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8 页/共 479 页
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南,即元万户府旧址也。明初为韶州卫,洪武初改为所,属清远卫。
◇南雄府东至江西信丰县界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江西龙南县界三百里,西南至韶州府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湖广郴州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三百里,至京师六千七百四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属南海郡。汉兼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始兴郡。宋属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梁属安远郡。隋属广州。唐属韶州。五代初,南汉置雄州。宋开宝四年,曰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也。宣和二年,又赐郡名曰保昌。元曰南雄路。明初改为南雄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当庾岭要口,为南北噤喉。秦王翦降百越,谪戍五万人守五岭。汉武平南越,遣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即此地矣。南汉置雄州为北面重镇。宋末,叛将吕师夔以元军度岭,败宋军于南雄,遂取韶州。旧《记》云:州以雄名者,盖控带群蛮,襟会百越,岭南气息,仰此一州也。
保昌县附郭。晋始兴县地,属始兴郡。隋属广州。唐属韶州,光宅初,始置浈昌县,仍属韶州。南汉置雄州治此。宋以仁宗嫌名,改为保昌。今编户四十四里。
○浈昌废县在府治东。唐县治此。宋曰保昌。《城邑考》:郡有古城,仅环府治。宋皇四年,始开拓之。元至正十七年,因故址重修。明洪武初,增缮土郭,名曰斗城。寻以旧城浅隘,于东门外增筑土墉,名曰顾城。成化四年,以砖石。七年,又于城北筑土城,沿河俱设木栅。十四年,斗城为西河所决,复营治之。弘治十一年,流贼穴入土城,明年复修筑。正德三年,并以砖石,九年城始就。其南面滨江,仍周以木栅,谓之新城。三城共有门七,周六里有奇。
大庾废县在府北。本始兴县地。《志》云三国吴尝置斜阶县,属始兴郡,似误。一云萧齐置正阶县,梁并入始兴也。《隋志》:梁置安远郡,属东衡州。隋平陈,改郡置大庾县,属广州。开皇十六年,废大庾入始兴县。《新唐书》始兴县东北有安远镇兵,开元中置,盖在大庾岭上。
○大庾岭府北六十里。一名东峤,以在五岭最东也。汉初为南越之北塞。武帝讨南越时,有将军庾姓者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岭。由豫章趣岭南,此为噤喉之道。唐开元四年,诏张九龄开新道于此,自是益为坦途。大庾而东南四十里,又有小庾岭,间道所经也。详见江西重险大庾。
州案山府南二里。状如马背,一名金马山。又三峰山,在府西十里,三峰并峙。○巾山,在府北三十里,郡治主山也。端正如巾凌,江水绕其南。巾山之东为威凤冈,高耸轩举,形如翥凤。
天峰山府东北八十里。山形陡峻,高插霄汉,有泉出焉。兵乱时,乡民多避难于此。其东十余里曰洪山,高数仞,周围五十里。《志》云:府东北百二十里有油山,高数十仞,其势突兀,旁有一小穴出油,人取以为利。又东三十里曰冯大山,形势高耸,山顶宽平,可容千人。○青嶂山,在府东南四十里,翠阜屹立,松桧阴翳,瀑布潺,称为奇胜。
杨历岩府西北二十里。山巅方广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飞泉泻空。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曾经此,因名。又仙女岩,在府东北百里,一名阚象山,松桧蔚翳,泉石潺,如仙女之秀丽,因名。
○浈水在府城西。一名保水。源出大庾岭,东南流,复折而西南至城西,与凌水合,又绕城而南出,入始兴县界,萦回城邑如腰带然。详见大川北江。
凌江水在城西北。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南流,绕巾山西麓而南出,至城西合于浈水。宋天禧中,保昌令凌皓凿渠堰水灌田,因名。又昌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江西信丰县界,西流入境,合于浈水。《志》云:县旧名浈昌水,浈水、昌水合流也。又有长圃水,在府东北四十里,亦出大庾岭,流合浈水,一名长浦水。○鲢水,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凌江,流合浈水。又修仁水,在府南三十里,亦流合于浈水。
五云泷府西北四十里。群峰险峻,泉水潺,飞流曲折,高下成潭,深不可测。相近又有九牛泷水,自山巅飞注深潭,响应远近。○叶陂,在府北,明初守臣叶景龙开以灌田,因名。
○梅关在大庾岭上。两崖壁立,道出其中,最为高险。或以为即秦之横浦关也。旧《志》:府东北四十里有秦关。《南康记》:大庾岭横浦有秦时关,后为怀化驿。盖横浦关,秦所置也。唐、宋以来,谓之梅关。明成化中,好事者更为岭南第一关。今亦详见江西重险大庾岭。○盐关,在府城南。明天顺二年抚臣叶盛奏置,以榷盐税。成化以后,屡经修葺。《志》云:府南有太平桥,跨浈江上,桥之南即盐关也。
小梅关在府东北四十里小梅岭上。山径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龙南、信丰等处,贼每由此窥窃往来。旧有土城,恃为限蔽。嘉靖三十四年,贼从此突入,寻复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砌砖城,东西二十余丈,与新城相为形援。万历以后,屡经修筑。又中站递运所,在梅岭东,去府城七十里,与江西南安府接界。嘉靖三十六年,盗贼出没于此,劫掠商贾,因与南安府共筑城垣,设兵戍守。其城阻溪负岭,周不及一里。
平田镇府东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又百顺巡司,在府北百里,洪武十年置。《志》云:府北又有红梅巡司,洪武十六年置于梅关下,后迁火径村,与中站相近。○平田凹隘,在府北。又有红梅、新茶园二隘,极险峻。府东有南亩、杨婆岭等隘,西有百顺侧、旧百步等隘。《志》云:旧百步隘山,最深僻。又有旧茶园隘,则南雄通道也。杨婆岭隘,临九渡水,为兵冲之地。府东南又有冬瓜隘。其地有犁壁山,近龙南贼巢。又东有上泷头隘,亦贼境要口也。县境又有不劳石及白石冈等隘,向俱设兵哨守。
叶田口在县东南。《志》云:平田司相近有叶田等六口子。又有林溪、石闲、塘源等三口子及红地村口子,与百顺司相近。北坑村及赵坑口子,与红梅司相近。又修仁堡,在府南。又有古塘、塘角、界滩等堡。俱江防巡哨处也。
凌江驿在府城南。《志》云:宋置寄梅驿,取江淹庾岭折梅逢驿使之语。明改曰凌江驿。又黄塘驿,在府南。宋置沙水驿,在沙水镇。明改置今驿。《舆程记》:自红梅关六十里至凌江驿,下水九十里至黄塘驿,又百里至韶州府境之平浦驿。
始兴县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韶州府曲江县百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置始兴县,属始兴郡。晋、宋因之。梁末置安远郡,兼置东衡州。隋平陈,郡废,改置广州总管府于此。开皇末,广州移治南海,县仍属焉。唐属韶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改属南雄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始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国吴置县治此。晋以后因之。梁承圣中,置东衡州,授欧阳为刺史。时衡州治含氵匡,故以此为东衡州也。陈大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叛,攻衡州,即此。隋改置广州,寻移治南海,并移县于今治。《城邑考》:县旧无城,明天顺中始筑土垣。成化十一年,以砖石。十八年以后,相继增修。
○丹凤山县北五里。其峰如戟,为县主山。相传梁天监中,有凤集此。又九凤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天柱峰,奇峭秀拔,高插霄汉。相传梁天监中,有九凤来集。○机山,在县南十里,一名玲珑岩。平地石峰屹立,有二石室高大如屋,窍户相通。《志》云:山有下三岩、上三岩,皆绝胜。
谢公山县南三十里。峰峦耸拔,独高诸阜。昔有谢姓者隐此,因名。又白牛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势昂耸,与谢公山对峙。又桂山,在县北百里,林谷深邃,桂树森立,张九龄故宅在焉。○塔岭,在县西十里,巍然耸峙,上有浮图。
○浈水县西十里。自保昌县流入境,又西南流入韶州府界,亦谓之始兴江,县境群川悉汇入焉。○跃溪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江西龙南县界,流入境。又有杜安水,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源出江西信丰县,流入境。俱西流会于浈水。
斜阶水县南百三十里。源出曲江县东南界丹桂岭,北流至县西,与浈水合。又肥水,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曲江县云溪岭,东北流会于斜阶水。○清化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源出翁源县界,东北流至县东,合于朔水。《志》云:朔水出江西龙南县界,流经县东四十余里,又南合清化水,月朔则涨,至晦则减,因名。亦西注于浈水。
墨江水县西十五里。《志》云:源出翁源县界,水色如墨。又有官石村水,亦出翁源县界。下流皆入于浈水。又凉水,在县东南三十里,自江西信丰县界竹岭分流,经白牛山下,合清化水。旧《志》云凉水流合斜阶水,恐误。
○黄塘镇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志》云旧置于东北四十里璎珞铺,寻移于黄田铺,即今司也。又清化径巡司,在县南百里,洪武十五年置。○黄田隘,在县东北。《志》云:县东南有河溪、桂山丫二隘,县东有花腰石、沙田二隘,西南有扬子坑隘,西北有上台隘。又有凉口隘,当河溪、桂山丫、花腰三隘之会。猪子峡隘,当沙田一路之冲,而河溪为东南险要,沙溪为东北险要,扬子坑为西南要会,防御最切。又有界滩、斜潭、江口、水口诸哨堡,则江防所系也。
附见:
南雄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隶清远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三
卷一百三
◎广东四
◇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九百里,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初属南越国,武帝时仍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初亦属南海郡,成帝咸和以后,兼属东官郡。宋、齐因之。梁置梁化郡。隋平陈,郡废,改置循州治归善县。初为循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曰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复置循州初置总管府寻改都督府贞观二年府废,天宝初曰海丰郡,乾元初复故。南汉改置祯州移循州治龙川县。宋初因之。天禧中,改曰惠州避仁宗讳也。宣和二年,赐郡名曰博罗。元曰惠州路。明洪武初,改惠州府,领县十。今仍为惠州府,析河源、和平二县置连平州。
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归善县附郭。汉南海郡博罗县地。晋太和初,置欣乐县,仍属南海郡。宋末,改属东官郡。齐、梁因之。陈祯明初,改为归善县。隋置循州治焉。唐、宋以来,皆为州郡治。编户四十五里。
○欣乐城《志》云晋置县,在今府南界。陈曰归善,移治于今城东五里白鹤峰之阳。隋、唐皆为郭内县。南汉迁城于今所。《城邑考》:郡城,宋、元时旧址甚隘。明洪武三年,始增拓之,东北带江,西南萦湖。嘉靖十七年城圮,二十年重建,三十五年复增筑之。万历以后,相继修筑。有门七,城周七里。
梁化城府东南八十里。梁置梁化郡,盖治此。隋郡废,改置循州。《志》云:初立州时,有木鹅浮至江上,故今尚有鹅州、鹅岭之名。○阜民废监,在府城内。宋治平四年,置阜民钱监是也。《宋志》归善县有西平、流坑二银场,永吉、信上、永安三锡场,又有三丰铁场、淡水盐场。元皆废。
○石埭山府西南七里。崖石峭立如埭,流泉溅沫,宛若珠帘,其水泻入丰湖,为郡之胜。又周径山,在城南,延袤数十里,冈岭回复,岩壁峭峙。其径四达,因名。《志》云:城东五里有白鹤峰,高仅五丈,周一里,旧县治在其阳。城南五里有飞鹅岭,四周皆水,如鹅浮水面。皆周径之支陇矣。
黄洞山府西三十里。山深远,旧为贼巢。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惠州有黄峒山贼,即此。山脉蜿蜒而东,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郡邑之屏障也。又府南十里有吴洞山,亦高耸,云集其上即雨。
归化山府东南百里。俗呼鸡笼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又九龙山,在府东百二十里,上有龙潭,西江水出焉。《志》云:府南百三十里有怀安山,峰峦列峙,环抱郡城,一名鼓角山。○平政山,在府东百五十里,有平政驿。相近者为碧甲山,有巡司戍守。又浊水坑山,在府东南海滨,亦名乾溪山,下为涌船澳。宋末文天祥移军驻此,上表求入朝处也。
大林山在府西南腊石社。产白垩,攒峰叠,林木蔚荟,犭人耕种其上。有岩如厦屋,容五六百人,门至逼仄,一人持戟而守,千人攻之不能入。○白云嶂,在府西百三十里,高千余仞,广圆二百里,重冈复岭,峭拔凌テ,西湖诸山皆起于此。
○海府城南百十里。自府东南以迄西境,皆以海为险。《志》云:海滨有船澳。宋祥兴初文天祥移师处,即涌船澳矣。
东江在府城东北。源出江西安远县界,南流过龙川、河源县界,流入境,绕白鹤峰之阴,至府城东,西江水流入焉。西流历城北,经博罗县而入广州府境。亦谓之龙川江。附详大川北江。
西江在府东南。源出九龙山,西流与群川水合,至府城东受西湖水,乃北折而合于东江。《志》云:城东有斤斗水,亦曰百田水,有鱼利,官收其税。
丰湖在府城西。广袤十余里,亦曰西湖。宋知州事陈筑堤防,创亭馆以为胜。后太守林亻免叙云: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数万,民之取于湖者,其施以丰,故曰丰湖。隔水有山曰丰山,自西逶迤入之湖中,有氵敕玉滩、点翠洲、明月湾、熙春台、杂花岛、披云岛、归云洞诸胜。左有苏公堤,以苏轼谪居时所筑而名。《志》云:西湖之水出石埭山,流绕飞鹅岭下,至府南三里汇为龙塘,塘在沙子埠前,其水清甘。又北注于丰湖,氵亭泓涵浸,流入城中,出东水关而注于西江。又有东湖,在城西南,与西湖相并,一名塔子湖,中有甲山。宋守陈以岁旱,教民以牛车汲水入东湖溉田,即此。又有秀山湖,本汇丰湖,以入西江,后改注于百官池。池上有印山亭,邦人游赏处也。《图经》:丰湖南有鳄湖水,小而深黑,相传中潜鳄鱼,亦名鳄穴。今在城西南一里。○同湖,在府南四十里,群山之水注焉。春夏间,弥茫数十里,冬月水涸,有鱼虾之利。其下流北入于东江。
淮水府南百里。亦曰上下淮水。源出府西南梧桐山,东流受李溪水、米塘水,至鼓角山折而北流,有麻溪水来合焉,北流注于西江。○横槎水,在府西二十里,出黄洞山下,流汇于西湖。《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梁化水,源出归化山;又有神溪水及上下义水,俱出归化山,下流并注于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