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17 页/共 31 页
以谦虚之故弊,资道德之新成。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
所谓大顺。
能至於无乐也,即无不乐也,
无可无不可,则常可矣。无乐则常乐矣。
无乐,即至乐极矣。
言乐之所存,哀之所顺,唯忘所乐者,何待而不极焉。
是以内乐外,不以外乐内也,
内乐外者,我畅於物外;乐内者,物变於我,故同於失者,失亦得之矣。
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
冥然万物之上,真自贵耳。
所以然者,因天下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身得则万物备矣。
自得者,天地万物莫不得?
故达於心术之伦者,即嗜欲好憎外矣,
尽为弃物。
是故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是非之伦生於爱恶,心既无矣,物自玄同,故不知所以遗,而是非都尽矣。
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
虽未忘所存,已得自安自道也。
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不贪势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苟定其分,何所假待?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
四者同在,一安之道遂不至相反也。且士女节操,尚能如是,而况圣人全德者乎?
夫形者生之舍也,
居舍在形。
气者生之元也,
元本在气。
神者生之制也,
由制在神。
一失其位,则三者伤矣。
一失所养之位,则并伤之也。
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
制之使不犯,故利也。
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恣轻炀,充口腹则害。
贪叨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智位高於世,即精神日耗以远久,淫而不还,形闭中距,即无由入矣,
形以刚强为闭,中无和气为距。
是以时有盲忘自失之患。
夫外诱中募,久乃类冥。往而不知归,资盲忘之患也。
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
神全则兼物,由其静也。形困则支策,在其动也。岂可失盛衰之节哉?
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
虽物之往来,莫不顺道也。
如此即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与所化而合,与所变而通。
守朴
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浑乎变化之根,谓之朴也。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
不自动用,与造化者为人。
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虽事物皆实,而真性不知所存也。
治其内不治其外,
未有内治而外欲者。
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
夫无为之为亦朴矣,则体真之士静动亦出乎虚白之域。
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
体元气之本,抱变化之神,居物象之先也。
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性离所污,直以无事为常。
机械智巧,弗载於心,审於无瑕,不与物迁,
审犹委也。不载於心,复何瑕哉?则物之自迁,奚与同往耳?尝试论之,曰,且夫物也者,一时之所也。向非今也,理不至迁矣。而评世之士,定论之人,尚正彼形,不复随妄。况乎性与道合,牵之遂流者哉?
见事之化,而守其宗,
不与物迁之谓。
心意专於内,通达偶於一,
专气无杂,通而不异。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
无为无故。
弗学而知,弗视而见,
与物同和,与物自见。
弗为而成,弗治而辨。
顺天下而自成,随品类而自辨。
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
未尝先始。
如光之耀,如影之效,
纯粹之体,清而能照,虚而能应也。
以道为循,有待而然,
循之则如待也,此寄言耳。
廓然而虚,清静而无,
是其真体。
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
居原者,同之也。
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用,
不使而同,可谓至精。不行而通,谓至神也。
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
无所想象。
其智不萌,
不先其物,
其动无形,
玄应之迹不可见也。
其静无体,
非有依而立静。
存而若亡,生而若死,
不自存生,非无神妙之用。
出入无间,
不碍金石。
役使鬼神,
无心合虚故耳。
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者也,
有上之德,乃能登至道乎?
使精神畅达,而不失於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