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3 页/共 142 页

及。滑稽传。优旃谓陛楯郎。汝虽长何益。乃雨立。我虽短。幸休居。言弟家贫官卑而身材长大。所以比东方朔。陛楯郎。而以当今进用之人比侏儒。优旃也。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时新兴律学。轼意非之。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於尧舜。今时又专学法律而忘诗书。   故言我读万卷书。不读法律。盖闻法律之中无致君尧舜之术也。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盐甘似蜜。以讥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也。弟辙为学官。故有是句。生平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是时多徒配犯盐之人。例皆饥贫。言鞭此等贫民轼生平所惭。今不复耻矣。以讥讽盐法太急也。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是时。   张靓。俞希旦作盐司。意不喜其为人。然不敢与争议。故毁诋之为阳虎也。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春浓睡足午羓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原选者评。句句奇辟。轼每以人事喻景物。笔端出奇无穷。真乃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矣。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原选者评。如古谣谚。精悍遒古。考天竺观音祈祷求雨见於史者。始自高宗绍兴。然张去华祷雨之事。已始自咸平初。灵感之额则赐於治平。此诗。辍耒废筐。之词似含嘲讽。集中有。杭州祷观音祈晴。祝文。盖自熙宁间习俗盛行矣。   咸淳。临安志。曰。后晋天福四年。僧道翊结庐山中。夜有光。就地视得奇木。命孔仁谦刻观音像。会僧勋从洛阳持古佛。舍利来。因纳之。顶间妙相具足。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乃即其地创佛庐。号。天竺看经院。咸平初。郡守张去华以旱迎大士。至梵天寺致祷。即日雨。自是遇水旱必谒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录三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羏回。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   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稀星乍明灭。暗水光氵弥氵弥。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   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云。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   原选者评。惊枕裂鲂鲤。五字。警绝笔端。有风冷然。   宿临安净土寺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废兴何作吊。万世一仰俯。   原选者评。别有一种清腴幽异之趣。无心刻琢。自造玄微。   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神功凿横岭。岩石得巨片。   直渡千人沟。下有微流泫。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   长逢胯下辱。屡乞桑间饭。谁谓山石顽。识此稀世彦。凛然英气逼。屹起犹耸战。   他年万骑归。父老恣欢宴。锦绣被原野。金珠散贫贱。窦融既入朝。吴芮空记面。   荣华坐销歇。阅世如邮传。惟有长明灯。依然照金殿。   原选者评。写步至之景。琢句近六朝人风骨。后幅即事寄慨。正以不横使议论为高。   。五代史。曰。钱。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以贩盐为盗。天复二年封越王。昭宗诏图形凌烟阁。升衣锦营为衣锦城。石鉴山曰衣锦山。大官山曰功臣山。 游衣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梁太祖即位。封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作还乡歌曰。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游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革登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茆宴坐荒山巅。   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寒羓暖足来扑朔。夜钵咒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扣门。愿为弟子长参禅。尔来废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晴空偶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村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原选者评。只是叙述径山事。奇文崛起纸上。如有金碧照耀。蹑杜陵之高踪。导渭南之先路。   。乌台诗案。曰。熙宁六年游径山。留题云。近来愈觉世议隘。以讥近日进用之人多是刻薄。议论偏隘。不少容人过失。故见山中宽闲之处为乐也。   。径山山门事状。曰。径山乃天目东北峰也。中有径路以通天目。故谓之径山。有大师讳法钦。吴郡昆山人。初隐此山。有素衣老人前致拜曰。我龙也。自师到此。吾属五百皆不安息。   我将挈归天目。愿舍此地为师立锡之所。师许之。乃请师登山绝顶。入五峰之间。中有大湫。   指谓师曰。吾家若去。此湫当涨留一穴水。慎勿堙之。我将时至卫师焉。今此一穴尚存。谓之。龙井。永泰中。师坐石屏下。见白衣儒士拜於前。自言。是天目巾子山人也。长安佛法有难。   闻师道行高邈。愿度为沙弥往救。师曰。汝有何术。曰。我诵俱胝观音咒。功力无比。师欲验之。乃曰。吾坐后石屏。汝能咒之令破否。曰。可。遂叱之。石屏裂为三片。今谓之。喝石。岩师知神异。为艹   雉 发。给衣。赐名惠崇。至京师与术士竞。惠崇告胜云。   夜泛西湖五绝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香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原选者评。五绝蝉联而下。体制从三百篇出。清苍突兀。三。四两作写景之妙。尤为脱尽恒蹊。昔陈思。赠白马王彪。诗。艺苑卮言。谓其体全仿。大雅。文王之什。至谢康乐。登临海峤。四章。文选。直合为一首。注亦更不分其一。其二。若此诗亦必作一首读。乃见其妙耳。监试呈诸试官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沈。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   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   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蛟龙不世出。鱼鲔初警淰。至音久乃信。知味如食椹。   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   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   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聊欲废书眠。秋涛舂午枕。   原选者评。熙宁五年。轼在杭州通判任。是年科场监试。故有呈试官及试院诸诗。此其第一作也。以自述起。以自述终。中间极论文章之变。嘉祐茁轧之习文变。而弊得欧阳修为之力返於古。逮王安石一变科举之法。是又变而之衰之候矣。括以二言曰。先生周。孔出。弟子渊。   骞寝。而自伤老钝。无与回澜。岂惟论文。实以慨世。   赵次公曰。卫玠。乐广。言其时尚虚无之学也。曹植。沈约。言时以诗赋为篆刻而不用也。   。石林诗话。曰。至和嘉祐间。场屋举子为文尚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阳文忠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时范景仁。王禹玉。梅公仪等同事。而梅圣俞为参详官。及放榜。平时有声如刘辉辈。皆不预选。士论颇汹汹。然是榜得苏子瞻为第二。子由与曾子固皆在选中。不可谓不得人矣。   邵长蘅曰。先生以嘉祐六年辛丑中制科。入第三等。至熙宁五年壬子。在杭州监试。盖十二年矣。今十稔举成数云。   望海楼晚景五绝录三首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譍。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负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原选者评。独写煎茶妙处。於集中诸咏茶诗别出一奇。语不必深。而精采自露。此与。汲江。一篇在古近体中各推绝唱。   任居实曰。蔡君谟作。茶辨。辨水泉。煮饮等极为详备。有蟹眼。鱼眼。用汤之法。茶经。云。凡候汤有三沸。如鱼眼微有声。为一沸。四向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则汤老。   赵次公曰。银瓶泻汤夸第二。此乃是寻常点茶时。先略倾瓶中汤方点。谓之第二汤也。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原选者评。轼论书大旨。不外前和子由所作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二语。故每不取少陵。瘦硬通神。之说。此诗就亭中所列李。颜。二徐诸刻加之评论。轼之书。其源出於颜。徐。   诗中。细筋入骨如秋鹰。及。字外出力中藏棱。二句。非惟道古。乃其自道。盖直以金针度与人矣。   。复斋漫录。曰。山谷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时画天马云。曹霸弟子沙苑丞。   喜作肥马人笑之。李侯论干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翰林评书乃如此。贱肥贵瘦渠未知。   盖谓东坡尝作墨妙亭诗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意属此也。   轼。墨妙亭记。曰。熙宁四年十二月。高邮县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於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得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於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於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