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9 页/共 479 页

宝山州府东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永宁府界一百里,南至鹤庆府百三十里。   汉越郡西境地。后汉属永昌郡。唐为麽些蛮所据。元初,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置宝山县。十六年,升为州属丽江路。明因之土知州罗姓,编户六里。州今省。   州雪山西峙,丽水环流,居然雄胜。   ○阿那山州西南十五里,上有阿那和故寨。又珊兰阁山,在州北八十里。   ○金沙江在州南。《元史》:州在雪山之东,金沙江西来,环其三面,是也。   ○大匮寨在州界。唐时麽些蛮兄弟七人分据七寨:曰大匮,曰罗邦,曰罗寺、曰碍场,曰卞头场,曰当波罗场,曰当将郎。蒙古忽必烈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繇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是也。   兰州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至巨津州一百六十里。   汉益州郡西北境。东汉永昌郡地。唐时,属于南诏,为犭卢蛮所居《元志》作卢鹿蛮部,地名罗眉川。宋时,大理段氏置澜沧郡于此《一统志》:段氏使董庆治此,后有周姓者强盛,遂与董分为二部,以江为限。元初,皆内附。元至元十二年,置兰州属丽江路。明初因之,属丽江府土知州罗姓,编户四里。州今省。州密迩番戎,屏翼内郡。   ○雪盘山州南十里。四时常积雪,下有白石溪。○福源山,在州北十里,延亘而东南,凡五十余里。又有老君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古名如剌均山,顶有深渊五所。一名牧牛山,土人常牧牦牛于其上。   ○澜沧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吐蕃,流入境,又南入大理府云龙州界。○白石溪,在州治南,中多白石,下流入澜沧江。   巨津州府西北三百里。南至兰州百六十里。   古西番地。唐时,为罗婆九赕、濮犭卢二蛮所居,后麽些蛮夺其地。南诏又并之,属丽水节度。元初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赕立巨津州,属丽江路。明亦曰巨津州编户六里。今因之。   州迫邻吐蕃,当西北陬之要害,神川之险,守御所资也。   ○临西废县在州西北。《志》云:县在府西北四百六十里,为大理极边险僻地。麽些二种蛮居此,名罗裒间。元至元十四年,以其西临吐蕃,置临西县,属巨津州。洪武十五年,改属府。正统二年,为蕃人所居,仅存一寨,后亦革去。《滇略》:临西亦称剌缥郡,今为他照和村。   ○华马山州东南百五十里。崖壁有石如马而色班烂,因名。昔麽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国。忽必烈南灭大理时,三赕土酋麦良内附,并破铁桥之华马国,以功授职,即此。又州东北二十里,有金马山。有石如马而色黄,因名。   汉薮山州西北二百八十里,高可万仞,上有三湖,各宽五亩,深不可测。○果铺山,在废临西县治西,今入蕃界。   ○金沙江在州北,亦谓之神川。唐贞元五年,南诏异牟寻破吐蕃于神川,遂断铁桥,吐蕃溺死者万计。十年,异牟寻复击吐蕃于神川,大破之,取铁桥十六城是也。《元志》:江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以巨津名州。   ○雪山关在州东北。亦曰雪山门,旧名越灭根关。当吐蕃、麽些之界,极为险峻。○石门关,一云在州西百里,有巡司。所云铁桥以限吐蕃,石门以绝西域者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繇石门趣云南,复通石门南道,盖谓此。   铁桥在州北百三十余里,跨金沙江上。或云隋史万岁及苏荣所建,或云南诏阁罗凤与吐蕃结好时建,或云吐蕃尝置铁桥节度使,是其所建。《唐史》:天宝初,南诏谋叛唐,于麽些、九地置铁桥,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往来之道。贞元十年,异牟寻归唐,袭破吐蕃于神川,取其铁桥十六城。十五年,吐蕃复袭南诏,分军屯铁桥。南诏毒其水,人畜多死,乃徙屯纳川。《志》云:时吐蕃置铁桥城于此,为十六城之一,今有遗址。其桥所跨处,皆穴石熔铁为之,冬月水清,犹见铁环在水底。又旧《志》:铁桥在施蛮东南。一云:施蛮在铁桥西北,居大施赕、敛赕、寻赕,又顺蛮在敛赕西北四百里。《新唐书》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又《元志》:汉裳蛮本汉人部种,依铁桥而居。今有古宗蛮在铁桥之北,一名西番,一名细腰番云。明初裂吐番二十三支分属郡邑,以土官辖之。丽江控制古宗,余州郡各有所辖,盖驭戎之善策也。   白马寨在州南二里。《唐书》云:姐羌白马氐之裔居此,因名。州境又有宁番巡司及清水、澜沧二驿。   ◇永宁府东至四川盐井卫三百里,西至丽江军民府宝山州界一百里,南至澜沧卫蒗蕖州二百十里,北至西番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六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里。   《禹贡》梁州徼外。汉越郡西境地。旧名楼头赕,与吐蕃接界。又名答蓝,后为麽些蛮所据麽些蛮酋祖泥月乌者,逐出吐蕃而居其地。唐时,属南诏。宋时,属大理段氏。蒙古忽必烈南侵大理,至其地《元史》:世祖驻军日月和,即此地也。至元十一年,置蓝管民官。十六年,改置永宁州,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永乐四年,升为永宁府府无城,领编户四里。土知府阿姓,正统以后,为盐井诸酋所侵。土官不能制,乃请设流官,寄治澜沧卫,遥领郡事。领长官司四。今仍曰永宁府。   府襟江带湖,山川险阻,人习战斗,为边徼之藩蔽。   ○干木山府东南十五里,高八十余丈,根盘百余里。一名狮头山,亦名孤山。又有甲毋山,在府东,岩峦苍翠,耸入霄汉。   ○泸沽湖府东三十里。湖周三百余里,中有三岛,高可百丈。又鲁窟海子,在干木山下,周回一百里,中有小山,名水寨。或曰即泸沽河也。土官筑水寨于岛上云。又有海门桥,在府治西。鲁窟海子之水流经此,通四川打冲河,达川江桥外,入盐井界。   勒汲河在府治北。源出西番,流入境,东流入四川盐井卫界。又有勒汲墩,盖府地密迩吐蕃,居人与番杂居,常被凌扰,筑此墩于河上以为界云。○罗易江,在府南,自澜沧卫蒗渠州北流过府境,入于泸沽湖。   ○瓦都寨府东北六十五里,与四川盐井卫接界。旧为番部戍守处,旁有温泉。   剌次和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永乐三年置,土官阿姓。下同。   ○六捏山在司治西北,盘亘四里,为司之胜。   革甸长官司府西北百二十里。   ○干如山在司治北。司凭以为险。   香罗甸长官司府北百五十里。   ○卜兀山在司治西,高耸数百丈。   瓦鲁之长官司府北二百八十里。   ○剌不山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司之胜,剌不山峙其东,金沙江绕其西。   ◇北胜州东至四川盐井卫马剌长官司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武定府元谋县百里,西至鹤庆军民府顺州界五十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里,北至永宁府三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   古蛮地。唐贞元中,南诏异牟寻始开置,名北方赕《滇纪》:贞元十一年,异牟寻开北方赕,徙洱河、白蛮、罗落、麽些、冬门、寻丁、娥昌七种蛮以实其地,亦号成偈赕《元史》: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并,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赕,又改名善巨郡。宋时,大理段氏改为成纪镇。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置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州,属鹤庆军民府。十九年,属澜沧卫今州与卫同城。正统六年,改隶云南布政司土州同高姓,判官章姓,编户十五里。今仍旧。   州东出建昌,南卫大理,山川险厄,称为要区。   ○北胜城今州治。明洪武二十九年,筑以石,通水濠。正德中,地震圮,寻复修筑。城周五里有奇。○蚃峨故城,在州南五十里蚃峨村,蒙氏所筑。其趾犹存。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有蚃峨海。   ○澜沧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余丈。卫与驿皆曰澜沧,以此。又乌洞山,在州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洞,广仅丈余,深不可测。又州西三里曰三刀山,山径险窄,相传武侯征南时所开。○乌鸦山,在州南十里,形如削玉,为州之胜。   东山州东三里。亦曰观音箐。山之西麓接香炉峰,有三山鼎立。又三泉山在州东南三里,上有石崖,涌出三泉,民资以灌溉。   甸头山州北三十五里。群峰耸列,林木森蔚,土人于此牧羊,又名牧羊坪。《志》云:州西北三里有红石岩,亦曰赤石崖。崖有泉,味如醴,下流入于金沙江。   九龙山州南百里。山有九顶,一名九头山,高万余丈,四顾可千里。又州东南百里有大坡难岭,高二万余丈,巅有龙湫。又老虎山,在州南百三十里,山势雄峙,望之如伏虎。   ○金沙江在州治西。自丽江鹤庆府流入境,繇西而东,环绕州治,一名丽江。明朝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自邓川州过金沙江,攻北胜府,擒伪平章高生,复平丽江、巨津等州,是也。详见大川金沙江。   陈海州南四十里,周八十里。相传昔本陆地,有陈姓者居此。一夕沉为海。或作程海。又程湖,在州南五十里,溉田可千亩。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曰浪峨海。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桑园河在州西南。源出大理府云南县。流经州西南百五十里之桑园村,下流入金沙江。又有五浪河,在州西五十里,自蒗渠州流入界。又三渡河,在州南百四十里,其水旋绕三围,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九龙潭州西十五里。有泉九眼,溉田可万余亩。其下流亦入金沙江。又大龙潭,在州南百四十里。又南九十里曰小龙潭。居民俱引以灌溉。   ○小吉都寨在州东五里。《志》云:元时土酋高斌祥屯兵于此。又州治东二百里有宁番巡司。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与北胜州同城。   本北胜州地。明洪武二十九年,于州治南筑城置卫城周五里有奇,开四门。北胜州治旧在拱极门北五里。弘治九年,始迁于城内西南隅,初领北胜、蒗蕖、永宁三州。永乐四年,升永宁为府。正统六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卫领州一,隶云南都指挥使司城邑、山川,详上北胜州。今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