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39 页/共 479 页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十五
卷一百十五
◎云南三
◇临安府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古句町国句,一作钩。颜师古曰:读句挺。汉武开西南夷,置句町县,属郡《汉纪》:始元五年,益州夷叛,钩町侯母波击反者有功,立为句町王。河平二年,与夜郎、漏卧相攻。太守陈立斩夜郎王兴,句町、漏卧震恐受命。莽始建国初,遣使南出俞徼外,历益州,改句町王为侯。句町不服,因起兵为边患。莽天凤三年,遣兵击句町,不克。后汉仍属郡。蜀汉属兴古郡。晋因之,梁末废。唐为羁縻州地属黔州都督府。天宝末,没于南诏,置通海郡都督府。宋时大理改为通海节度,寻改秀山郡,又改为通海郡。其后蛮酋互相侵夺或属鄯阐,或属阿。元宪宗六年内附,置阿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南路。十三年,改为临安路治通海县北五里,以通海为附郭县。明洪武十六年,改为临安江府移治建水州。《通考》:临安诸夷居于西南境外者曰泥蛮,巢居林处。其在旁郡者曰乌爨、梅鸡、犭、些袁等,皆凶悍,潜匿山谷以剽略为事云。领州五、县五、长官司九。今仍曰临安府,领州四、县五。
府南邻交趾,北拱会城,为滇南之上阃,作边陲之保障。西南窃发、筹边者所当先加之意也唐天宝初,越都督竹灵倩通安南,因开步头。九载遣鲜于仲通伐南诏,大军分道出南溪会同,而命安南军自步头路入,是也。
建水州附郭。唐时乌麽蛮地,古称步头,亦曰巴甸。元和间,蒙氏筑城,名惠历刂。汉语曰建水。段氏时,为些麽蛮所据。元初内附,置建水千户所,属阿万户。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属临安路。今因之,编户八里。
○曲江城在府治北。临曲江有二城:一筑于汉,一筑于蒙氏。元为建水州治,改筑土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易以砖石。成化十六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六里有奇,有门四。○段氏古城,在府城南五里泸江乡,今为无垢寺址。又城西二里莲花池亦有段氏古城遗迹。
贲古城在府东南。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因之。蜀汉属兴古郡,晋因之。东晋时废。又胜休城在府南,汉县,亦属益州郡。蜀汉属兴古郡,晋成帝时,改属梁水郡。宋改。齐因之。梁末废。○宝山城西南二里。相传山产石宝,夜有火光。又里许为乐荣山,相传山泥有香,作饼炙之,可食。又象山在府南五里,以山形如象而名。
石岩山在府东十五里。或谓之蒙山。山岩有洞,异龙湖、泸江诸水流入此洞,复流出,入阿迷州界。《志》云:山峭壁千仞,其受水洞合五河之水,汇为一泓。折而入,西阻华盖,连冈叠嶂,绵亘数百里,为郡城右臂。又《滇纪》去蒙山五里,有岩洞,亦谓之颜洞,以迁客颜闳所开而名。洞有三:曰云津洞,今名水云洞,门可容数百人。曲径萦纡,众水伏流其中,东会于盘江。游者架桥列炬而入。岩洞后曰南明洞,上有两窍,阳光射入,中多奇胜。曰万象洞,岩绝险,跻石蹬数十级,隐隐闻风雷声。亦曰钩町三洞。
火焰山府西北十里。土有硫黄气,履之灼足,著枯叶即焦。人卧其上可去湿疾。又黑冲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云树深黑,经年不霁。多瘴疠,人不敢往。又有石门,在府西北百里箐口。凿石为门,以通车马。下临曲江,险可守。
判丈山府南五十里。高千余仞。中有三峰耸峙。段思平外舅爨判者常居其上,因名。后以北拱学宫,改曰判文山。明嘉靖中,又易为焕文山。○连云山,在府南二十里,山高耸,时有云气旋绕,因名。又有晴山,在府北二十里。一名北岭。山势嵯峨,林木葱,与判丈对峙,为一郡主山。
○泸江在府南。源自石屏州异龙湖,东流径州境,入阿迷州。南为乐蒙河,入于盘江。○曲江在府东北九十里。源出江府新兴州,繇峨县石屏州会诸水流入境,又东入于盘江。夏秋水溢,洚洞可畏。
礼社江在府西。源出大理府赵州之定西岭,流经楚雄府定边县,合阳江之水为定边河。东南流经镇南州,为马龙河。又东南经Ф嘉县而入新化州界,谓之摩沙勒江。又历元江府,东南入府西南境,经纳楼茶甸,为禄丰江,历亏容甸,为亏容江。过蒙自县,为梨花江。又东南流入交趾界,合于清水江。
建水在府城南。广五亩,今堙塞过半。《元志》建水城每秋夏之间,溪水涨溢如海。蛮谓海为惠,为大历刂。故以惠历刂名城,盖即此水也。○白龙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龙泉。有桥跨其上。又东北有甘泉,甚清冽,汲之不竭。又莲花池在府西二十里,广二里,清彻如鉴,民引以溉田。
○曲江驿在府东北八十里,下临曲江,为往来津要。曲江巡司亦置于此。《志》云:府北九十里有曲江桥,府通判驻焉。
大关府西北三十里,道出江川县,为往来襟要。
纳更山寨在府东南百里。有土巡司。明嘉靖十二年,议讨安南。安南酋莫登庸闻之,遣人行觇,至纳更山,为土舍所擒是也。
石屏州府西七十里。北至江府新兴州界百二十里,西南至元江府界百十里。
古南蛮地,蛮曰旧欣犹汉言林麓也。唐乌麽蛮所居,筑城名末束。宋时,阿蛮夺而据之,名石坪邑《志》云:蛮辟地得石坪,方五里,聚为居邑,因名平坪。元至元七年,改邑为州属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曰石屏州编户八里。今因之。
州环水为险,襟带南藩。
○石屏城今州治,故石坪邑。向无城垣,明嘉靖三十年,始筑土城,寻圯。万历二十四年,因旧城重筑,周三里有奇,门四。○乾阳山州北五里。高五百丈,上有石洞,林木郁葱。○莱玉山,在州东十五里,产石似玉。又州南二十五里,有钟秀山,产紫石,可为砚。山高三百余丈,绵亘百余里。其西北又有宝山,产石如圆珠。今州东有宝秀驿,兼置宝秀巡司于州治西三十里,盖皆以山名。
○曲江在州东。自河西县流入府境,又东入州界。○落矣河,在州西八十里,阔三丈,源出元江府境,南流入亏容甸。今有落矣河桥。又五塘沟在州南,有五温泉注其中,资以灌溉。
异龙湖州治东。有九曲,周百五十里,中有三岛。其小岛曰孟继龙,有蛇虫,不可居。昔时蛮酋每窜罪人于此。中岛曰小末束。蛮居其上,筑城曰小末束城。今名挖断山。其大岛曰和龙。立城其上,汉名水城。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攻略郡县,石屏镇将朱宝以和龙岛有垒堑可保,引众据守。贼帅战舰来攻,宝拒却之。三岛四面皆巨浸,东流至府境,为泸江。
阿迷州在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广西府弥勒州一百七十里,北至宁州一百三十里。
古南蛮地。元初,立阿宁万户府。至元初,隶南路总管府。大德中,隶临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立阿迷州编户十二里,属临安府土知州普姓。《志》云:阿宁古蛮名,今讹为阿迷。今因之。
州岩峦深险,控扼群蛮。
○阿迷城今州治。旧无城。明正统中,始筑土城。嘉靖四年复展筑。万历四十五年,始易砖石。周五里有奇,门四。又阿迷守御城,在州东百二十里,地名虚卜桶,旧为犭贼所据。万历二年,抚臣邹应龙荡平之,复置戍守于此。
杨广城《志》云:州有杨广城,凡三所。一在州东南二里通安桥。宋皇初,侬智高奔窜,狄青使其将杨文广追之,屯兵于此。一在州之市平铺,一在石头寨。
○鸟兖山州东十五里。一名东山,东山口巡司盖置于此。山之西为禄丰山,又西为蓬和山。三山相连,环抱州治。
买吾山在州东南。明万历初,抚臣邹应龙击逋贼于此。忽震雷,杀贼数人,因易名曰雷公山。有南洞,亦曰通灵洞。邹应龙记云:阿迷州南有岩穴数处,旧为逋薮。即买吾诸山也。○傍甸洞,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有声如风雷。又府西南二十五里,集甸境有传声洞云。
交岗在州南。其地东西绵亘,与交趾分界。明天启二年,水西安邦彦作乱,沾益土酋亦应之,乌撒安效良复叛。引兵入沾益,抵交岗,犯安南长官司。A1古哨上官沙源击走之。A1,读陇。《志》云:交岗旧属安南长官司,后为州界。交人亦置戍守于此。相近者又有地名南外,亦交趾分界处。
○盘江州北二十里。府境之水自江府新兴州经建水州界流至此,俱汇为一江,浩荡奔轶,乃十八寨蛮人出没之限隔也。州与广西府弥勒州亦以此分界,又为南盘江之别源。
乐蒙河在州东。其上源即泸江也。自建水州流入境,回折而东,入于盘江。○火井,在州东北三十里。其水溢出于田,常有烟气,投以竹木则火燃,夜则有光。
○合江口寨在州东。宋皇初,侬智高败遁,谋入大理。狄青遣将杨文广追之,至阿迷州合江口,不及而返是也。或曰:合江口即三江口,盘江与众水合流处。
多萸铺在州南。《滇程记》:自教化三部而北,有舍苴河菁口。又北为教化河,外近州界有琐罗城。又北至歪头山,又北次多萸铺,乃至州治。渡小盘江至彭堡,接弥勒州界,为北走会城之通道。又《滇纪》云:州有阿迷、矣马、罗台三驿。
蛇花口在州北,为州境之险。又州境有佴革A1山,势险恶,蛮酋往往恃以为固。
宁州府东北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一百五十里,南至阿迷州百三十里。
汉益州郡地。蜀汉为兴古郡地。梁为南宁州地。唐初,析置西宁州。贞观八年,改黎州。天宝末,没于蛮,地名浪旷蛮语谓旱龙也,步雄部些麽徒蛮据之。寻属爨部,又属宁部。元初,置宁部万户,后改宁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宁州属临安路。明亦曰宁州编户七里,土知州普氏,嘉靖中改禄氏,属临安府。今因之。
州北接江,南翼郡城,为肘腋要地。
○梁水城今州治东。晋成帝分兴古郡置梁水郡,治梁水县。宋、齐因之,梁末废。《唐志》:贞观中,改西宁州为黎州,领梨水、绛二县是也。后为蛮所据。元始置宁州于此,今州城,明嘉靖十三年筑,周四里有奇,门三。
西沙城在州东,宁部蛮世居此。其裔孙西沙筑此城,因名西沙笼。元初,其酋普提内附,置西沙万户。至元十三年,立为西沙县。二十六年,以县隶宁州。至治二年省。《通志》:西沙笼在州之老寨后大菁内。酋语城为笼。西沙县故址则在州南二里仁善坊内。○武侯城,在州东二里,相传武侯南征时筑。今谓之宁州古城。又宁海府故址在州西五十里大雄寺傍,今亦名旧州。
○万松山州东九里。山麓盘回,峰顶峭立,上有松林,四时苍翠。又登楼山在州东南二十里,高可千丈,袤八十里,登之则远近之景举在目中。巅有池,方百步。又天平山在州西南。《志》云:自登楼山至天平山六十余里,渡江道通纳楼茶甸。
木角甸山在州东百三十里。地名备乐村,产芦甘石。旧封闭。明嘉靖中开局铸钱,取以入铜,自是复启。又东为阳暮山。夕阳倒景,金紫万状。中有龙洞,分上中下凡三,幽奇瑰异,不可穷究。○碧玉峰,在州北五十里,岩石磷磷,下瞰江府之抚仙湖。波光涵浸,如碧玉然。一名石钟岩,以有石如悬钟也。《志》云:州北有竹子山,道出云南府宜良县。
○婆兮江州东六十里。源自江府抚仙湖,流经州境,汇于婆兮甸,下流入盘江。○浣江,在州西南三里,水从州北晴龙潭流下。夹岸林树阴森,为行客饯别之所。经州南,又东南会于婆兮江。《志》云:州南有瓜水。浣江之水自北至,思永之水自西至,转而东南下矣冲之水,与之俱会于茶部冲。形如瓜字,故名。思永河在城南四里,即海眼泉。水甚清澈,热如沸汤。海口有池曰汤池。
高河泉在州西南四里团山顶,外窿中洼,周二百余步。涝不涸,雨不溢。又州东北十里有巅岩泉。两岸相对,下有溪涧。一泉自山巅下垂,如瀑布然。又通井,在州治南。水甚洁,虽旱不涸。
○甸苴关在州西北四十里。《滇纪》:宁州有甸苴关,旧置巡司于此。
通海县府东北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府江川县百二十里。旧阿蛮居此。一名阿亦,又名尼部。蒙氏于此置通海郡,段氏时为秀山郡。元初立通海千户,隶鄯阐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通海县,隶宁海府。二十七年,隶临安路,后又改隶宁州。明属临地府。今因之。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句町废县县东北五里。相传汉句町县盖治此。后汉因之。蜀汉以后,俱属兴古郡。梁大宝初,始没于蛮。唐初,为柯州地,蒙氏置通海郡于此。其后段氏改置秀山郡,蒙古置临安路,皆治焉。明初,移临安府于建水州,因改置今县,而置守御通海前前千户、右右千户二所于此。《滇志》:通海二所,洪武十五年与临安卫同置,创筑土城。二十四年,易以砖石。又有旧土城在县东五里,相传大理段智兴时筑,此以御诸蛮。今废,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