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2 页/共 142 页

介甫大怒。将加以罪。同列止之。除河南推官。会张安道知陈州。辟为教授。东坡是时亦以论新法为介甫所嫉。通判杭州。出都来陈。子由送至颍。且同谒欧阳公而别。盖熙宁四年也。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长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   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   神机巧思无所发。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原选者评。长句磊砢。笔力如虬松盘屈。真可匹敌杜陵。   卷三十三   眉山苏轼诗二五十四首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今朝雪浪满。始觉平野隘。两山控吾前。吞吐久不嘬。   孤舟系桑本。终夜舞澎湃。舟人更传呼。弱缆恃菅蒯。平生傲忧患。久矣恬百怪。   鬼神欺吾穷。戏我聊一噫。瓶中尚有酒。信命谁能戒。   原选者评。刻画山水。如谢公而去其棘涩。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茆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原选者评。宛是拗体律诗。别饶古趣。   施元之曰。东坡尝纵笔书此诗。且题云。予年三十六。赴杭亻卒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   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   寿阳岸下   街东街西翠幕成。池南池北绿钱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   泗州僧伽塔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原选者评。至理奇文。只是眼前景物口头语。透辟无碍。是广长舌。   。潜溪诗眼。曰。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昔尝问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山谷云。不如千岩无人万壑静。十步回头五步坐。此专论句法。不论义理。盖七言诗四字三字作两节也。此句法出。黄庭经。自上有。黄庭。下关元已下多此体。张平子。四愁诗。句句如此。   。困学纪闻。刘梦得。何卜赋。云。同涉於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溯者之凶。同於野。其时在泽。伊禾童之利。乃之厄。东坡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本此意。   。容斋四笔。曰。俚语笑林。谓两商人入神庙。其一陆行欲晴。许赛以猪头。其一水行欲雨。许赛以羊头。神顾小鬼言。晴乾口契猪头。雨落口契羊头。有何不可。坡诗云。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应须日千变。此意未易为庸俗道也。   。志林。曰。泗州大圣僧伽传。云。和尚何国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从来。云不知何国人也。近读。隋书。西域传。乃有何国。余在惠州。忽被命责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携告身来。且语余曰。此固前定无可恨。吾妻沈素事僧伽谨甚。一夕。梦和尚告别。沈问所往。答曰。当与苏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当有命。今适七十二日矣。岂非前定乎。予以为事之前定者。不待梦而知。然予何人也。而和尚辱与同行。得非夙世有少缘契乎。   龟山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原选者评。万里。句阔远。一庵。静闲。妙作对偶。熙宁甲寅。轼自杭亻卒移知密州。至元丰己未。移知湖州。故云。再过龟山岁五周。结寓感叹。以见兵戎事往。并故垒亦不复存。不独无人记忆已也。   。明道杂志。曰。苏公诗云。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黄九云。初日头。问其义。但云。若此僧负暄於初日耳。余不然。黄甚不平。曰。岂有用白对天乎。余异日问苏公。   公曰。若是黄九要改作日头。也不奈何他。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发朝山阳。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恍疑所见皆梦寐。百里变怪旋消亡。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革华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原选者评。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著题正。无从得此远韵。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中间。望乡国。句故作羁望语。以环应首尾。后思及江神见怪而终之。以归田矜奇之语。见道之言。想见登眺徘徊。俯视一切。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原选者评。金山。作已极登高望远之胜。故。焦山。作只写见闻歌啸之景。彼以雄放称奇。   此以闲寂入妙。结处。无田不退宁非贪。则又为前篇。有田不归如江水。之句进一解矣。   甘露寺   江山岂不好。独游情易阑。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我欲访甘露。当途无闲官。   二子旧不识。欣然肯联鞍。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   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却望大明寺。惟见烟中竿。很石卧庭下。穹窿如伏羱。   缅怀卧龙公。挟策事雕钻。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   萧公古铁镬。相对空团团。陂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山川失故态。怪此能独完。僧繇六化人。霓衣挂冰纨。隐见十二叠。观者疑夸谩。   破板陆生画。青猊戏盘跚。上有二天人。挥手如翔鸾。笔墨虽欲尽。典刑垂不刊。   赫赫赞皇公。英姿凛以寒。古柏手亲种。挺然谁敢干。枝撑云峰裂。根入石窟蟠。   薙草得断碑。斩崖出金棺。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   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物。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   古今共一轨。后世徒辛酸。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原选者评。就寺中所见器物。抚时怀古。每事各为段落。而感慨深情。别有规连矩泄之妙。   。志林。曰。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游润州甘露寺。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则犹此意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於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於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玉壶清话。曰。润州甘露寺。熙宁四年春。江中渔者见神光累夕起於溷厕间。一旦。其厕无故自圮。长老应夫再营之。方筑基垦土。去地数尺。一础覆土中。刻曰。有唐太和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於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重瘗藏於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木享一。锦九重。皆余之施也。余创甘露寺宝刹。重瘗舍利。以资穆皇之冥福也。江浙西道观察等使兼润州刺史李德裕记。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所。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原选者评。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於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然入画。野鹘。句於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於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於冰瓯雪碗。   。苏长公外纪。曰。惠勤惠思者。皆居孤山。子瞻以腊日访之作诗。此诗惟。孥蘧。二韵艰涩。而公三叠之原韵孥字。乃东方朔腊日早归之事。   施元之曰。惠勤。余杭人。东坡通守钱塘。见欧阳文忠公於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於诗。子求人於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东坡到官三日。访勤於孤山之下。遂赋此诗。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虀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原选者评。前后平列两段。末以四句作结。宛丘低头读书。而有昂藏磊落之气。别驾画堂高坐。而有气节消缩之嫌。其所齐名并驱者。独文章耳。而文章固无用也。中间以。画堂五丈   容旄。对。宛丘学舍小如舟。以。重楼跨空雨声远。对。斜风吹帷雨注面。以。平生所惭今不耻。对。先生不愧傍人羞。以。坐对疲氓更鞭。对。门前万事不挂眼。以。居高志下真何益。对。头虽长低气不屈。故作喧寂相反之势。不独气节消缩者难云自适。即安坐诵读者岂云得时。文则跌宕昭彰。情则欷歔悒郁。   。乌台诗案。曰。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意取。东方朔传。侏儒饱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