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7 页/共 479 页

○迷渡市在州南九十里,有巡司。相传诸葛武侯曾筑城于此,名诸葛城。又州东有干海子,多沙无水,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境又有赤壁岭巡司。   定西驿在定西岭上。为往来必繇之道,置关戍守,兼设巡司于此。其在州治旁者,曰德胜关驿。又有样备驿,在州西八十里。南趣蒙化,西达永平之孔道也。   云南县州东南百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一百二十里。汉元封初,置云南县,隶益州郡。后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二年,置云南郡治焉。晋、宋至梁,皆因之。唐为匡州匡川县地。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改为云南州,段氏因之。元初,曰品甸千户所。至元中,复曰云南州,寻降为县,属大理路。明初,改隶赵州,土知县、县丞俱杨姓,主薄张姓,编户十五里。   ○云南故城在县南。《滇略》:汉武时,彩云见于白,县在其南,故曰云南。蜀汉因置云南郡。《水经注》:云南郡本云山县地,云山疑亦云南之讹矣。《唐志》:自戎州开边县而南七十里至曲州,又二千五百里至云南城。即此城也。后迁今治。《志》云:今县东南又有废城,即唐时匡川县治,后废。   云平废县在县东。本云南县地。晋咸宁五年,析置云平县,属云南郡。《晋志》:郡初治云平县,后还治云南。宋、齐俱为云平县,梁末废。○镜州城,《一统志》云:在县治东,唐置,领夷郎等六县,后废。今名云南,土城遗址尚存。考《唐志》,不载镜州也。《滇略》云:镜州城在今县治西南。郭松年云:自镇南州过雌岭,即大理界。山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衍,山势回合,周二百余里,乃云南州也。州西北十余里,山麓间有石如镜,光可鉴。旧名镜州,以此。镜州,盖即云南州之别名矣。   ○青华山县南八里。下有洞,阔十丈。山仅培娄,洞中甚深,邃不可穷。旁有石窍漏光,若天窗然。《滇纪》:自洱海卫城西行,通蒙化,岐左有青华洞,中极宽衍。是也。○水目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宝华山。山巅有泉,深不可测。又南二十里曰南华山,一名天花山。   宝泉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九峰相并,望之簇如青莲,石穴空洞,盘折而升,一名九鼎山。又龙兴和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亦高耸。又有梁王山,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时有酋长王氏屯据于此。   安南坡在县东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氵朋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叶镜湖县南三十里。中有石如镜,因名。又清湖在县西南一里,湖水恒浊。永乐七年,黄河清,此水亦清。自是不复浊,因名清湖。   青海子县东南二十里。其地有金龙山,水出其下,一名青龙海子。又有周官些海子,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蒙舍海。旧引宝泉山水蓄于周官、品甸二陂,以备农事,即周官坡也。   品甸陂在县西三十余里。《志》云:唐初尝置坡州于此。其地川原饶沃,亦名清子川。甸中有池,亦曰清湖,灌溉甚溥。又品甸湾在县东北十里,相传蒙氏尝置品甸县于此,元千户所以此名。○溪沟,在县西三里,源出宝泉山,东流入定边县界。夹溪十里多花卉,亦名万花溪。   ○云南驿在县东。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为古云南郡城也。自驿而西,又八亭达于赵州之定西岭。○力士营,在县南九里,相传诸葛武侯驻兵之地。   邓川州府北七十里。北至鹤庆府百九十里,东南至宾川州百五十里,西南至云龙州百五十里。   汉益州郡榆县地。唐初,为川州,隶姚州都督府,后为赕诏所据。南诏并之,置邓川赕,后改为德源城。段氏因之。元初,立德源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邓川州,隶大理路。明属大理府土知州阿姓。隆庆三年,改设流官,编户十二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峭山深堑,控据边陲,号为险要。   ○德源城在州治东。亦曰大城。唐时备州治此。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取太和城,又取大城,是也。后为德源城。元因置德源千户所。《志》云:州水患频仍,迁徙靡定。旧无城郭,明崇祯十三年,迁治邓川驿,始建土城,周六里有奇。未竟,复为山水决坏。   宁北城州北三十里,唐时蒙氏所置。《滇纪》:唐贞元十五年,异牟寻谋击吐蕃,以川、宁北等城当寇路,乃峭山深堑,修战备,为北面之固。是也。段氏时城废。   废曾州在州东境。或曰即汉时姑缯夷之地,唐武德四年置曾州,治曾县,兼领三部、神泉、龙亭、长和四县,后废。《旧唐书》曾州西接匡州,是也。   ○鼎胜山州东南十里。孤峰特耸,洱水为襟。登山一望,波光万顷,最为奇胜。《志》云:州治旁有象山,其南为伏虎山,东北曰卧牛山,俱以形似名。又东山在州东十里,山麓崖下有泉注为池,深不可测,谓之星鲤泉。又东为狮舌山,以山形如狮吐舌也。下有龙潭,与鼎胜山皆环峙州治,并为形胜。   钟山州北八里。《滇纪》云:唐开元中,赕诏酋咩罗皮据大,为南诏所攻,率其部据钟山之险以自守。即此山也。   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滇志》:孔明纵孟获于白,获引所部至银坑。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孔明出奇策擒之。是也。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滇纪》云:寨在州东三十里。   ○普陀江在州北,其上源即浪穹县之宁河。东流经州,北折而南,流入于西洱河。一名弥苴亻去江。或谓之葡萄江,即普陀之讹也。上洱池州南十五里,即普陀江之旁出者。又南五里有油鱼穴,皆流达于西洱河。○南诏潭,在州西南二十里,广十余亩,三山环匝,其一面峻壁如石墙。潭深莫测,昔人尝避兵其中。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滇志》: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汉兵不得进,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先不华据邓川。友德自七星关回军大理,平邓川,破佛光砦。遂过金沙江,下北胜、丽江巨津之境,是也。   阿至店州东八十里,接北胜、宾川州界。又州东南有青索鼻巡司。《志》云:司南十五里,地名干海子。   浪穹县州西十五里。北至剑川州百里,汉叶榆县地,蛮名弥次,即浪穹诏所居。唐武后永昌初,浪穹州蛮傍时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至是来降。诏以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统其众。开元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移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中,为南诏所破,亦置浪穹州于此,统浪穹、旋浪、邓赕之地,段氏因之。元初改置浪穹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县,属邓川州。土知县、典史俱王姓,编户三十五里。   ○凤羽废县县西南四十里。蒙氏所置,以凤羽山为名。或曰元时亦尝置县,属邓川州。旋废。今为凤羽乡,有巡司戍守。《志》云:凤羽巡司西二十里,有罗坪关,北五里至闷江门哨。   安宁城在县北。唐天宝八载,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安宁城及五盐井,复立马援铜柱,是也。《滇纪》:县西北有石和城,唐开元末施浪酋长分兵据此,以拒南诏。南诏袭败之,遂取其地。   ○宁山在县西。形如凤翼,一名凤翼山。又灵应山在县东二十里,峻拔高耸,上有石岩。   佛光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盘亘回远,接邓川鹤庆之界,佛光寨以此名。其南崭然险绝,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山后尤为,仄径仅容一人,名曰一女关。山下又有九石窍,泉出其中,名曰九龙泉,流入宁河。   莲花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形如莲花。三面陡绝,惟一面仅容单马。其相连者曰蒙次和山,三面绝险,一面临河。六诏时,施浪诏居此。两山下亦曰蒙次和村。唐开元末,为南诏所并,设三营以守之。蒙古忽必烈自石门入,取大理,见二山为襟喉之所,乃留达军三百户镇之,亦分为三营。《志》云:三营在莲花山下,是也。   罢谷山县北二十里。《水经注》:罢谷之山,洱水出焉。其山空洞,泉涌起如珠树,乃澜沧江之伏流也。○凤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郭义恭《广志》所云吊鸟山也。《后汉志》《水经注》皆云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俗言凤凰死此,众鸟来吊云。《滇志》云:山旧名罗坪山,或作罗浮山,蒙氏改为凤羽山。   普陀崆县东南十五里。为往来要隘之地,有巡司戍守。其南有龙马洞,深不可测,石壁上马迹犹存。《志》云:普陀崆巡司东十里曰下山口,南二十里曰闷江门,西三十里曰大树关,北三十里曰观音山。   ○样备江在县西百里。自剑川州流入县境,有上下江嘴。又南流入太和县界,亦曰漾濞江,或谓之漾、濞二水,盖同流而异名也。唐景龙初,吐蕃及姚州蛮寇蜀,使唐九证为姚道讨击使击之,蛮以铁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蛮,筑城戍之。九证自入永昌,累战皆捷,尽刊其城垒,毁焚桥,勒石于剑川,建铁柱于滇池,俘其魁帅而还。吐蕃渡处盖在县境。《志》云:县有上下江嘴二巡司,上江嘴东去罗坪山麓五里,下江嘴东去罗坪山二十里。   宁河县西北五里。《通志》:罢谷之水,注于宁河,亦曰明河,又为宁湖,下流即葡萄江也。《一统志》:明河宁湖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镜。○鱼子氵朋,在县西。水色青碧,流合于宁河,一名龙池。   五盐井在县西北三百里。即唐天宝中何履光收复之地。明洪武十六年,建五井盐课提举司于此。《志》云:五井一曰洛马井,一曰石缝井,一曰河边井,一曰石门井,一曰山井,俱在县界及云龙州之境,亦曰上五井,兼置巡司于此。又有顺荡井巡司、师井巡司、十二关巡司,俱在县境。   ○三营在县东北莲花山下。南诏时,设营于此。蒙古取大理,复设三营万户以守之。洪武十五年,云南平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是也。《志》云:县西南有箭杆场巡司,司南八十里为马鞍山干海子,接永平县界。   凤凰台县治北。旧传施望欠诏所筑。台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凿也。又县东二里有九气台,台凡九窍,下有温泉。其气从窍而升,台因以名。   宾川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姚安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楚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赵州九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唐为匡州地。蒙氏为太和楚场地,段氏因之。元亦为太和县地。明弘治七年,建宾川州割太和县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置,属大理府编户一十二里。今因之。   州控姚安之肘腋,蔽大理之肩背,襟带山川,东西联络,屹为形要。   ○诸葛城在州西二里虎居山上。相传为武侯驻兵处。   ○钟英山在州东。基垂百里,产竹箭,饶鸟兽毛革之利。○翠屏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形方顶平,苍翠横列,如倚屏然。又乌龙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岩壑玲珑,东麓有白塔,又有乌龙池,积水下迸,诸堰皆仰给焉。   鸡足山州西四十里,与太和县及邓州川接界。亦名九曲山。《一统志》:山在洱河东百余里,峰峦攒簇,状若莲花,九盘而上,亦曰九重岩。其南有上仓湖,最为幽胜,今详见太和县。○毕钵罗窟山,《志》云:在州南二十里,即白西山也。今详见赵州。   ○金沙江州东北百五十里。自北胜州东南流经此,入姚安府境,有巡司戍守。《志》云:金沙江东北有汉遂久废县,古称白门,谓入白果国之门也。白果即白崖矣。   金龙湫在州西百里洱河东。《通志》:大理之龙潭有三:在赵州干海子哨者曰干龙潭,在邓川州钟山寺鸡足石侧者曰大龙潭,在宾川州西龟山东者曰红雀龙潭。今引潭为新渠,东注杨梅谷,灌田万顷。   ○赤石崖镇在州东。今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东接姚安,南接赵州。嘉靖以前,夷蛮剽劫,往往出没于此,因置戍于赤石崖诸处,与姚安、云南、十二关互为形援。又有宾居巡司,本名蔓神寨。又有神摩洞巡司、白羊市巡司,俱在州界。   云龙州在府西六百里。西至永昌府永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鹤庆府剑川州一百七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晋为西河郡地,宋、齐至梁因之。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段氏因之。元至元末,立云龙甸军民府。明初改为云龙州,属大理府土知州段氏。万历四十八年,改流官,又裁五井提举司,以盐课归州。编户二里。今因之。   州藩卫大理,襟带永昌,密迩生蕃,为西垂要地。   ○唐废县在州南。汉县,属益州郡。汉武开西南夷,欲通身毒国,北方闭氐、﹂,南方闭、昆明。徐广曰:唐县与昆明正相接。颜师古以即州,误也。后汉属永昌郡。《古今注》: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唐,镇慰哀牢、榆蛮是也。晋仍属永昌郡,后废。南诏为云龙甸地。元始为军民府治。明改建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