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8 页/共 479 页
比苏废县在州西。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晋初因之。咸和中,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芘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
○三峰山在州西五里。一名三崇山,壁立万仞,人迹罕至。或以为即古之三危,黑水所经,误也。山后有野蛮,距郡五百里。
○澜沧江州东二里。自丽江府南流入州境,复折而西南,入永昌府境。详见大川澜沧江。
苏溪在州西北,与浪穹县五井盐课司接界。下流入于澜沧江。
诺邓井州西北三十五里,盐井也。置盐课大使于此,所辖又有石门一井。又大井,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产盐。所辖又有山井及天耳井。又师井在州西北百三十里,顺荡井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俱有盐课大使,旧属五井提举司。万历末,废提举司,改属州。其井新旧互异,仍与浪穹境内洛马盐课使统为五井云。
○云龙甸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
十二关长官司府东三百里。本云南县楚场地。元至正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司李氏。
○归山在司西。峰峦耸峙,为境之望。《志》云:司北百二十里,有赤石崖、大山箐,西三十里为干海子山箐。东六十里曰楚场山箐,南四里即你甸也。
一泡江在司南,波流湍急,自归山而东,历司城南,东北流入姚安府界,注于金沙江。
附见:
大理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
洱海卫在云南县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罗卫在宾川州治东钟英山下。州境旧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卫,得古碑曰大罗城,因以名卫。杨慎曰:云南诸城西上永昌,经途所届,旁多寇巢,曰金鸡庙、赤石、螳螂龟山、铁索箐。其诸蛮皆以盗掠为雄。弘治中,始州宾川而卫大罗,城迷渡而戍普氵朋,冀以弭盗,竟不克。嘉靖初,巨魁就擒,道路始宁息云。金鸡庙,《志》云:在云南县境。
◇鹤庆府东至北胜州二百十里,南至大理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北至丽江府宝山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东汉分隶永昌郡西北境。唐为越析诏地地名鹤川,又名样共川。南诏徙羊苴咩城,近龙尾、鹤拓即此。天宝中,属于南诏。太和中,置谋统郡。蒙氏劝丰于样共川置。宋时段氏因之。元初,置鹤州,寻改置二千户,仍称谋统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复为鹤州。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后又改为路。明洪武十五年,复为鹤庆府,旋改为军民府编户十三里。《通考》:鹤庆四十八村,乌蛮、猡猡、西海子等尤为犷犭旱云,领州二。今为鹤庆府。
府山川明秀,内固大理,外控番戎,险阻足据,平原可耕,亦要地也。
○鹤州城今府治。宋时大理所筑。元置鹤州于此,明初废。洪武十五年,因旧址列栅为守。永乐初,以砖石。嘉靖十九年,复拓旧址,改筑,号曰新城,惟北门月城尚因旧垣。万历二十八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废副州在府境。《一统志》:废木按州,亦在府境。二州皆元置,属鹤庆府,明初省。
○覆釜山府西五里,为郡镇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诸山皆拱翼之。下有龙潭。又有金灯山,在覆釜下,亦名秀台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金凤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曰逢密山,有三峰入云,山腰有洞颇幽胜,谓之青玄洞。
峰顶山城东十七里。峰峦起伏,南接龙珠山,北抵丽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龙珠山,在府南五十里,前耸后平。象眠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山势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漾共江之水过此穴而流入于金沙江。
拱面山在府西北五里。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峦环映,阴晴异态。又府西南十里为朝霞山,山半有风洞。又西南二十里曰垂珠洞,又西二十里曰金斗陂,下有银泉。
方丈山城南百二十里。《志》云: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南接点苍,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极洞。中有池曰金龙潭,深不可测。一名观音山,南去浪穹县仅四十里。又半子山,亦在城南百二十里,产矿山也。山北有涌泉,伏流二里许,始泄为三派,居人赖之。又南五里为豸角山,以形似得名。桃树江出山下,流入南山岩穴中。大成坡府东南七十里。顶有泉,深广仅尺许,不溢不涸,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又府东南百三十里有炼场岩,下有温泉。岩石层垒,可数千仞。又大孟岩,在府东南百八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
松桂台在城南六十里。明初傅友德征佛光寨尝屯兵于此。又城北八里有象跪石,相传忽必烈自丽江石门关乘象至此,象跪不前,因名。
○漾共江在府治东南,即鹤川也。阔十余丈。源出丽江界,流入境,至象眠山麓。群山环合,水无所泄,潴而为湖。入城东五里之石穴,复出,名为腰江。东与金沙江合流。○落钟河,在城南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入于漾共江,昔尝坠钟于此,因名。又长康河亦在府南五里,源出府西黑龙潭,东流注于漾共江。
白龙潭府北七里。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祠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一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停蓄极深者曰大龙。
诸葛泉在府南百四十里罗陋村。相传武侯驻师之地。泉均二流,甚为民利。○温泉,有二:一在观音驿南二里,一在驿南十里。
○宣化关在府东北,有巡司。又观音山驿在府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戍守。又南七十里至大理府邓川州之邓川驿。
剑川州府西九十里。南至大理府云龙州一百七十里,北至丽江府七十里。
古南蛮地。唐时,为义罗鲁城,一名剑川《志》云:唐显庆初,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走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初,南诏击破之,尽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徙居剑赕西北四百里,号剑羌云。南诏置剑川节度。宋时大理改为义督赕或谓之波州。元初,置义督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剑川县,属鹤庆路。明洪武十七年,升为州编户十八里。今因之。州控厄西番,藩屏内地,亦称形胜。
○望德城在州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所筑。今为民居,名水寨村。《志》云:州治旧无城,明崇祯末始筑土城云。○罗鲁城,在州南十五里,唐所筑,今为瓦窑村址。罗鲁,西夷云海也。《志》云:州东北六十里有达子城,即蒙古入大理驻师处。一云,在州南百三十里。
○金华山州治西一里。自西番界罗均山盘折而来,延亘二十余里。山顶常有紫色如金,故名。西麓为西湖,秋水时,与东湖相连。至冬水落,民始播种。又州治南有金山、银渡两山并峙。一赤如金,一白如银,因名。○剑和山,在州西四里,以卓立如剑而名。又州东十五里有青崖山,山产青石如列翠屏。又州南二十里有夜合山,剑湖绕山麓而出。
石宝山州西南二十里。层崖峭壁,上有石坪方数十亩,岩洞泉壑,往往奇胜,南中之名山也。又南一里为中山,岩壁峭立,亦称奇胜。○石罗摩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峰高百余丈,屹立如巨人状,亦名将军山。
○剑川湖州南五里。湖广六十里,尾绕罗鲁城。南流为漾濞江,俗呼为海子。每岁办渔课于州。《一统志》:湖在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广可半亩,流经州东而为此湖。又剑川在州南十五里,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
弥沙浪河在州南百里白水场,与剑湖水汇而南流。○大桥头,河在州东二里,古名合惠尾江,下流入剑川湖。每遇洪潦,辄泛溢害稼。又桃羌河,在州南三十里,东南流入于漾濞江。
诸葛池州北四里,相传武侯饮马处。《志》云:州有龙潭凡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炼,曰隔,曰建和,曰白难陀,俱流入剑湖。曰花丛,曰白龙,曰青龙,俱流入湖尾。弥沙盐井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弥沙乡。有盐课司大使,辖产盐井二:曰大井、小井。亦设弥沙井巡司。
顺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北胜州界五十里,北至沧浪卫百五十里。
古南蛮地。唐时地名牛赕,南诏徙诸浪人居之,与罗落蛮杂处《元志》:顺蛮种本居剑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丰族渐盛,自为一部,徙居牛赕。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改为顺州,属丽江路。又改属北胜府。明初,仍曰顺州,改属鹤庆府土州同时氏,今编户三里。州今省。
州山川列峙,亦称险厄。
○顺州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未有城垣。明万历二十八年,筑土城,周三里,环城有池。
○公山在州治北七里,危峦耸拔,数峰融结。其并峙者曰漕峰山,一名母山。《志》云:漕峰山在州治北一里。○杨保山,在州东北八里,下有池,中多蒲草,凫鹜之薮也。又乌铺山,在州西南十里,有乌铺桥,跨乌铺山溪涧上。
○牛甸湖州东二里,其下流合于河头溪。《志》云:溪在州东二十里,出石岩下,周八十余丈。又有浴海浦,在州东二十余里,水中分界。西畔属顺州鱼课,入剑川州河泊所。东畔属北胜州,广可三十里。
◇丽江府东至澜沧卫蒗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西番浪沧江二百里,南至鹤庆府界七十里,北至永宁府革甸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南徼,为荒服之地。汉为越、益州二郡地。后汉兼属永昌郡或曰:即古白狼地。后汉永平十七年,白狼王唐作诗三章,诵汉功德,即此。隋属州,唐因之。后没于蛮,为越析诏。贞元以后,属于南诏,置丽水节度。宋时,麽些蛮据此,大理不能有。元初击降之《元史》:丽江路自汉至隋唐皆为越郡西徼地,麽蛮、些蛮居此,为越析诏。二部皆乌蛮种也。居铁桥,后归南诏。宋时复据此。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麽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置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更立宣抚司于通安巨津间置。明初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既又改为军民府土知府木姓。《志》云:府治及所属四州,俱未设城垣,领州四。今为丽江府。
府南屏大理,北拒吐蕃,为西北之冲要。南诏与吐蕃相持,恒角逐于此。蒙古忽必烈降摩荻一名摩沙,即摩些之讹也,进取大理,即其道也《明史》:万历三十一年,税监杨恭责丽江土官木增退地,听开采,按臣宋兴祖言:丽江木氏世有其地,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不宜自撒藩篱,贻误封疆。不报。
通安州附郭,在今府治东偏。古笮国,地名三赕,蛮云样渠头。汉为定笮县地,属越郡。唐改定笮曰昆明,属州,又升为昆明军,此为昆明地。天宝后,为越析麽些诏所据,后并于南诏。宋时仆纟解蛮居之,后复为麽些蛮所据。元初,置三赕管民官。至元十四年,改为通安州。明因之。土州同高姓,编户十三里。
○象山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又东山,在州东二十里,一名吴烈山。峰峦起伏,环拱郡治。
雪山府西北二十余里,即玉龙山也。蒙氏封为北岳。详见名山玉龙。
珊碧外笼山府西南二十里。孤峰酉,多产箭竹。又马左墅山,在府南三十五里,土人常牧牦牛其中,一名马左墅他郎场山。
○金沙江一名丽江,从巨津州流入界,环府境三面流入宝山州界。详见大川金沙江。
清溪在府城东南。其源有二:一出东山,一出雪山。至府东东圆里而合流,绕府城之前,灌溉甚溥。今城东五里有东圆桥,跨青溪之上。○龙潭,在府西南十里,阔数十亩,深不可测。《志》云:府治西有在城驿,明洪武十六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