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3 页/共 479 页
古西南夷地,蛮名惠龙甸,又名因远部。蒙氏时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蛮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威远,读简,制若中国之州。或曰:与赕同,读淡。后仿此。后和泥蛮侵据其地。宋时,侬智高之党窜于此,和泥开罗甸居之,后为些麽徒蛮阿诸部所有。元初内附,后复叛,筑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万户府以羁縻之。二十五年,讨平其地,复于威远置元江路《元志》:割罗、马笼、步日、思麽、罗丑、罗陀、步腾、步竭、台威、台阳、设栖、尼陀十二部于威远,立元江路。明初,改为元江府。永乐初,改元江军民府,领长官司一土知府那姓。嘉靖三十年,土舍那鉴作乱,寻讨平之,革其官以临安卫署之,寻复故。今曰沅江府。
府屹峙南陲,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通。
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附郭。本名罗甸。元属元江路。明初,置长官司,编户八里。
○步日城在府西。蒙氏立此甸,徙白蛮镇之,名步日,元为步日部,明初废。《志》云:今府城元大德中筑,三面濒河,延袤九里。
○玉台山在府城东。旧名罗山,凡二十五峰。悬崖绝壁,险厄难登,苍翠如玉,望之若台。又有天马山,在府治旁,秀如华峰,相对峙学宫前。○自乐山,在府东北十里,状如中原之崆峒。今名栖霞山。《志》云:山与蒙乐山同脉,故名。
路通山府东二十五里。旧名马笼山。北瞰礼社江,高峰千仞,蔽亏日月。一线羊肠,通临安路。○嵯峨山,在城西南二十里,中峰嵯峨,状如卓旗,飞舞翔动。又宝山在府西二十里,圆如螺髻,尖若插簪。俗传昔有蛮藏宝山麓,因名。
因远山府西四十里。有因远驿,为往来必经之地。泉出岩中,流为仲夷溪,分溉田亩。东流入礼社江。《志》云:府北有奇山,旧曰龙瓜山。有涵春泉、仙人洞,奇诡万状。又有九龙山,在府西北三百里,产矿,名鱼凫场。
○礼社江一名元江,自新化州流入境,绕府城东南而入临安府境。○良峨河,在城西四十里阿南村。有混龙桥跨其上,下流入礼社江。
○力白衣甸或云在府南境。元至元二十七年,云南力白衣甸酋长凡十一甸内附,盖皆在府境云。○鱼复寨,在府西,近镇沅府界。明嘉靖三十年,镇沅知府刁仁攻那鉴克鱼复寨,是也。
◇者乐甸长官司东至新化州界三百四十里,西至镇沅府界二百里,南至钮兀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景东府界一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五里。
古南蛮地。南诏蒙氏属马龙、他郎二甸,地名猛摩,夷名者岛。后为阿诸部所据。元时内附,属他郎甸管民官,隶元江路。明洪武末,分置者乐甸长官司土司刁姓,直隶布政司。
司据山附水,称险僻之地。
○者岛山在司治北。岛,讹为乐,司因曰者乐。山高耸可以望远,为北面之障。蒙乐山司西北二百里。一名无量山。巍然高峻,穷日之力,方陟其巅。有毒泉,人畜饮之即死。山与景东府接界,今详见景东府。
○景来河在司东。自景东府流经司境,下入马龙江。以自景东府来,因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六
卷一百十六
◎云南四
◇楚雄府东至云南府禄丰县一百八十里,南至沅江府三百里,西至景东府四百里,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里,北至姚安府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后为杂蛮耕牧地《一统志》:晋咸康中,尝于此分置安州,寻罢入宁州。据《宋志》:晋成帝咸康四年,分、夜郎、朱提、越四郡为安蛮州。安州未尝治此也,名峨碌。后爨酋威楚筑城峨碌赕居之,因名威楚城。唐贞观末,诸蛮内附,此为傍、望、览、丘、求等州地《唐史》:贞观二十三年,遣将击西爨,开蜻蛉、弄栋为县,其西徒莫祗蛮、俭望蛮皆内属。以其地置傍、望、览、求、丘五州,隶郎州都督。《滇志》五州惟求州在江新兴州境内,余俱在府境。天宝末,没于南诏,属银生节度,寻改置银生府于此。大理时,以银生属姚州,此为富箸,又改白鹿部,后改威楚郡。元初内附,置威楚万户府。至元八年,改为威楚路。后又置威楚开南等路宣抚司于此。明初,改为楚雄府近郭有罗婺诸蛮,领州二、县五。今因之。府当四达之冲,东卫滇郡,西连大理,南控交趾,北接姚安。山川清秀,土壤肥饶。盐井之利,商民走集,称为大郡。
楚雄县附郭。南诏时为安州威楚县,后为爨蛮所据。大理时,属于姚州。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明初,改今名。县丞杨氏世袭,编户十里。
○德江城在府城西北二里。《志》云:威楚在蒙诏时,为银生黑觜之乡,因置银生节度。至段氏中叶,高泰执国柄,封其侄高量成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高长寿,附于元。今府西北二里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处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征蛮都督袁义所筑。义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据以临城,是资敌也。因绘城山图以献,报可。义遂改筑石城,缘山为险,岁久渐圮,隆庆四年改筑。万历二十八年,东南城圮于水,寻复修筑。四面有濠,城周八里有奇,有门六。
富民废县在府东。元至元中置,寻省入威楚县。今为富民乡。又有净乐县,亦元置,后省,今为净乐乡。
○南山在府治南。旧名雁塔,山亦名金矿山。其麓有武侯祠,相传孔明曾营于此。又慈乌山在府治东,城跨其上。○鸣凤山,在城西,亦名卧龙冈。《志》云:冈在府西十里,以孔明曾过此而名。又城北青峰坡有峨碌山,古峨碌城之名本此。今有峨归驿。《志》云:城北五里,又有锦囊山,形如锦囊布地,因名。
薇溪山城西二十五里。山高千仞,峰峦百余,而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分流三十里。乃合而注卧龙江,又西五里有紫溪山。
○龙川江在府城北。源出镇南州平夷川,东南流经府城西,合诸水至青峰下而为峨川。又东会诸水,经定远县境而入武定府界。○平山河,在府东三里。源出南安州山中,流经府北而入龙川江,跨河有平山桥。
波罗涧在府西八里。《志》云:其麓有夜合榆,榆下有卤水。元至正间设官开井,煎盐输课,今废。又捣练溪在府西三里,水宜酿酒。又凤泉在城东,四时不竭。
城南堰在府南三里,可灌田千余亩。《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梁王堰。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所筑也。
○吕阁驿府西四十里。古名合关滩。元至正末梁王孛罗败明玉珍将万胜于关滩。既而玉珍入云南,大理段功进兵至吕阁,败玉珍兵于关滩江,焚其众于古田寺。又追败之于回蹬关,又追至七星关,是也。《舆程记》:今吕合驿郎吕阁也。又吕合巡司北至姚安百五十里,西至镇南州沙桥驿六十五里。旁有合襟水,因改名吕合云。古田寺在吕阁东七星关,见贵州重险。
广通县在府东七十里。东至云南府禄丰县百三十里,北至姚安府百六十里。蛮名古路赕。元初,置路赕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县,隶南安州。明初,改今属,编户四里。
○东山在县治东。势若鱼跃。又东三里,曰高登山。元时有盐井,建盐司于此,今废,亦名盐仓山。又鹤翥山在县东北十里。山形如鹤,环绕县治。其相近者又有蟠龙山,山形蜿蜒,中有龙泉,甚甘冽。或曰即九盘山也。回旋险峻,道路九盘,立关其中。又东为凋林山,高插霄汉,登之则禄丰、定边诸境一览在目,为楚雄众山之长。
和茶山县南十五里。清水河源出焉。其东有阿纳香山,一溪河出焉。二山相连,高耸峭拔,延亘二百余里。○凤山,在县西一里,又里许有营盘山,相传山下为武侯屯营地。又《图经》云:青峰即峨碌山,其支在广通之南者,名阿浮炼山,是县之主山也。
回蹬山县西十八里。相传南诏阁罗凤攻云南,柘东城至此山,以雷雨回兵而名。一云阁罗凤叛唐,唐师讨之,不克,返辔于此,故名也。有回蹬关,为趣府之道。元末明玉珍将兵三万来攻鄯阐,大理段功赴救,败其兵,追至回蹬关。又有泉出山之东,为观山河。○翠屏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汤团箐。相传诸葛武侯出师时遗迹。又西十里为罗苴甸山,一邑物产,此出大半。稍东为卧象山,地名罗苴村。其东南又有卧狮山,相对拱峙,山麓俱产银矿。阿陋雄山县东北十五里。高逾千仞,有泉出山西,为罗申河。出山南,为阿陋河。○龙街山在县北七十里,有龙街洞,为县之胜。
○舍资河县东五十里。源出武定府东,流入南安州界,至元江府境,下流入交趾河。今有铺,有堡,有巡司,有驿,有村,皆以舍资为名。巡司之前有陡涧桥,跨舍资河上。《志》云:舍资巡司在县东七十里。
立龙河县西一里,源出马鞍山下,流经城西,又北会于大河。大河在县北三十里,自府境流入,汇县境群流而西北出,流入定远县境之龙川江。又罗绳河在县西南三十里,流经定远县之黑井,亦入于龙川江。
蒙七塔溪县东二十里。有翠微桥跨其上,其后即蒙七塔铺。《志》云:县东三里,有清风河。发源于县东北之赵普关,流至枯木村,有清风桥跨其上。又城东北十里有雕龙河,源出阿陋雄山。又有龙泉,出县东北之蟠龙山。山势蜿蜒,出泉甘冽,环绕县治,交会于大河。
阿陋井在舍资村中。又有猴井,俱产盐。置盐课大使,属黑盐井提举司。《志》云:县产盐之井凡四十七区,俱环盐课司四旁。或以人名,或以地名,今多淹没,总以奇兴大井为名。
○回蹬关在回蹬山上,有巡司戍守。又九盘关在九盘山上,二关为县境东西之险。○沙矣旧箐在县东北七十里,有巡司戍守,司南三十里,即舍资驿也。
舍资驿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戍守。《滇程记》:自云南府禄丰县七亭而畸达舍资驿,中途有窝石炮南平坡、六里箐、响水桥、响水铺诸境,自舍资驿四程而达县,为路甸驿。有十八湾坡、清川桥之胜。
定远县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至大理府赵州云南县百二十里。地名日直赕,杂蛮所居。唐为姚州地。一云:本{髟矛}州地,天宝中,没于南诏,使爨酋筑新城于此,曰耐笼,后入于段氏。元初,曰牟州,置牟州千户,牟与{髟矛}同音也。至元十二年,改置定远州,后降为县,属威楚路。明属楚雄府,主簿李氏世袭。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五里。
○南宁城在县南,地名黄蓬。《滇二志》:宋绍圣中,段氏时臣高泰专国政,命云南些麽酋徙民三百户于黄蓬。元初,立黄蓬百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南宁县,寻省入定远,今为南宁乡。
○赤石山县西二十里。《图经》云:定远镇山曰赤石味山,邓楚雄之峨录山也,亦曰赤土山。多赭石,林木幽翳,延亘二百余里。其东有泉,下流为零川。其相近者又有云龙山。山势峭拔,起伏非一。亦名伏虎箐。
会基山县南四十里。高三千仞,连亘数百里。有五十余峰,群山之脉皆起于此。上有会基关,向设兵戍守。《志》云:县之清和乡有木剌答村,山多岩怪石。又有马蹄石,一路峻崖,凡七里许。畔有石池,方广各丈余。泉香而甘,石上有马蹄痕数处。又紫甸乡有自久山,方广四十里。明初,有土酋名自久者据为寨,因名。
玉璧山县东六十里,高千仞。旭日照之如玉璧然。东有凤羽山,南有易者山,北有绝顶峰,皆丹崖壁立,高出群山之表。又诸葛山,亦在县东六十里,一名独立山。世传孔明过此,令掘断山冈左右以厌胜,亦名破军山。山畔有井,旧出卤水,下有白石泉。
○龙川江在县东。自府境流入,又东北入武定府元谋县界,而为西溪河。
黄莲池县东南五里,广二里许。池常产黄花如莲。又龙马池,在县西南五里,方广四里。相传有龙马现池中。《志》云:近城有浪溪,产盐泉。
黑盐井县东七十里。有釜盐。设提举司。其产盐之井曰复隆井,旧名岩泉。又有大井、东井,凡三井。其东又有琅井,亦产盐。元李源道记云:滇池西走六驿,有郡曰威楚。东北五舍,沿浪山入长谷,有鹾井,取雄于一方。井西里许有山曰万春,墙立屏峙,束龙江之水,踞虎岭之麓,为最胜处。又环黑井上者曰金榜山,近琅井者曰笔架山。今为黑盐井及琅井两盐课提举司。又有黑盐井、琅井二巡司。《志》云:琅井提举司本名安宁,在云南府安宁州治西。明天启三年,移置于县界,改曰琅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