。不能要必至之福,来者当受也。   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   祸生非己,虽祸而何忧?福至非我,虽福而何恃也?   是故闲居而心乐,无为而治。   恬泊优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