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4 页/共 479 页

○罗平关县西南三十里,有巡司戍守。或讹为罗那关。元至大二年,梁王老的与大理构隙,引兵至罗那关,以计杀其守将高蓬。盖关为大理之界云。又会基关,在会基山上,与广通县接界,有会基巡司。○诸葛营,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讨南中,过日直赕北傍山下筑营。夷称望子洞,基址尚存。《志》云:营在县境者有三:一在磨盘山,一在羊牟山,一在光法山。   自久寨在县东紫甸乡。明永乐初,蛮酋自久据险犯顺处。   定边县府西三百十里。西南至景东府一百八十里。地名南涧,为濮落蛮所居。元至元二十二年,置定边县,隶镇南州。二十四年,省县入州。明初,复置今县,改属府。土县丞阿氏世袭,编户五里。   ○苍山在县北。《图经》云:青峰山在定边之北者名曰苍山,盖一山高大,分为五县之镇也。《志》以县治后真武坐台山为镇山云。○涌翠山,在治北十里,有刁思郎遗垒。又北有螺盘山。山顶盘旋,形如螺髻,故名。明初西平侯沐英与刁思郎战于此。山之西产青绿石矿,上有自普关。又陶罗山,《一统志》云:在县治西,高可千仞。   无量山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山高万仞,为西南天堑。俗传孔明南征至此乏粮,亦名无粮山。即景东府之蒙乐山矣。   ○定边河在县南。其上流一自大理府赵州流入,即礼社江也。一自蒙化府罗丘场流入,即阳江也。合流经县之和木村。五六月间,涨水汹涌,人不敢渡。县东又有环川,县西又有牟苴河,一名零川。相近又有剌崩川,下流俱合于定边河,入镇南州府界。   ○自普关在县北螺盘山上,为控扼之地。○武侯台,在县东五里刘村,相传武侯屯兵处,遗址尚存。   定边驿在县治西。又北百里即大理府赵州之定西驿矣。又有新田驿,在县南。石洞哨,在县南六十里。   Ф嘉县府南四百五十里。东至临安府新兴州百里。本蛮獠地,曰虚初。元至元中,置Ф嘉千户,后改为县,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二里。县今省。   ○黑初山在县治西。高千余仞,五峰耸列,连亘百里。《志》云:蒙古灭段氏而赦段兴智,兴智于黑初山设寨自守。时有星殒化为黑石,以为祥,因名Ф嘉寨云。○卧象山,在县治东,形如蹲象,上有元Ф嘉千户所。旧址泰定间所建,属景东路。   卜门山县东北三十里。高可千仞,最为险峻。《志》云:即楚雄峨录之支也。高耸入云,其泉下绕,为卜门河。自县入郡,路必经此。凡三十六折,乃至其巅,亦曰北门山。又罗甸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丙龙岩,在县北十里,岩高数丈,下有水自景东府流入境,下流亦入于卜门河。   ○卜门河在卜门山下。县西四里,有马鹿塘河流合焉。二河合流之处,有西龙桥跨其上,在县北十里,又东北入于马龙江。   马龙江在县北。自镇南州流入境,又东入新化州界,又有上江河,在县西五十里,与南安州分界。   南安州府东南五十里。东至云南府易门县二百里,东南至新化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镇沅府三百里。   古为黑爨蛮所居,寨名摩刍。元初,置摩刍千户,属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置南安州,隶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五里。今仍曰南安州。   州山岭稠叠,林麓四周,为险固之地。   ○南安城古摩刍寨也。元筑土城,明初因之,城周一里有奇。   ○健林苍山州东五里。今讹为阿姑娘山。山半有泉,昔黑爨祖瓦晟吴立栅居其上。子孙渐盛,不属他部。至大理时,高氏封威楚,始隶焉。盖蛮酋据险处也。○紫石山,在县东一里。又里许为乌笼山,树木丛密,望之郁苍,泉出下注,为黑龙潭。   表罗山州西南四十里。中产银矿。俗名老场。滇中银场以此为最。○安龙堡山,或云在州东南。山高险,贼蛮潜伏于此。明嘉靖间,有奚德、奚本者,倡众为乱。知州苟诜出奇设伏,躬入巢穴,率师格杀,仍立哨于要地,民用以安。   ○黑龙潭在州东七里。水深莫测。州东三里,又有白沙泉,土人资以灌溉。又石井在县东北二里,其泉涌出,随取随满。   镇南州府西北七十里。北至姚安府一百二十里,西至大理府赵州二百八十五里。   古濮落蛮所居,川名欠舍,亦曰沙却。中有城,曰鸡和。唐上元中,蒙氏置俗富郡于此,后属于段氏。元初,置欠舍千户。至元二十二年,改为镇南州,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编户四里,州同杨氏,州判陈氏世袭。今因之。   州山川环带,舟车往来,走集之郊也。○和子城州东二里。唐上元中,南诏阁罗凤击东爨,侵峨录,取和子城,即此也。元始筑土城为州治。明初废,弘治间改筑,嘉靖中圮。四十年,因旧址筑。万历四十三年,易以砖,周三里有奇,门四。石鼓城州东三十里。旧名鸡和城,阁罗凤侵东爨,取鸡和城,置石鼓县,段氏因之。元初置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为县。二十四年,省县入州,为石鼓乡。   ○石吠山州东南二十里,产煤炭。相传上有石如犬,凶年则吠。又金鸡山,在州东五里,高出群峰,每日出则先照其上。《一统志》:州治西北有鹦鹉山,平地突出,甚高耸,鹦鹉产焉。○十八盘山在州北十五里,登之者迂回山冈,十八折乃至其巅。   石鼓山州东三十里。上有石行列如鼓,旧石鼓县以此名。又五楼山,亦在州东三十里太乙村后。嵯岩峭拔,最为幽胜。《一统志》:州东十里有会逢山,峭拔耸空,草木丛茂。   ○马龙江州西南百八十里。其上流即定边河也。自定边县流入境,东南流经Ф嘉县东,又东南入元江府界。   平夷川州西三十里。源出众山中,经州城西,东南流至府城,西而入龙川江。《志》云:州西四十里有苴力桥,州西三十里有白塔桥,州西十里有平夷桥,俱跨平夷川上。   南堰在州南。又州西有西堰,可溉田二千余亩。○子甸溪在州东北,亦溉田至数千亩。   ○英武关州西七十里有巡司戍守,亦曰鹦鹉关。《志》云:英武关蹑山脊,越峻阪,箐莽阴翳,行者寒心,为郡境之险。又有阿雄关,在州西北,亦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又有镇南关巡司。   沙桥驿州西三十里。又有铺,有堡,有巡司,俱以沙桥名,皆在州西三十里。又西七十五里为普氵朋驿。《滇程记》:自州三亭而畸达沙桥,有鸳鸯、白塔二坡,自兹徂西山确道,修凡八亭而遥达普氵朋。土人称陂堰为氵朋也。途经小孤山、鹦鹉关、七里坡、普昌关、麦地哨,道列巨箐危石,为险厄之所。   附见:   楚雄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五年,废征缅招讨司,置卫。又定远千户所,在定远县治东。洪武二十一年置,隶楚雄卫。   ◇姚安府东至武定军民府元谋县三百二十里,南至楚雄府百九十里,西至大理府三百七十里,北至北胜州四百五十里,东北至四川威龙长官司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七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十里。   古滇国地,属楚。汉属益州郡。后汉因之。蜀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东晋咸康初,析置兴宁郡治弄栋县。宋齐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德中,置姚州初为姚州总管府。贞观四年,改置都督府于戎州。《通典》:姚州,麟德元年置,其人多姚姓,因名。刘句曰:武德四年,安抚大使李英奏置姚州。麟德元年,始自云南移于弄栋川也。又咸亨三年,永昌蛮叛,寇姚州。调露二年,永昌蛮复寇姚州,败州兵。于是废姚州。垂拱四年复置,仍为都督府督,羁縻诸州。天宝初曰云南郡。既而蒙氏据其地天宝七载,州为南诏蛮所陷。十二载,复置戍守于此,寻为蛮所陷,改置弄栋府又置弄栋节度于此,为六节度之一。宋时段氏改为统矢逻,又改为姚州,亦曰姚府欧阳玄曰:段氏以姚州为姚府,居八府之一。《滇志》:段思平改弄栋府为统矢逻。段政严时,封高太明之子明清为演习官,世有其地。元宪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统矢千户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属大理路。天历初,升为姚安路。明初,改路为府,寻又改姚安军民府府州佐皆高姓,高明清之后也。明清七世孙曰泰祥。宋理宗二十二年,蒙古攻略至境,泰祥悉力拒守,被执不屈,见杀。忽必烈因官其子伸,至今不易。所属蛮曰散摩都猡猡,强悍好斗。领州一、县一。今仍曰姚安府。府通道越,络绎滇洱,为南北之要会。诸葛武侯平南中,渡泸水而南,隋史万岁略西洱,亦自青蛉、弄栋而入。唐永徽三年,赵孝祖平青蛉、弄栋西白水蛮,遂请略定西裔孝祖上言:贞观中,讨昆州乌蛮,始开青蛉、弄栋为州县。弄栋之西有小勃弄、大勃弄二州。勃弄以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相接,人众殷富,多于蜀川,请因破白水蛮之兵,随使西讨。从之,遂略定大小勃弄之地。麟德初,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建言:姚州在永昌之北,越之南,此地有崇山修谷,平畴广川,东有金沙江之利,西接云南州之胜。距威楚,瞰点苍,最为险要。请置都督府于昆明之弄栋川,屯兵镇守,以治叶榆、イ河诸蛮。则群蛮不敢横,而中国长有盐贝之利矣。从之,因置府于弄栋川。咸亨以后,南中渐多事。姚州废置不恒。神功二年,蜀州刺史张柬之表言:姚州绝域荒外,山高水深。诸葛破南中,使其渠帅统之,不置汉官。国家既置姚州,叛乱屡见。延载中,司马成琛更置泸南七镇,戍以蜀兵。自是蜀中骚扰,乞罢姚州,隶府,并废泸南诸镇,于泸北置关。禁止中国百姓不得与蛮无故交通往来,以防乱萌。不纳。景云中,姚州蛮叛,引吐蕃攻陷姚州,于是姚路绝。开元二年,姚蛮复来寇,州军讨之,为所败。天宝以后遂没于南诏,恒以重兵守之,闭塞汉人南入之道。贞元中,西川帅韦皋复通南诏,自清溪关出工卩部,经姚州清溪见四川重险清溪关,工卩部见四川建昌行都司,入云南,谓之南路。盖自姚安而北,则度金沙,入越。自姚安而西,则指叶榆,趣大理。自姚安而南,则出威楚,向昆明。郡为全滇之要会。西南有事,争于滇蜀间者,自古恒在姚州也。   姚州附郭。汉为弄栋县,属益州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因之。东晋成帝析置兴宁郡于此。宋、齐因之。梁末没于蛮。唐置姚城县,为姚州治。天宝末,没于南诏,为弄栋府治。大理段氏仍置姚州。元为姚安路治。今因之,编户四里。   ○弄栋废县今州治。《志》云:州北有旧城,汉弄栋故县也。县境有蛮曰栋蚕。王莽时,益州郡蛮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后汉建武十八年,栋蚕与姑复、叶榆、弄栋、连然诸种叛,杀长吏,寻击平之。自晋至梁,皆为晋宁郡治。唐贞观二十二年,平西爨,开青蛉、弄栋为县。既而以弄栋地改置姚城、泸南等县。景云初,御史李知古改筑姚州城。蒙氏为弄栋府治,大理至元皆因故址。明初易以砖石,周二里有奇。嘉靖七年,筑月城于南门外。三十九年,复于城南增筑土城,四关皆缭以土垣。万历四十六年,复增拓旧城,创设敌楼以壮形胜。今城周六里有奇,门四。   泸南废县在府东北。唐置。《新唐书》:武后垂拱初,置长城县,属姚州。天宝初,更名泸南县,以地在泸水南也。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即此。又废长明县,亦在州境,唐置,属姚州。天宝以后,没于南诏,与泸南俱废。   澄川城在府东。杜佑曰:澄川守捉在云南郡东六百里,唐开元中置,属剑南节度。即此城也。《新唐书》:姚州有澄川、南江二守捉城。○废于、异州,在府境。《唐史》:武德四年,置姚州都督府,并置于、异、五陵、袖、和往、舍利、范邓、野共、洪郎、日南、眉邓、备、洛诺共十三州隶焉。《会要》:麟德初,姚州都督府管五十七州,盖皆羁縻蛮地云。   ○龟祥山府治西。一名赤石山,以山石皆赤也。山顶有泉,亦曰龟祥泉,旁有万花谷。又西五里曰金秀山,阳氵瓜河出焉。其相接者为龙马山。○白马山,在府东十五里,又东五里曰燕子山,形如燕垒。又府西七十里有稽肃山,泉流入于阳氵瓜河。   东山府东十里,一名饱堙萝山。其西有武侯塔,相传诸葛武侯南征驻兵于此。后人建塔其上。山之南又有古城。《志》云:唐天宝初,云南太守张乾陀所筑,以防南诏。又寨子山在府东八里。明洪武末,土爨自久叛,结寨于此,官军讨之,败贼于东山箐,即此山也。有泉流入乌鲁氵朋。○笔架山,在府南二十里,有三峰并峙,上有井,云出即雨。又三窠山,在府南六十里,青蛉河出焉。   九鼎钟山府东北二十里。峰峦凡九,状若悬钟,一名华山,以春时多花木也。又仙景山在府西北十五里,一名西山,亦名石云山。山麓有赤甲、西岭二泉。○矣保山,在府北十五里。又北五里曰龙凤山,山有白塔。石晋天福间建,高十五丈。一名白塔山。   宝关山在府北百二十里。东去盐井提举司一里,山高百仞,以通盐要路,因名。又司东一里曰回龙山,司南一里曰北极山,司北一里曰象岭山,俱以形似名。○绿萝山,亦在府北百二十里,一名盘曲山,其相接者曰黎武山。   ○金沙江府东北百四十里。从北胜州流入界,府境之水皆流入焉。又东入武定府界,详见大川金沙江。   青蛉河在府南。旧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里,潴为石池氵朋。周广三百余亩,分为东汹溪、西汹溪,灌溉田亩。至府城北复合流,至大姚县南合于大姚河。又东入于金沙江。○阳氵瓜河,在府西。自金秀山发源,东流汇为阳氵瓜湖,入西汹溪而合于青蛉河。   连水府西十三里。源出楚雄府镇南州北之磨盘山,流经此亦曰连场河。西北流七十余里,入大姚县之龙蛟江。又香水河源出府北黎武村,与白盐井提举司之观音箐步水合流,亦入龙蛟江,而注于金沙江。   七氵朋在府城西南,土人称陂堰为氵朋。凡七,皆前代所筑,潴水灌田,民皆赖之。○金龟井,在府西十里,水甚清洌,土人皆汲于此。   白盐井府北百二十里,本大姚县地。有盐课提举司,旁有九井:曰观音,曰旧,曰界,曰中,曰灰,曰尾,曰白石谷,曰阿拜,曰小。皆产盐,为公私之利。《滇略》:羝羊石在司西里许,蒙氏时有羝土,驱之不去,掘地得卤泉,因名。白羊井后讹为白盐云。明初土爨自久作乱,官军败之于白盐井。遂进,败贼于东山箐,今有白盐井巡司。   ○三窠关在府南三窠山上,为南面之险,有巡司戍守。○诸葛垒,在府东十五里,又府北十二里有孔明遗垒,盖武侯渡泸南征道出于此。   普氵朋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至大理府云南县六十里,南至楚雄府镇南州百里,为往来必经之道。兼设巡司戍守于此。《滇纪》:姚安有白石村,官军败贼自久于此。又蹙贼于马哈山、芦头山,皆在府境。   大姚县府北三十里。汉青蛉县地,属越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因之。咸康中,改属兴宁郡。梁末废。唐武德四年,置西濮州。贞观十一年,改曰{髟矛}州,治濮水县,后没于南诏。大理段氏时,属姚州,蛮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大姚县,属姚州。明初,改属府,今编户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