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19 页/共 31 页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止,循其所有即所欲者至。   已有者一身之精神,未有者多方之伎术。今废已有之精神,祈未得之方术,未得者夫至,所得者已忘。不保得一之由,难追两失之悔。故至人守其本,不寻其末;贵得於内,不制於外也。   治未固於不乱,而事为治者必危;行未免於无非,而急於名者必挫。   本固邦宁,周行不辱。   故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   无祸之福,福之厚矣。无丧之利,利之大矣。   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唯无祸福,则无损益。   夫道不可劝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害。   道者不可诱以利,无利则无害。故神自安,道自来也。   故尝无祸不尝有福,尝无罪不尝有功。   无祸无福,无罪无功,是谓大通。   道曰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天同气,无思虑也,无设储也,   道曰,道君也,芒昧谓道窈冥不可得见。今但法天以虚,为身以无,为心不虑而成,不劳而物积也。   来者不迎,去者不将,   任其自得。   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   身应物而无穷,道居中而独运。   故处众枉不失其直,   曲全故大。   与天下并流不离其域,   至气流转,真精常存。   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   天无心,不言而万物生;人无为,不谋而百事遂。   内无奇福,外无奇祸,故祸福不生,焉有人贼。   凡有福即有祸,今祸福已冥,孰为人贼害。   故至德,言同路,事同福,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进退章之於邪,开道之於善,而民向方矣。   偏见不足以化俗,正道而可以诱民。   老子曰:为善即劝,为不善即观,劝即生责,观即生患。   劝,勉也。观,察也。夫人为善,当日自勉之。有不善者,察见己过,则向方矣,是不勉其为善矣。若以己为善,察求人之不善而责之者,则有患矣。故劝为善而不善矣。   故道不可以进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见求誉,治随自然,己无所与。   进不饰智以求名,退而修身以自治,推之自然,岂晞人誉也?   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   人有求而不得,道无为而自周。   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而无事,与无能同功,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达而人才灭矣。   夫志德内充,人才外灭者,故有若无,实若虚也。   人与道不两明,人爱名即不用道,道胜人则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道须一致,事不两全。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知定分而探筹,何则,有心者之於平,不如无心者;使廉士守财,不如闭户而全封,以为有欲者之於廉,不如无欲者也。   探筹绝疑於无心,廉士见猜於有欲。   人举其疵则怨,鉴见其丑即自喜。   贤者举过而思改,愚者自媒而为善。   人能接物而不与己,即免於累矣。   先人后己,终身无咎。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宝弊,必以卑辞,弊单而欲不厌。   君子不重宝,币服以谦敬,人能行一之,久而无厌也。   卑体免辞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约定而反先日,   君子之交,不假结约,一言而定,终身不易。小人之交,要以誓盟,未盈旬时,以违旧要也。   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内修道术,   内秉真淳,外无虚饰。   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之广,厉其民死,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即为名者不伐无罪,为利者不攻难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与民同利,民乐死之。与民同心,民共守之。求名者不贪滥,为利者不垂分。此必全之道,即社稷共守、郊境同固也。   老子曰:圣人不胜其心,众人不胜其欲。   心胜则道全,欲胜则身危。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击於物者,正一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性。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说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六情所欲,一心为制。气正於中,则欲不害性。心衰於外,则伪己惑真。故知衰正在我,与夺因心。且一心自正,群物何累也?   老子曰: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   言不外求。   而邪气无由入,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夫须臾忘为贤者,必困其性,   言人贤不可暂忘,若须臾离之,必受困辱。   百步之中忘其为容者,必累其形。   夫辅身御性,必宜节饮全和,使必气内平而神明可保。君子慎微,不在於远,虽十步之内,必虑朽株之患;须臾之间,卒过非意之事。安可怠哉?   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   翡翠以文彩见害,春华以芳菲见折。物有双美,事能兼济,未之有也。   老子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   天之道,明照大闳,至幽能察;地之利,有於万物,广济无边也。   至德道者若丘山块然不动,行者以为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赐,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无与也,故无夺也,无德也,故无怨也。   至人者,势名不能动,欲害不能倾,块然独处,岿然山峙,以其常足,不受赐与,脱其所取,辄亦无让。故与之不得,夺之无怨,故能长久也。   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善夺,唯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   超喜怒之域,忘与夺之情,任之自得,以全天理也。   故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利为害始,福为祸先,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也。   誉者,人之所美善者,人之所慕。但不欲显,显则有毁有怨。非待绝善,誉将无怨。若不矜不伐,自然无祸无福,道德自全。全身为常,富贵若寄也。   老子曰:圣人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服不杂,行不观,   服不惊众,行不异人。   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乖,   穷通,命也,故不华不慑。荣隐,时也,故不显不辱。虽异於人,何足怪也?   同用无以名之,是谓大通。   用无则无滞,是为大通也。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返也,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圣人不进而求,不退而让。   正身俟命,直道从时,不将不迎也。   随时三年,时去我走,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   此言先之大过,后之不及,唯迎之无前,随之无后,独立其中,而安其所也。   天道无亲,唯德是与。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祸之来,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   前已释也。   中心其恬,不累其德,   非誉不能垢,宠辱不能惊   狗吠不惊,自信其情,诚无非分。   自明无非,故不惊惧。   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   知道知命,何忧何惧?   帝王之崩,藏骸於野,其祭也祀之於明堂,神贵於形也,   言古帝王归骸於野,不封不树,示民有终;祀神明堂,不谄不滥,示民知严也。   故神制形则从,形胜神则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大通。   依神形全,纵欲神逝,自非明达,莫能保之。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是以谦而能乐,静而能澹。   道德备身,贫贱无耻,心志不亏,名利不惑。故能谦之乐矣,静而澹然也。   以数集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   谕人不忧寿之将尽,而忧天下之不治,是犹泣数滴之泪,欲增洪河之流,无益之谓也。唯忘治人而治其身,可与言乎道。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   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