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2 页/共 479 页

○神泉河在县治北。一名大河,即汀州府之鄞江也。经上杭空头,奔激出丛石中,西流横带县治,会永安、小靖二溪,又西北流三十里,经大河山西达三河。闽、广往来,水道之所必经也。   三河县西四十里。上流有三:自汀、杭北注者曰大河,自长乐县西注者曰小河,自平和县东注者曰小溪。三支交会,潆洄氵亭畜,南达府城东,所谓韩江也。○大靖溪,在县东五十里,一名漳溪,源出永定三层岭,湾曲数十里,绕县北流入神泉河,所谓永安河也。《邑志》:溪有二源:自漳州来者为漳溪,自永定东洋来者为黄沙溪,合流为大靖溪。又有小靖溪,源亦出永定县,曲折数十里,绕县北会神泉河。   小河县西北五十里。源出惠州府龙川县界,东流经长乐、程乡二县界,会为三河。县西南又有小溪,源出平和县赤山岩,西流入境,曲折流会于大河。《志》云:小溪上源为清远河,出福建漳平县象湖山,合诸涧壑流入境,经县南下流会梅子潭,注于山溪。又有莒溪,在县东南,源出尖笔栋,流汇诸溪涧水,合清远河,所谓双溪也。   ○三河镇在县西。有巡司,洪武九年置。又三河驿,亦置于此。嘉靖中筑城,周不及三里。万历末,司废,有威远营,设兵戍守。又大产巡司,在县南大产村,嘉靖十六年置。又有乌槎巡司,在县西乌槎山下,本乌槎堡,嘉靖末改设巡司。   虎头沙隘在县东北。又县北有平沙隘,县东有箭竹凹隘,县东南有长窖隘、莒村隘、白猴隘,县南有鸦鹊坪、天门岭、枫朗三隘,县西有大麻隘、阴那口隘,俱有兵戍守。《郡志》县西又有小靖、看牛坪、坑三寨。   平远县府西北三百八十里,东南至程乡县百六十里,西至惠州府兴宁县百里,北至江西长宁县二百三十里。本程乡等县豪居堡、林子营。嘉靖三十八年,以险僻多盗,设通判驻守。四十一年,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惠州府兴宁四县地置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属江西赣州府。四十三年,还三县割地,惟析兴宁之大信都与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镇四都为县,改今属,筑城。崇祯中,增修,周三里。编户四里。   ○凤山县南三里。一名鹅山,县之主山也。又卓笔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出群峰,下有铁矿。又有白云山,在县东南百里,一名石镇山,中有岩洞数处,四壁削成,中通一径,上平衍有泉,为乡人避寇地。   五子石山县东北三十里。山多石峰,壁立云际,其最胜者为宝鼎、宝盖诸峰,含珠、击磬、睡佛诸洞。高处约数百寻,好事者缘崖而上,豫章、闽越之境,悉在眉睫间。县北五十里有项山,亦高胜,产葛,土人采以为布。   三段岭县东南二十二里。段,亦作断。三岭相接,纡回断续,通道所经也。县西北五十五里又有凤头嶂,为江、广接界处,亦名空头隘。嶂外即长宁县丹竹楼,贼巢也。   ○县前溪在县治南。源出项山,东流入镇平县,达大埔县之三河。又石镇溪,在县西南,下流入程乡县之梅溪。《志》云:县有大柘溪、河头溪、长田溪、坝头溪,俱东入镇平县之石窟溪。《会典》:石窟巡司,旧属程乡县,后改属平远,寻又分属镇平县。   ○石镇营县西南百里。向有官兵戍守。又有石镇村隘。《志》云:石镇与兴宁大帽山贼巢接壤,其路险,可以遏敌;其山嵯峨,可以固守;其上坦平,可以屯兵;且原田宽衍,可以耕种云。○腰古隘,在县西北。东南去程乡县二百余里,径路险狭,丹崖若壁,长三十余里,通赣州安远县。县北又有分水凹隘,近安远县黄乡贼巢。县东南又有田径隘,近武平县缘绳峰贼巢。旧皆有兵戍守。   普宁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至揭阳县七十里。嘉靖四十三年,析潮阳县之洋乌、氵戎水、黄坑三都地,置县于贵屿,名普安县。万历三年,改筑城基于后屿。十年,以二都还潮阳,止存黄坑一都,改曰普宁县。十四年,城成,因移治焉,南去旧治二十里。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昆山在县治东。又有金山,在县治西。其南曰铁山,峰峦峭峙。○黄举林山,在县东十里。其北有洪山,孤峰特起,上有泉不涸。   ○氵考溪在县东。《志》云:县境又有下浦、竹浦、南溪,下流俱注于枫溪入海。   ○北关隘县城北。城南有南关隘。   澄海县府东南六十里。东北至饶平县百三十里。嘉靖四十二年,析饶平县苏湾一都,揭阳县它江、鳄浦、蓬州三都,并海阳县之上、中、下外三莆共七都,置澄海县,创筑县城。万历、崇祯间,皆增修,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五里。   ○北殿山县西北七里。相传宋太子避元兵至此,设行在,因名,俗呼皇子佃山。又凤山,在县北十里。又北五里曰仙门山,又二十里曰三髻山,皆高耸。○莲花山,在县北六十里,与龙舟岭相连。   浔洄山县西五十里。突起海中,接潮阳县界。又小莱芜山,在县东十里海中,一名留子山。又东二十里曰大莱芜山,亦名双髻山。《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南澳山,接饶平县界,山之左有侍郎屿。   ○海在县东南。《志》云:外沙海中有鸣洋,声起若雷,东风西雨,海人每以为候。又牛田洋,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揭阳境内南、北二溪及枫溪诸水,俱汇于此,入大海。   三川溪县北一里。又北一里有玉带溪流合焉。又有南港、北港及黄洲溪、新溪诸水,俱流注于三川溪,下流入海,居民资以灌溉。○横陇溪,在县西北二十里,上通海阳县之韩江,分二派绕流入县界,东接诸港以达于海。《志》云:县北有大洲港、飞钱港、旗岭港,县西南有溪东港、它济河,又有石港、新港、东港、溪南港,俱县境通海之道也。   ○辟望镇在县南南洋村滨海。有巡司,洪武五年置。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倭贼于南阳湾,贼奔聚辟望港口。明年,官军捣平之。四十二年,自海阳县改今属。○它浦镇,在县西南。有巡司,洪武三年置,本属揭阳县。嘉靖三十七年,倭犯它浦,又攻蓬洲千户所,即此。四十二年,改今属。《志》云:它浦镇西北旧有小江场盐课司,镇北有它浦河泊所,其东南又有东陇河泊所。今二所皆废。   大场镇在县西南近海。其相近有夏岭、新港等镇,接连马耳、莱芜等海澳,以防贼冲。又有大澄营,在县南门外。○冠陇隘,在县西十里。又西南有它浦隘及乌汀背隘,县南有南洋隘。   镇平县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上杭县百二十里,北至福建武平县百七十里。本程乡县地。崇祯六年,因寇变,析程乡之松源、龟浆下半图,并平远县之石窟一、二图,置镇平县,治蕉岭,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里。   ○洋子佃山县西北十里。三峰鼎立。又有凤山在县西南十里,亦高耸。○龙藏嶂,在县南二十里,峰峦高耸,若龙之腾空。又大峰嶂,在县东三十里,山半有湖。又铁山嶂,在县西二十五里,与程乡县接界。《志》云:县城内有蕉岭,今名桂岭,县治所凭也。   ○石窟溪县北十五里。源出武平县界,南流经此,有石窟洞临溪上,因名。县西北有横梁溪、徐溪,俱出平远县界,流入境,东流注石窟溪,会大埔县之三河达于韩江。   ○蓝坊镇县东二十里。有巡司,与县俱置。《志》云:县北旧有石窟巡司,南去程乡县二百里,地名圆子山径。四围皆山,中有径道,方四十余里,通汀之武平、赣之安远,寇盗往往出没于此,有兵戍守。本属程乡县,后属平远,今为县境。○胡椒径营,在县东三十里。又县西有大麦径、梅子、天门凹等隘,俱接平远县界。   附见:   潮州卫在府城内。元总管府故址。洪武元年,置兴化卫,二年改潮州卫。○大城守御千户所,在饶平县西。旧《志》云:在府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十七年重修。近《志》云:所在饶平县东宣化都。又海门守御千户所在潮阳县南十五里,靖海守御千户所在惠来县东六十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旧《志》靖海所,属潮阳县,北去县八十里。成化以后,改属饶平。   蓬洲守御千户所旧在揭阳县东南九十里滨海。洪武二十年,置所于下岭村,以扼商夷出入之冲。二十七年,移建于西埕村。三十一年,始砌石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中,改属澄海县。○程乡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南。洪武十五年置于县治西北,万历初迁于此。又澄海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万历初置。已上诸所,俱属潮州卫。   〔〕“丈”,原文作“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四 卷一百四   ◎广东五   ◇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   古百越地。秦为南海郡地。汉初属越国,武帝时属合浦郡。后汉因之,建安末,析置高凉郡治高凉县。三国吴又置高兴郡治广化县,今与故高凉县俱见肇庆府阳江县。晋初因之,后以高兴并入高凉郡。宋、齐仍旧。梁大通中,兼置高州。隋平陈,废郡,大业初复改高州为高凉郡。唐武德六年,复置高州初治高凉县。贞观二十三年,移州治良德县。天宝初曰高凉郡,乾元初复故《新唐书》:大历十一年,州移治电白县。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为高州亦曰高凉郡,景德初并入窦州,三年复故。元曰高州路仍治电白县。大德八年,徙治茂名。明洪武初,改为高州府,领州一、县五。今因之。   府据二广之间,为交衢之地。西北一带,山箐盘互,犭犭童伺隙其间,一旦窃发,则东西俱病矣。至东南皆距大海,虽有沙带限门之阻,而水深潮平,倏忽易达,御倭营堡,不容少疏也。《志》云:郡控山滨海,溪峒中联,为水陆襟要,允矣。   茂名县附郭。汉合浦郡地。晋南渡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后废。梁复置,属高凉郡。隋属高州。唐初因之。贞观元年改属潘州,八年为潘州治。五代梁开平初,刘隐奏改为越裳县。唐同光二年,南汉复改县曰茂名,仍为潘州治。宋开宝五年,废潘州,以县隶高州。景德元年,高州废,县属窦州,寻为窦州治。三年,还属高州。元因之,寻为府治。今编户四十六里。   ○废潘州今府治。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治南昌县,在今广西博白县境。贞观初,移治定川县,在今郁林州境。八年,更名潘州,寻移治茂名县。十七年,并入高州。永徽初,复置潘州。天宝初曰南潘郡,乾元初复故。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州废,县属高州。元改为府治。《城邑考》:今府城,唐潘州城故址也。洪武十四年,因故址增拓,三十一年,以砖石。成化元年寇毁,三年重修,明年复增筑。嘉靖四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五,城周不及四里。   南巴废县府东百里。梁置县,为南巴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高州。永徽初,改属潘州。宋省入茂名县。○潘水废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唐武德五年置潘水县,属南宕州,寻属潘州。贞观二十三年,析置毛山县,寻省潘水县入焉。开元二年,又改毛山曰潘水。南汉曰潘川县,仍属潘州。宋省入茂名县。   ○潘山府东一里。亦名东山。峰峦高耸,环抱郡治,郡之主山也。山之麓为潘仙坡,相传晋永嘉中,道士潘茂名者,得仙于此。城西又有观山,为茂名上升处,一名升真山,亦名仙山巅,有升真观,因名。○笔架山,在县东南十里,有三峰并耸。又东南十里有射牛山,峻耸圆秀,上有二潭,俗呼石牛山。   高凉山府东北九十里。旧属电白县,后改今属。《志》云:山本名高梁,群峰并耸,盛暑如秋,故改梁为凉。汉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毅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盖即此山云。或云汉高凉县盖置于山下。又大帽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层崖高耸,形圆如帽,犭人散居其中,亦曰犭山。又东北三十里曰白水山,上有飞泉直泻,中有白石鲜明。○云炉山,在府西三十里。山高耸,多云雾,如烟起炉中。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高州山峒贼巢,有云炉、大桂、平地、石羊、冬瓜、捌岭凡六处云。又铜鱼山,在府东六十里,山形似鱼。又东二十里曰灵湫山,下有龙湫。旧皆属电白县。《志》云:府东百里有浮山,山岭高耸,其水西南流入吴川县界。   南宫岭府南一里。山形圆秀,下临鉴江。又南二里有茂岭,亦曰茂岭冈,以草木滋茂而名。其下为南洲。相传冈本临大湖,唐天宝中,一夕雷雨,湖中涌出一洲,土人目为小瀛洲。又仙井岭,在府西北一里,旁有仙井。《志》云:府西南三十五里有蚕山,俗名王商岭。又府东南百七十里有胡鼻冈。   ○海府南百五十里。《海防考》:府境所辖海澳,若莲头港、汾州山、两家滩、广州湾,皆南面之险也。   鉴江在府城东北。源出电白县鉴山下,其水澄澈,绕流而西,环带郡治,迤西南支分双渚,合流至化州会罗水,又南经吴川县入海。《志》云:府东北一里有上宫湾,出崖石中;又有下宫湾,在城西观山下。又有新河水,在府东南一里,源出云炉山,一名东河,合大河,经此皆流会于鉴江。   潭峨江在府城西。源出信宜县西思贤岭下,流经府城西南,有高源水亦自信宜县流经府城西,会为一水,并流入于鉴江。○特亮江,在府西百里,自信宜县流入界。又浮来水,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其下流俱注于海。   ○平山镇府东南四十里。本属电白县,有巡司,洪武中置。成化以后,改今属。又赤水巡司,在府东北。《志》云:府东百十里有故那黎寨,宋置于电白县下博乡,元曰那黎巡司。洪武二十七年,以那黎地僻,迁于今治。○东门营,在府城东。《志》云:府西北有双威寨,绣江源出于此,即今广西北流县之双威镇矣。又有茅峒,在府东南十里,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当山缺处一径迤逦,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贼邓公长据此,知府孔镛招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