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6 页/共 142 页
原选者评。此篇乃已至勤师院而作。承前一首结句。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
说来。但前首。东阁郎君。之句。殊嫌无著。不似此篇之开拓顿宕也。笙歌云水。一联。尤为卓立杰出。
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
鲁少卿饮以诗戏之二首录一首
指顾云间数点红。笙歌正拥紫髯翁。谁知爱酒龙山客。却在渔舟一叶中。
原选者评。西湖志。曰。咸淳临安志。有美堂。钱氏初建江亭於此。当在吴山最高处。左江右湖。故为登临之胜。东坡有。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诗。言舟中望见。则必西湖舟中也。旧志。言。堂在郡城内。又可见古城介。在吴山外矣。此堂故址当在吴山无疑。西湖游览志。载。有美堂在凤凰山者。误也。
次韵周长官寿星院同饯鲁少卿
琉璃百顷水仙家。风静湖平响钓车。寂历疏松奇攴晚照。伶俜寒蝶抱秋花。
困眠不觉依蒲褐。归路相将踏桂华。更著纶巾披鹤氅。他年应作画图夸。
宝山新开径
藤梢橘刺元无路。竹杖棕鞋不用扶。风自远来闻笑语。水分流处见江湖。
回观佛国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野客归时山月上。棠梨叶战暝禽呼。原选者评。明隽清圆。兼得像外之趣。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我官於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忄广。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葵花玉革夸不易致。道路幽嶮隔云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香嚼味本非别。透纸自觉光炯炯。秕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原选者评。建茶。以比君子。草茶。以比小人。君子和且正者也。和故可爱。正故不可慢。
小人体轻而性滞。但有妖邪顽忄广而已。记。曰。其言明且清。易。曰。其言曲而中。诗兼有之。
。乌台诗案。曰。钱在秀州监税。旧曾作台官。始於秀州与之相见。后钱作诗。送茶来。某作诗谢之。草茶无赖。二句。以讥世之小人。若不谄媚妖邪。须顽忄广狠劣也。体轻性滞。二句。以讥小人体轻浮而性滞泥也。其间绝品。二句。以讥小人如张禹。虽有学问。细行谨饬。终非骨鲠之人也。收藏爱惜。四句。以讥小人有以好茶钻求富贵权要者。见此诗当大怒也。
。归田录。曰。腊茶出于建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原选者评。善说无生。可知坐在立忘。未是西来大意。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原选者评。令节羁情。孤灯遥夜。所感怆者深。而以温柔敦厚出之。依依脉脉。味以淡而弥长。
。容斋续笔。曰。今人元日饮屠苏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於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初学记。载。四民月令。云。正旦饮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小者起先。顾况云。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方干云。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皆笑鬓毛斑。然则尚矣。东坡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其义亦然。
古缠头曲
昆鸟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
翠鬟女子年十七。指法已似呼韩妇。惊帆渡海风掣回。满面尘沙和泪垢。
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尔来一见哀骀佗。便著臂躬井臼。
我惭贫病百不足。强对黄花饮白酒。转关濩索动有神。雷辊空堂战窗牖。
四弦一抹拥袂立。再拜十分为我寿。世人只解锦缠头。与汝作诗传不朽。
原选者评。亦为琵琶女子而作。却不规抚江州琵琶行。古有名作。须变调以胜之。并题目亦隐其名曰古缠头曲。特於结处表出作诗之意。以见实有其人与事。不是寓言十九也。白以排荡宛转入情。此以简净道炼入古。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原选者评。有横绝太空之概。洒豁襟抱。亦如听苏门长啸。响动林谷。
虎丘寺
入门无平田。石路细穿岭。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
铁花绣岩壁。杀气噤蛙黾。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顽矿。当年或未信。异类服精猛。
胡为百岁后。仙鬼互驰骋。窈然留清诗。读者为悲哽。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
熙熙览生物。春意破凄冷。我来属无事。暖日相与永。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
坐见渔樵还。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咍。归田行可请。
原选者评。作虎丘诗者。多是缘情绮靡。若此诗。则但见其幽折闲静耳。是非时会不同。
乃其命笔取材别开生径。观前此白居易於东武丘有。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之句。於西武丘有。摇曳双红旆。娉婷十翠娥。之句。乌鹊黄鹂。红栏绿浪。唐时已极繁华艳冶矣。故知此诗是有意避喧。力求岑寂也。
赵次公曰。清远道士与沈恭子同游虎丘寺。有诗历论商周及近代二千年事。颜真卿为之刻石。又鬼诗云。青松多悲风。萧萧清且哀。白日徒昭昭。不照长夜台。李道昌为刺史奏其事。陆龟蒙。皮日休。松陵唱和皆及之。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录一首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原选者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此诗结句。有。放鸽为寿。之自注。赵尧卿遂引唐。谭宾录。言。天宝宫中呼白鹦鹉为雪衣。此诗借呼鸽为雪衣。然考田汝成。西湖志。称。东坡有真迹云。杭州营妓周韶能诗。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遂落籍。此诗寄述古。盖指此事。故曰。记得金笼放雪衣。雪衣。正用白鹦鹉事。不必借呼放鸽也。诗作如是解。与前后数诗。亦正相类。然轼自注。故作隐语。岂其避谤欤。
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其壁
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颓然一榻上。胜之以不战。诗翁气雄拔。禅老语清软。
我醉多不知。但觉红绿眩。醒时江月堕。摵摵风响变。惟有一龛灯。二豪俱不见。
原选者评。豪放精悍。全是规仿颂酒之篇。
大风留金山两日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艇一叶从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灊山道人独何事。夜半不眠听粥鼓。
原选者评。明日颠风当断渡。七字。即铃语也。奇思得自天外轩窗飞雨。写风浪之景。真能状丹青所莫能状。末忽念及山道人不眠而听粥鼓。想其濡墨挥毫。真有御风蓬莱。泛彼无垠之妙。
。冷斋夜话。曰。对句法。诗人穷尽其变不过以事以意以出处具备。谓之妙。如荆公曰。平日离愁宽带眼。迄今归思满琴心。又曰。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乃不若东坡微意特奇。如曰。见说骑鲸游汗漫。也曾扪虱话酸辛。又曰。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艇一叶从掀舞。以。鲸。为。虱。对。以。龙骧。为。渔艇。对。大小气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谓之秀杰之气终不没者。此类是也。游鹤林招隐二首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睡余柳花堕。目眩山樱然。
西窗有病客。危坐看香烟。
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
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
原选者评。二作风格。清腴绝似韦柳。
无锡道中赋水车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原选者评。只是体物著题。触处灵通。别成奇光异彩。想当施手时。巨刃摩天扬。此之谓也。赋物得此。神力罕匹。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原选者评。寄感叹於解脱。挽长老合作如是语。
听僧昭素琴
至和无攫羐。至平无按抑。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原选者评。是真识琴中意者。朱纟玄疏越。可以释躁平矜。
僧惠勤初罢僧职
轩轩青田鹤。郁郁在樊笼。既为物所縻。遂与吾辈同。今来始谢去。万事一笑空。
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清风入齿牙。出语如风松。霜髭茁病骨。饥坐听午钟。
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原选者评。能不为外垢所蒙。不待罢职而诗乃工也。惠勤先为欧阳所知。故又举。诗穷益工。之语以讽之。与序惠勤诗集同意。
游灵隐高峰塔
言游高峰塔。 食治野装。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原选者评。雾霏日出。未举足而景象既殊。古松怪石。及经行而应接不暇。渐闻钟磬音。
飞鸟皆下翔。十字。画出古寺清晨。登高览胜之妙。入门以后。但记一时与道人留连赠答。语尽便住。象外传神。正复无际。
邵长蘅曰。三国管宁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榻上。当膝处皆穿。按穴藜床。
似用其意。故王注引此存之。
。志林。曰。灵隐寺后。高峰塔一上五里。上有高僧不下。三十余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