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20 页/共 31 页
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二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闻者所以通人於己也。
言己情以达人情,得人意以通己意。
既暗且聋,人道不通,故有暗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暗聋哉,心亦有之塞也,
目不睹太山,耳不闻雷霆,此形骸之暗聋。有鉴疑鹿马,智昏菽麦,此人之暗聋也。即事不辩,况大道哉?
莫知所通,此暗聋之类也。夫道之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也亦戚矣,飨谷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焉,其为师也亦明矣。
生以道为亲,无形而形焉,其为亲也大矣。谷与气为君,非寿而寿焉,其为惠也厚矣。智以学为师,非师而师焉,其明至矣。
人皆以无用害有用,
勤无用之事,伤有涯之情。
故知不博而日不足,
君子常以所知未远,渴日不足以自勉励也。
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
移博奕之功,而专道德,可致深妙矣。
问与不问,犹暗聋之比於人也。
不闻不问,是谓暗聋之人也。
老子曰:人之情,必服於德,不服於力,
可以德制,不可以力争也。
德在与不在来。
德施於人,不望来报。
是以圣人之欲贵於人者,先贵人,欲尊於人者,先尊人,欲胜人者先自胜,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於道矣。
尊人者非尊其人,而取尊,先人者非先其人而取先,是气顺於道,德归诸己,故推而不厌,戴而不重也。
老子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才藏不称讥危,必至损益相随,祸福斯验者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
众人知利为利,不知以利为病。圣人知利是病,以不病为利也。
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掘藏之家,后必有殃。夫大利者反为害,天之道也。
木之再成者必伤其根,家藏宝货者必殃其身。谓非意而得者,先利后害,天之道也。
老子曰:小人从事日苟得,君子日苟义。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所求者同,所极者异。
小人从事,以苟得为利,利从而害之。君子直道,不以利为期而名归之。故受利同而遇害异也。
故动有益则损随之。言无常是,得无常宜者,小人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察於一事,通於一能,中人也。
所见不周,拘於一域。
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圣人也。
默奸去哀,任贤使能,此圣人也。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归也,故世治即以义卫身,世乱即以身卫义,死之日,行之终也。
世治即以义保身,世乱即以身死义。故君子有益於人,虽杀身不恨。故视死若归,犹生之年也。
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
依道而行,动不乖正。
故生受於天也,命遭於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
遇时也,不遇天也,得之不喜,失之不怨也。
君子能为善,不必得其福,不忍而为非,未必免於祸。
君子为善未必要福,去非未能远祸,终不舍义以求福。易行而脱祸,何则?如是性不可草,心苟无二故也。
故君子逢时即进,得之以义,何幸之有;不时即退,让之以礼,何不幸之有。故虽处贫贱而犹不悔者,得其所贵也。
君子进不以为幸,义得之也。不遇不以为耻,悔何有焉?所存道义,岂苦贫贱哉?
老子曰:人有顺逆之气,顺逆之气生於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於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即心乱。心治即交让,心乱即交争,让即有德,争即生贼。有德即气顺,贼生即气逆。
一其心则顺而正,二其气即逆而邪。正则道隆,邪则害生。道存则神清,清则和治,贼生则气浊,浊则争乱。既浊且乱,亡无日矣
气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二气者可以道而制也。
难以事消,可以道制。
天之道其犹响之报声也,德积则福至,祸积则怨至。
人能行之,天能鉴之,善恶心臻,有如影响。
官败於官茂,孝衰於妻子,患生於忧解,病甚於且愈,故慎终如始,即无败事也。
官败失於正法,孝衰匿於私房。忧虽暂解,犹虑患生,病虽且愈,仍宜节欲。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也。
老子曰:举枉与直,如何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所谓同污而异泥者。
知人不易,举人必明。今举枉为直,以愚为贤,岂有同污而异泥也?
老子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圣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之所在。
圣人一死生,不利彼此,故无死生。愚人异死生,利在得失,故沦死生。
道县天,物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民疾饥。
道系於天,物产於地,中和在人。人者,天之精也,地之灵。故为人之主,必和洽其气,安抚万物,则风雨不愆,灾害不作也。
老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
一言有益,万兵非贵。一事可尊,和璧非宝。
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忘战者危。故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大国莫若修德,小国莫若事人,则征伐不兴,上下安泰也。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
非道不御。
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非德不胜。
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
用贤者之力,得众人之心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胜不如己者,至於若己者而格,柔胜出於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唯保谦柔众不能胜,故能成其胜也。
通玄真经卷之四竟
通玄真经卷之五
宋宣义郎试大理寺主薄兼
括州缙云县令朱弁正仪注
道德篇
夫道也者,通自分之常理也;德也者,备所得之总名也。且《文子》总有一十二篇之目各异,唯《道德》再举者,何也?夫道德之道也,即可物之道也,由可道而成德者,亦可据之德也,但非至道与玄德尔。所以首篇《道原》后篇《上德》原称道本,上乃德极,唯原上之用兹一篇。唯道德之体各归本自然,人间之世,行道立德,修身核名,生且有伦,死而不朽者,莫若此篇耳。
文子问道。
夫道绝学,至理无问,斯所问者,盖触类之道也。
老子曰:学问不精,即听道不深。
人之学者,欲复其性也。因好问而成待间,假修学以至无学。若不精於此,何穷深旨矣?
凡听者将以达智,
达圣哲也智。
将以成行也,
成仁义之行。
将以致功名也。
致同佐之功。
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精则明,深则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上学体道以达智,中学好道以成行,下学游道以至名也。
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
浅深,比也。
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诚。
听彼不深,则无今知之明,斯未造其极者也。夫未明於中,行诚於外者,未之闻也。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
谓损其气以处道。
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
内外各息所能事,奉彼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