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6 页/共 479 页
兰津桥《滇纪》云:旧在府西南,跨澜沧江上,后汉永平初所建。永乐初修,高广千仞,两岸峭壁林立,飞泉急峡,复磴危峰,森罗上下,熔铁为柱,以铁索系南北为桥。自古称为巨险。○大河桥,在府东二里,跨大河上。上覆瓦屋四十九楹。
附见:
景东卫在府北卫城中,洪武二十三年建。
◇镇沅府东至者乐甸长官司界二百里,南至威远州界三十里,西至景东府界三十里,东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六百里,至京师一万二千四百五十里。
古荒外地,濮洛杂蛮所居《元史》作昔朴、和泥二蛮。唐天宝以后,南诏蒙氏为银生府之地。后金齿夷侵夺其地,大理段氏不能复。元初内附,属威远州。后置案板寨,属元江路。洪武末,改置镇沅州《志》云:州境有刁猛混及孟婆、遗定、案板等寨。洪武末,元官土官刁平剿平之。因置州,以平典州事。永乐四年,升为府府无城池,编户五里,土知府刁氏世袭,领长官司一。府今省入沅江府。
府群山环峙,介于群蛮,亦控扼地也。
○案板山在府治北。高百余仞,形如几案,元以此名寨。○鸟连山,在府东北。山高林茂,群鸟常集,因名。又府治东有石山,以Лヴ少土而名。
波弄山在府治西。山势起伏,形如波浪。山之上下有盐井六所。土人掘地为坑,深三尺许,纳薪其中,焚之,俟成灰,取井中之卤浇灰上,明日皆化为盐。盐色黑白相杂而味苦,俗呼为白鸡粪盐,用以交易。
○杉木江在府治南。源出者乐甸,流经府境,下流入威远州界,合于谷宝江。江岸多杉木,因名。
○者章硬寨在府西南。明正统五年,麓川叛酋思任发屯孟罗大掠,据者章硬寨,沐昂督兵进克之,贼宵遁威远州。
者达寨在府境。又有石崖等寨。《滇纪》:永乐初攻石崖、者达寨,外夷整线来降。又有六谷等三十三寨,亦近府境。
禄谷寨长官司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永乐十五年置。
○马容山司北八十里,高千余丈,盘亘数百里。石路隘狭,仅容一马。又石罗山,在司南百里。又司东百里有小不旧山。
纳罗山司西百里。山深险,中多虎豹。土人呼藏为纳,虎为罗。南浪江出于此。
○南浪江在司南。源出纳罗山,下流经司治南,又西南流,合于杉木江。○马涌江,在司东,源出临安府纳楼茶甸长官司,流入司境,又西南合于南浪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七
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武开西南夷,此为益州郡地。后汉时,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永嘉中,又分置东河阳郡沈约《宋志》:晋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领东河阳、榆二县。宋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德七年,为羁縻南云州地亦谓之昆弥。唐武德四年,昆弥遣使内附。《唐书》:昆弥即汉之昆明,在爨蛮西,以西洱河为境。贞观三年,改为匡州。天宝以后,没于南诏南诏伪建都邑于此,亦谓之西京,后又改为中都。五代时,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相继据之,后段思平代有其地,称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改置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大理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今仍旧。
府西倚点苍,东环洱水,山川形胜,雄于南服。昔武侯南征,规固其地,于是收资储以益军实,选劲卒以增武备,遂能用巴蜀之众,屡争中原。唐之中叶,蒙氏负于此,乘间抵隙,常为蜀肘腋患。段氏承之,抚有城邑,保其险塞,雄长群蛮者,亦三百余年。蒙古取其地,益成包并东南之势。盖地虽僻远,而封壤延袤,关山襟带,西南都会,滇洱其竞胜者矣。
太和县附郭。汉叶榆县地,属益州郡。后汉为榆县,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永嘉以后,属东河阳郡。宋、齐仍为榆县。梁末,废于蛮。唐为羁縻匡州地。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皮罗阁逐洱河蛮,取太和城。城盖蛮所置也。其后遂据其地,段氏因之。元立太和上中下三千户所。至元中,改置理州及河东县。后省州,改县曰太和,属大理路。今编户六十六里。
○太和故城在府南十五里。今城本羊苴咩城也。唐开元末,皮罗阁取太和城,遂徙居之。其城周十余里。蛮语以坡陀为和,和在城中,尊之曰太,城因以名。阁罗凤亦窃据于此。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击南诏,深入至太和城,以粮尽引还,为蛮所覆。贞元中,异牟寻寇西川,败还,惧筑羊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改号曰大理。自是太和别为一城。段氏时,故城渐废。太和之名,遂移于羊苴咩城。今故城犹谓之太和村。《云南记》:羊苴咩城在点苍中峰下,即古榆城也。蛮语讹为羊苴咩,亦曰阳咀咩城。南去太和城十余里,北去成都二千四百里,去云南城三百里。繇泸州南渡泸水,行六百三十里,即至羊苴咩城。贾耽云: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此繇安南通天竺之道也。贞元初,异牟寻筑此城。七年,西川帅韦皋遣判官崔佐时至羊苴咩城,说异牟寻,使归唐。宋时段氏据此,亦谓之大理城。元郭松年《行记》:大理城,一名紫城,方圆五里。西倚点苍,东扼洱水。龙首关于邓川之南,龙尾关于赵之北,称山水大都。是也。明洪武十七年,复因故城修筑,砖表石里。二十五年,复展筑东南面,方三里,周十二里。南门曰承恩,东门曰通海,西门曰苍山,北门曰安远。
榆废县在府东北。汉县治此,本曰叶榆。境内又有姑缯夷。始元初,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后汉建武十八年,叶榆、弄栋诸种叛,杀长吏,寻讨平之。元初六年,永昌诸郡蛮复叛,益州刺史张乔遣从事杨竦将兵至叶榆,败蛮酋封离等,尽平其党。晋亦曰榆县。宋、齐因之,后废。又东河阳废县,亦在府东。晋永嘉中置,属东河阳郡。宋齐因之。梁末,郡县俱废于蛮。
勃弄废县在府东百里,亦曰勃弄州。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入自青蛉川,经弄栋,次小勃弄、大勃弄,至南中,渡西洱海。唐永徽初,青蛉、弄栋西白水蛮与大小勃弄蛮酋相诱为乱,遣赵孝祖为郎州道行军总管,将兵讨破白水蛮。孝祖言:小勃弄、大勃弄常诱弄栋为乱,请遂西讨。诏可。明年西入小勃弄,酋长殁盛屯白旗城,破斩之。进至大勃弄,获其酋长杨丞颠,悉破降其众,始改云南县为匡州。《唐史》:弄栋西有大勃弄、小勃弄二州蛮,其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接。武德七年,置南云州。贞观三年,改为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后没于蛮,州县俱废。
史城府北四十里。隋开皇中南宁夷爨玩既降复叛,史万岁讨之。入南中,过诸葛武侯记功碑,度西洱河,此其驻师处也。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立,初迁史城。贞元初,引吐蕃寇蜀,败还。四年,始改筑羊苴咩城,徙居之,称日东王。《滇纪》:史城,即太和县喜村,元初,尝置喜州,旋废。盖讹史为喜也。○九重城,在府境。九重,犹言九座。《志》云:南诏境内有九重城,皆备吐蕃而设。一在河尾里,一在关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在北国,一在蟠溪里,一在塔桥,一在摩用。其二城则羊苴咩城、史城也。又有金刚城,在点苍山佛顶峰麓,亦南诏所筑。
○点苍山在府城西。巍峨秀丽,为南中奇胜。顶有高河泉,深不可测。分为十九峰。又有瀑布诸泉,流为锦浪十八川,环绕于群峰间。南诏常封此山为中岳。今详见名山点苍。
玉案山在府西南,叶榆河之东。相传汉元封初,司马迁使昆明,尝至此,观西洱河。或云:司马相如奉使时,亦尝至焉。山形方整,亦谓之玉几岛,与青巅、罗筌相映带,共为西洱河之胜,详附见大川西洱河。
鸡足山府东北百里,与宾、邓二州接界。前有三距,后起一支,形若鸡足,因名。《志》云:山峰攒簇如连华,然盘折九曲,松杉郁葱。其崖、壑、台、洞、泉、涧之属以数百计,上有石门,号华首门,俨如城阙,人莫能通。佛寺环列,金碧辉映。绝顶五更见日出之光,游人经旬乃尽其胜。杨慎云:自府城至鸡足山,繇海则径,繇路则迂。大约出府城六里至海神祠,登舟约二十里至橹摆山。又二十余里至下仓,又二十里至白梅桥,又二三里至洗心桥,过盘磴者九又两之,凡十八湾而至大龙潭。又数里至山绝顶,亦名九曲岩。又鸡额山,在府北七十里。《滇略》云:自上关放舟而南,有飞崖出水面者,曰鸡额山。石磴盘旋,可三百武,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又南为铁雨崖,崖面如蜂房蚁穴。又南即赤文岛矣。
○西洱河在府城东,亦曰叶榆水。源出浪穹县罢谷山,流经府西北而至城东点苍山,十八川之水皆会于此。又西南流会于样备江。杨士云曰:大理之境,峰峦万叠如列屏十九曲,峙于后者,点苍山也。波涛千顷,横练蓄黛,如月生五日。潴于前者,叶榆水也。今详见大川西洱河。
样备江在府西。源出鹤庆府剑川州之剑川湖,流经浪穹县过点苍山后,会西洱海,出天桥而入赵州界。详附见大川澜沧江。
喜洲在府北五十里。其地名何矣城村。《白古通》曰:点苍山脚插入洱河,其最深长者惟城东一支与喜洲一支云。
○龙首关府北七十里。亦曰石门关,又谓之上关城,有四门。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亦曰下关城,有三门。皆控点苍、洱海之险,为拒守要地。详见前重险石门。
天桥府西南三十五里。一名石马桥。下断上连,绝壑深险,洱河之水从此泄而南注郡境,无泛溢之患。《志》云:天桥石梁横亘,凭虚凌空,渡者仄足而过,称为绝险。
五华楼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晟丰┙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蒙古忽必烈入大理,驻兵楼前。至元三年,赐金修治,今故址犹存。亦曰五华台。○祭天台,在府城西,其地有武侯祠。祠后有山冈台在其下,今坛之址犹存,相传武侯祭天画卦处也,一名画卦台。
三塔在府城北。中高四百余尺,凡十六级,旁二座差小。相传唐贞观六年,尉迟敬德监造。开元初重修,其寺曰崇圣。城南有塔一,高二十丈,级十六,其寺曰弘圣,在玉局峰东一里。
赵州府东南六十里。东南至景东府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蒙化府界九十里,东北至宾川州九十里。
汉榆、云南二县地,后为罗落蛮所居。唐为匡州地。蒙氏为赵川《滇志》:蒙氏使赵康居此,因以名。蛮语州为也,读若简,见前元江府,寻改赵郡,又为赵州。段氏时,曰天水郡。元初为赵千户。至元中,改为赵州,属大理路。明属大理府编户八里,领县一。
州当往来之孔道,控苍洱之要冲。山川回抱,原隰沃衍郭松年云:赵之山,四周回抱,川泽平衍。神庄江贯其中,溉田千顷,民多富庶。蒙古取大理,先下赵州。明初,大军入赵州,遂经营两关谓上下两关也,进薄大理。盖攻取之先资矣。
○赵城今州治。《志》云:州初无城郭。明初迁州治于三耳山,或以为即古勃弄州治也。弘治二年,始筑州城,周七里有奇,引水为垣,屹然险固,有门四。
白城州东南九十里。《滇略》云:即古彩云城也。汉元狩初,命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间出西南夷至滇,指求身毒国。是岁彩云见于白。蜀汉建兴中,丞相亮南征,斩雍于白川。师还,命龙那为酋长。那始于白西山下筑彩云城。一名文案洞城,其后谓之白城。唐时蒙氏曰白,为境内十之一。贞元十年,异牟寻大破吐蕃于铁桥,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唐书》:自戎州开边县南行,至白城,三千里而近。宋淳十二年,蒙古忽必烈攻大理,至白,筑垒于白东南七里,寻置白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建宁县,属赵州,寻省。郭松年云:自赵州山行六十里,至白甸,甸形南北袤与云南品甸相埒,居民凑集,禾麻遍野。西山石斩绝,其色如雪,因名白。明嘉靖二年,增置大理府督捕通判驻此。四十三年,筑土城为卫。万历末,裁通判不复设,而居民殷阜,俨若城邑云。铁桥,见丽江府巨津州。开边废县,见四川叙州府。
安东城州东二里。《滇略》云:蒙氏安东将军李专珠所筑,城东一里有九龙池,山上有诸葛武侯营垒遗址。○唐城,在州南十九里。唐天宝中,李宓征云南时筑。今州西二十五里,有万人冢,垒土如山,即鲜于仲通及宓丧师处也。
○三耳山在州治西里许。有三峰,高耸如耳。一名凤仪山,以一支两翼如凤来仪也。其东为龙伯山,与凤仪相对,俱点苍之南支矣。○宿龙山,在州北十五里,顶有浮图,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或曰山在龙伯之南,又州南有五佛山。山下出泉,不竭不溢,谓之圣泉。
九龙顶山在州南五十里。九峰相聚,望之如龙,与云南县接界。○西山,在白川西,有毕钵罗窟,一名宾波罗窟。岩壑耸拔千余丈,有独木桥十余所,樵子最狷捷者乃能履之而过,谓之仙桥。《志》云:毕钵罗窟山在州东六十里,北去宾川州二十里。
定西岭州南四十里。本名昆弥山。明初平西侯沐英过此,更今名。岭高千余仞,设关其上,波罗江出焉。又岭东南七里有故垒,蒙氏灭大理时屯兵处也。俗谓之胡营。
○样备江在州西南。自太和县流入界,又南流入蒙化府境。○波罗江,在州治东南,有二源:一出九龙顶山,一出定西岭,合流而北,经州治。又西北流入西洱河,一名大江。
白江在州东南。《志》云:出白西山之毕钵罗窟,流经楚雄府定边县,为礼社江之上源。亦曰白川。又赤水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定西岭。东南流,亦入定边县界,合于礼社江。又毗雌江,在州西南六十里,源出蒙化府之巍山,流入州境,合于赤水、白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