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90 页/共 142 页

风飙助凝冽。帏幔困掀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何时反炎赫。郤欲躬臼磨。   谁言坐无毡。尚有裘充货。西邻歌吹发。促席寒威挫。崩腾踏成径。缭绕飞入座。   人欢瓦先融。饮隽瓶屡卧。嗟予独愁寂。空室自困坷。欲为后日赏。恐被游尘涴。   寒更报新霁。皎月悬半破。有客独苦吟。清夜默自课。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   何当暴雪霜。庶以蹑郊。贺。   原选者评。和韵诗峻拔浏利。如弹丸脱手。是大苏所长。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   余官於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寘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原选者评。即古诗。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意。而畅言之。顿挫淋漓。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之概。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原选者评。前六句比。中六句赋。结句犹可夸者。非幸词。正以见去日苦多。而盛年之不再也。此与。别岁。一首。佳处不减魏武短歌。   和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书成辄弃去。缪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麽。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马我。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原选者评。论书实自道其所得。端庄。刚健。一联。及。体势。结束。一联。宛然见轼书法也。中间插入学射一段。轩然波起。凌厉无前。   。韵语阳秋。曰。东坡与子由论书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故其子叔党跋公书云。吾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   故时有二王风气。俗手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观此。则知初未尝规规然。出於翰墨积习也。   凤翔八观并序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此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鱼与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莨莠。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矇瞍。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掊。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沈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原选者评。雄文健笔。句奇语重。气魄与韩退之作相埒。而研练过之。细玩通篇。以。冬十二月。四句起。以。兴亡百变。四句结。起仿。北征。诗体。结亦悠然不尽若韩诗。起四句未免平率。结云。呜呼。吾意其蹉跎。又何衰飒也。中间分三大段。第一段自。细观初以指画肚。至。下揖冰斯同。铺叙石鼓之文词。字迹。实景。实事。所与韩公不同者在此。故详述于前。   且正是初见时情状。古器纵横。六句。详写石鼓之奇古。固非。文字郁律蛟蛇走。一句所能尽。缺月。嘉禾。视韩诗。鸾翔凤翥。珊瑚碧树。之词又出一奇也。漂流百战。四句作转轴。   起下二段意。忆昔周宣歌。鸿雁。至。岂有名字记谁某。推原溯委。铺述典重。自从周衰更战国。至。无乃天工令鬼守。凭吊古今。却以六经九鼎作陪。澜翻无竭。笔力驰骤中。章法乃极严谨。真足嗣响少陵。   。苕溪渔隐丛话。曰。韦苏州。石鼓歌。云。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退之。石鼓歌。初不指言史籀所作。永叔。集古录。云。至於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此盖原苏州之歌而云尔。苏长公。石鼓诗。云。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亦原於苏州也。   赵次公曰。先生诗后段云。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则石鼓文字盖蝌蚪之变。韩愈有。科斗书后记。一篇云。李阳冰之子服之。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官书。   两部合一卷。且曰。古书得其据。依略可读。如是则退之宜识科斗书者。石鼓歌。乃云。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科。而先生今诗乃能通其六句。则先生为精于字学矣。欧阳。集古。跋尾盖谓。韦应物以为文王之鼓。韩退之以为宣王之鼓。不知何所据而然。卒以退之好古不妄者为可信。然未尝载其文。至子由和先生诗。乃云。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   先生诗注云。维维鲤。而子由云。鲂。岂各以所辨之字言之乎。   朱彝尊曰。杨用修谓。从李宾之所得唐人拓本。多至七百有二字。又言。及见东坡之本人多惑焉。考宾之。石鼓歌。中云。家藏旧本出梨枣。楮墨轻虚不盈握。拾残补缺能几何。   以一涓埃裨海岳。夫以欧阳。薛。胡诸家所见止四百余字。若宾之本有七百余字。拾残补缺亦已多矣。宾之不应为是言也。子瞻之诗曰。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子由和之。有云。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因风雨。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夫用修子本既得自宾之。传自子瞻。是子瞻克见其全。子由亦得纵观。   子瞻子由又不应为是言也。   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只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於维也敛衽无间言。   原选者评。以史迁合传论赞之体作诗。开合离奇。音节疏古。道子下笔入神。篇中摹写亦不遗余力。将言吴不如王。乃先於道子极意形容。正是导题法也。后称王维。只云画如其诗。   而所以誉其画笔者甚淡。顾其妙在笔墨之外者。自能使人於言下领悟。更不必以画断。凿凿指为。神品。妙品。矣。   。许诗话。曰。老杜作。曹将军丹青引。云。一洗万古凡马空。东坡观吴道子画壁云。   。笔所未到气已吞。吾未得见其画矣。斯评也。二公之句各可以当之。   东湖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迩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   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曝晴复戏雨。戢戢多於蚕。浮沈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彩羽无复见。上有鹯博羋。嗟予生虽晚。好古意所羍。   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从醉后谈。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暮归仍倒载。钟鼓已韽韽。   原选者评。前幅写东湖之胜。而曰。湖所贪。曰。目耽耽。匪直摹景而已。入后自写闲游。   实有怀抱观古今之意。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二句。意最深厚。得简兮诗人之旨。沈屈下僚。勾检簿书。无由得尽其才。不得已而为湖上之游。讵与寻幽探胜者比。考是时。轼为凤翔判官。陈希亮为府帅。以属礼待之。或谒入不得见。轼壮年气盛。不相下其客位。假寐。作有云。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此诗末复云。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无聊不平时一发露於辞气。故必知其人论其世。而后可与言诗。后人注诗者俱未见及此。客位之作。编入通守钱塘时。并其年谱中次序亦错谬矣。   真兴寺阁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赤页。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稜。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原选者评。苍苍莽莽。意到笔随。中间。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十字奇警夺目。可与老杜。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相匹敌。   赵夔曰。此诗用古人意而不取其字。杜子美。登慈恩寺塔。诗云。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李氏园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林中百尺松。岁久苍麟蹙。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隐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红梨惊合抱。映岛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阵风翻扑。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北山卧可见。苍翠间硗秃。   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云。昔李将军。负险乘衰叔。抽钱算间口。但未榷羹粥。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谁家美园囿。籍没不容赎。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将军竟何事。虮虱生刀革蜀。何尝载美酒。来此驻车毂。空使后世人。闻名颈犹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