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7 页/共 142 页

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   荒凉废圃秋。寂历幽花晚。山城已穷僻。况与城相远。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   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   原选者评。淡而能腴。王韦后。绝无仅有。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原选者评。首作不露刻斫经营之迹。自成高唱。五六用毛玠方干贴二人姓。此本古法。少陵集中多有之。僧祖可谓毛令。是毛玠之后。或并疑方尉是方干后人。妄矣。次作。白云句。承。石瘦。来。明月。句承。水清。来。黑黍黄粱。池旁之所见也。朱柑绿橘。岭上之所植也。错杂写来。自然合拍。惟其才才而气雄。故虽清白黑黄等字。叠见不嫌其复。   张安国曰。案於潜县图经。毛君宝。同尉方君武与东坡。於熙宁七年八月廿七日。同游西菩提山明智院。石刻存焉。听贤师琴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   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原选者评。听颖师琴诗。曲中疾徐之节。听贤师琴诗。别传离合之神。两诗足以并峙。义海俗工。誉韩毁苏。复斋漫录。直以不学斥之。最堪砭愚击蒙。   。西清诗话。曰。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尝问。东坡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退之。听颖师琴。公曰。此只是听琵琶耳。或以问海。海曰。欧阳公一代英伟。然斯语误矣。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讥评也。东坡后有。听惟贤琴。诗。诗成欲寄欧公而公亡。每以为恨。客复以问海。海曰。东坡词气。倒山倾海。然亦未知琴。春温和且平。廉折亮以清。凡丝声皆然。何独琴也。又特言大小弦声。不及指下之韵。牛鸣盎中。雉登木概。言宫角耳。八音宫角皆然。   何独丝也。闻者以海为知言。余尝考今昔琴谱。谓宫者。非宫角者。非角又五调迭犯。特宫声为多。与五音之正者异。此又坡所未知也。   。复斋漫录。曰。元微之诗。尔生不我待。我愿裁为琴。宫弦春似君。君若春日临。商弦廉似臣。臣作旱天霖。盖取。史记。驺忌子闻齐威王鼓琴。而为说曰。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   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西清诗话。乃云。东坡。听惟贤琴。有。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之句。至谓东坡未知琴趣。不独琴为然。殊不知亦取驺琴之事耳。可谓不学。   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今年一纟泉在。那复堪把玩。   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惟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传闻使者来。策杖就梳盥。   书来苦安慰。不怪造请缓。大夫忠烈后。高义金石贯。要当击权豪。未肯觑衰懦。   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归田计已决。此邦聊假馆。三径粗成资。一枝有余暖。   愿君更信宿。庶奉一笑粲。   原选者评。除夜无聊。病中落寞。因得段书。遂一气写出。读。暗尽灰中炭。五字。尤觉黯然神凄。   。容斋五笔。曰。白乐天作诗述怀。好纪年岁。苏公素重乐天。故间亦效之。如。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正引用其语。又。四十岂不知头颅。畏人不出何其愚。我今四十二。衰发不满梳。忆在钱塘正如此。回头四十二年非。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吾年四十九。赖此一笑嘻。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五十之年初过二。衰颜记我今如此。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先生年来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门。纷纷华发不足道。当返六十过去魂。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逾。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玩味庄重。便如阅年谱也。   乔太博见和复次韵答之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逝将游无何。岂暇读城旦。   非才更多病。二事可并案。愧烦贤使者。弭节整纷乱。乔侯瑚琏质。清庙尝荐盥。   奋髯百吏走。坐变齐俗缓。未遭甘益鸟退。并进耻鱼贯。每闻议论余。凛凛激贪懦。   莫邪当自跃。岂复烦炉炭。便应朝秣越。未暮刷燕馆。胡为守故丘。眷恋桑榆暖。   为君叩牛角。一咏南山粲。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   寒鸡知将晨。饥鹤知夜半。亦如老病客。遇节尝感叹。光阴等敲石。过眼不容玩。   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羁孤每自笑。寂寞谁肯伴。元达号神君。高论森月旦。   纪明本贤将。汩没事堆案。欣然肯相顾。夜阁灯火乱。盘空愧不饱。酒薄仅堪盥。   雍容许著帽。不怪安石缓。虽无窈窕人。清唱弄珠贯。幸有纵横舌。说剑起慵懦。   二豪沈下位。暗火埋湿炭。岂似草玄人。嘿嘿老儒馆。行看富贵逼。炙手借余暖。   应念苦思归。登楼赋王粲。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原选者评。尖叉韵诗。古今推为绝唱。数百年来。和之者亦指不胜屈矣。然在当时。王安石六和其韵。用及诸。天夜叉。交戟叉头。等字。支凑勉强。贻人口实。即轼谢人见和。因再用韵二诗。亦未能如原作之精采。方回谓再和尤佳者。非也。至于。玉楼银海。典故流传。其说不一。   盖皆得自传闻。而所称作道书者。究无人知其出何道书。方回称是。黄庭。一种。亦臆度语耳。   轼尝读道藏千函。有诗纪其事。要之。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必作如是解。诗意乃通。若集中诗。尚有。雪中过淮谒客。诗云。万顷穿银海。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诗云。玉楼已峥嵘。   则又不当与此一例解也。   。石林诗话。曰。诗禁体物语。此学者类能言之。欧公聚星堂雪诗举此。令坐客皆阁笔。但非能者耳。若能者。则出入纵横。何可拘碍。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非不去体物语。而气格如此之卑。苏子瞻。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超然飞动。何害其言玉楼银海。   。苕溪渔隐丛话。曰。蝗遗子于地。若雪深一尺。则入地一丈。麦得雪。则资茂而成稔岁。此老农之语也。东坡皆收拾人诗句。殆无余蕴矣。   方回曰。坡知密时作。年二十九岁。偶然用韵甚险。而再和尤佳。或谓坡诗律不及古人。   然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也。观此雪诗。亦冠绝古今矣。虽王荆公亦心服。屡和不已。终不能压倒。侯鲭录。曰。东坡作雪诗。后见荆公云。道家以两肩为玉楼。目为银海。是使此事否。坡退曰。惟荆公知此出处。   次韵章传道喜雨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於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   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扑缘鬃毛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   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   常山山神信英烈。扌为驾雷公诃电母。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升完一亩。更看蚕妇过初眠。未用贺客来旁午。   先生笔力吾所畏。蹙踏鲍。谢跨徐。庾。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中和。乐职。几时作。试向诸生选何武。   原选者评。古语时情。错杂写来。可谓博诞空类。至结穴推本盛德。寓规於颂。尽遣奇词。   奥旨俱归。雅颂之音。   惜花   吉祥寺中锦千堆。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   打彻凉州花自开。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吴儿咍。岂知如今双鬓摧。   城西古寺没蒿莱。有僧闭门手自栽。千枝万叶巧剪裁。就中一丛何所似。   马瑙盘盛金缕杯。而我食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夜来雨雹如李梅。   红残绿暗吁可哀。   原选者评。语不斫削。似无意求工。而颓放处。正复滔滔清绝。   送春和子由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原选者评。酒阑。句是赋。蜜熟。句是比。对句却从上句生出。作手大家。即一属对。不易测识如是。   方回曰。酒阑病客惟思睡。我也。情也。蜜熟黄蜂亦懒飞。物也。景也。芍药樱桃俱扫也。景也。鬓丝禅榻两忘机。情也。一轻一重。一来一往。所谓四实四虚。前后虚实。又当如何下手。至此则知击风捕影未易言矣。坡妙年诗力颇宽。至晚年乃神妙流动。   西斋   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原选者评。日见耳闻。具有万物。各得其所气象。昔人称渊明为古闲淡之宗。此则升堂入室矣。   寄刘孝叔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资斧。   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   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平生学问只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   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   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甒。   公厨十日不生烟。更望红裙踏筵舞。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   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   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   去年相从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   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   原选者评。始陈政令之弊。继悼饥馑之臻。而中以诏书恻怛。吏能浅薄为词。可谓立言有体。后言已不能如孝叔之高蹈。盖其志在救时。有未肯挂冠神武者。特诗中不可以显言。乃以雀鼠太仓故。作惭谢故人之语。温厚和平。与诗人之旨宛合。一切讥诮躁妄之词。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   。乌台诗案。曰。此诗。君王有意。四句。为是时朝廷遣使诸路点检军器。及置三十七将官。多张皇不便也。南山伐木。十句。以讥讽法令。屡变事目烦多。吏不能辨也。况复连年。   十二句意。言近日饥馑蝗虫之甚。以讥讽政事缺失并新法不便之所致也。又言。酒食无备。斋厨索然。以讥讽新法减削公使太甚也。公事既多。旱蝗又甚。公使窘迫。所以言山中故人寄语令归。某贪禄未能。便挂衣冠而去也。又云。自从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以讥讽近日提举官所至。苛碎生事。故刘述乞宫观归湖州也。施元之曰。刘孝叔名述。神宗擢侍御史知杂。数谕事剀切。会与王安石争狱事不合。出知江州。逾岁提举崇禧观。东坡亻卒杭。与刘孝叔会虎丘有诗纪事吴兴六客堂。孝叔其一人也。此诗首言征伐之意。熙宁三年十一月。诏京畿河北京东西路置三十七将将官。遂与州郡长吏争衡。故云。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又立保甲法。令诸州籍保甲聚民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故云。保甲连村团未遍。五年立方田均税法。诏司农以条约。并式颁之天下。岁以九月。委令佐分地计量。乃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故云。方田讼牒纷如雨。七年吕惠卿建手实法。使民自上其家之物产。而官为注籍。奉使者至析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