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5 页/共 479 页

○青蛉废县在县北,汉县盖治此。常璩曰:青蛉县有盐官。是也。亦曰青蛉川。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自青蛉川入,至南中。唐贞观四年,击西爨,开青蛉、弄栋。二十三年,复遣将击西爨蛮,开青蛉、弄栋,皆为县,寻以青蛉县属{髟矛}州。天宝中,没于南诏。又有岐星、铜山二县,亦唐{髟矛}州属县也,俱天宝中为南诏所废。扬波废县在县东。唐武德四年置裒州,领扬波、强乐二县,后废。又废靡州,在州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豫州。贞观三年,改曰靡州,领靡豫、七部二县。又靡州之西曰废徽州。唐武德四年,置利州。贞观十一年,改徽州,领深利、十部二县。后俱废。   马西废县在县北。《唐志》:武德四年,置尹州,治马邑县,兼领天池、盐泉、甘泉、涌泉四县,其地与{髟矛}州接。是也。后俱废。《志》云:县东北马鞍山麓,有武侯土城。   ○四奇山在县南七里,有四峰高耸。又有几山,在县治东南一里。东隅有石穴,一名石壁洞,俗名纱帽山。○文笔山,在县西一里。《志》云:山之后曰凤凰山,左曰观音山,相去约二里。县西北三里,又有玉屏山。   马家山县北十里。高出群山,林木深郁。又北二十里有方山。《汉志》青蛉县禺同山有金马碧鸡,或以为即方山也。○书案山,以县东北百五十里。山形如几案,大姚河出焉。   赤石崖在县西北,与大理府十二关长官司接界。明嘉靖二十三年,增设姚安府督捕通判,驻赤石崖。万历中省。盖北渡金沙,东出武定,此为要地也。又柴丘岭在县东二十里,上有古砦。   ○大姚河在县北。源出书案山,流经县西北,合铁索箐之水。又南流至县西南,合姚州小桥村之水。又东流绕县南,复东北会于青蛉河。或以为即《汉志》所称仆水也。   龙蛟江县西北百二十里。源出铁索箐,合姚州连场、香水二河,东北注于金沙江。俗名茸泡江,音讹也。水产金。   ○铁索箐在县西北,逶迤千里。山阿水隈,径深险。蛮人每聚于此,恃险出没,剽掠几百余年。明万历初,铁索箐力些蛮畔,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平,因置戍守此,四境乃安。   附见:   守御姚安千户所在府城北。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又姚安中屯千户所,在大姚县东二里,旧为土城,亦洪武二十八年筑。永乐初,易以砖石,周一里有奇。   ◇武定府东至云南府富民县百里,东南至云南府二百里,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三十里,西北至姚安府五百四十里,东北至四川建昌行都司会川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八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属越、益州二郡。蜀汉属建宁郡。晋以后属晋宁郡。隋为昆州地。唐为宋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天宝以后,没于南诏。宋时,大理段氏使乌蛮阿历刂治此《元史》:昔犭卢鹿等蛮所居。段氏使阿历刂治纳Д尼共笼城。又于共甸筑城,名曰易笼。其后裔孙法瓦寝盛,称罗婺部《志》云: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寻置罗婺万户府。至元八年,更置北路总管府。十二年,更为武定路《元志》: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二部入北路总管府。十二年,复分二部,更置武定路。明初改为武定军民府《通考》:府为南诏二十七部之一。明初以阿历刂裔孙弄积妻商胜者归附,世袭知府。正德中,弄积三世孙阿英改姓凤,畜异谋,死。子朝文嗣。嘉靖六年叛,附寻甸土舍安铨,犯会城,死。子幼,妾瞿氏抚之守土,久之复死。朝文养子继祖谋夺嫡。四十五年,作乱。官军讨平之。隆庆初,遂革土官改设流官,领州二、县一。今仍曰武定府。   府四维千里,削壁悬岩,水甘草茂,宜于畜牧,亦蛮服之雄也。且北渡金沙,接壤戎。蜀境之险,府实共之,而地接昆明,旦暮可达。府境有变,祸必中于会城明嘉靖六年,凤朝文助寻甸之乱,直犯会城。四十二年,凤继祖复构衅,掠富民、罗次,纠东川蛮酋攻曲靖、寻甸,所至骚动。万历三十五年,土酋阿克等复作乱,直抵会城。城外坊市悉被焚劫,还攻元谋、和曲诸城,未及一月,陷一府、三州、四县。寻甸叛目亦应之,陷嵩明,逼杨林。官军拒却之。还攻寻甸,陷禄丰。官军四面合击,追至东川,尽擒其党。绸缪之虑,乌可略哉?   和曲州附郭。旧治在府城西南三十里,蛮名叵甸,、诸种蛮所居。蒙氏时,白蛮据此。段氏改属乌蛮,因并吞诸种聚落三十余处,统于罗婺部,初改叵甸曰和曲。至元中,升为和曲州。明初因之。嘉靖末,改筑府城,移入郭内。今编户十一里。   ○南甸废县旧在郭内。蛮名Д陬笼,又名甸,讹曰南甸。元至元中,置南甸县,为武定路治。明初,改属和曲州。嘉靖末,县废,寻又改筑土城,移和曲州入郭内。隆庆三年,复移建石城于狮山之麓,即今府治也。万历四十六年、崇祯十三年,屡经修筑,周六里,门四。   宗居废县在府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宋州。贞观十一年,正称宋州,治宗居县,兼领石塔、河西二县,后废。○诸葛城,在府东二里。《志》云:武侯初过大渡河,驻节于此,今故城遗址犹存。   ○狮子山城西五里。高千余仞,顶平旷,有石岩,状如狮子。中藏深谷,可容万人。又有泉自山岩喷出,潴为小池,郡郭群山错立,此为最胜。又三台山在府西北六里,高可千仞,叠起如台。明隆庆初,土官凤继祖叛,筑寨于此,为拒守处。○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又府南二十里有天马山,其相接者曰笔架山,连峰并峙,为南境之胜。   佐丘山府西北二十五里。中平坦,有泽,广五亩,水泉无盈,涸名洗马池。分流东注,一为勒溪Д,一为东波Д。又雄轴龙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形势峭峻,林麓茂密。○猗朵山,在和曲旧治西北。有泉,下流为南甸河。又哇山在府西南五十里,山势险隘,有悬瀑千馀丈,下注成池。蛮名哇咦。   红崖峡府东北四十里。东枕溪流,险峻难涉。明弘治中,土知府凤英始筑路以便行者。又武陵洞,在府北八十里夹甸西,山洞深不测,内有流泉。其西又有三石塔洞,泉石甚幽胜。   ○金沙江府北三百八十里,自姚安府流入界。又东达四川会川卫界之废黎溪州,有金沙江巡司戍守。杨士云曰:自府境金沙江渡而北,达会川卫,不过七十余里。蒙氏四渎之一也。详大川金沙江。   乌龙河在府北五里。源出禄劝州之乌蒙山,绕流经此,溉田数百顷。下流入于金沙江。又西溪河在府西北,即楚雄府之龙川江也。自定远县北流入界,又西北至元谋县,西而入于金沙江。又勒溪Д在府东北,出佐丘山与东波Д皆分流而东北出,注于金沙江。   惠弱湖在府西北八十里。湖方五里,茂林掩映,水色清碧,深不可测。○广翅塘,亦在府西北。《志》云:安宁州螳螂川经富民县境,又北入武定府界,为普度河。汇于广翅塘,入于金沙江。   只旧盐井《志》云:距州百六十里。又草起盐井,距州二百里,俱产盐,以为民利。   ○虎市桥府东北一里。相近又有龙潭桥,两崖石壁,峭立相对。跨以木桥,下临龙潭,渊深莫测。又仙人桥,在府西北三十里,地名龙三藏涧。出崖壑间,涧边有石,两隅拥出,相接而成梁。   虚仁驿在府北。《图经》:府北有勒站及虚仁、环州、姜驿等站,达于四川会川卫境,自昔往来通道也。○利浪驿,在府南八十里。《舆程记》:又东南七十里,即云南府城矣。   元谋县府西北百九十里。北至四川会川卫界九十里,西至姚安府三百二十里。蛮名华竹,一名环川。元至元中,置县,属和曲州。明初因之。土官吾姓。嘉靖中,改流官,编户五里。   ○马头山在县南。连亘四十里,地势最高。东望寻甸,南见楚雄,北眺黎溪,西瞻大理,县境之镇山也。○吾梁山,在县北三十里,孤圆秀拔,登临最胜。相近者曰雷应山,高三十余里,绵远深秀,顶有古刹。应元溪经其下。又西北四十里为盘龙山。《志》云:县西北又有火焰山。   住雄山县西北十里。壁立万仞,顶摩苍空,西枕陋甸,东连诸山,环于县境。一名法灵山,俗名环州山。○竹沙雄山,在县西北二百里,四面卓立,高出群山。竹木丛密,人迹罕至。   ○金沙江在县北百八十里。自姚安府东流经此,县境群川悉流入焉。○西溪河,在县西,其上流为龙川江。自府境北流经县境,又东北流入于金沙江。   应元溪在县南。《志》云:自和曲州之虚仁驿流经马头山下,合于纪宝溪。○纪宝溪,出楚雄府定远县界之苴宁山,北流入县境,合于应元溪,居民多引以灌溉。下流皆注金沙江。   禄劝州府东北二十里。东至寻甸州界二百三十里,东南至云南府富民县九十里。   唐羁縻宋州地,蛮名洪农碌券甸,杂蛮所居。元至元中,置禄劝州,属武定路。明属武定府编户七里,今仍旧。   州接壤、蜀,控扼群蛮,山川险固,称为要地。   ○石旧废县州东五里。旧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蔽。后讹掌鸠为石旧。元至元中,置石旧县,属禄劝州。明初因之。正德中,废入州。《志》云:今州城,旧系土垣,不及一里。万历七年,改筑今城,周一里有奇。   易笼废县州北百八十里,地名倍场。有二水相合,绕城而东。蛮谓水为Д,城为笼,又讹Д曰易,故曰易笼也。昔为罗婺大酋所居,群酋会集于此。元至元中,置易笼县,属禄劝州。明初,省入州。   ○法块山州北二十五里。四面削立,惟东南有一径,可容单骑,旁有裒阿龙山。又哇匿歪山,在法块山西。巅凹而平,可容万家。○幸丘山,在故易笼县东北。四面陡绝,顶有三峰,可容数万家。昔为罗婺寨,有天生城,牢不可破。   乌蒙山在州东北二百八十里。一名绛云露松外龙山。与四川东川府接境,山北临金沙江。山有十二峰,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八九月间,其上常有雪。又顶有乌龙泉,下流为乌龙河。蒙氏封此山为东岳,今附见前名山玉龙。   ○乌龙河在州北。源出乌蒙山下,流入于金沙江。○普渡河,在废石旧县东南,北流入于乌龙河。普渡河巡司置于此。又撒里巡司,在州治南二百里。   掌鸠水在石旧废县,绕县三面凡数十渡。东南流,合普渡河。其合处形如狮子,一名狮子口。   ◇景东府东至楚雄府四百里,南至威远州界四百里,西至云州界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楚雄府定边县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里。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蛮名猛谷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蛮所居。汉、唐未通中国。南诏蒙氏立银生府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寻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白蛮遂据其地,历大理段氏莫能复。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中,置开南州,仍隶威楚路。明洪武中,改为景东府编户八里。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   府山川环绕,群蛮错列,亦控扼之所也洪武二十年,沐英自楚雄至景东,每百里置一营,率兵屯种,以备蛮寇。盖州与群蛮迫近。   ○景东城《志》云:府旧无城池,治北有卫城。洪武二十三年建,周二里有奇。又别为小城,在卫城之西,据景董山之顶,周三十余丈,开东北门以望远,名玉笔城。万历三年及十八年,相继增修,而府治则在卫城南门外之东。   ○景董山在府治西。昔为酋寨,明洪武中,建卫城于山上。其城西据山巅,又有小城,亦据山顶,形如偃月,谓之月城。   邦泰山在府治东。高耸延长,有险可恃。土官世居其麓,曰陶猛田。○锦屏山,在府南一里。其相接者又有孟沼山。《郡志》:东有邦泰之秀,南有孟沼之雄。是也。又鹤笼山,在府北三十里,一峰突兀,绝顶盘圆。   蒙乐山府北九十里,与者乐甸长官司接界。一名无量山。高不可跻,连亘三百余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测。一峰突出,状若崆峒。其南有泉,流为通华河。北有泉,流为清水河。俱东流入于大河。山上又有毒泉,人畜饮之,皆毙。蒙氏封此山为南岳。《志》云:城西景董山,即此山之支陇也。余附见名山玉龙。   ○澜沧江府西南二百里。自云州流入境,又东南入镇沅府界。详见大川澜沧江。   大河在府东。其上流即定边河也。自楚雄府定边县南之阿笠村流入府境,有三岔河流合焉。又引而东,蒙乐山之清水河、通华河俱流合焉。又东入楚雄府镇南州境,流入于马龙江。   笕泉在府北卫城内。明洪武中,建卫城,中无井泉,指挥袁贤以竹笕引蒙乐山泉入城,凿池潴之,上覆以亭,取汲于此,因曰笕泉。又府有土井,产盐。   ○母瓜关府南百里。又府北一百五十里有安定关,又府东南百二十里有景阑关,皆控御处也。   板桥驿府东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为定边县界之新田驿,又六十里即定边驿矣。○保甸,在府西北百里。有巡司戍守,宣德中置。又有三岔河巡司,在府东。明弘治中置,辖一碗水、九窑坡二哨,地多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