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50 页/共 479 页
蒗蕖州卫北百八十里。东至四川盐井卫界二百里,北至永宁府界二百五十里。
古蛮地。唐时地名罗共赕,罗落、麽些三种蛮居之。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置蒗渠州属丽江路,后改属北胜府。明洪武十五年,州属鹤庆军民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土知州阿姓,属蛮有数种,曰猡猡、麽些、冬门、寻丁、峨昌也。今俱省。
州山川峭险,为北胜永宁腰膂之地。
○白角山在州西北白角乡。又绵绵山,在州西南绵绵乡。两山皆高峻,为州之望。
○罗易江在州东,合数溪流入永宁府界。又白角河,源出绵绵乡,经白角乡,而入西番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八
卷一百十八
◎云南六
◇永昌府东至蒙化府三百九十里,南至湾甸州三百里,西至麻里长官司七百二十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八百十里。
《禹贡》梁州西南徼外地。古为哀牢国,九隆氏居之。汉武帝置不韦县,属益州郡。后汉永平初,置澜沧郡《滇纪》:汉武置不韦县,其后复叛。建武末,酋长贤栗请降。永平初,复叛。太守张翕讨平之,立澜沧郡。寻改永昌郡治不韦县。《志》云:后汉建武一十七年,哀牢王贤栗始诣越太守郑鸿降,求内属。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因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蜀汉迄晋因之。唐属姚州都督府《唐史》:武后延载初,永昌蛮酋董期等率部落内附,后为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称永昌府。元初,立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为府仍隶大理路。二十三年,又置金齿等处宣抚司于此《志》云:元初,置明义军万户所,在今府治东。后为左千户所。又置四川军万户府,在今城南七里。又有蒙古军千户所,在城东五里。回回军千户所,在今城内,后为中左千户所。又有爨军千户所,亦在城内。后为左千户所,军营俱明初废。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立金齿卫。二十三年,省府,以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元年,改为永昌军民府仍置永昌卫,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今仍为永昌府。
府藩屏边索,控驭群蛮。自汉开西南夷,始通中国。《华阳国志》:武帝度澜沧水,置不韦县。是也。东汉建武中,西南夷栋蚕叛,诏刘尚讨之。尚追破之于不韦,斩栋蚕帅,西南夷悉平。永平十二年,哀牢内附,置永昌郡,西南益少事。及晋末,而群蛮窜居其间,遂与中国绝。南诏异牟寻破群蛮,略其人以实内地。及大理时,白蛮复炽,渐复故地。元征白夷,复归版图。明初,克大理,沐英等遂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下金齿,以为西陲保障。正统初,麓川作乱,金齿实扼其冲。征集军粮,悉会于此,以渐克平。盖诚必争之地矣。
保山县附郭。汉不韦县地。元为永昌府治。明为永昌金齿二千户所,属金齿卫。正德十四年,改设新安千户所。嘉靖元年,始改置今县,取大保山为名,编户九里。
○永昌城今府治,旧系土城。唐天宝中,南诏皮罗阁所筑。西倚大保山麓,段氏因之。元至元间,复修筑。明洪武十五年,又因旧址重修,寻废。十八年,改筑以砖石。又于大保山绝为子城,设兵以守。二十八年,复辟城西罗大保山于城内,设八门。其南门曰镇南,东北曰拱北。外皆有子城,辟二小门。嘉靖二十八年,复增筑西城,浚濠为固。万历二十八年,复修浚焉。今城周十四里有奇。
不韦废县在府东北,汉置。《华阳国志》:武帝渡澜仓水,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宗族以实之,名曰不韦,彰其先人恶行也。本属益州郡。后汉建武二十一年,刘尚讨栋蚕叛蛮,破之,追至不韦,诸蛮悉平。永平中,置永昌郡,治此。晋初因之,元康后荒废。《水经注》:不韦县北去叶榆六百里。
哀牢废县在府西南。故哀牢王国。后汉永平中,哀牢王柳貌内附,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刘昭曰:哀牢在牢山绝域,西南去洛阳七千里。《通志》云:府治东即汉哀牢县故址,元为永昌府治。明初,改为中千户所。
金齿城今府城也。百蛮之俗,以金裹两齿者曰金齿蛮,漆其齿者曰漆齿蛮,文其面者曰绣面蛮,刺其足者曰花脚蛮,以彩绳撮髻曰花角蛮。又或以铜圈穿其鼻,坠其耳,总曰哀牢蛮。谓之金齿,因其俗也。《元志》:金齿之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与缅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白夷,曰,曰峨昌,曰骠,曰纟解,曰渠罗,曰比苏。金齿蛮本名芒施蛮,自异牟寻破诸蛮,金齿种衰。其后浸盛,元因置金齿等处安抚司,又改为宣抚司。杨廷和曰:元务远略,创立金齿等司于银生甸,其地去今府千余里。后以远不可守,移其名于永昌府,其实非金齿故地也。《志》云:元时城中有爨千户所,今改为右所军营。明义万户府,今改为左所军营,回回千户所,今改为中左所军营。又城西南门曰龙泉门,东南门曰镇南门,西北门曰永镇门,东北门曰仁寿门。
密堵城在府南境。明万历十五年,缅酋入寇,陷密堵、速松二城,官军击走之。或曰:速松城亦在境南。
○大保山在城内,正西。嵯峨东向,高千余丈。横冈数里,山巅平衍,可习骑射。周遭林木苍翠,称为奇胜。诸葛武侯尝掘山脚以防蛮叛,深可三丈余,铁物间之。○宝盖山,在城西北永镇门外,以形似名。山势がテ,为众山之冠。右曰梯山,左曰玉壶山,山麓有石窦,流泉甚清。○灵鹫山,在城北八里,高如宝盖,延袤七里余。山巅有报恩寺,俗呼为大寺山。
九隆山城西南七里。山势起伏,凡九分,为九岭,一名九坡岭。其麓有泉,自地涌出,凡九窦,土人石为池承之。其下汇为大池,可三十亩。名曰九龙池,或谓之易罗池。相传蛮妇沙壹者浣絮池中,感沉木而生九隆,种类遂繁,世居山下。诸葛武侯南征时,尝凿断山脉以泄其气,有迹存焉。○法宝山,在城南十里,势邻九龙而沙河限之。又南五里为卧狮山,高百丈,袤二里。○官市山,在城南二十里,下有芭蕉湖,最幽胜。其北为官市堰,沙河水所经也。
哀牢山府东二十里。本名安乐。蛮语讹为哀牢。孤峰秀耸,高三百余丈,雄峙西陲,延袤三十里许。山下有石如鼻,二孔出泉,一温一凉,号为玉泉,因亦名玉泉山。又有诸葛井,在巨石间,可饮千人。○凤溪山,在府东三十里,上有吕公台。《志》云:不韦废县在其麓。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三十里,有五峰如指。
虎嶂山城西北二十里,有温泉,可浴。其相近者曰云壶山,以山多白石而名。又五里曰云岩山,山高二百丈,盘回三里许。昔人尝因岩石凿为卧佛,因名卧佛山。
峡口山府东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广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泄于此。阴流地中,达于施甸枯柯,下澜沧江。洞多鱼,亦名鱼洞。○天井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冈陵四绕,中有平地可居,亦谓之石涧山。
罗岷山在城东北八十五里澜沧江西岸。高千余仞,延袤四十余里。《志》云:府北十里又有白龙山。○屋床山,在府南七十里。《滇程记》:繇永昌过蒲缥驿,经屋床山,箐险路狭,马不得并行。过山至潞江之外,为高黎贡山,是也。
玛瑙山在城西百里。山产玛瑙石,哀牢山之支脉也。又有风洞山,在府西八十五里。风自洞出,因名。○龙王岩,在城西十五里。一山中断,两崖壁立,如斧劈然。
○澜沧江在城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广二十六丈,其深莫测。《滇程记》:自沙木和十亭而畸至永昌,途经澜沧江,江流介二山之趾。两崖壁峙,截若墉垣,因为桥基。缆铁梯木,县跨千尺。束马以渡。又西为江坡,有径路。新辟爰建一亭。《志》云:跨澜沧江者为霁虹桥。守永昌者往往扼江为险,桥其重地也。余见大川澜沧江。
潞江在府南百里,旧名怒江。源出吐蕃界,经潞江安抚司北,又东南经府境,复南流入孟定府境。两岸陡绝,夏秋间瘴疠尤甚。详见大川潞江。
上水河在城内。又有下水河,源出九龙池及宝盖山箐。合流入城,贯穿委港而达于东河。东河亦曰郎义河。源出龙泉,流经郎义村,合清水河,南入峡口洞。○沙河,在城南七里,源出九隆山,南流入于峡口,洞有众安桥跨其上。
清水河城北二十里。《志》云:河有二源:一出府北阿隆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潞江城。东北折而东合凤溪郎义河。又经府城东南,合沙河诸水,入峡口洞。今府北二十里有北津桥,为屋其上。又东十里有东津桥,皆跨清水河。
沙木河在城东北百十里。自顺宁府流入,合铅山涧水,汇流三十里入澜沧江,有凤鸣桥跨其上。
青华海在府东五里,汇诸流为池。又九龙山麓有九龙池,泉有九窦,亦曰易罗池。又响水湾,在府北六十里。泉如瀑布,声若鸣金,即澜沧江回折处也。
龙泉有二:一在司城北郎义村,折为三派;一在石丛村,皆有灌溉之利。刘寅《记》:永昌之城,右倚巍山。下有泉汪然涌出,停畜为池,周环数百步,澌而东南。灌田千余顷,谓之龙泉,或曰即九龙池也。
大诸葛堰在城南十五里。其东有东岳堰及小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甸尾堰,在城南二十里,周广二里。
○清水关在城西北卧佛山之西,扼清水河之要。元时建,今设清水驿,亦设巡司于此。○山达关,在城东北七十五里。其处又有阿章寨。《志》云:保山境内有甸头、水眼关二土巡司,俱万历中裁。
诸葛营在城南七里。一名诸葛村。旧《记》:孔明既擒孟获,移师永昌,即金齿也。城南八里西山下,武侯尝屯兵其间。师还,民构祠祀之,因名。《志》云:元时有四川军万户府,在诸葛营后,土人居于营前。小海子内有土阜一区,周遭三十三丈,高六尺,随水高下,巨潦不没。相传为孔明竖标台。《一统志》:武侯旗台在东岳堰内。○金鸡村,或云在城东五里,有金鸡泉,一温一凉,四时可浴。泉北有将台,高丈余,广倍之。相传蜀汉时永昌掾吕凯筑此,以拒雍。村后有蒙古千户所废址,土人居之。
沙木和驿在府东北沙木河侧。巡司亦设于此。《滇程记》:自永平县七亭而崎达沙木和。土人谓坡为和也。途经铁场坡、花桥哨、蒲蛮哨、丁当丁山关,皆高险。蒲蛮者,孟获遗种也。今城南六十里,有蒲缥驿。《土夷考》:蒲蛮居澜沧江以西,一名朴子蛮,性勇为盗,以采猎为业云。
霁虹桥府北八十里,跨澜沧江。武侯南征,孟获架桥济师,后以索为之,修废不一。元至元中,也先不花重修,名曰霁虹。明初镇抚华岳置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火所焚。弘治十四年,备兵使者王槐构屋于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南北往来,此为孔道,亦曰澜沧桥。
永平县府东北百七十里,东至赵州界百七十里。本汉博南县地。晋因之,后改永平县。唐时,蒙氏改为胜乡郡,后段氏因之。元初,废郡,立永平千户所,后复为永平县,属永昌郡。今因之。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博南废县在县南东。汉永平中所置县也。《哀牢传》:章帝建初二年,哀牢王类牢反,攻越。永昌太守王寻奔榆,哀牢遂攻博南,焚烧民舍。明年诏发蛮汉兵进讨。邪龙人卤承等应募,率诸郡兵大破类牢于博南,斩之。即此。今其地名江东村。
永平守御城在县治东北。城周三里有奇,洪武十五年建。内有金齿前前、右右二千户所。《志》云:洪武十九年,县城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上。三十六年,易以砖石。万历二十八年,议者以江流贯城南,小关洞开,每值水涸,窃盗辄乘以出入。乃浚东西两濠,引江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城垣云。
○博南山县西南四十里。汉武通博南山,即此。一名金浪颠山,俗讹为丁当丁山。极险隘,为蒲蛮出没之所。北麓有泉,流为花桥河。《华阳国志》:博南县西山,高三十里,赵之得兰仓水。有金沙,洗取融为金。《滇南略》云:博南山高二十里,上有铁柱,为西陲要道。和丘山县西三十里,高千余仞,云合即雨。东麓一潭,四时澄彻,流为木里场河。西麓有泉,流为曲洞河。○花桥山,《志》云: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铁矿。又县西南五里有髑髅山,县北八里有罗木山。
羊街山县北四十里。山半涌泉,周围五尺,名曰一碗水,行者咸掬饮之,地名碗水哨。○罗武山,在县东北百十里,高百五十丈,山半有泉,胜备江发源于此。
横岭山县东北百三十五里。山极陡峻,驿路经其上。其西有泉,下流为九渡河。○宝藏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观音山。相传武侯南征,至此迷道,遇一老妪,呼犬从绝径中出,始得路。兵旋,建庙祀之,俗名娘娘叫狗山。
○银龙江在县治东半里,守御城跨其上。源自县西上甸里合木里场河,又南合曲洞河,又东南过萨佑河、花桥河,又东南入澜沧江。《志》云:银龙江每孟冬时,近晓有白气横江,盘旋如龙,因名。一名太平江。有昌平桥跨之,长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瓦亭十有二。亦曰太平桥。其东北又有安定、通市二桥。《志》云:曲涧河在县西三十里。县西四里有桃源河,皆注于银龙江。
胜备江在县东北百里。出罗武山,引流而东南。合九渡、双桥二河,至蒙化府,合漾备江。《志》云:九渡河在县东北五十里,出横岭山。沿水绕流,上跨九桥,故名。花桥河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博南山,下流入于银龙江。《滇程记》:出下关石桥,至碗水哨。又西为四十里桥,又西为响水涧桥。循涧行,巨石峭Ф,鸣若轰霆,类嘉陵散关。近关有花桥,桥皆架木飞梯,横耆悬度,行人战栗,所谓花桥河也。
○丁当丁山关在博南山。山路峻险,置哨守于此。○上甸关,在县北二十里,有上甸定夷关巡司戍守。
花桥关在县西南四十里,下有花桥河,控扼险厄之处也。今改曰玉龙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