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13 页/共 31 页
四支九窍之表,五藏六府之裹。
头之圆以法天,足之方以象地。
天园而地方,故其上下各以类也。
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
九解者,天之九宫门也。
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骨节;
皆法象於上也。
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
风散之,雨施之,此取与也。寒主杀,暑主和,此喜怒也。
胆为云,
勇威之象。
肺为气,
皓素之象。
脾为风,
动之象。
肾为雨,
阴泽之象。
肝为雷
震怒之象。
人与天地相椑类,而心为之主。
心为感变之主,亦类乎造九之机本也。其余支藏,皆有所应,则天人之际相椑类矣。然心者,本主於舌之一窍,不受外裹,将无所牵,故为众主耳。
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目象日,耳象月,气象风,血象雨。
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
夫日月差度,则至薄蚀;风雨不时,毁折五谷。施之於身,断可知耳。
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
五星所镇,各有分野。天时人事,交感而生。故诸侯之国,方伯之州,一至失德,则象变於上,下受其灾。是知人与天地相椑矣。耳目,日月也;血气,风雨也。气悖则风飘,血沉则雨滞,耳目不节,则日月差度。盖其然矣。
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视听而不息,精神何能驰聘而不乏。
夫天地广大,不可际极。日月章耀,未尝不临。尚以亏蚀之损,节其全功,寒暑为恒,爱其神明,况乎居分剂之人而能用之无节者也。
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
善守其内者,不为外之所失也。
夫血气者,人之华,
华犹颜色。
五藏者,人之精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皆内藏为精,外用为神者也。
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
凡喜怒见於颜色,勇怯变乎喘息,皆血气外越之候也。夫如是,损之与益,自可明矣。故血不逆於中,则肌骨充实;气不游乎外,则情欲寡省。藏气不足,乃有偏嗜和而调者,何有嗜欲哉?
嗜欲省,即耳目清而听视聪达,
嗜欲之来,多在耳目。故其寡省即自清矣。清则耳听不惑,目达不眩也。
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藏能属於心而无离,即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
五藏皆有所象,神气各异,唯心为百神五藏之主。夫能使有所属,不闻不应,则神全气专矣。然其胆勇脾骄,动成越悖,非心所制,岂可正哉?
以听无不闻,以视无不见,以为无不成,
心之全功,能用皆可。
患祸无由入,邪气不能袭。
夫邪气犯中,由其无主;患祸生外,以其昧机。故气正者邪不能袭,神全者福至着也。
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
唯宁心则治,五藏自见,乃知天下也。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假是以通明,藉之以出入。
气意者五藏之使候也,
意气为使,则五藏可候也。
故耳目淫於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
应之有司。
血气滔荡而不休,即精神驰骋而不守,
神以形累。
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静则鉴微,乱则迷着也。
圣人爱而弗越,
爱守於形神,不越於声色。
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
所谓物诱於前,心慕於后。
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门,何足见也。
诚能备前之德,则玄鉴无湩。而况祸福已形,无不见也。夫辩类以相名,明数以相生者,事可观矣。缮性以符本,极神以冥远,则往也可原矣。外者迹之前也,内者兆之间也。往者有迹,过迹以至,外来者未形,当兆以称内。盖明机迭之袁,可得而知。祸福之门,何足称者?
故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外淫则推荡在佗,不能鉴之自我也。
故五色乱目,使不明,
色视乃眩。
五音入耳,使不聪,
听杂乃惑
五味乱口,使口厉爽,
遂失正味。
趋舍滑心,使行飞扬,
中有所乱,自无恒业。
故嗜欲使人之气淫,好憎使人之精劳,
弗疾去之者,即忘气日耗。
以是而往,其能久乎?
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也。
皆随其所嗜好,厚养以伤生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也。
忘欢故乐足,遗生故身存。
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二气交运,所以相通。万物大生,其原一也。
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
知其一原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知也。
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
不由道本,触类皆昧。
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
同生天地之间,则吾身当万物之一数也。
物之与物,何以相物。
唯其同者,不至相与彼此。
欲生不可事也,
时之自生,不能使生。
憎死不可辞也,
时之将死,不能恶死也。
贱之不可僧也,贵之不可喜也。
非悦贵而得贵,恶贱而去贱,直自然耳。
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也,弗敢极,即至乐极矣。
任物我之自安,乃极其分。制而极之,固非极也。夫放任所极,非乐极而何也?
守虚
以不惑其累为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