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51 页/共 479 页

诸葛寨县北三里。相传武侯驻兵处。○关索寨,在县东北五里,周回二里。俗传蜀汉将关索所筑,寨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过之,尝闻洞中有戈戟声。   永平驿在县治东五里。又东九十里为打牛坪驿,兼设巡司于此。又六十里为蒙化府之漾备驿。《滇程记》:自漾备驿九亭而达打牛坪,途径横岭。其高傍云,梯箐以升。又西为云龙桥。又西为大斗坡,而后至坪。相传武侯南征,驻师兹坪。辰值立春,鞭土牛以训蛮耕,遂以名驿。又自打牛坪十亭而畸达永平县,有毕胜桥,观音叫狗山,谚名娘娘叫狗山。其间有九转十八湾之险。   腾越州府西南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南甸司界二十五里,西至麻里长官司界三百里,北至茶山长官司界二百四十里。   汉为永昌郡西境越赕地。唐为羁縻州地。贞元中,南诏异牟寻逐诸蛮,置软化府。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大理因之。元宪宗三年,府酋高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腾越州又置腾越县。十四年,复改腾冲府仍治腾越县。二十五年,县废而府如故,隶大理路。明初因之。洪武末,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九年,升所为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嘉靖二年,改置腾越州编户八里,属永昌府。今因之。   州山川险厄,为诸蛮出入要害之地。洪武中,麓川蛮入寇,自腾冲屠永昌,沐英讨平之。正统初,麓川酋思任发作乱,搅南甸,突干崖,径犯腾越,屠其城栅。守潞江督臣王骥等进讨,复腾冲,然后直捣贼巢。盖西南有事,州实当其冲也。《志》云:州与孟养、缅甸诸蛮接境,出州之镇夷关,即南甸、干二宣抚司。渡金沙江,则大小孟艮之地。其为控扼之要也,允矣。   ○腾越废县即今州治。元至元中置县,腾冲府治焉,后废。《志》云:州旧无城。明正统十四年,再征麓川,大兵驻此,因筑土城。十五年,以砖石,周八里有奇。嘉靖二十九年,复筑濠为固城,周七里云。今城西北有土城遗址。○越甸废县,在州东北。元置此县于越甸,寻省入府。又古勇废县,在州西百里。元置此县于古勇甸,寻废。   顺江州城在州南。元至元十一年置。至正七年,酋长乐孙求内附,立宣抚司,寻废入腾冲府。○罗密城,在州北三十里,旧为蛮酋所居,今濠堑犹存。又州西山平原中二里有西源城遗址,相传段氏所置城也。   ○来凤山城南四里,亦名龙凤山。又南三里曰飞凤山。南去里许曰团山,形如龟,林峦相接,多修竹名材。○球牟山,在城东五里,下峻上平,可居以避寇。山顶有池,池旁有穴,下注为伽和池。明正统间,麓川贼寇边,守御官军据此立寨,军民潜避其上,亦名梗寨山。○宝峰山,在州西十里,一名长洞山。又南五里,有水尾山。下干峨山州北十五里。下有池,亦名下干峨。又上干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池,名清河,亦名上干峨,周五百余丈。亦曰澄镜湖。又北有金塔坡。○土山,亦在州北十五里,上有龙池,周五十余丈。下亦有龙池,居民祈雨于此,境内无旱灾。   罗生山州东南二十里。峰峦千仞,条冈百里,林木森茂,腾冲之名山也。○あだ山,在州北三十里。山极高峻,云合即雨。○赤土山,在州东三十里。又州西三十五里,有缅箐山,皆高峻。   罗左冲山州南六十里。上有镇夷关,山后即南甸宣抚司。悬岩峭壁,足为华戎之限。《滇略》谓之半个山,界限华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高黎共山州东北百二十里。一名磨盘山。与保山县接界。山极高峻,中外之限也。详见名山高黎共。○明光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银矿铜矿。   马峰山州东十五里,又州东六十里有橄榄坡,产橄榄。今橄榄坡驿置于此。○擂鼓山,在州西南十里,相传孔明尝驻兵于此。   ○大盈江在州西。又名大车江,出吐蕃界,流入州境。州西之水有三:一出赤土山,流为马邑河。一出あだ山,流为高河。一出罗生山,流为罗生场河,环绕州城,自东而北而西,并注于大盈江。南入南甸、干崖之境。详附见大川潞江。   龙川江源出峨昌蛮地七藏甸,绕越甸界,经高黎共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陇川境,合于大盈江。其渡口有桥,旧编藤铺板以渡,名曰藤桥,在州东七十五里。《一统志》:藤桥有三:一在龙川关,一在尾甸,一在回石,俱跨龙川江上。盖江水湍急,难以木石施工,编藤为桥,繁于岸树,以通人马。或曰:龙川盖麓川江之别名也。   叠水河在州西南,大盈江之支派也。山麓有石,断陷百尺,水势奔飞,吐珠喷沫,观者毛发为竦。   大车湖在州南团坡下。湖面广阔,中有小山若浮。○温泉,有四:一在城北马邑村,一在城东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罗左冲山村,一在城西缅箐山村。水沸如汤,人多浴者。   ○龙川江关在州东七十里。江之西岸有龙川桥,江上旧编藤铺板,名曰藤桥。明弘治中,备兵使者赵ぁ始缆铁为桥。嘉靖中,潘润复修之,为往来要道,置巡司及驿丞。○古勇关,在州西百里古勇甸。又镇夷关,在州南罗左冲山,有巡司戍此。   夹象石在州东龙川江东岸。渡江而西,即高黎共山麓也。明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叛,都督方政及别将高远渡江而南,逼贼于上江。上江,贼重地也。深入力惫,求救于沐晟。晟以少兵往,至夹象石,不进。政等渡江,追至空泥,贼伏四起,我师覆焉。七年,王骥等以大军征麓川。八年,自夹象石下江径抵上江贼巢,而大军亦自夹象石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腾冲云。   潞江安抚司府西南百三十五里。西北至腾越州百五十里。   汉永昌郡地。旧名怒江甸,讹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远路军民总管府治怒江甸,隶金齿等处宣抚司,后为麓川宣慰司所据《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一名申寨,一名乌摩坪蛮,即《通典》所谓黑爨也。中统初,蛮酋阿八思入朝。至元中,始置柔远路云。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柔远府。二十三年,改为潞江长官司。永乐九年,升安抚司土官线氏世袭。《职方考》:潞江安抚司而外,有镇道安抚司、杨塘安抚司与茶山长官司四司,并属永昌卫。司东蔽永昌,西援腾越,南接群蛮,为襟带要地。   ○镇姚所城《志》云:在司西老姚凤山之麓,土筑。周四里有奇,砖四门,覆城瓦屋八百十八间,明万历十三年建。   ○和埸山司东三十余里。又司南三十里,有掌亢山,司东八十里有雷弄山。   ○潞江在司北三十里。本名怒江,以江流汹涌不平也。源出吐蕃,流入司境,南流经司城东,又南经孟定、芒市而入缅界,下流入于南海。蒙氏封为四渎之一。江之两岸皆陡绝,瘴疠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今详见大川潞江。   ○潞江关在潞江东岸。《滇附录》云:金齿西上一程曰蒲缥,地犹稍平。过蒲缥驿,经打板箐而下潞江,若降深。四序皆燠,赤地生烟,瘴气腾空,触人鼻如花气。渡龙川江,其炎瘴亦然。○细甸,在司东南。明正统中,麓川首思任发叛,督臣王骥言:江北细甸昔剌等处系贼左臂,恐乘虚窃发,侵犯金齿,阻绝粮道。今分军二路,别将冉保从细甸直取孟定,合木邦、车里之兵为东路,而大军繇西路至腾冲与保会,使贼腹背受敌云。   全胜关在司西。《志》云:在镇姚所南,有偃草坡。明万历十一年,参将邓子龙败缅军于此。时缅人崩溃而下,至今草生不能上指。又松坡营在镇姚所西南。营南一里,有战士冢。又所城东南亦有之。   景罕寨在司西南境。明洪武末,平缅诸蛮刁孟叛,何福讨破之于南甸。还兵击景罕寨,蛮乘高据险,坚守不下。福粮垂尽,沐春驰至。径渡怒江,驰躏寨下。蛮出不意,遂降。乘胜复击崆峒寨,贼溃走。崆峒寨盖亦在司境。又正统三年,方政破麓川贼于潞江西岸。贼走景罕寨,官军复败之。《滇纪》云:景永城在陇川宣抚司宅后,砖,万历六年建。或以为即故景罕寨,恐误。   阿坡寨在司南。隆庆六年,金腾兵备许高征蒲蛮阿坡寨,擒其将蒋裕,于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又有潞江、乌色、平戛三寨蛮亦来附。   凤溪长官司府东二十五里。本元永昌府地,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凤溪山在司治东。有东西二泉,合流为凤溪山。去府东北三十里,与哀牢山并峙。或云:汉不韦故县在凤溪山下。山有吕公台,以吕嘉子孙迁此而名。又有木鼓山,在凤溪山之右,高七里,袤如之。   施甸长官司在府南百里。唐时蒙氏为银生府北境。宋时段氏置广夷州。元至元十一年,置石甸长官司,后讹今名。明初因之。《志》云:司东接顺宁,南接湾甸州境。万历十一年,湾甸酋景宗真导缅入姚关,焚掠施甸,官军败缅,复收其地。   ○秀岩山司东南二里。岩下出泉,注于小罗窑河,北流经峡口洞而入澜沧江。又摩苍山在司东二里,一名施甸山。孤峰耸秀。又司西十里有石栅山。○当归山,在司西北二十五里,产当归。又甸头山,在司西南三十里,其南有碧霞山。又司西北四十里有新栅山。   ○坪市河在司西。有二源:一出甸头山,一出石甸寨,合流经司西,又南合蒲缥寨涧水,经新栅山口,斗飞下,下流入于怒江。   ○蒲关在司南莽田寨。《滇略》云:蒲人散居山谷无定所。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种也。元时为可蒲寨。至元十六年,广西宣抚使讨平和泥蛮,遂徇金齿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又有小白夷,熟夷也。环居于永昌西南境。   猛淋寨在司东南。万历十一年,缅蛮寇顺宁,遂破施甸、猛淋、盏达诸寨。官军击走之。盏达寨,见干崖宣抚司。○镇安所,在猛淋寨,本金齿千户所。万历十三年移置,改今名。   附见:   永昌卫在府城内。嘉靖中建。   腾冲卫在腾越州城内。本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二年改置。   ◇蒙化府东北至大理府赵州界六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边县界六十里,南至景东府二百五十里,西至顺宁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大理府太和县界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一十里。   汉为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唐属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张仁果据此,号白国。传至乐进求,逊位于蒙氏,称南诏,号阳瓜州《志》云:初罗罗摩及蛮居此,后蒙氏细奴逻等城居之,号蒙舍诏,即南诏也。后徙居太和城,以蒙舍为旧都云。宋时,段氏改为开南县。元初,为蒙舍千户所。至元十一年,为蒙化府。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年,降为州隶大理路。明初因之,属大理府。正统间,升为蒙化府土官左氏世袭,编户三十里。《通考》:近郡有摩察夷,黑爨之别种也。今仍旧。   府南接楚雄,北距大理,四山环堵,屹然险固。   ○蒙舍城在府北十里。唐永泰中,为阳瓜州。天宝间,凤伽异为州刺史,即此。今遗址尚存,地名古城村。元改置蒙化州于此。今府城旧系土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砖城,周四里有奇。门四。○箐口新城,在府东北,有四门,以界赵州、白川一带,即所谓蒙化箐口也。   ○斗斛山城北三里,亦名覆屋山,亦曰棋盘山。又城东有天台山,望见百里外。又有玄珠山,上有白浮图。相传武侯建以镇蒙者。○甸尾山,在府南十里,下有温泉。旧有甸尾巡司戍守。又城东北十五里,有伏虎山。   巍山府东南二十里。峰峦高耸,冠于群山,亦名巍宝山。蒙氏之初,尝耕牧于山之麓。《志》云:昆雌江出于此,东北流入赵州界,合于礼社江。   龙图山城西北三十五里。初蒙氏龙伽独者,以唐贞观间将。其子细奴逻自哀牢而东,迁居其上。部众日盛。高宗时细奴逻入朝,授巍州刺史。筑城高三丈,周四百余丈,居之。自称奇王,号蒙舍诏。今有浮图在山上,亦曰あ山,亦谓之あ图城。其相接者,又有天马、御笔诸山。又金牛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名寨子山。石母山城北七十里。出石黄及雄黄。有泉,流为赕中溪,南入罗盘江。又天耳山与石母山相接,即甸头山也。旧有甸头巡司戍此。《志》云:府西南二百里有凤凰山,亦名鸟吊山,盖传讹耳。   ○阳江在城西。源出甸头山花判涧,南流至甸尾巡司,又东南流九十里,入楚雄府定边县界。又有锦溪在城东一里,西北流,达于阳江。   样备江府西百五十里。一名神庄江。自大理府赵州西境,流经永昌府永平县之打牛坪驿。又经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样备驿。有样备桥跨其上,为蒙化永平之界。又南流入顺宁府而会于澜沧江,本名漾濞江,讹为样备云。   澜沧江在府西南百五十里。自永昌府流入府境,又东南入顺宁府界。江之南岸有马耳渡。○蔡阳河,在城南,源出东山,流入阳河。又教场河在府北二里,又北二里为寄马椿河。又有五道河,在府南七里,俱流注于阳江。   ○样备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舆程记》:自赵州德胜驿西至样备驿八十里,又有四十里桥。《志》云:蒙舍至赵州界四十里,桥因以名。为龙尾关样备驿之中路。又开南驿,亦在府境。○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附见:蒙化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十三年建。   ◇顺宁府东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湾甸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孟定府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县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