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4 页/共 142 页

原选者评。写月高朗。写潮雄奇。鲲鹏。组练。二语。可括枚乘。七发。观涛。一篇。   秋怀二首   苦热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徂年悲。蟋蟀鸣我床。黄叶投我帏。   窗前有栖服鸟。夜啸如狐狸。露冷梧叶脱。孤眠无安枝。熠耀亦有偶。高屋飞相追。   定知无几见。迫此清霜期。物化逝不留。我兴为嗟咨。便当勤秉烛。为乐戒暮迟。   海风东南来。吹尽三日雨。空阶有余滴。似与幽人语。念我平生欢。寂寞守环堵。   壶浆慰作劳。裹饭救寒苦。今年秋应熟。过从饱鸡黍。嗟我独何求。万里涉江浦。   居贫岂无食。自不安畎亩。念此坐达晨。残灯翳复吐。   原选者评。前作感怆。后作乃导以冲和。起乎悲。止乎乐。盖犹是优游卒岁之旨。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远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原选者评。峭艹   倩 高洁。韦柳遗音。   。竹坡诗话。曰。余读东坡。和梵天寺僧守诠。诗。尝喜其清绝过人。晚游钱塘始得诠诗。   云。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时闻犬吠声。更入青萝去。乃知其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东坡虽欲回三峡倒流之澜。与溪壑争流。终不近也。   。湖土需杂记。曰。梵天寺石幢。高建皆镌吴越名号。其寺之伽蓝乃东坡也。禅家取东坡。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不离清净身。二语。以为见道。不若其题梵天五古。色相俱空。已臻上乘。其成佛当不在灵运下也。矧伽蓝乎。冷斋夜话。曰。东吴僧惠诠。徉狂垢污。而诗语清婉。尝书一诗於湖上山寺壁。东坡一见为和其后。诠竟以此诗知名。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奇攴。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均为人所劳。何必陋盐辎。   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调习困鞭箠。仅存骨与皮。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空阶卧积雨。病骨烦撑持。秋草上垣墙。霜叶鸣阶墀。   门前自无客。敢作扬雄麾。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今朝枉诗句。粲如凤来仪。上山绝梯磴。堕海迷津涯。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贤明日登用。清庙。歌缉熙。胡不学长卿。预作。封禅词。   原选者评。起处八句。以我与君并说。为双提之势。谓君朝发燕。以下言孔也。空阶卧积雨。以下自言也。而中以。人生各有志。四句联络上下。缨带有情。此是一篇关键处。至於。候吏报君来。以下。不过叙述赠答之因。体势故应尔尔。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寄语故山友。慎勿厌藜羹。   原选者评。职役之劳与夫妨农病民之实。历历如绘。所以指陈得失。有。国风。小雅。之遗。其云羡长卿而愧渊明特托言耳。   。乌台诗案。曰。是时卢秉提举盐事。擘画开运盐河。差夫千余人。某於大雨中部役。其河只为般盐。既非农事。而役农民。秋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意言开得不便。自叹泥雨劳苦。羡司马长卿居官而不任事。又愧陶渊明不早弃官归去也。农事未休。而役夫千余人。故云。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又言。百姓已劳苦。不意天雨。又助官政之劳民。转致百姓疲敝。役人在泥水中。辛苦无异鸭与猪。又言某亦在泥中与牛羊争路而行。若归田。岂至此哉。故云。寄语故山友。慎不可厌藜羹而思仕宦。以识开运盐河不当。又妨农事也。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录一首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原选者评。杳迥合。如坐虚白。而闭重玄。   。竹坡诗话。曰。东坡游西湖。於僧舍壁间见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   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及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金马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原选者评。前十二句称述本事。於离合情状曲折。无不尽矣。然读之。但觉情余於词者。以有。嗟君。怜君。羡君。爱君。等字为之点睛。便俱是作诗之旨。与传记体裁迥别也。感君离合。二句。忽念及今无古有。作一转轴。以下遂历陈古事。不复再加论断。截然而止。此格尤为创见。然正是汉魏人遗意。低手不能为。亦不敢为也。七言转韵。古诗凡转韵之首句。未有不用韵者。七言音节自不可与五言一例。尝考。杜陵全集。其中亦有三。四首出韵者。若。醉时歌。之。先生有道出羲皇。哀江头。之。忆昔霓旌下南苑。等句是也。此诗。不羡白衣作三公。句无韵。盖亦如少陵之偶一有之。而自来诗人。从无论及於此者。何也。   司马温公。日录。曰。朱寿昌父任谏议大夫。寿昌母素微。生寿昌岁余遣出之。因是不知所在。寿昌既长。求之不得。乃弃官寻之。刺血书忏。以散与人。至是得之於同州。迎以归。钱子飞知永兴军。奏其事。乞加旌赏。故召之。寿昌以同母弟妹皆在同州。乃折资授河中通判。   。东轩笔录。曰。司农少卿朱寿昌。在襁褓。所生母被出。治平中。弃官入关中寻访。得於陕州。苏子瞻作诗序。且讥切世之不养者。李定见之大惋恨。会为中丞。劾轼作诗讪谤。将至不测。赖上保持之。止黜为黄州团练副使。   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投绂归来万事轻。消磨未尽只风情。旧因莼菜求长假。新为杨枝作短行。   不祷自安缘寿骨。深藏难没是诗名。浅斟杯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   蜗卜居心自放。蝇头写字眼能明。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   跪履数从圯上老。逸书闲问济南生。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鸣。   原选者评。集中七言长律甚少。此体在唐。如杜白诸公亦不多见。以其伤气也。是作格度浑成。音调谐美。录此一首。以见才大无所不可耳。   画鱼歌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   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   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梃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原选者评。时新法盛行。故即短钩画水以为喻所言。此意岂复遗鳅鲵。与。一鱼中刃百鱼惊。者。似皆指新法之病民。王。吕辈坏法乱制。岂异拔渚蒲而乱藻荇哉。其请罢条例司疏有云。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正与诗意相同。而其绘事如画。笔端有神。虽寥峭短章。读其词如有千百言在腕下。   赵次公曰。鲵有二。有鲸鲵之鲵。有鱼子之鲵。此意岂复遗鳅鲵。言鱼子也。   邵长蘅曰。画。胡麦切。音义并同划。以钩划鱼。今三吴水乡往往有之。   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原选者评。道场山顶何山麓。总写四句。此下详於道场而略於何山。乃偏於详处。更作。出山回望。二语。摇荡入情。何山只缅怀高人之读书。不复模山范水。意尽而止。无往不以自然为工。   汪藻。何氏书堂记。曰。寺有何氏书堂。图记相承。以何氏为晋何锴。锴尝读书此山。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为寺而名其山。   赠孙莘老七绝录三首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澜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时复中之徐邈圣。毋多酌我次公狂。   原选者评。前两作愤懑之词。以快利出之。后一首役使成语。如天造地设。前无古人。   。乌台诗案。曰。任杭州通判日。转运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岸利害。因与湖州知州孙觉相见。作诗与之。某是时约孙觉并坐客。如有言及时事者。罚一大盏。虽不指言时事是非。意言时事多不便。不得说也。次首某为先曾言水利不便。却被转运使差相度堤岸。意言本非兴水利之人。以讥讽水利之不便也。   赵次公曰。天目山在湖州。按。乐史。寰宇记。湖州安吉县天目山。三万六千尺。而   。水经。浙江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按。王存。九域志。湖州南至杭州界首十五   里。故天目山於。寰宇记。则系之湖州。於。水经。则系之於潜。而於潜虽属杭州。与湖州接境。   先生亻卒杭。以开运盐河至湖。其言。作堤捍水非吾事。意谓於此可以为堤。而事不在己也。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录一首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临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原选者评。石林诗话。曰。元丰间。苏子瞻系御史狱。神宗本无意深罪之。时相进呈。忽言。苏轼於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对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云。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   。苕溪渔隐丛话。曰。东坡在御史狱。狱吏问云。双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有无讥讽。答曰。王安石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吏亦为之一笑。   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原选者评。作初唐体。清丽芊眠。神韵欲绝。   风水洞二首和推节录一首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原选者评。好景宜得好诗。乃偏以诗之难好。见其景之绝奇。工於翻案。   。西湖游览志。曰。风水洞。旧名恩德洞。上洞立夏清风自生。立秋则止。下洞流水潺潺。   大旱不涸。   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原选者评。清幽之趣。微妙之音。司空图。诗品。中未曾道及。   新城道中二首录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