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40 页/共 479 页
○秀山在县南六十里,又名青山。列翠如屏,下瞰长河,即海子也。旧有启祥宫,大理段智祥时所建。山半又有判府泉,亦因爨判而名。王奎云:逾滇以南,深渊绝壑,通海为最胜。环通海数十里,峻壑遥峰,秀山为最胜。秀山之奇,曰浮屠者三,涌金为胜云。○诸葛山,在县东南三里,相传武侯南征屯兵于此,因名。
○通海湖县北三里。源自河西县来,注于此。周八十里,似环而缺。一名杞麓湖,俗名海子。○新生泉,在县东十里,可溉田百亩。
○宁海关在县境。《志》云:县有宁海关。又青口铺在县东南三十里,通海驿在县东。
河西县府西北百八十里。东至江府江川县百九十里,北至江府新兴州百三十里。唐武德中,于姚州南置西宗州。贞观中,改曰宗州,河西县隶焉。天宝后没于蛮,地名休腊,本属步雄部,后阿爨蛮易渠夺而居之。元初内附,属阿万户。至元十三年,始为河西州,隶临安路。二十六年改为县,明因之,编户四里。
○古城在县东北一里,相传唐宗州故城也,今废。
○琉璃山在县治北。元时土酋建城寨于其上,凡三层。其西为普应山。又有佛光山,在县西十里。○螺髻山,在县西五里,山峰尖峙,因名。又碌溪山在县东北,山多石,近溪四围皆水,通海湖之源出于此。
○曲江在县东。自峨县流经此,又东入石屏州界。○禄卑江,在县西五十里,一名沾夷江。源自新兴州流经县境,东入于曲江。碌碌河在县西北。源自新兴州江川口,合诸流成河,经县境而入于曲江。○东湖,在县东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其北有西湖,延百步,植堤蓄水,资以溉田。又县北有三龙泉,县西南十里有九龙泉,延百步。皆有灌溉之利。
○曲陀关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所置,亦曰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立元帅府于此,为商旅辐辏之地。明初,废于兵燹。旧有曲陀巡司,万历中裁。
龙马槽寨县北五十里。相传尝有龙马现此,因名。昔为蛮酋恃险处。又鞑靼营,在县东南东湖旁,蒙古尝屯兵于此而名。峨县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北至云南府昆阳州二百里,西南至元江府界二百三十里。唐时有蛮猊居此,名峨部,后并于阿。元初,置峨千户,隶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峨州。二十六年,降为县,隶临安路,后又改属宁州。明初,改属府土知县禄氏、主簿王氏。编户十五里。
○筇洲废县在县西北九十里。元初,置县于此,属河西州,后废为筇洲乡。《志》云:旧峨县治在今县东北二里峨山之阳。又县有废城二:一在县西怕念乡,元时有百夫长居之。一在平甸乡,元末梁王备兵之所。
○桂峰山县南二里。高峰峭拔,上多桂树。其相连者为龙山,下有龙泉,四时不竭。又峨山,在县东北二里。县北又有萃秀山,环拥县治。○五凤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五山连峙,其势如飞,山麓有凤山洞。
三元洞县西十五里。两山并峙,东西二门,高十余丈。洞分三层,可容一二百人。又有筇洲洞,在县西百里。○邃岩,在县西二百二十里兴依乡,深邃广阔。旧有兴依乡巡司,岩在其南,明万历中司废。
○曲江在县东。自江府新兴州流入境,又合流。江在县东南二里。一源自新化州,流经县北,为大河。一源自石屏州,流经县南,为小河。合流入于曲江。
丁癸江在县西北二百五十里。源自三泊,流经丁癸村。其水深阔,居民刳大木为舟,下流入于曲江。
○伽罗关在县西,有巡司。又猊寨在县西北四十里,元时所建,基址尚存。一名唐猊寨,旧置巡司,明万历中裁。又有褚市屯,在县东三十里。
蒙自县府东南一百五十里。东至广西府故维摩州百五十里。本蛮地,以目则山而名。汉语讹为蒙自。南诏时,以赵氏守此。至大理时,为阿蛮所有。元初置蒙自千户所,隶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隶临安路。明属临安府,今因之。编户十五里。
○目则山在县西三十里,即汉语讹为蒙自者也。其山横列二十余峰,秀丽如画,百里外举目皆见。《元史》山有古城,白夷所筑。下临巴甸,故县盖治此。
云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回环盘束,几数十里。中有石室,可坐千人。又有石洞,足容百人,经行者夜宿其中。其余危峰森束,林箐深广,岩壑幽胜,不可名状。又北为小云龙山,亦奇峭。○耳罗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每风雨雷电自山峰中起,年必大丰,土人以为验。东有仙人洞,四面石壁悬注,如钟鼓然。
羡裒山县东九十里。其上石笋森立,绝顶平广,有田千顷。中有三池,水草四时丰衍,宜牧放。
○梨花江在县东南。源自纳楼茶甸境,流入县界,其上源即礼社江也。又倘甸河在县东南七里,流入梨花江。
长桥海县东二十里。构木为梁,长十八余丈,四面皆水。又二十里为矣波海,中多鱼虾。《海菜志》云:县西南二十里之水曰西溪,有二所,一出银矿,一出锡矿云。又有草湖,在县治南百步。
莲花滩在县南。为入安南之道,即澜沧江下流,交趾洮江之上流也。明永乐初,沐晟出蒙自莲花滩进讨安南。嘉靖中,莫登庸作乱,抚臣汪文盛以莲花滩当交广水陆之冲,遣兵据其地。为诸来归人声援,登庸大惧。即此。《舆程记》:繇莲花滩达安南之东都,可四五日而至云。
○大窝关在县西南,亦曰大窝子,有险可恃。又南曰打巫白箐,箐深道峻,下马攀援乃得前。又南至江浒地,名矣吝母渡江,为勒古薄地,入交趾界。《滇纪》:县有箐口关,旧置巡司。
杨柳河关在县西南,近王弄山长官司。山高箐密,深险可恃。《志》云:自关而南,地名老寨。旁有白木、乐龙、老火等箐及奚乌石洞,皆险僻处也。
发果寨在县东南。傍有五山,峻拔险固可恃。○八寨,在县南。《滇纪》:自老寨,雾露结箐、洒哈诸地至八寨,又进至江底,其傍曰猛撒箐。渡江即交趾界。又有哑得白箐,自溪楮山南出之道也。渡江为交趾境内之阿别波哨。《滇纪》:孟撒至交趾境内者兰州三十里。
贺谜寨在县东南。《滇纪》:县有溪楮山,去八寨二十余里。又南至大江,地名安边。繇县至底泥,又前渡三岔河,即至贺谜。其地有万山相接,正中地名慢老。左曰磨莫,右曰八洒,俱近安边。自慢老至江底,皆崇山峻岭,旁有黄角榆诸处,江南为笼阴山箐入交趾界。
柏木芦寨在县南。据山绝顶,四面悬崖峭壁,外建墩台,以护水道。又南渡江入交趾界。《滇纪》:县南有雾露结箐,繇此抵柏木芦寨。又有薄喇寨,去交趾者兰州仅五里。○鸡街寨,在县西北,道出府城,此为要口。
新平县在府西北三百三十里。本峨部地。元初,为峨千户地。至元中,设平甸县,属峨州,后改平甸乡,仍隶峨县。明为丁苴白改夷所据。万历十九年,夷酋普应春叛,讨平之,置新平县。有土城,编户二里。
○镇元山县南三十里。又南二十里曰金营山。○南峒山,在县南二百里,南峒巡司置于此山。有七十二峒,名胜不一。又倚山在县西百里,崇岩峻石,若楼阁凭虚。○平甸河在县东十里,众流所汇。又东五十里有大罗河,水势汹涌。○洪本泉,在县治西,流灌郊郭,为利甚溥。又西里许,有瑞木井,源出木下,味甘冽。
新化州府西北五百三十里。南至元江府界二百里,西至者乐甸长官司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三十里。
古南蛮地,蛮名马龙、他郎二甸,阿诸部蛮居之。元初内附,立为二千户所,属宁州万户府。至元十三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为马龙部千户所,属元江万户。二十五年,属元江路。明初,改为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弘治中,改为新化州。万历十九年,改属临安府。州今为开化府。
州江山险要,控扼群蛮。
○新化城明州城,旧为长官司治。本无城垣,明嘉靖五年,建土城,周五里。
○迤而山在州治东。山势来自昆阳,连属不绝。又迤阻山在州治西,与迤而山对峙。○彻崇山在州治北五十里,林木蓊郁,岩石峻险,延长一百五十里。路险人迹罕至,下有温泉。又龙阁山在州北百里,五峰耸峙,有泉下注于摩沙勒江。
马龙山州西百里。旧名马笼。蛮酋结寨其上,因名马笼部。又北有陀崆山,陀崆山之北又有法龙山,皆蛮酋结寨处也。
○摩沙勒江在州东南八十里,即马龙江之异名也。自楚雄府Ф嘉县流经此。又东南经元江府境,为礼社江之上源。《元史》谓之鹿沧江,秋潦有瘴。《志》云:马龙诸山,在江之右。迤阻诸山,在江之左。群山夹江,其隘如峡云。元至元中,平缅叛,结寨于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明初洪武二十一年,平缅土酋思伦发入寇,亦结寨于摩沙勒。沐英遣将击却之。既而复寇楚雄之定边县,英昼夜兼行凡十五日,抵贼营,悉平其党。今有摩沙勒巡司。
阿怒甸在州东北,其相近有喇乌得箐,俱近新平县界,为两境之要地。
纳楼茶甸长官司府西南一百八十里。蒙诏时为茶甸地。元置茶甸千户,隶阿宁万户。至元中分为二千户,后又改今名,属临安宣慰司。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官普姓。临安九司,司独在江内云。
○通曲山司西南八里山下。有泉两派,一流入禄丰县,一流入司东北五十里之仙人洞,亦谓之石洞。又松子山在司南一里,山多产松子而名。○羚羊洞,在司北,中产矿炼银。其高耸处,有羚羊飞石层积,人不可到。又司东二十里有风洞,司东南六十里有鱼洞。《志》云:司旧有矿场三:曰中场,曰鹅黄,曰摩柯,今皆封闭。
○禄莲渡司南四十里。又司东南百里有乍甸渡,又司东百五十里有呵土渡,所谓纳楼三渡也。
○倘甸在司东,道通蒙自,为边境要地。明天启二年,增设倘甸守备于此。
教化三部长官司府东南三百五十里。唐时强现蛮居此,为强现、牙车等三部酋地。华语讹为教化。元为强现三部,隶临安宣慰司,后属强现四部。明初,改为长官司,属临安府,土司张氏。司今省。
○波些山司西四十里,孤峰秀削,冠群山之上。
○鲁部河司西南三十里。源出礼社江,经司境流入蒙自县之梨花江。
○牛羊箐在司南。有酋长守其地。《志》云:繇敦化三部而南,地名枯木箐,亦有酋长戍守。又南为斗嘴三关,险固可守,自三关而南,即抵牛羊,与交趾接壤处也。
王弄山长官司府东南二百五十里。元为王弄大小二部。明初改置长官司,土官阿氏。万历中,沙氏世袭。
○木底河箐在司境。《志》云:司境又有梭罗洞、锁狸城洞、黑打洞、弄弄山箐,俱设险处也。
亏容甸长官司在府西南百四十里,旧为铁容甸部。元至元中内附,隶元江路,司治亏弓村。其地上湿下热,多炎瘴,常以安置罪人。明初,改置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阿氏。
○亏容江司西五里。源自元江府流入境,至司东,经车人寨,出宁远州。一云:即礼社江之上流也。○槟榔渡,在司西北五里。又有茶渡,在司北四十里。
溪处甸长官司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旧为七溪之溪处甸部,其酋名贺,华讹为和泥。初本一部,后分为三,溪处甸其一也。元置军民副万户,隶云南行省,后属元江路。明初改长官司,隶临安府,土司赵氏。《志》云:司治左作村,部夷有夷、倭泥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