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1 页/共 142 页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何当办一身。永与清景逐。   原选者评。叙园中景物。委折详尽。自西而南。而东。而北。一一点睛。宛似柳州小记。后以感慨之情。写通旷之见。令人意惬。   。五代史。李茂贞本姓宋。名文通。唐禧宗间以功拜凤翔。陇右节度使。赐姓名。昭宗景福元年反。犯京师。加拜尚书令。封岐王。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卒。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溪。是日宿虢县。   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於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   夜久不寐。见壁间有前县令赵荐留名。有怀其人   龛灯明灭欲三更。奇攴枕无人梦自惊。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   故人渐远无消息。古寺空来看姓名。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原选者评。夜色苍凉。抚景怀人。想见竟夕回之致。   二十七日。自阳平至斜谷宿於南山中蟠龙寺   横槎晚渡碧涧口。骑马夜入南山谷。谷中暗水响泷泷。岭上疏星明煜煜。   寺藏岩底千万仞。路转山腰三百曲。风生饥虎啸空林。月黑惊窜修竹。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愧无酒食待游人。旋斫杉松煮溪蔌。   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起观万瓦郁参差。日乱千岩散红绿。   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何时归耕江上田。一夜心逐南飞鹄。原选者评。颜。谢以后。古诗多有对偶终篇者。入唐遂以有声病者为律。无声病者为古。至於七言古体亦时一有之。若少陵之。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子规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翻。昌黎之。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种竹门可款。硬语排。视唐初四子及元白诸家之宛然律调者。不可同日语也。若其自首至尾。无句不裁对。无对不瑰伟。绝特则惟轼集中有之。实为创格。此作亦其一也。其中写景处。语刻画而句浑成。读之可怖可喜。笔力奇绝。   是日至下马迹。憩於北山僧舍。有阁曰   。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有怀诸葛公。万骑出汉巴。   吏士寂如水。萧萧闻马木过。公才与曹丕。岂止十倍加。顾瞻三辅间。势若风卷沙。   一朝长星坠。竟使蜀妇髽。山僧岂知此。一室老烟霞。往事逐云散。故山依渭斜。   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原选者评。不著议论。而郁拔纵横之气自寓。语淡味长。最是高格。   邵长蘅曰。萧萧闻马木过。诗。车攻。篇。萧萧马鸣。毛传。言。不欢哗也。公诗用此意。   。三国志。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仲达对。於渭南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衤集于渭滨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赵次公曰。案。长安志。引。水经注。曰。斜水北历斜谷。过五丈原。亦谓之武功水。又曰武功。盖在渭水南。郿县北。是今先生祷雨於虢县之石番溪。故所经由望见郿县之五丈原。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录五首   荒园无数亩。草木动成林。春阳一已敷。妍丑各自矜。蒲萄虽满架。囷倒不能任。   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葵花虽粲粲。蒂浅不胜簪。丛蓼晚可喜。轻红随秋深。   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   种柏待其成。柏成人已老。不如种丛篲。春种秋可倒。阴阳不择物。美恶随意造。   柏生何苦艰。似亦费天巧。天工巧有几。肯尽为汝耗。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牵牛独何畏。诘曲自芽蘖。   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南斋读书处。乱草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   黄叶倒风雨。白花摇江湖。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有如采樵子。入洞听琴筑。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原选者评。前四首俱是杂写花木。随处拈出立少谛。非见道忘山者不能获此圆通也。末首则别为一调。秀语夺山绿。一句。情味备至。每於称许辙处想见其友於式好。有怡怡之乐。此数诗格调柴桑淡远。修武倔奇。殆兼擅其胜。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   柴贻勖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   官园刈苇岁留槎。深冬放火如红霞。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   黄狐老兔最狡捷。卖侮百兽常矜夸。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   风回焰卷毛尾热。欲出已被苍鹰遮。野人来言此最乐。徒手晓出归满车。   巡边将军在近邑。呼来飒飒从矛叉。戍兵久闲可小试。战鼓虽冻犹堪挝。   雄心欲搏南涧虎。阵势颇学常山蛇。霜乾火烈声爆野。飞走无路号且呀。   迎人截来砉逢箭。避犬逸去穷投罝。击鲜走马殊未厌。但恐落日催栖鸦。   弊旗仆鼓坐数获。鞍挂雉兔肩分麚。主人置酒聚狂客。纷纷醉语晚更哗。   燎毛燔肉不暇割。饮啖直欲追羲娲。青丘云梦古所咤。与此何啻百倍加。   苦遭谏疏说夷羿。又被赋客嘲淫奢。岂如闲官走山邑。放旷不与趋朝衙。   农工已毕岁云暮。车骑虽少宾殊佳。酒酣上马去不告。猎猎霜风吹帽斜。   原选者评。从。烧园。指出物性愚迷。语直而曲。巡边将军。以下十四句。以议论叙事。飒飒洒洒。具有声色。此段既极奇横。故。主人置酒。以下更为纡徐。以畅其气。结用独孤侧帽事。   恰合会猎情景。而役使无痕。但觉有余韵逸趣。其才真能吞若云梦者八九。其於胸中。曾不芥蒂也。   秀州僧本莹静照堂   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君看厌世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作堂名静照。此语子谓谁。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从之恐莫见。况肯从我为。   原选者评。厌世人无事更悲。说来绝倒。即就起动。相以证真谛之寂然。何必坐断千崖。   乃得慧眼无见。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觉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原选者评。送其失解归。而乃勉以读书。朋友切偲之义莫过於此。董遇百遍见义。熟读之谓也。王筠重览兴深。深思之谓也。读书之法。亦莫过於此。安惇初从轼游。末流乃与元祐诸贤为难。当时至有童谣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孙。盖大惇谓章惇。小惇谓安惇也。然则安惇乃正世之狂谋谬算者。此诗知其。他年名宦恐不免。而始终以熟读旧书为箴规。固早有以窥其微矣。   许彦周诗话曰。古人文章不可轻易。反覆熟读。加意思索。庶几见之。东坡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仆尝以此语铭座右而书诸绅也。   送刘道原归觐南康   晏婴不满六尺长。高节万仞陵首阳。青衫白发不自叹。富贵在天那得忙。   十年闭户乐幽独。百金购书收散亡。朅来东观弄丹墨。聊借旧史诛奸强。   孔融不肯下曹操。汲黯本自轻张汤。虽无尺箠与寸刃。口吻排击含风霜。   自言静中阅世俗。有似不饮观酒狂。衣巾狼籍又屡舞。傍人大笑供千场。   交朋翩翩去略尽。惟吾与子犹彷徨。世人共弃君独厚。岂敢自爱恐子伤。   朝来告别惊何速。归意已逐征鸿翔。匡庐先生古君子。挂冠两纪鬓未苍。   定将文度置膝上。喜动邻里烹猪羊。君归为我道名姓。幅巾他日容登堂。   原选者评。谓恕借旧史以诛奸强。即是轼借旧史以刺执政。恕乃刚直者。诗固不嫌明目张胆而道之。至於恕归而匡庐。色喜言外。有直道难容之叹。匪直幸其无恙遄归也。   按。恕为涣之子。治平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荐恕为局僚。诗内所指。旧史。者。此也。匡庐先生。则指其父涣言之。施元之曰。刘道原。名恕。筠川人。介甫执政。道原在馆阁。欲引置条例司。固辞。是时。介甫权震天下。人不敢忤。而道原愤愤欲与之较。又条陈所更法令不合众心者。至面刺其过。介甫怒变色。道原不以为意。或稠人广座对其门生。诵言得失。无所避。遂与之绝。此诗端为介甫而发。以孔融。汲黯比道原。曹操。张汤况介甫。又云。虽无尺与寸刃。口吻排击含风霜。益著其面折之实也。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大雅初微缺。流风因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   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简牍仪刑在。儿童篆刻劳。   今谁主文字。公合抱旌旄。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般斤思郢质。鲲化陋鯈濠。   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殷勤理黄菊。未遣没蓬蒿。原选者评。初读之。但觉铺叙排比。词气不减少陵耳。详味其词。乃见下笔矜慎之至。盖题是次张安道韵。则先有张诗在意中。非泛然为少陵作赞颂也。地偏。四句。但将从来诗道之弊广譬曲喻转入杜陵。只用。杰。字一言之褒。而其起衰式靡。立极千古者。已意无不尽此。下只是慨其遭险。更不论诗。即轼平日所云。发於情止於忠孝。者。亦不一及。又俱借谪仙为陪。   以与下。开卷。知音。一联情事相映合。结仍用比喻。以应前文。大含元气。细入无间。其一一次韵天然。又不过汗漫之余技矣。   傅尧俞济源草堂   微官共有田园兴。老罢方寻隐退庐。栽种成荫十年事。仓皇欲买百金无。   先生卜筑临清济。乔木如今似画图。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   原选者评。尧俞本郓州须城人。徙居孟州济源。尝有读书诗云。吾屋虽喧卑。颇不甚芜秽。置席屋中间。坐卧群书内。观此则知诗称画图。良非虚誉。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寡辞真吉人。介石乃机警。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从今得闲暇。默坐消日永。   作诗解子忧。持用日三省。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原选者评。前首。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即李陵。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之意。用作发端语。觉悲怆切至。更为过之。后首本是直抒胸臆。读之。乃觉中心菀结之至者。此汉魏人绝调也。   。乌台诗案。曰。此诗云。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为弟辙曾差在制置三司条例司。充检详文字。争议新法不合而罢。既美弟辙去之果决。则意亦是讥新法不便也。   施元之曰。神宗青苗法既行。子由度不能救。以书抵介甫。指陈其决不可者。且请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