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1 页/共 479 页
○溪处山在司治西。奇峭延长。民居山上,中有溪涧。
思陀甸长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旧为官桂思陀部,管落恐、溪处二部,后分为三部。元置和泥路,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为思陀甸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遮氏,后为李氏。司今省。
○思陀山在司治东。山顶平旷,有思陀寨遗址。
左能寨长官司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思陀甸寨。明初置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官吴氏。
○乐育甸在司东。《滇纪》:自石屏州界坝罕渡江而南,至乐育。是也。○崇府寨,即司治。《志》云:高山连亘,崖谷之险,倍于他司。
落恐甸长官司府西南二百里。旧名伴溪落恐部,属思陀甸。元置落恐军民万户,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长官司,隶临安府。
○大寨在司西南。《滇纪》:繇石屏州坝罕甸出猛甸,遂抵落恐大寨。又西近元江府境,自大寨而东北,地名乃龙,出纳楼等司境。
安南长官司府东南百九十里,本阿蛮所居。旧名裒古,亦曰部弱踵甸。阿裔孙舍资居此,因名拾资部。元初,置拾资千户。至元十三年,以舍资地近交趾,为安南道防送军千户,隶临安路。明初,改为长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县。天启二年复设,后又并入王弄长官司。
附见:
临安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五年建。又守御通海前前千户所,守御通海右右千户所,俱在通海县治东,洪武十五年建,隶临安卫。
◇江府东南至广西府弥勒州二百五十里,南至临安府宁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云南府晋宁州百里,北至云南府宜良县百十五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七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南徼地。汉为益州郡之俞元县。蜀汉属建宁郡,晋因之。宋改属晋宁郡,齐因之。梁属南宁州。大宝初,没于爨蛮。隋属昆州。唐为南宁、昆二州地《元史·志》:唐州地。天宝末,复没于蛮,号罗伽甸。初麽些蛮居此,后为蛮所夺。上元中,南诏取其地,改置河阳郡。大理时,析蛮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部。后居罗伽甸者号罗伽部。元取其地,置罗伽万户府。至元三年,改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江府,领州二、县三。今仍曰江府。
府北倚会城,南接临安,襟水负山,称为饶沃。介壤甸之中,厚藩翰之势,亦雄郡矣哉。
河阳县附郭。汉俞元县地。晋、宋以后因之。梁末,废南诏置河阳郡于此。元初,置罗伽千户所。至元中,改河阳州,寻降为县。今因之,编户六里。
○河阳城即郡城也。《志》云:府城旧建于绣球山。明弘治中迁于金莲山。正德中,迁溥山麓。嘉靖中,复迁金莲山南。隆庆四年,与县同迁于舞凤山。环城为濠,引东西泉水会入濠中,复达于抚仙湖。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西古城在县治西。元时筑,遗址犹存。城西十里别有西街,城居民稠密。正德六年,以寇警,守臣唐臣谕众民以其屋地所占及第户之高下分筑为城,周匝三里,为五门,与郡城相犄角。
○舞凤山今府治后。势自罗藏山之中支逶迤而来,如凤首览辉而下。左右两山并峙,如展翼然。明隆庆四年,郡守徐可久迁治于山麓。旧《志》云:在府西北七里。又回龙山在府治东南,一名象鼻岭。石骨低回,蜿蜒如入湖状。其脊分垅旋转,北望罗藏城郭,左顾若龙蟠然。又治西北有山,曰龙爬山。○金莲山,在府治东五里,一名龟山。高圆平正,众山环拱。日光照耀,有若金莲。又溥山亦在治东五里,上有诸葛营,为武侯驻兵之所。《一统志》:府治北有于扎山,一名无诈山,今名乌。其麓有泉,流为于扎溪,南入抚仙湖。又云龙山,《滇纪》云:在府东十里,一名订盟山,相传诸葛武侯誓蛮于此。
罗藏山府北十里。《后汉志》俞元县有装山,出铜,后误为藏。又蛮语虎栅为罗藏。昔有虎自碧鸡渡滇池为民害,土人造栅取之,因名也。山高五千尺,上宽平,有龙湫,时兴云雾。元梁王结寨其上,亦名梁王山。明初梁王瓦尔密闻曲靖破,走入罗藏山是也。南有泉,流为罗藏溪,入抚仙湖。北有泉,流为锦溪。西有泉,流为弥勒石溪。俱经阳宗县,入于明湖山之东。又有菜花坪,以野菜蔓生而名,相传梁王宴游处。○阙摩山,在府北三里,多岩穴泉窦,其水流为北波沼。又府西有盘龙冈,石岩下双湫夹出,曰西{山}。一云即西浦龙泉也。旧传水自地中接昆明池,双涌于西山之麓。流不百步,南折入于湖。今增建闸堰,蓄泄以时。涌拔山府西南三十里,孤高突秀,有玉笋之形。一名玉笋山,屹立于抚仙湖上。又八仙岩在府西十五里,壤接{艹收}甸,寇盗窃发,往往经此。昔有亭鄣戍卒,今废。
○抚仙湖城南十里。一名罗伽湖,一名清鱼戏月湖。周三百余里,北纳诸溪流,南受星云湖。涵泓清彻,一碧万顷。中多石,尾闾东会于盘江。○龙泉溪,在府西十五里乱石中,流入于抚仙湖。
铁池河府东二十里。源自曲靖府陆凉州,流经宜良县,至铁池铺入山峡数十里,会抚仙尾闾。又东入路南州,谓之铁赤河。河外竹山五丛,林木深密,伏戎之莽,扼河可守,盖天堑也。
氵敕玉泉《志》云:府东街有氵敕玉泉,出重珠山下,有氵敕玉桥。又庄镜泉,出碌奇山下,有庄镜桥。附郭田畴,资其灌溉。又西街有立马闸,防龙泉溪之水。太平闸,防梁王冲之水。又有太平桥,在治西二里,跨罗藏溪。
江川县府东南九十里。西南至临安府河西县百九十里。汉时名碌云异城,蛮名易笼。唐时南诏徙曲旺蛮居此,以白蛮守治之。大理以些麽徒蛮子孙分管其地,名步雄部。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属江路。明属江府。今因之。县系土城,编户二里。○部椿城县北二十里。昔蛮易昌所筑。元置双龙县于此,今为双龙乡。
○龙凤山县西三里。崇冈叠阜,为县镇山。下有温泉、冷泉,泉水四绕,合流而注于星云湖。又西里许有西山,峰峦起伏。又城东三里有东山,山顶浮圆。唐天宝二年建。○海瀛山,在县东南。特起湖中,四壁如削。凭虚视下,竞秀争流,一名孤山。
蟠坤山县南十五里。东临抚仙湖,西际星云湖,山顶石皆赭童无草木。又屈颡颠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半涌泉三派,西入滇海,东入抚仙湖,南为阿件溪,入星云湖,溉田甚博。《志》云:土人谓犬为屈,惜为颡,尝有猎是山而不获者,因名。
绿笼山县西北十里。林木苍翠,下有泉,流为六部溪,东南流入星云湖。○覆盆山,在府西南三十里,山皆螺甲,形若覆缶。○星云湖在县治南,周八十余里。东流五里,繇海门入抚仙湖。
○海门桥县东南五里,临安要路也。星云湖水经其下,繇此入抚仙湖。
阳宗县府东北四十里。北至云南府呈贡县界一百里。唐时麽些蛮强宗居此,号强宗部。后讹为阳宗。元初,置阳宗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为县,属江路。明属江府。县有土城及濠,编户二里。县今省。
○黑相城在县治东。一名输纳笼城。又梁王屯在城东南二里棋坪山,上有废垣,元梁王曾城其地。《志》云:明初征滇,伪梁王使其部酋屯于此,阴决沟,引水以灌我军。有沙锅者侦以告,因绝其水,遂灭之,今亦名沙锅寨。
○夹浦山在县城西。弥勒石溪及冷水塘二水夹流其下,因名。又棋坪山,在县东南二里,顶若棋坪,上有梁王屯。《一统志》作棋和山。又化石祖山,在县西北七里。其南有泉,流为日角溪,一作觉卜山。
天马山在炒甸南三十里。山形肖马,故名。两山并峙,峰峦起伏,茂林曲涧,蓊郁盘旋。陟其巅,见宜良大池江,南望江抚仙湖,西连阳宗、梁王屯,北睹汤池、万佛寺。山麓流泉,环绕若带。《滇纪》云:山在县东三十里。
○明湖在县北。一名夷休湖,一名阳宗湖。源出罗藏山,下流入盘江,周七十余里。两岸陡绝,山水赤色,产鱼甚佳。○弥勒石溪,在县西,发源罗藏山,流经县治东北,而入明湖。
大冲河在县南五里,源出罗藏山北,诸水汇而为河,下流亦入于明湖。明隆庆中堤决,县令文嘉谟复浚而深之。又日角溪,在县西北百里,出化石祖山,伏流至天生桥下,复出成溪,又东北入于明湖。《志》云:县西有锦溪,亦汇于日角溪。
新兴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临安府石屏州百二十里,北至云南府昆阳州一百里。
古滇国地。晋新兴县地,后因之。梁末,土人爨瓒居此,分为西爨地。唐贞观中,置求州属戎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蒙氏置温富州,段氏时麽些徒蛮分据其地。元初,置千户所。至元十三年,改置新兴州,隶江路,明属江府编户二里。今因之。
州山川环列,居然奥区。
○休纳城今州治。《志》云: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旁,次曰普舍。部旁据普具龙城,亦名休制部。元初,立部旁千户所。至元七年,改为纳县。十三年,置州于此,寻省县入州。明正德间,始筑土城。万历六年,改筑砖城,周三里有奇,门五。○白城,在州西北。昔部旁、普舍二城之西有此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之,莫能定。又州治西南有禄匡城,州治南有昌人城,相传汉时所筑。
普舍城州北二十五里。强宗部蛮之裔普舍者居普札龙城。元初,置普舍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明初省入州。○研和城,在州南三十里。昔麽些徒蛮部雄居此。元初其孙龙锸者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研和县。明初省入州。又畔龙城在州西十里。元至元中置县,后省入研和。《志》云:研和县有王乞城,汉筑。又州西有中古城,州北有黑村、马桥二城,俱元置。《志》云:有大营城,去州十余里。
○奇梨山在州治西。林木茂蔚,下有泉,流为奇梨溪,下流入大溪。○罗麽山,在州东北二十里,今名石崖山。下有白龙泉,流为罗麽溪。溪凡九曲,入于大溪。又灵照山在府东十里,山高峻,日出则光先照,因名。
博螺山在州东南。《滇纪》:自州境出博螺、龙马诸山,道宁州入蒙自县界。
大棋山在州西北十五里。元末,蛮酋据险设寨于此。又蒙习山,在州西北七十里,一名适饥山,山顶与晋宁州分界。○关索山,在州西。道险,引绳而渡,谓之关索驻驿。
○大溪州西北五里,源出州北之夹雄山。自东北流绕于州之西南,过罗麽、奇梨二溪,出临安府之峨县,入于曲江。○九龙池,在州西北二十里,池聚九泉,分灌赤壤。《志》云:州北十里有莲花池,下流入于大溪。
萝木箐河在州北。自晋宁州流入境,又西南流入临安府峨县界。又密罗河在府西,源出密罗村,亦西南流入峨县。
铁炉关州北三十余里。为北出昆明之要路,向有巡司戍守。《志》云:州东有棠梨坡砦,自州至江川县,此为次舍处。
路南州府东百三十里,东北至曲靖府罗平州百二十里,南至广西府弥勒州二百二十里,北至曲靖府陆凉州二百三十里。
古滇国地。汉为益州郡地。蜀汉为建宁郡地。唐为昆州地,蛮名路甸。天宝末,为黑爨蛮落蒙所据,号落蒙部。元初,置落蒙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为路南州《元志》: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江路,落蒙为路南州,属江路。明属江府编户三里。今因之。
州旁控蛮甸,雄峙东陲。
○撒吕城州东北一里。《志》云:州旧城也,即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因有落蒙部之名,后废。明弘治中,始筑土城。隆庆六年,重筑。万历四十八年,复修治,周二里有奇,门四。
邑市废县州东北八十里。旧有邑市、弥沙等城,落蒙子孙分据之。元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弥歪二城立邑市县,弥沙等五城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县入邑市,隶路南州。明初因之。弘治四年,邑市县省入州。《志》云:弥沙城在州东南,相近又有河头城,俱汉时筑。
达子城州东三十里,蛮语为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底于广西,绵延三百里,昔蛮酋弟兄筑此分界。
○竹子山在州南五十里。山高千仞,周百里,旧为贼巢。明弘治中,方伯陈金平之。环向有蜡、香炉诸峰。○遮日山,在州东南十五里。峰峦峻拔,阳辉掩映,一名些亦山。又龙山在州东八十里,峰峦高耸,下有小石,可炼为铜。《志》云:州治旁有鹿母山,治南半里又有紫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