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14 页/共 31 页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因所遇之时,安所处之位,遭世治乱而不患其隐见,斯可谓乐天之业也。   夫哀乐者德之邪也,   不得道之正用。   好憎者心之累也,   中之不虚忘,而所系为累。   喜怒者道之过也,   过越中和之道。   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天道常生,处无为者,时然则然。   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   妙用之神,圣人所贵。   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圣人遵之,弗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   心之无私,乃能穷彼所有之理。   以虚受实,必穷其节,   唯其虚也,能尽於彼,所来之限也。   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任此四德,而乘化以终也。   无所疏,无所亲,   过之一也。   抱德炀和,以顺於天,   抱安静之德,炀和生之气,以顺乎自然。   与道为际,与德为邻,   涉虚以应者,际极皆道也。御有以顺者,左右皆德也。   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夫福非福也,而安以为福。祸非祸也,而躁以为祸。能安於祸,则宁异其福;不安所福,则福在於祸。祸福之体,不在穷达,而宗於躁静者也。且先始之义主於动作,言凶生乎妄动,倚伏在於动时。是以圣人无为无作,无祸无福,修然而往,修然而来,祸福之迹外彰,而屯泰之情不入也。   死生无变於己。   冥顺变化者,无时而不恒,此己之未尝生死也   故曰至神。神即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   用之无方。   守无   游万物而不物,则无我无物矣。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   夫旷然神平,无累於灵府,以轻脱世荣故。   细万物即心不惑,   心存物外,则以太山如秋毫,安小大之域,遗巨细於彼,夫何惑哉?   齐死生即意不慑   夫觉以梦尽,梦以觉知。死生动息,各在春分,齐於是道,保所惧焉矣。   同变化即明不眩。   我亦物也,同乎变化,能知此者,不眩天理之明。   夫至人以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   德主而不替,道行而常通。   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   用备天下,未尝劳神,宗极道原,未尝丧体。   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俛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之。   委抱天命,宛转随时,遭乎祸福,不足以为内患也。   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也,   受命之巨,心盛之士,虽蹈白刃,守节不移。唯示之以仁,不可迫其行也。   可正以义,而不可县以利也,   可以义正之,而不可以利诱之。义在素利也。   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   伯夷、叔齐之类是也。   为义,不可以死亡恐也。   齐大夫陈不占之类是也。   又况於无为者乎。   能守一义,犹至亡身,浩然无为,宁以形累?   无为者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   影柱者,立之而不碍也。至人不宣於天下,则万物居然自立矣。无累於适,则天下洞然皆通耳。   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着也。   因可明之。   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   凡学者,本欲复其性耳。能无以天下为者,常学所未及也。若建鼓求子,足明子已先往,求之不及也。   守平   去其所为,道自夷矣。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   夫身也者,以清畅保安为贵耳。众人徒知势以举身,利以资我,而莫知居此者,不全安畅之分。是以贱彼所奉,而固其本也。   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   果腹则安,周身则足,自此之余,为性命患。故圣人外之也。   不贪得,不多积,   理然自得,非贪所得。物势自积,非多所积。   清目不视,静耳不听,   不主声色,自然清静。   闭口不言,委心不虑,   不妄胜口,迫而后应。不先企虑,应而后定。   弃聪明,反太素,   不由耳目之前,而归形质之始。   休精神,去知故,   故,事也。休谓外而不驰,去谓中而不惑也。   无好无憎,是谓大通。   平施於物故通。   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   若存乎此,得道之宗,即心秽其除,心累斯去,而平和耳。   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县以利,   利在於和善,养者知之也。县依则往,丧生者之利也。   通外内之符者,不可诱以势。   符,合也。且我有理然之道以徇彼,则彼有物然之理固在我,而以合之,何外势以能诱耳?   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   夫出入无间,玄同物我,是无外之大,无内之贵也。贵且大,不可偏,由而已。   能知大贵,何往不遂。   守易   得自任之理,则易也。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   夫欲不遇节,则能尽情性之生理;不妄喜怒,则能正心术之杂乱也。   养以和,持以适,   和以养生,适以任情。   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   道以胜,故自责,德以充,故自富。   性有弗欲,无欲而弗得,   自足者,常得也。   心有弗乐,无乐而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