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5 页/共 479 页
钦江废县州东北百三十里。刘宋时宋寿郡治也。齐、梁因之。隋废郡为宋寿县,开皇十八年改曰钦江县,为钦州治。唐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灵山县。《一统志》:今州东三十里有钦州故城,即隋、唐时州治。恐误。
乌雷废县州西南百七十里。梁置安平县,又置黄州及宁海郡治焉。隋平陈,郡废,改州曰玉州,治海安县,即安平县也。大业初,州废,县属宁越郡。唐武德四年,复置玉州,领安海、海平二县。贞观二年,州废,县属钦州。上元二年,改置陆州,治乌雷县,以州界陆水为名。天宝初曰玉山郡,乾元初复为陆州。宋开宝中,州县俱废。○海安废县,在乌雷县西,隋县也。唐曰安海,为玉州治。贞观中属钦州,上元后属陆州,至德二载改曰宁海县。宋初废。其南又有海平县,本梁置,属宁海郡。隋属玉州,大业初废入海安县。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玉州。贞观二年,废入安海县。
华清废县在州西南境。梁置玉山县,属宁海郡。隋初属黄州,寻属玉州,大业初废入海安县。唐上元二年,复置玉山县,属陆州,天宝初改为华清县。宋废。
○文笔山州南二里。山峦峭拔,一名镇安峰。又南三里有三山岭,三峰特立,多产孔雀,一名孔雀山。○横山,在州东南三十里,山形延袤,横拱州治,一名鸡鸣山。又西南百六十里曰招远山,本名滩凌山,山高耸。正统五年,御史朱鉴陟此山,招叛民黄金广,建旗于上,因改今名。
安京山州西北八十里。峰峦峭拔,冈脉绵远,形似惠州罗浮山,或谓之西罗浮。《隋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即此。又十万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重峦叠嶂,延袤起伏,高大甲于众山。又铜鱼山,在州西北六十里,相传山下有深陂,铸铜鱼以为水窦,因名。州北三十里又有石浪山,群峰叠石,如拥浪然。○乌雷山,在州西南大海中,入安南之要道也。唐乌雷县以此名。
分茅岭州西南三百六十里,与交趾分界。山岭生茅,南北异向。相传汉马援平交趾,立铜柱其下,以表汉界。唐安南都护马总亦建二铜柱,著唐德,自明为伏波之裔。明宣德二年,没于交趾。嘉靖二十一年,莫登庸降,仍归版籍。旧《志》:马援立铜柱在交州古森洞,即此岭云。○望海岭,在州北十五里,登此可以望海。州北十里又有双角岭,以西峰并峙而名。
○海在州南二百余里。自此涉海,扬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阳镇。永乐五年,尚书黄福议:交趾万宁县接云屯海口,并连广东钦州地方,最为险要,宜以钦州所添军立卫。是也。《图经》:云屯海镇,在交趾新安府云屯县之云屯山,在大海中,番贾舟舶多萃于此,永乐中置市舶提举司。其山摩空直耸,两相对峙,一水中通。自海门黎母山发船西行,水程九百里至海宝山,自海宝北行,水程三百里取鸡唱门入云屯镇,就此镇转入新发府或往安邦州,皆便近。又州西南有六水口,曰谭家水口、黄标水口、藏涌水口、西阳水口、大湾水口、大亭水口,并为入海之路,向皆置卒戍守。
钦江在州治东。源出灵山县洪牙山,流经城东南,下流入海。又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出西北安京山之阳。州西三十里又有凤凰江,流会鱼洪江。又平银江在州东二十里,源出灵山县界,东流经平银渡。又州东南百余里有防城江。俱注钦江以入海。
龙门江州南六十里。《志》云:安京山之阴有涌沦江,南经州南四十里,亦曰罗浮水。又南曰龙门江,两山对峙,形势若门。又西经涌沦周墩而达交趾永安州界,为钦州之要害。嘉靖二十八年,安南贼范子仪等驾船突至龙门港口,因议设兵戍守,寻废。○淡水湾,在州南百三十里。《志》云:湾在龙门之前,旁有巨石,淡水出焉。舟楫往来,恒取汲于此。正德八年,安南入寇,官军败之于此。又五湖,在州城外。《一统志》:旧有东、西、南、北、中五湖。
○天板关在州西。又西有渔洪关,州东又有茶陵关。《志》云:州西南有那苏隘,其东南曰稔均隘,又东有那隆隘,隘外即交趾境,奸民通番者率由此。今废。
如昔寨州西百六十里。连左右两江溪洞,接交趾界。寨据大山之巅,势甚险阻。宋置峒长管辖时罗、贴浪等七峒。天禧间,岁调兵守之。元因其制。至正十二年,两江峒贼黄圣许寇钦州及灵山、安远二县,于是时罗、帖浪七峒人民亡散殆尽。兴兵讨之,贼窜入深峒。明洪武中,置巡司于如昔寨。宣德二年,土酋黄金广等以澌凛、罗浮、古森、葛源等四峒十九村叛附安南,安南遂侵如昔、贴浪二都,因置金勒千户所,移治那苏隘。嘉靖十五年,安南复侵如昔、贴浪二都。十九年,莫登庸降,归澌凛、金勒、古森、丫葛四峒地,于是始复故境。《志》云:贴浪峒,在贴浪都思牙村。相近为澌凛峒,在澌凛村。又西为古森峒。其时罗峒在时罗都,如昔峒在如昔都思勒村,相近者为博是峒,在丫葛村,鉴山峒在罗浮村。所谓七峒也。○管界巡司,在州西百八十里,本名时休峒。永乐中,改置巡司。嘉靖中,没于交趾,寻复来归。又州南十里有沿海巡司,州西三十里有长墩巡司,俱洪武中置。
千金镇胡氏曰:在州西南。唐长庆三年,黄峒蛮破钦州千金镇,刺史杨屿奔石南寨。黄峒,见广西新宁州之西原废州。又如洪镇,亦在州西南。宋至道元年,交趾黎桓寇钦州如洪镇。如洪,或曰即鱼洪之讹也。明永乐七年,交趾贼船劫掠钦州鱼洪村,官军追至交趾万宁县海上,遇贼舟,尽擒之。○鹿井寨,在州西南,宋置,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又有三村寨,在州东南,亦宋置,控宝蛤湾至海口水路,东南转海至雷州递角场。又思禀管,亦在州境。宋嘉四年,交趾李日尊寇钦州思禀管,即此。
防城营州南二百里。又南五十里有思勒营,相近者曰罗浮营,俱嘉靖三十年设。○陆眼营,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防广西界那农等山贼。又那迫营,在州西北百五十里。黄观营,在州西百二十里。那罗营,在州西百十里。团围营,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有总捕营,在州西二百里,与广西接界,春夏廉州卫军戍守,秋冬南宁卫军戍守。
天涯驿在州东。永乐十四年,张辅奏:自天涯驿经猫尾港至涌沦、佛淘,从万宁县抵交趾,多由水道,陆行止二百九十一里,比丘温故路近七驿,宜设水马驿传,以便往来。从之,乃设防城、佛淘二水驿,宁越、涌沦二递运所及佛淘巡司,而改天涯水驿为水马驿。宣德三年复旧。
灵山县州北二百十里。北至广西横州百四十里,西北至广西永淳县百三十里。汉合浦县地。隋开皇十八年,置南宾县,属钦州。唐初因之。贞观十年,改为灵山县,仍属钦州。宋徙州治此。元徙州治安远,县属焉。明正统五年,始筑城。天顺三年,为贼所陷。成化八年重修。嘉靖八年以后,不时修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南宾废县县西八十里。隋置南宾县治此。唐改为灵山县。《宋志》钦州,天圣元年徙治南宾县,盖尚取故县为名也。治平三年,又徙今治。
内亭废县县西九十里。刘宋末置宋广县,属合浦郡。齐因之。梁置宋广郡。隋平陈,郡废,县属钦州。开皇十七年改曰新化县,十八年又改曰内亭。唐武德五年,置南亭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钦州。宋开宝五年废。○遵化废县,在县南三十里。隋开皇二十年置县,属钦州。唐初属南亭州,贞观二年改属钦州。宋开宝五年废。
○西灵山县西一里。一名石六峰山。其峰有六,雄壮奇特,下有三岩,曰龟岩、月岩、钱岩,宋陶弼名曰三海岩。弼《叙》云,治平三年春,移灵山县治于石六峰下,是也。《一统志》:唐贞观中,移灵山县治此。误。又西有穿镜岩,与三海岩相接,翠屏耸立,峰半一窍相通,宛若城门,其中天日光然,有如穿镜,因名。
罗阳山县东二十五里。山高极大,陟其巅,往返尽二日之力。山峙县东,日出先照,因名。又洪牙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洪崖,山与广西横州接界,下为洪崖江。又龙牙山,在县北十五里,山中有潭,常有龙起。○羊角山,在县西北。成化八年,灵山县羊角山贼攻劫广西永淳县,即此。
博岭山县西南三十里。广大高耸。又有狼济山,在县西八十里,山有石室、石门,门外有石桥。《志》云:山有石壁,壁外有石人夹峙,谓之狼济石。又林冶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旧有金坑。
○洪江在县东北洪崖山下。西南流出县西,其别源出罗阳山,流至县西,合为一,中有四滩,曰羊俭、滑石、鸡冠、大冠,下流入州界,即钦江上源也。○旧州江,源出县西七十里流峒山,又南流四十里,有南岸江流合焉,下流注于钦江。又大江,在县南百六十里,出县东南高仑岭,西南流至平银渡,直抵大港口入海。
○西乡镇县西北百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又林墟巡司,在县西南百四十里,洪武四年建,永乐七年海贼阮瑶等寇劫钦州长墩巡司及林墟巡司,官军追败之。○洪崖堡,在县北三十里,又石隆堡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八角营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向皆有官兵戍守。○太平驿,在县治西。永乐十四年,于灵山县置龙门、安迁二马驿,安和、格木二递运所,寻废。
附见:
廉州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年立守御百户所,十四年改千户所,二十八年改置卫。《志》云:卫东北有达官营,成化八年设。
永安守御千户所在府东南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八年设。《一统志》云在府东六十里。又钦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四年,立百户所二,二十八年并为千户所。守镇灵山千户所,在县治东。正统六年,调南海卫后千户所官军防守。已上三所,俱隶廉州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五
卷一百五
◎广东六
◇琼州府东至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海岸千一百三十里,西至海岸四百十里,北至海岸十里,又北渡海至雷州府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四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百九十里。
古百越地《通志》云:古为雕题、离耳二国。汉武平南越,始置珠崖、儋耳二郡《汉志》曰:汉武元封元年,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洲,方一千里,略以为珠崖、儋耳二郡。贾捐之曰:二郡合十六县。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中并罢珠崖郡。后汉因之置珠崖县,属合浦郡。三国吴复置珠崖郡治徐闻县,今属雷州府。晋省入合浦郡。宋、齐仍旧。梁置崖州及珠崖郡治义伦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复曰珠崖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崖州及儋、振等州。贞观五年,增置琼州治琼山县。十三年,又废入崖州,寻复置。天宝初曰琼山郡,乾元初复曰琼州《旧唐书》:贞元五年,岭南节度使李复奏称:琼州本隶广州管内,乾封中,山峒草贼反叛,遂兹沦陷,至今一百余年。臣已遣兵收复,且以琼州控压贼峒,请升为下都督府,督琼、崖、振、儋、万五州,其崖州都督请停。从之。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琼州亦曰琼山郡。《宋志》:大观元年,以黎母山夷峒置镇州,赐军额曰靖海。政和初,镇州废,以军额来归。宣和中,又升为琼管安抚都监。元仍旧《一统志》:元改琼州路。今本《志》不载,天历二年,升为乾宁军民安抚司以潜邸所幸也。明洪武二年,降为琼州。三年,升为府,领州三、县十。今因之。
府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封域广袤二千余里,盖海外之要区,西南之屏障也。
琼山县附郭。汉崖瑁县地,属珠崖郡,后废。唐初置琼山县,属崖州,贞观中为琼州治。后因之。今编户一百三里。
○古崖州城府东南三十里。即汉珠崖郡也。《茂陵书》:朱崖治都,去长安七千三百二十四里,元初中废。后汉亦为珠崖县治,后复废。梁置崖州及珠崖郡,治义伦县。或曰州初治此,后徙义伦也。唐置琼山县于今治,自是州郡皆治焉。《城邑考》:今府城,唐贞观五年创置,筑土为城,周仅三里。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拓,石为固,南临大溪,涨溢为患,乃筑长堤捍之,引溪为池,环绕城外。十一年增修,十七年于西门外增筑土城。成化九年,又复营缮,十三年于城外增筑拦马墙,并修筑土城。正德以后,相继修葺。大城周七里,土城不及二里。
舍城废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隋大业中置。唐为崖州治,其西南有勤连镇兵。南汉时崖州亦治此。宋初因之,熙宁四年改置崖州,省县入琼山。又颜卢废县,在舍城县西南,隋置县,属崖州。唐因之,贞观初改曰颜城县。开元后省。
容琼废县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唐贞观十二年析琼山县置,属琼州。贞元七年省。又颜罗废县,在府南,亦贞观十三年置,属琼州。唐末废。《志》云:府东南有毒瑁废县。
○苍屹山城南二里。石峰屹立,水流其下,山后有仙人洞。又有雁塔峰,平冈特立,如卓笔然。又灵山,在府南十五里,自北渡海者,至中流即见此山,乔林荫翳,俗呼圣山。又府南六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扶山府东南五十里。山之东有五岭:一曰从衡,二曰思峒,三曰光螺,四曰居碌,五曰居林,递相拥护,故名扶山。《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昔有陶公者隐此,因亦名陶公山。其西有苍巡峒,峒深广,中有二井,山下又有巨潭,流三十六曲以达于江。○西石山,在府西四十里,一名马鞍山。山多石,下有洞,容数百人,出泉甚清冽,顶上有井,源与海通。其西南一里有递莲洞,自石门入,径窦委曲,大小凡五洞,甚深邃,容数千人,上有一门,透露天日,旁一洞,深黑可三十许里。曾有人避难于此。《志》云:府东南七十五里又有东石山。
云露山府西南六十里。中有三潭,俗名陷屋潭。其上潭林木阴森,人不敢近。又那射山,在府东南八十里,居人以射猎为业。山之阳为铜铫溪,中有巨石,形如铜铫,水注其中,有声如雷。○潭龙岭,在府东北二十里。登绝顶可望黎母诸山,下有泉分两派,俱西南流,中又有一泉涌出,名曰卓锡泉。又南岐岭,在府西南百六十里,顶有大石,盘回十余丈,一名石鼓岭,以山巅小石其声如鼓也。岭之南接生黎地。《一统志》云:府南十里有琼崖岭,其下有古珠崖郡城址。
○海府北十里,亦曰海口港。北接雷州府徐闻县境,舟行一日可抵岸。一名海口渡。宋白曰:州北十五里即大海,泛大船使西南,风帆三日夜,至崖山门入江,一日至新会县,或便风十日可径达广州。《志》云: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番舶所集之地。初,港不通大舟,而海岸多风涛之虞。宋淳熙中,琼帅王光祖欲开而未遂,忽飓风作,自冲一港,人皆以为神应,因名。亦谓之白沙口。宋祥兴元年,元阿里海涯略地海外,琼州安抚赵与珞等率兵拒之于白沙口,援兵不至,州民遂以州叛附于元,即此。《舆程记》:自白沙口渡海,七十里而至雷州府徐闻县之{水口}磊驿,旧置白沙驿于此。
南渡江府东南十里。源发五指山,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界,会诸水至此,北流至白沙入于海。又氵南渭溪,在府南十六里,水源有二:一出谢潭,一出荫潭,合流十余里入南渡江。乡人沿流筑栅,置车数十辆,升水灌田。其水如渭之清,土人呼水为氵南,故名。
黎母水城东三里。源出黎母山,北流入海。《志》云:儋州亦有此水。盖黎母山之水分五派流入四郡界矣。又府城东有峻灵潭,周二百余丈。宋开宝八年,知州李易上言:州南五里有峻灵塘,开修渠堰可溉水田二百余顷,即此。或曰潭盖黎母山水所汇也。○第一水,在府西三里,绕流经县西北一里之下田村,又北入海,于城西涧流为首派,因名。又西去十里有一涧,亦流入海,谓之第二水。又学前水,在府城西南。《志》云:府西南十五里有泉出石窦间,旧名龙泉,东流西折而为篁溪,又西汇为石湖,溉田千顷,名曰西湖。西湖奇胜甲于一郡,以泉得名也。岁久泉废,好事者浚之,名曰玉龙泉。其下流为学前水,东南流入于南渡江。又白石河,《志》云: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溪旁多白石,因名。西南流,亦入南渡江。
东湖府东十五里。相传昔本民居,为风雨所陷。又府西二十里有西湖,即玉龙泉下流也。又南湖,在府南五十里,溉田百余顷,通南渡江入于海。
○清澜镇在府南。有巡司,洪武中置。○大坡立营,在府西南,防守居林、居碌、沙湾三峒黎贼。《志》云:琼山县村峒凡百二十有六处。又白沙营,在府北白沙港口,防白沙、东营、芒{艹丁}三港贼船。
居缺峒在府西境。元天历初,琼山黎多叛,主簿谭汝楫请兵讨之,次居缺峒,败贼兵。贼有九峒,而居野居中,为最大,周百二十里,草木蒙密,不可入。汝楫先令万人除道周其山,暮复以万二千人衔枚围之,树栅三重,密防奔突。明日,出万人赭其山,布陈以待,渐移栅逼之,复益栅数十重。贼穷蹙,不知为计,遂进兵平之。
琼台驿在府西北隅土城外。自此而东,七十里为宾宰驿,又四十里为文昌驿,东达万州之路也。由琼台驿而西,四十里为澄迈县之西峰驿,又西七十里为临高县之朱崖驿,为西南达儋、崖二州之道。○梁陈渡,在府西南。元至顺元年,黎獠叛寇乾宁界,都镇抚谭汝楫沿江自南建至番诞渡,置堠障守之。明年,贼寇石山新村、梁陈渡,汝楫战不胜。三年,贼寇乾宁西山界,元帅关关军水尾,失利,贼遂陷澄迈。
澄迈县府西六十里。西至临高县百十里。汉苟中县地,属珠崖郡。隋置澄迈县,属崖州。唐因之。宋开宝五年,改属琼州。《城邑考》:县城,成化初始筑土垣,弘治元年以石,正德七年增修,周二里有奇。编户五十四里。
○曾口废县县南七十里。本澄迈县地。唐贞观十三年,置曾口县,属琼州。五代时,南汉省。今其地名博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