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52 页/共 479 页
古蛮夷地,地名庆甸《滇纪》:孟获为孔明所纵,南走庆甸,即此,蒲蛮居之一云即古濮人也,后讹为蒲。自宋以前不通中国,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元年置顺宁府,并置宝通州及庆甸县。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而以州县省入焉编户二里。土知府猛氏。万历二十四年,猛庭瑞叛,讨平之,改为流官,属州一。今仍曰顺宁府。府众山环绕于西南,二江襟带于东北。地虽弹丸,有建瓴之势。至于三甸鼎足,形如犄角,南鄙藩篱,备未可略矣。
○宝通废州或云:与庆甸县俱在府城内,元置,明初省。《志》云:庆甸废县在府东八里。
顺宁城今府治。《志》云:城在凤山之中。万历二十八年建,以砖石,周五里有奇。又有旧城,为猛氏世居,去府城一里,旧有土垣,今废。
右甸城在府西南二百里。《志》云:在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万历三十年砖筑,周三里有奇,为郡城藩蔽,今倾圮过半。
○凤山在府治东。治西亦有此山。两山夹峙如双凤然,亦名交凤山。泻泉流于治北,有桥跨其上,曰掬春桥。桥有瓦屋扶阑,居然幽胜。○东山,在府东二里。又府城北有鼓山,城西有旗山,皆近郊之胜也。
乐平山府西北十五里,为郡之镇山。山下有塘,周围里许,知府猛寅所凿,以备灌溉。又府西十五里,有中阿山,亦幽胜。○玄玉山,在府西南十五里,一名契山,重冈叠,苍翠如画。又西南五里曰郁密山,千万壑,如群星拱斗,上有太平寺。○九层楼山,在府西八九十里,重岩复岭,盘折九层,山椒有聚落。把边山城南四十三里。上有把边关,两山对立如门。一径中通,崎岖厄塞,实称险隘。○泮山,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亦曰山,山陡绝,下即澜沧、黑惠合流之处,号为泮江山,又因江以名也。
阿鲁使泥山府北百八十里。中有洞深十余步,上积华盖,层层如楼阁。尝有白气出入其中,名曰霞洞。两山迥绝,中为磴路,可百余步,平直如坻,径之旁皆细草蒙葺,俗呼观音接路。○赤龟山,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以形似名。黑惠江如长蛇盘绕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来,多宿于此。
铎山府西南二百里。山势百盘,林深谷奥,下临绝涧,渡以藤桥,土人呼为阿铎五山。山水急迅,流为阿铎河,土人构藤以渡。○西奥山,亦在府西南二百里,层峰削壁,下有洞豁然,谓之琼英洞。形肖城阙,广约十余丈,嵌空奇崛,深邃莫穷。
蜢濮者山府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高峻骨立,宛如鬼工削成。下有聚落,俗呼蜢濮者。《滇略》云:顺宁境内沿澜沧江而居者,曰普蛮。一名扑子蛮是也。
○澜沧江府东北七十里。自蒙化府东南流入府境,与黑惠江合。南过景东、元江、交址,乃入南海。石齿嶙峋,波涛汹涌,实为险阻。有澜沧浮桥,编竹为之,长十五丈,广五丈,人马经之,如卧虹然。《府志》云:澜沧江中有宝峰山,奇胜处也。江干又有三台山,至为险峻。余详大川澜沧。
黑惠江即样备江也。亦曰濞溪江,又名墨惠江。在府东北百十里,自蒙化府流入境,东南混流百里,至泮山下,合于澜沧江。详见大川样备江。
顺宁河在府城东。源出甸头村山箐内。流入云州孟河,为府之带水。又瓮磉河,在府南一里,源出南山,流合于顺宁河。又腊门河,在府北十里,亦南流,合于顺宁河。○虎墟河,在府北百九十里阿城旧村之南,以河傍旧有虎穴而名。其水流入黑惠江。又龙湫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亩,林木蓊郁,相传有龙居其中。
○把边关在把边山上,为府之险厄。○牛街驿,在府北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蒙化,有渡,深险不测。飞涛乱石,不容巨舟。旧刳木为舫,如竹半破,渡者畏沮。近时建桥以度,行者便之。《志》云:府境旧有顺宁、观音、水井,牛街、锡铅、右甸、枯河六驿,皆土驿丞司之。
矣堵寨在府西南。万历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复叛,官军讨平之。顺宁云州复定。○猛淋寨,在府境。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寇施甸,焚掠顺宁,破猛淋寨。今亦见施甸长官司。《志》云:府境有锡铅寨巡司,又有董瓮寨、亦壁岭、蟒水寨、锡腊四巡司,万历中裁。
云州西北至顺宁府百五十里,东至景东府界九十里,南至镇康州界七十里,西至湾甸州界百二十里。
古蛮地,名孟白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属麓川路。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候长官司。正统三年,改为大候御夷州。万历二十五年,改为云州编户四里。先是,土官奉氏世袭。是时,顺宁府土酋猛庭瑞叛,大候土酋奉赦叛应之。事平,改设流官,属顺宁府。今为直隶州。
州控澜沧之险,为诸蛮襟要。西出则顺宁、永昌震,东顾而景东、威远危,亦必争之地矣。
○云州城今州治。旧有土城,在州南十里。万历三十一年移建于大栗榆镇西山下,以砖石,周四里有奇。
○无量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即景东府之蒙乐山也。《志》云:上有孟获故寨。
镇西山在州治北。州南曰永宁山,其相对者曰平头山。○昔弥山,在州东六十里。又蛮赖山在州西六十里,山多竹。又八剌山,在州北八十里。
蛮弥山州南二百五十里。林木阴森,石崖壁立,山东南麓即澜沧江。○阿输山,在州西南三百里,连峰叠,四时苍翠。
○澜沧江在州南。自顺宁府流入界,又东入景东府界。
孟河在州治东。顺宁府境诸水汇流于此,入于澜沧江。又州南八十里有孟赖河。○南看河,在州东。自顺宁河分流,入州境。州西又有南缪河,合流于南看河,其下流俱注于澜沧江。
孟缅长官司在州西南。明隶布政司。又有猛猛、猛撒二土巡司。万历二十五年,改隶云州。《滇略》云:州境有三猛蛮,即猛缅、猛猛、猛撒也。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其地田少箐多,射猎为生。猛缅地虽广衍,而民柔怯。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马矣。
○梳头山在猛缅蛮西南,高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美水山,多古柏。其东曰天台山,高耸插天,山多雪。又孟缅境内有邦凤山,上有诸葛碑云。○邦偏山,在猛猛南,高六十里。又猢狲山,在猛撒北,高二十五里,最险隘。其南有大河,北入山穴中。
○金水河在猛缅境内。又有大河,北流入于猛赖河。○猎逊江,在猛猛境南。《志》云:猛猛有大河,南流入于猎逊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十九
◎云南七
◇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东至落恐蛮界,南至波勒蛮界,西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北至元江府界。自司治西北至布政司三十四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地,蛮名车里《志》云:古产里也。《吕览》:伊尹四方献令曰:产里以象齿短狗献,后周公作指南车,导之归,故名车里。后为倭泥、貉、蒲剌黑角诸蛮杂居,不通中国。宋宝中,蒙古主蒙哥遣将兀良合台伐交,经其所部,悉降之。元大德中,置彻里军民总管府《元史》: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酋胡念已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乞别立宣抚司,择通习夷情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又府统六甸,后又置耿冻路及耿当孟弄二州。明洪武十七年,改置车里军民府。十九年,改宣慰使司宣慰刁姓。司今省,下同。
○小彻里在司东,车里之别部也。《志》云:大彻里部旧在司西南,东北至者乐甸千里,下临九龙江,有诸葛营垒。
○九龙山在司治后。《志》云:司治在九龙山,下临大江,江亦名九龙。《志》以为黑水末流也。○孟永山,在司境,山高险,为境内之名山。
普洱山在司北。《滇程记》:自景东府行百里至者乐甸,又一日至镇沅,又二日达车里界,又行二日至普洱山。旁有一山涌秀,谓之光山,有车里头目居之。蜀汉孔明营垒址在焉。
大川原亦在司北。《滇程志》:自光山行二日至大川原,广可千里,蛮人豢象于此。旁有山,亦曰孔明寄箭处。旁有古碑,蛮人亦谓之孔明碑。又行四日,始至宣慰司治,繇车里司西南行八日,则八百媳妇宣慰司也。
○澜沧江在司东北,自元江府流入界,下流经交趾而入于南海。《志》云:澜沧江在司境,经九龙山下,亦谓之九龙江。又沙木江,在司南,其水流入澜沧江。○孟累箐在司西,又东南为孟远箐,皆车里部落也。又有慢法箐,亦在司西北。○孟{洼},在司北,又北为普滕,渐近边内矣。
◇缅甸军民宣慰使司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陇川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
古西南夷,汉之掸国也掸,读坛。《后汉纪》: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繇调遣使重译朝贡。永宁初,复遣使朝贺,献新乐及幻人。应劭曰:掸国在永昌徼外,其使者自言海西人,盖其地近海西,与大秦为邻国。大秦,今西域拂林国也。在唐谓之骠国《唐书》:骠,古朱波也。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南滨海,北南诏。至德初,与寻传蛮皆降于南诏。贞元十八年,自南诏入贡,骠国王雍羌遣其弟悉利移来朝。元和初,复至。太和六年,南诏掠骠民,迁之拓东。咸通三年,复遣使来贡。《通鉴》:骠国在南诏西南六千八百里。至宋始谓之缅崇宁四年,缅、波斯、昆仑俱入贡。明年,蒲甘入贡。绍兴中,缅复来贡。元至元中,屡讨之至元五年,命爱鲁等击缅。自是缅屡入寇,辄兴师击之。自后于蒲甘缅城置邦牙等处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破缅,置宣慰司,缅降。大德初封缅酋为缅国王。四年,复叛,寻谕降之。明洪武二十一年,缅叛,沐英讨败之。二十七年,始置缅甸军民宣慰使司《通考》:洪武二十六年,缅酋南速来朝贡。明年,置司于此。授其酋普剌浪,自是屡来朝贡。土司皆莽姓。嘉靖初,缅为孟养酋思伦所破,杀宣慰莽纪岁,遂与木邦酋瓜分其地。三十三年,纪岁子瑞体长,以计夺大古喇地,寻复入缅,并孟密,掠孟养,残孟乃,侵车里、木邦、老挝、八百之境。隆庆二年,木邦酋罕拔叛附于缅。六年,陇川叛目岳凤亦附,缅蛮莫酋思哲亦附焉。万历初,罕拔、岳凤等导缅兵入陇川。三年,复陷干崖。七年,遂尽据孟养之地。十年,并据有干崖地。是年,瑞体死。十一年,瑞体子应里并木邦地。湾甸酋亦叛附焉。遂寇顺宁以北,官军破走之,复收湾甸、耿马诸境。别将率兵出陇川、猛密,至缅境。于是木邦、孟养诸酋皆降。师还,缅复炽,数侵邻境。十六年,复夺孟密。十八年,又夺孟养及孟拱、孟广之地。二十一年,入蛮莫,寇陇川。官军击却之。寻复寇蛮莫,寇孟养。三十二年,猛养陷。自是以后,五宣慰渐为缅所并。遂倔强于云南西南境云。
○江头城在司北。东北去永昌府腾越州十五日程。元至元十九年,遣诸王相答吾儿击缅,分道攻之,拔其江头城。又以建都、太公城乃其巢穴,进军拔之。于是建都王乌蒙金齿与西南夷十二部俱降。《志》云:太公城北去江头城凡十五日程。○马来城,在司境。《志》云:北至太公城八日程,又南五日程为安正国城。
蒲甘缅城在司西南。《志》云:城东北去安正国城凡五日程,去大理五十余程,与江头诸城为缅中五城。元至元十三年,以缅酋数侵永昌,遣速剌丁伐缅,降其寨三百馀。明年,缅寇蒲甘,复侵金齿。行省丞相赛典赤遣万户忽都等迎战于金齿南甸,缅酋败走。十五年,复入寇,又败去。十九年,命大兵击缅,造船于阿若、阿禾两江,得二百艘,进破江头城及太公等城。明年破缅,始置邦牙宣慰司于蒲甘城,命云南王也先帖木儿移镇缅。二十五年,复还,镇大理。《一统志》作蒲江缅王城,或以为即缅国故都云。阿若、阿禾两江,即金沙江之随地易名者。阿瓦城在司东北。旁有阿瓦河,因名。万历四年,缅酋瑞体寇孟养,孟养酋思个潜发兵至阿瓦河,绝其饷道,据险待之,缅大困。十一年,王师讨叛缅,别将刘纟廷出陇川、孟密,直抵阿瓦。阿瓦酋莽灼与猛密蛮莫诸酋俱诸降。师还,缅复攻阿瓦,莽灼内奔,至曩朴寨,病死。缅酋复守阿瓦,以拒王师。○洞武城,陆氏《滇纪》云:在缅东千五百里,近时为缅境东偏要地。尝以子弟帅重兵戍此。
○金沙江在司北江头城下。其上流即大盈江也。《志》云:缅有金沙大江,阔五里馀,水势甚盛,缅人恃以为险。自孟养境内流经司界,下流注于南海。详附见大川潞江。
阿瓦河在司北。自孟养流入境,下流入于金沙江,为司境北面之险。
○普坎《志》云:在缅甸司西三百里,旁通蒲甘。《滇纪》:诸葛丞相六擒孟获,复纵使去。获携重赂入缅、木鹿等国,借安都鲁兵来战,大败,复就擒。自是不复反。武侯乃于普坎立碑纪绩,遂班师。按三国时无缅之名,恐未可据。
江桥在司北,跨金沙江上。又有孟坝,亦在司北,皆自司境北出之道也。
洞伯村在司东八十里,又司东南百十里,地名象腿,皆缅近郊也。又有马得狼、井角等村,皆近江滨。○者梗,在司东。其相近者又有井梗。《志》云:者梗竹城茅舍,仅同村落。自蛮莫入缅界,抵金沙江,舟行至井梗,陆行则至者梗。者梗在阿瓦河北,与阿瓦城甚近。从井梗至者梗,数十里而近耳。
◇木邦军民宣慰使司东至八百大甸宣慰使司界,南至速克剌蛮界,西至缅甸宣慰使司界,北至芒布长官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五程,转达于京师。
古南蛮地,本名孟都,又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木邦府。永乐初,改为宣慰使司土司罕姓。《通考》:司于六宣慰中分地最多。永乐、正统间,数以从征军功益地。隆庆二年,土舍罕拔叛附缅,屡寇陷邻境。万历十年,为缅所侵夺。明年,官军讨却之,立罕钦守其地。钦死,其叔罕礻盍约暹罗攻缅。缅恨之。三十三年,缅围木邦,陷其城。伪立孟密思礼领其地。官军未能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