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经注-宋-朱弁 - 第 21 页/共 31 页
  
  
   专精积蓄,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专一所得,意无分想,则明纳理本,尽其精妙自然,物不能迁,与时俱精矣。
  夫道者原产有始,
  肇生有形。
  始於柔弱,成於刚强,
  始夫道母,气皆柔弱;成乎形质,性乃刚强。
  始於寡短,成於众长。
  生生故不寡,是以众也。资生故不短,是以长也。
  十围之木始於把,百仞之台始於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
  夫道以包小为大,天以配下为高;察始察成,可尚微本。故圣人法之也。
  卑者所以自下也,
  礼下之卑。
  退者所以自后也,
  持后之退。
  俭者所以自小也,
  小足之俭。
  损者所以自少也,
  少欲之损。
  卑即尊,
  亲下故尊。
  退即先,
  不犯故先。
  俭即广,
  是用故广。
  损即大,
  成德故大。
  此天道所成也。
  天道亏盈益谦,圣人则之,自然成其众利。
  夫道者德之先,
  因乎道体,方成德用。
  大之根,
  两仪宗本。
  福之门,
  安静之由。
  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
  皆假无以为耳。
  夫道无为无形,不为事先不为物迹。
  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
  夫用道者,内可以修身,外可以治人,而所济无迹,皆若自然,则与天之功未始相远也。
  无为而无不为,
  此义已见道原篇,
  莫知其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随感而至,得非信乎?
  天子有道,即天下服,长有社稷;
  道也者,随位分而各通也。故尧舜有之,则至德可称。汤武有之,则神功不朽。可道之道,斯非谓欤。
  诸侯有道,即人民和睦,不失其国;
  古者诸侯有国。
  士庶有道,即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战而克;
  夫晋楚之类,有道者霸,非在料敌而克。
  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曹卫之类,有道者附,亦非率先而得也。
  举事有道,功成得福。
  顺於时者功必见,修於正者福必应。
  君臣有道即忠惠,
  君惠臣忠。
  父子有道即慈孝,
  父慈子孝。
  士庶有道即相爱,
  无相夺伦,理自容爱。
  故有道即和,无道即苛。
  夫各正性命,则异俗可和。苟踰位分,则骨肉自虐。而有家有国不本道者,不其殆哉?
  由是观之,道之於人,无所不宜也。
  小大之用皆可。
  夫道者,小行之小德福,大行之大德福,尽行之天下服,服即怀之。
  随器而受酌焉不竭。夫能尽是道者,天下执不归之也。
  故帝者,天下适之也,王者,天下往之也。
  适往一也,皆归德之辞。然适者通谓性命之所安,往者不得已就耳。取其会理,优劣乃殊。
  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
  有位而无德,非此宜也。
  故帝王者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既因兆人以成其位,则独任於己,其可守乎?
  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余自显,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辞首,
  此举失道之状。
  小人行之,身受大殃,
  以至於刑戮耳。
  大人行之,家国灭亡,
  侯伯失国,卿大夫即亡家也。
  浅及其身,深及子孙。故罪莫大於无道,怨莫深於无德,天道然也。
  无道者逆于天,无德者暴於物。理为罪怨之首耳。
  老子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
  夫能制彼气敌,善应机端,道者之中,盖有此小术之用。
  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
  虽不我伤,而能攻辱,亦皆已显矣。
  未若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
  谦柔自守,则勇所未陵。出处无机,则巧者不及。
  夫不敢者,非无其意也,
  未能使彼之无意。
  未若使人本无其意。
  将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浩然无得,与彼同波,则天下之人何意加此也。
  夫无其意者,未有爱利之心也。
  未能使彼之心,而反爱利於我。
  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
  夫道者之功极,则天下攸归,物得而利。故虽县解外患,亦未足称。为以反同众流,游杂庶类,以我为利爱之主,待我於性命之场,我无所存,将自化妙,可言其至矣。
  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莫不愿安利之,
  自昆虫已上,莫非愿就利者,故不待位地而可君长天下。
  故勇於敢即杀,勇於不敢即活也。
  勇於击刺者,心杀於彼。勇於柔弱者,道活於物矣。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此谓之德。
  夫人之生也,形与物接,心与事交,固不可暂无损益於外矣。唯内忘爱恶,迹绝利害,则能御群物而不抑,涉万方而成化。苟非此道,利不兼焉。能使乎物,得以宜。夫加暴,则各失全性之惠,岂合德於一仪也。
  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