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0 页/共 479 页

武婆故城在县西。《志》云县西五里有梅山,傍为竹山,亦名天烛山,武婆城在其下。五代之季,四方云扰,峒贼乘机劫掠,有武寡妇者富而才,纠合村落,筑城自卫,因名。   ○赤山县南三里。滨河层峙。又神光山,在县西南五里,形如展旗。宋邑人罗孟郊读书山下,尝见异光。○和山,在县东十里,高百许丈,状若旋螺。其阳有麻石岩,深广数丈,两峰环抱,一峰背耸,周道左达丹崖,右耸岩中,清泠如浸。又鸡灵山,在县东三十里,高出群山,气势雄峭。   宝山县东北六十里。高六十余丈,周三十里,势若树屏,循、潮二州之分水岭也。唐韦衮刺潮州经此,因名丞相岭。有巨石如马,外险中衍,曰石马峒。《志》云:元末陈友定采矿于此,得银数百万,因名宝山。明嘉靖中,贼据石马洞为乱,寻讨平之。又东北十里曰铁山障,五峰峭立,迥出群峦,昔有铁冶。山之东为蓝坑凹,接程乡县界。   大望山县北九十里。亦名大帽山。南界程乡,北界安远,层峦叠嶂,茂林丛棘,旧为贼巢。弘治十六年,犭寇起于此,官军讨平之。正德七年,贼复炽,督臣周南破之,赭其山。   黄土岭县西十五里。高五十丈,与长乐县分界。《志》云:黄土岭,地名麻头,过此即长乐县之董源车塘隘。又鸡鹆笄峰,在县东南四十里,孤峰独秀,势插云霄。○黄沙嶂,在县南三十里,高百余丈,周百里。又县南二十里为佛子高嶂,高二十丈,广亦数十里。   ○通海河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通志》:通海河,一名西门河,河水中断,受诸谷之水,实为衢路咽喉。今溪在邑北曰凉,曰洋步,曰下水,曰石马,曰龙归洞,曰吴田,曰李田,曰罗冈,曰大望山,曰溪尾,曰杨梅寨,曰上下,凡十二溪,汇流为河。又宝山溪自东来,经城南而西注,麻岭溪、竹山溪、乌池、洛洞、牛牯陂、曾坑六溪之水,自西来而东注,由此东流,环绕县治,则远安打石坑之水,自西南来注之,至县治东南隅而南下,则洋湖、潢湖、笃陂、白水寨、汤口、黄基沥、黄竹岭、淡坑八溪之水注之,谓之水口,乃合长乐三保博溪之水,东南流入程乡县界。   杜田河在县北。《志》云:水自安远寻邬保东流百五十余里,复折而西流,名曰赤石渡。又西南流入龙川县界,为河明潭,下流注于东江。又双头溪,亦在县北,下流汇于河明潭。○黄陂溪,在县东,发源德马寨;又有莲塘溪,发源虎尾坑,与县东南之沿泷溪分流合注,俱入于通海河。   ○水口镇县南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为兴宁、长乐二水交流之所。又十三都巡司,在县北百二十里,与江西、长宁县接界。洪武四年,置巡司,防大望山、岑峰、丹竹楼贼巢。正德六年,移建于白水寨。嘉靖六年,始议于故址筑城,迁巡司于城内,城周二里有奇。天启六年,贼入境,城毁。崇祯五年修复。   石马隘县东四十里。路通潮州府程乡、平远县。又径心隘,在县东五十里,亦路出程乡。又龙归洞隘,在县北七十里,亦通平远及龙川县。隘口有偷牛栋,崎岖险峻,过此为石镇与平远县接界处也。○黄竹塘隘,在县西三十里,路通龙川县,有石坑镇,地荒僻,为寇巢。县西五十里又有大坪隘,亦路出龙川。《图说》云:县西有筠竹岭隘,通长乐县。   消陂尾隘县南七十里。亦路出程乡,为水口之外卫。《志》云:县北九十里有罗冈隘,接江西安远县界。又县境有四都隘,旧为戍守处,今废。○黄茅尖顶寨,在县西四十余里山顶,旁有天然湖,四时不涸,俗呼野猪湖。又大龙田盘石围,在县北十余里,其地有九十九墩,昔尝议建州于此。《志》云:县境围寨凡百余处,皆为御寇之所,惟县北十里之张陂沥龙和围,又北五里至泠井水龙和围与大龙田盘石围,俱砖石包砌。   周塘驿在县东南。万历四年建。   河源县府北百五十里,东至龙川县二百五十里。汉南海郡龙川县地。萧齐始析置河源县,以县东北有三河之源而名,仍属南海郡。梁、陈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八年创筑,弘治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编户十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休吉废县在县东。萧齐置新丰县,属南海郡。隋属循州,开皇十八年,改县曰休吉,大业初废。又石城废县,在县东北,唐武德五年析河源县置,贞观初省。○龙川故城,在县东北百七十五里。秦县治此,赵陀为龙川令,筑此城。汉、晋以来,皆为县治。隋开皇十一年,省入河源县。唐初复置龙川县,属循州。贞观初,省入归善县。一云今龙川县东二里有龙川故城,似误。   ○梧桐山县东南十里。形势峻耸,多梧桐。又县西北十里有凤皇山,与梧桐山隔江相对。又有桂山,在县西十五里,峰岩耸峙,多桂树。○平陵山,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有通海岩,岩中有泉,潜通海。又西二十里有岩峭峻,曰景星岩。   灵山县东北百二十里。高百余丈,上有龙湫,亦曰龙山。又县北百三十里曰戈罗山,以尖峰列峙如戈戟也。正德中,为盗薮。又北百余里曰亢山,有两峰相亢,亦名丫髻山。○东桃嶂,在县北百里,孤峰高耸。又北二十里为平石岩,平旷可居,因名。又漂湖岩,在县北百七十里,以岩下有小湖也。   ○槎江在县南,即龙川江也。自龙川县西南流入界,绕县治而南,萦回如带,又南入归善县界。亦谓之东江。○修江,在县北三百五十里,一名新丰江,石碛险峻,东南流五百五十里入于槎江。刘句曰:河源水自虔州雩都县流入龙川江,即修江也。一云河源在县东北三角村。   ○蓝口镇县东北八十里。有巡司,洪武六年置。蓝口驿亦设于此。又忠信里巡司,在县北百里,洪武四年设。长吉巡司,在县北戈罗山下,洪武五年设,后改属长宁县。《志》云:县有古城堡,亦戍守处也。又县南有南湖斗隘,县境又有中村、古云二隘。   宝江驿在城南江滨。又县东北四十里有义合驿。又东有蓝口驿,为龙川县往来之道。   和平县府北五百八十里。西北至江西龙南县二百二十里,西至韶州府翁源县三百里,东南至龙川县百八十里。本龙川县和平峒地,山林深险,盗贼盘据。正德十三年,抚臣王守仁奏置今县,又割河源地益之。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东山县东一里。高百丈,周三里,形如卓旗。又紫云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五百丈,周八十余里,上有岩,朝夕有紫气腾起。又东北十里曰乌虎山,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形如虎。   氵利头山县北八十里。亦曰和平峒,绵亘深远,接江西龙南县境。其最近龙南者为上氵利,在岑冈者为中氵利,和平峒谓之下氵利,氵利溪水出焉。旁多奇石,岩险仄。正德中,贼党池仲容者巢穴于此。十二年,赣抚王守仁讨之,先以计擒其魁,遂举兵由龙南泠水径直捣下氵利大巢,又发诸路兵入三氵利,贼惊惧,据险设伏于龙子岭,官军进击之,克其三氵利大巢,余贼走聚九连山。事平,以和平峒巡司改为县,而移巡司于氵利头龙子岭。见赣州府定南县。○羊角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山时有金鼓声,金则兵起,鼓则兵息。正德初征池大鬓,嘉靖初征曾蛇子,屡有验。   九连山县北百里。峰峦高峻,林木蒙密,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氵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正德中,三氵利余贼屯聚九连山,山四面险绝,惟一面可上。守仁设计克之,贼走,官军四路设伏,擒斩略尽。《图说》:山多虫蛇,害人最甚。秋冬虫蛇入穴,贼备干粮入山,连月可藏,故能亡命。春夏蛰发山中,不能久藏也。○云山,在县西北百里,有大小二山,遇冬积冰,弥月不消。   蜡烛峰县北七十里,地名岑冈。高八十余丈,周五十余里。又龙归岩,在县西百里氵利头曲潭,口阔丈余,深入不可量,中有水流出,可灌田五六顷。嘉靖六年,官军讨曾蛇子,步入三四里,不见贼而还。又燕子岩,在县北百五十里,岩深广可容五百余人,中有流泉。遇警,乡人辄避寇于此。○五花嶂,在县北二十里,邑之负山也,高五百余丈,春夏之间杂花如绣。又有仙女嶂,在县东北二十里,亦高秀。   ○三氵利水在县北三十里。其源一出龙南县之牛冈,一出九连山,水流屈曲经三氵利间,溪涧之水皆合焉。亦曰上、中、下三氵利水,龙川、长乐、龙南、安远四县交接之道,闽、广、江西闰余之地也。王守仁云:三氵利之地,守之足以控诸贼之咽喉,不守则为狐鼠之窟穴。盖以山溪深阻故也。《图经》:三氵利水,东流合汤坊水、乌虎镇水,南合县前溪水,下流经龙川入于东江。   镇水县东北六十里。源出紫云山,东北流经乌虎山下,汇龙南、安远诸小水,又东南合和平水,即氵利水也。县境之田多赖以灌溉。又汤坊水,在县北二十里,其上流有漆木嶂、大门山二水,合而东流,入于和平水。   ○氵利头镇县北九十五里。有巡司。《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正德中改司为县,而移置巡司于此。又有氵利头镇隘,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三十四年立隘,环以墙垣,置兵戍守。○岑冈营,在县东北三十里,北通江西定南县下历保及安远县黄乡保诸处,旧屡为贼巢。万历十四年,设岑冈营,拨兵戍守。   中村隘在县西。又西有驴子隘,路通翁源。《志》云:县东有平虎镇、东水二隘,通安远、长乐,东南有黄竹坑一隘,东北有阳陂、三折水、黎头、古镇四隘,皆道通龙南。又县南有高车山隘,县北有乌虎镇、三角山等隘,皆设兵戍守。   附见:   惠州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年立千户所,二十三年改为卫。○长乐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四年建。河源县守御千户所,亦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八年建。又龙川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十年建。俱隶惠州卫。   碣石卫在海丰县东南百二十里滨海。洪武二十三年建。○海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又捷胜守御千户所在海丰县南八十里,甲子门守御千户所在海丰县东二百十里,皆滨海。又平海守御千户所,在府东二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隶碣石卫。   ◇潮州府东、南至海岸俱百五十里,西南至惠州府七百九十五里,西北至江西赣州府千一百六十七里,北至福建汀州府六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漳州府五百五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四十七里。   《禹贡》扬州南境。后为闽越地。秦属南海郡。汉初属南越国,武帝平南越,复以其地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咸和七年,属东官郡。义熙九年,又析置义安郡治海阳县。宋、齐因之。梁兼置东阳州,后改曰嬴州。陈废州。隋废郡,改置潮州,大业初复曰义安郡。唐武德四年,仍置潮州。天宝初曰潮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潮州亦曰潮阳郡。元曰潮州路。明初,改路为府,领县十一。今因之。   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往者,倭寇阑入则警戒东南,奸宄伏藏则张皇西北。郡盖非闲暇之地矣。   海阳县附郭。汉南海郡揭阳县地。晋咸和中,置县,属东宫郡。义熙中为义安郡治。隋为潮州治。宋、元因之。今编户三十里。   ○海阳故城在今县治东。晋置县于此。义熙以后,皆为州郡治。《城邑考》:府旧有子城,宋至和九年筑,北绕金山,东临大江,外郭则土垣也。绍兴十四年,稍移而南,循濠旧址砌。绍定、端平间,工始竟。元大德中,修东城滨溪者,名曰堤城。明洪武三年,复辟其西南隅,砌以石。弘治八年,大水,北城坏,旋复修筑。嘉靖、万历间,皆尝营治。有门七,环城有濠,城周九里有奇。   ○金山在府治北。形如覆釜,高四十丈,周三里,中有小湖。一名金城山。东临恶溪,西瞰大湖,为一郡之胜。城西北一里曰湖山,旧名银山,山下有西湖,因改今名。高五十丈,周十里,巅有浮图,形胜与金山相并。又有韩山,在府治东,顶有三峰。唐韩愈守是州,尝游此,因名。○九郎山,在府东北十里,起伏有九,右为尖峰,高百余丈。   桑浦山府西南四十里。高二百丈,周围五十五里,崔嵬蜿蜒,跨海丰、揭阳二县,为东南巨镇。有桃源洞及宝云、白云等岩产茶,其北麓多桑,因名。又西南十里曰狮子山,上有石岩屈曲,又有浮图曰狮子塔。又南为甘露岩,岩前为玉简峰,与郡城对峙。   瘦牛岭府西北五十五里。一名云落山,为往来通道,即揭阳山之南麓也。又有凤栖峡,在府北二十里,两山对峙,凤水经其中。   ○海府南百五十里。有南洋三湾。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倭贼于此。   韩江在府城东韩山下。源出江闽汀、赣二州境,流入界,会三河而南出,又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经恶溪而至山下,为韩江。又经老鸦洲,分流为三:一自县东溪口达澄海水寨入海,一自县南分东西二流俱入于海,一自溪口东南流达急水门,经北关亦入于海。   恶溪在城东北。一名鳄溪,亦名意溪。唐元和中,溪有鳄鱼,刺史韩愈作文驱之。宋咸平中,通判陈尧佐斩鳄鱼于此。中有垒石,名曰峦洲塔。韩江经此,合流而南,盖即韩江之别名矣。○产溪,在府北九十里,东南流会于韩江。又有九河水,亦在府北五十里。又凤水,在府城北,一名凤凰溪,源出饶平县凤凰山,皆汇于韩江。   三利溪在府城西。导濠水,西历潮阳、揭阳二县,回抱曲折,殆将千里,而后入海,三县利之,因名。又有枫溪、新溪,源出湖山,俱来会焉,注于凤塘,达于枫口径,入于海。《通志》:三利溪,宋元间浚。明正统以来,日就湮塞。弘治五年复浚,八年复塞,至今惟小沟泄水潦而已。又中离溪,近《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地达揭阳,邑人薛侃浚,起龙溪,过桃山,达枫口,入于海。   西湖在府治西湖山之阳。绵亘十余里,今渐湮塞。又东湖,在城东韩山后,四山环绕,湖潴其中。又府东南二十里有官障湖,产龟,亦名龟湖,中有洲约二里许,下流亦入于韩江。   急水门溪府南二十里。韩江之水分流出此,合双溪以入海。两山夹峙,中横大石,水势迅驶奔涌,因名。○老鸦洲,在府东,扼韩江中流,今名凤凰洲。广一百八十五丈,袤六百三十三丈有奇,广济桥跨其上。   ○北关镇府东南六十里海口。向设兵戍守。又枫洋巡司,在府南。《志》云:司旧置于枫洋村,洪武四年改置于园头村。○潘田堡,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僻在山谷,通潮、揭、漳、韶,为戍守要地。嘉靖中亦改设巡司。《会典》:潘田巡司,旧属澄海县,后改属海阳。又县有田心、丰顺二营。   柘林寨府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戍守要地也。今详见饶平县。又金山北有摧锋寨,宋置,今为民居。《宋志》:海阳县有海门等三寨、三河口盐场、丰济银场、横衡等二锡场。○新关隘,在府南。又府境有万里桥、汤田、枫洋等隘。旧《志》:县又有海门、东陇、辟望等隘。   凤城驿在府城北。又北七十里有产溪驿。《舆程记》:自凤城驿西至揭阳县之桃山驿七十里,又西七十里为潮阳县之灵山驿,又自产溪驿而北,凡百里至大埔县之三河驿。○广济桥,在府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桥,分东西二洲,创始于宋,明增修之,崇祯以后毁。   潮阳县府南百三十里。西南至惠来县百六十里。本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析置,属义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潮州。唐永徽初省,先天初复置,仍属潮州。宋因之。绍兴二年废,八年复置。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潮阳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志》云:县初治于临昆山,即此。唐元和十四年,刺史韩愈移县于棉阳,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至正十二年筑。洪武二十四年,因故址修筑。正统十三年,始以石。天顺四年,城始就。弘治以后,屡经修筑。   ○东山在城东。其相接者亦曰韩山,叠嶂层峦,参差奇胜。又城西十里有西山,形势[B18D]{山辟},上有砖塔,下有石室,名海潮岩。又西十里曰曾山,双峰并峙,亦名双髻山,出海望之愈高。○临昆山,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旧县置于其下。相接者有龙首山,一名猴子山。又钱澳山,在县东十里,前有莲花峰,下临沧海。又东五里曰大湖山,亦南临海,下有龙潭。又十里曰广澳山,北有招收山,三面距海,盘据数十里,地多斥卤不可耕,河渡通焉。其北十里曰磊口山,马耳在其外,是为洋海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