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1 页/共 479 页

浔洄山县北十里。山在水中,为邑之后。东有三屿,白屿尤桀起。○铁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耸秀,为群山之冠。山之西接普宁县界,其北曰牛户山,接揭阳县界。又南山,在铁山西南十里,连峰接岫,林岭深峻,盗贼多窟穴其中,亦名大南山。   灵山县西五十五里。山高耸,下有卓锡泉。唐元和中,僧大颠居此。《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石龟山,面枕练江,有石林立如笏,是为邑之西障。又南十里曰神山,平地突起,林木森秀。○盐岭径,在县西百里。其山与普宁县接界,道通惠来县。又西南有林昭径,亦出惠来县之道也。   ○海在县东南。《志》云:县境滨海,潮汐入港,支析成川。招收山临河,渡长数十里,南为钱澳、为广澳,北为马耳、为磊口,皆通海。磊口,海洋之门也。其外为牛田洋,澄、揭之水皆汇于此,有海门所,为扼要处。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福建漳州来犯,自磊门登陆,攻海门所,官军击败之,是也。   练江在县西南石龟山下。源出海阳县云落山,流入境,东流十里,有氵戎水来合焉。又东二十余里,潇溪流入焉。又东四十五里,东溪流合焉。又五里出和平桥,又东流经县南二十里,汇众流而为江。纡回如练,因名练江。又东南入于海。   东溪县西七十里。源出大南山而东注。又潇溪,亦在县西。俱流注于练江。《志》云:县北诸山之水,皆迤西达于练江。又临昆山下有西丰水,灵山西北有仙陂水。又西十余里有麒麟水及西条、东条之水,南流而东折为氵戎水,合云落水,即练江也。又西南之水曰司马浦,东流会于铜钵湖,迤南有桃溪水,东流会于东溪,其下流皆合流,过和平桥,注于练江。练江,盖汇县境诸水为大江,流至海门入海也。   ○吉安镇县西北七十里,地名贵屿村。有巡司。又门辟巡司,在县北六十里。俱洪武二年设。招宁巡司,在县东三十里,洪武二十八年建。桑田巡司,在县北三十里,正统十三年建。又云落巡司,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置,属普宁县,后改今属。《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招收盐课司,县南二十里练江村有龙井盐课司。今龙井司改属惠来县。又县西和平村有河泊所。   兴安镇县东南三十里。有兵戍守。又北关隘在县城北,河溪隘在县北二十五里,门辟隘与巡司相近。又河渡门隘,在招收山下。《志》云:县有下游营,守河渡门、磊口等处。又有韶兴营,置于海门所。嘉靖三十八年,倭贼从招宁巡司河渡、磊门入犯。○灵山驿,在县南门外。又武宁驿,旧在县南七十里。《郡志》:县西南有和平桥,宋宣和中建,长三十丈。元末毁,明初重修。   揭阳县府西南七十五里。西北至惠州府长乐县二百八十里。汉县,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废。义熙中,以其地析置潮阳等县,后因之。宋宣和三年,始析海阳三乡置县。绍兴二年废,八年复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元鼎六年,伐南越,东越王余善上书,请发兵从击吕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后废。宋绍兴八年,卜置县于留隍村,不果,改置县于玉窖村,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至正十二年,因海寇,始筑内、外二城。明天顺中,增拓内城,以石,并拓外城。成化二十三年,复筑外城,石为址。弘治元年增修,十一年皆改以石。嘉靖以后,屡经修治。   ○揭阳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形势,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亦曰揭岭。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岭,或以为即此山也。岭之阳为海阳县西北之瘦牛岭,去县治百里。岭之西为飞泉岭,壁立数百仞,周围数十里,有泉飞空而下,径通惠州府长乐县,为惠、潮之关隘,或以此为揭岭。岭西北又有贵人山,《通志》:山跨揭阳、长乐二县界,周围百里,曰滩下,曰大竹园,曰矿山头,曰粗石坑,曰麻竹坑,曰筲箕坪,皆其处也。   黄岐山县北十里。上有石湖,四时不竭,绝顶又有石浮图,下有二岩,东曰竹冈,西曰松冈,皆有洞壑之胜。又五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多竹木,产铁矿。○三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一名独山,南溪经其下。独山南四十里曰明山,东南二十里曰巾山,峰岩相望。明山之岩曰天竺岩,甚奇胜。   桑浦山县东百里滨海,接海阳县界。崔嵬绵亘,多岩洞之胜。详见前。又东二十里曰菱池山,三峰插天,中有深池数十亩,岩谷林泉为诸山最,下有石岩,形如狮子,中可容千人。相近者又有桃山,旁有小山类桃,因名,逶迤百余里。   ○玉窖溪在县治南。有南北二源。南溪出海丰、长乐二县,分水并流,经三山百折而东,过玉窖,会北溪。北溪出程乡、长乐二县,分水并流,经贵人、飞泉诸山,又东有石空、循梁、大罗诸水流入焉,过玉窖会南溪,绕县治而东南至浦湾渡入于海。海口有石马激潮,声闻数里。《志》云:南溪源出鱼梁滩,北溪出瘦牛岭。又县东南三十余里有双溪口,南北溪水并会于此入海。   枫溪在县东北四十里大脊岭下。源出海阳县,即三利水派流也。东南流二百里,为枫溪口,亦曰枫口径,汇诸溪水并注于海。《志》云:县东南十五里有古溪,又南有官溪,南溪派流入焉。又东有中离溪,北溪派流入焉,并注于枫溪。○深浦溪,在县西北,源出西山,流至北寨入于北溪。又湖口溪,源出县西五十里之龙山,流会斗龙潭,入南溪。又有梅岗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梅岗山,一名曲溪,亦流入枫溪。   ○北寨镇在县东。有巡司,洪武四年置于县东北之冈头山,后移于桃山。又湖口巡司,在县东北之棉湖寨,洪武三年置。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平和营进赤寮村,劫棉湖寨,寻移营于此。相近有水沙村,是时倭贼焚劫处也。○狮子营,在县西,亦曰狮头营,防七成径关隘。又西北有马头营,防石空、飞泉径等关隘。又东北有长布营,防内、官硕径等关隘。旧俱有官兵巡戍,今废。又有西营,在县西。   官溪隘在县南。《志》云:县东有桃山隘,北有蓝田隘,西有霖田隘,皆为戍守处。又桃山驿,亦在县东二十里。又东有大桥。嘉靖三十九年,倭走大桥,官兵邀击,倭溃走。   程乡县府西北三百里。西至惠州府兴宁县百三十里,东北至福建上杭县三百八十里。本汉揭阳县地,晋海阳县地。萧齐置程乡县,时有程文者以信义行于乡,因名,属义安郡。梁、陈因之。隋属潮州。唐仍旧。五代晋开运初,南汉置敬州治焉。宋开宝四年,改曰梅州。熙宁六年,州废,县属潮州。元丰五年,复置。宣和二年,赐郡名曰义安。绍兴六年,州复废,十四年又置。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梅州路,二十三年仍降为州。明洪武二年,省州入县。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废梅州即今县。南汉置敬州。《宋志》作恭州,避翼祖讳也。历宋及元,皆为梅州治。明初废。《城邑考》:县旧有土城,宋皇间增筑。明洪武十八年以砖石。弘治八年、嘉靖十九年,皆因大水城坏,复增修之。崇祯六年,亦尝营缮。   ○百花障山县东十里。形势起伏,相连如城堞,高十余丈,与百花洲相映,为县东之保障。又旗山,在县东北十三里阳坡径口,高百余丈,周三十余里。县西十四里又有西山,峰峦尖耸,百有余丈,山址周回,分为八重,县西之胜也。其相接者为李洋山。○明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九百余丈,周三百里,形如帘莫,下有龙潭,中有仙花嶂,县之镇山也。其相近者又有九峰山。又天马山,在县南六十里,高三百余丈,周七十里,一名马鞍山。   铜鼓山县东南八十里。高千丈,周百里,山势峻阻,盗贼多窟穴其中,亦曰铜鼓嶂。其相近者有阴那山,高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形如仙掌,下有湖。又南为香炉山,高二百九十丈,周三十八里,以形似名,产铁矿。○王寿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八百余丈,周二百里,形如殿阁,上有仙牛岭。又平顶山,在县东北二百里,高二百余丈,周七十二里,形如展盖,而顶平产铁矿。又东北五十里有龙牙笔山,高二百九十丈,周百余里,山势峭拔,笔状其形。龙牙,盖地名也。又薯田笔山,在县西五十里,高百六十丈,周二十九里,形势秀拔。薯田,亦地名矣。   梅峰县西二里。平地突起,形如覆钟,一名马蹄峰。其相近者曰高峰,亦平地突起,形如覆釜,为近郊之卫。又耸秀峰,在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余丈,周百里,形如宝盖,而秀丽耸拔。县东南三十里又有双笔峰,高三百余丈,周六十里,二峰并立,峭直如笔。又大峰嶂,在县北百四十里,接汀、赣之交,旧为盗薮。○铁山障,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径荒僻,亦故盗薮也。   ○程江县西北七里。源出江西长宁县大帽山,流经县西北七十里,又东南流至城南,注于梅溪。稍东有百花洲,周数百步。相传洲东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南流五十里有小溪自汀、赣来,经县北七十里南流会焉。又三十里曰松源溪,源出福建武平县象洞山,经县东北二百里西南流入焉,谓之松口。又南二十里为蓬辣滩,涛浪汹险,声闻数里,一名晒甲溪。相传韩京帅师平潮寇经此,触石舟坏,晒甲于此,因名。又东南入大埔县,会三河溪,经府城东而为韩江。《邑志》:小溪,亦名小河溪,源亦出武平县赤岸山。又松源溪,有滩石险恶,仅通小艇。   梅溪在县城南。惠州府兴宁、长乐县界诸山之水流入县境,东会于程江。又周溪,在县东四里,源出县东北之葵岭,经百花山下,环绕如带,西会于梅溪。《志》云:梅溪南有老溪,即梅溪故道,后水势直下,故道淤塞。今县西南二里有老溪角,约长一里,广二十余丈,折而东为新溪。正德十一年,梅溪汛涨,渐啮城址,凿此以分水势,别流过城东,复会梅溪。嘉靖二十五年,复筑陂绝流,仍自县南合于程江。○西洋溪,在县东南四十里九峰山下,源出明山,逆流而西会于梅溪。   ○梅口镇在县北,接福建汀州府境。五代梁龙德中,南汉主岩用术者言,幸梅口镇以避灾,闽将王延美遣兵袭之,岩仅以身免。○太平镇,县西百里,有巡司。洪武三年置于县西南十余里梅塘保,二十三年改置于此。又县西北百二十里有丰顺巡司,嘉靖末置,隆庆初筑城,周二里有奇,以通判驻守,寻以盗平还郡。崇祯初,复增设官军汛守。《志》云:县城北有永定营,一名北营。又县东百五十里有上井隘,通福建上杭县,冈岭峻绝。东北二百里有松源隘,亦通上杭,山径崎岖,松源水所经也。西南四十里有水车隘,山荒涧多。百里有马头隘,路出长乐,为往来之径道。旧皆为盗贼啸聚处,设兵戍守。   程江驿在县城东。洪武三年置于城西,十八年移于此。又榄潭驿在县西八十里,松口驿在县东南八十里,俱洪武初置。武宁驿,在县南百里,崇祯初自惠来县移置于此。《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废东牛驿,元天历中置,后废,今属兴宁县界。○丙村,在县东三十三里,旧为盗薮。又东北有蛇坑、小溪坝,俱山寇出没处也。   饶平县府东二百里,东至福建诏安县百七十里,东北至福建平和县百里。本海阳县地,地名三饶,滨海倚山,习俗悍,为盗贼薮。成化十四年,督臣朱英奏置今县,治于下饶,筑城,以砖。嘉靖十四年,大水城坏,旋复补砌,十八年增修。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将军山县北三里。高五百丈,周十里,巍峨秀拔,一名尊君山。又县治北有大金山,城环其麓,一名城隍山。县南三里曰天马山,其右有文峰卓起。○桃源山,在县西北十里,上有龙潭。又十里为九峻山,峦嶂重叠顿伏,九折抵大埔县界。又百花山,在县西南十余里,一名待诏山,产茶最佳。   凤凰山县西北四十里,东南去府六十里。其地为下饶保,山高峻,为一郡巨镇,凤水出焉,流入海阳县界。山之西有虎头山,形如虎踞。○莲花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白石山,五峰并列,形若莲花,东接沧海,西障郡城。   南澳山县东南二百里大海中,去福建玄钟澳口约三十余里。形如笔架,周二百余里,内三澳:曰青,曰深,曰隆,即长沙海尾,延袤三百里,田地沃饶,几数千亩。洪武二十六年,居民为海倭侵扰,诏令内徙,遂墟其地。其山四面蔽风,大潭居中,可以藏舟。嘉靖初,倭舶于此互市,既而倭自福建之浯屿移泊南澳,建屋而居,大为粤东患。其后,海寇吴平、许朝光等亦窟穴于此。万历三年,增设重兵屯据其地。四年,筑城,周三里。城左右有湾曰白沙湾,为郡境之锁钥。《海防考》:南澳周围六七百里,有青澳、后泽澳,,番船多凑泊于此。而深澳尤为形险,小舟须鱼贯而入,官兵攻剿,势甚掣肘。嘉靖间,尝用木石填塞澳口。未几,倭人使善水者捞起木石,澳口复通。既而剧贼吴平等结巢于此,官兵剿逐之,然常为贼薮。万历初,设营置兵,创筑三城:一在深水澳,一在云盖寺,一在龙眼沙,互相联络,墩台望,错综布置。三处田约共四五万亩,军民耕种,可以坐食云。○石壁山,在县东百里。山多岩石,飞泉溅空,眺望最远。又尖山,亦在县东接福建漳浦县界,相近有白鹇山,皆险阻,旧为伏戎之薮。   大尖峰县东南百里。峰峦笔立,为高埕栅之镇。东有大埕栅,近凤髻山。又东则虎屿、狮屿。西有大港栅,则近烟楼山。南有柘林栅,则近柘林澳。中有红旗山。四栅之中,设大城千户所。其东南有鲤鱼山,又二里有红罗山湾港,皆通潮汐,蟠蜒四十里,为一方关隘。柘林澳在其南,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因设官兵戍守。   ○海县东南百三十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南澳山在其中,分三澳,与南澳为四,海岸皆沙也。由南澳东折曰青澳,一名青径口,风涛险恶,鲜有泊舟者。深澳,内宽外险,蜡屿、赤屿环处,其外一门通舟,中容千艘,番舶寇舟多泊焉。隆澳,则轴轳往来门户也,中又有辞郎洲、宰猪澳、后泽澳皆宽衍,海寇尝窃据于此。又有钱澳,或以为即浅澳,宋少帝驻跸处云。   黄冈溪水县西北二千里。有二源:一出桃源山,东流经县城北而东出;一出九峻山,东南流五十里至县东,两山对峙,为河门。又有程乡县梅峰水,从天马山南下,亦赴河门。三溪合流十余里,为大石溪,以溪中有大石蹲踞,溪流经此始停潴。又十里为汤溪,一名磐石溪,溪中多磐石,有温泉涌出石窍中,因名。汤溪又流经东洋屯,十里为灯塔溪,会大榕、小榕、潘段三溪,又流二十五里为黄冈溪,入于海。   双溪县西南百五十里。一曰漳溪。出青峰洞山,东流四十里合黄冈溪,一曰秋溪,源出莲花山下,流入南澳,有小江溪流合焉,共入于海。○山尾溪水,在县东九十里程洋冈下。宋绍圣中,凿冈北畔为溪,接上流诸水,东行会水寨溪入于海。   ○黄冈镇县东九十里。有巡司,洪武三年置。又有右营及小江场盐课司,俱置于此。《志》云:镇峒谷邃险,北与福建平和县接界。嘉靖十四年增筑堡城,周六里有奇。三十七年,倭贼自漳州寇饶平,攻黄冈镇,据其城,官军败却之。三十八年,复从平和突犯,入分水关,至黄冈,既又自福建云霄所突入黄冈,皆败去。《舆程记》:县东百里为黄冈驿,自驿达漳州,陆行不过七十里。○凤凰山镇,在县西北凤凰山麓,有巡司,弘治五年建。   柘林寨在县南大尖峰。西南有柘林澳,西北去府城百三十里,置寨于此,为戍守要地。《海防考》:柘林波连南澳,跨闽粤之交,海寇恒窥伺于此,往来突犯。盖他寨或山或礁或港,皆有险可恃,柘林寨南面平洋,海寇扬帆直指,瞬息可至,且四面孤悬,无附近卫所可以缓急应援。迩者海寇李之奇、刘香皆突陷柘林,遂入潮阳、揭阳。刘香且直趋会城,后又突入虎头门等澳。既而闽帅郑芝龙破香于柘林寨,患始息,故柘林之备为最切。   鱼村隘在县东南。相近又有小榕隘,县东北又有九村隘、岭脚隘,县东又有黄山坑、黄冈等隘。○青竹径隘,在县东南,接福建漳浦县界。《志》云:县境又有平溪、牛皮石、黄坭大径、凤凰小村等隘。   水寨在县南,去柘林一日程,近澄海县界。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筑城,周不及二里,凿池于内,置水关于西北隅,内通海港,自南而西转入水关,潴于池,以泊战船。○竹林堡,在黄冈镇东北,福建诏安山贼由此出没。嘉靖十四年,置堡于此。《志》云:饶平东境险厄有茅山、分水二处,皆险要,接平和县界。嘉靖三十八年,俱立营于此,以御倭。   惠来县府西南三百里,西至惠州府海丰县二百七十八里。本潮阳县惠来等都及海丰县龙溪等都地,东南临海,西北盘礴万山,僻远荒略,为盗贼出没处。嘉靖四年,始析置今县,治洋尾,筑砖城。二十二年,增拓南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虎头山县东北一里。两石夹峙,其中空洞,外望若虎之昂首。又杨梅山,在县西二里,峰峦奇秀,草木繁茂。西南二里又有钓鳌山,临江多巨石。《志》云:县南一里有大墩山,上多榕树。东南三里曰赤山,平埔突起,其土赤色,因名。○葵岭山,在县西北十里,顶如覆釜,有巨石对峙,溪径幽险,山寇出没。先年设兵哨守,今废。又文昌山,在县南十五里,孤峰秀拔,卓立如笔。   五潮山县北三十里。形势雄伟,高耸如屏,为县枕山。山西有普陀岩,岩口有潭,常盈不竭。又石鸟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形势峭拔,双峰并耸,状如飞鸟。○金刚髻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尖峰秀拔,渔舟出海归路,视此为准。又百花山,在县东三十里,亦名百花岭,以山多异花也。   黄冈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峻,有峰鴓然,雄峙海表。《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梳山,峰峦高广,亘百余里。○峡岭,在县西北六十里,盘径纡曲,盗贼出没处也。又铭湖岩,在县东南三十里,山麓有石宽平数丈,盘盖为室,南北相通,中容百余人。又东南十里为双髻山,二峰秀拔,上有岩曰宝峰岩。又县西八十里有黄山径,路通海丰,隘不容车,群盗所窟。   ○光华溪在县东北二里。源出县东四十里释迦岭,西流经虎头山,至县南十五里合神泉港入海。《志》云:港在文昌山之阳,中有大石,潮没而汐见,俗谓之石龟。○罗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石鸟山,流合东溪,下流会于神泉港。又龙冈溪,出县西三十里莺嘴山,由鲎溪至潦洋,又东入于罗溪。《志》云:县城西北有禄昌溪,源出盐岭,入大溪,至白沙会小溪,接赤洲,而南达于神泉港。   大陂溪县西九十里。由澳头达海丰县之甲子港入海。又洪桥溪,在县东六十里,源出金刚髻山,东至靖海港入海。○赤沙澳,在县南四十里,沙堤蔽涛,海艘时集于此,为防御要地。其相近又有石井澳、铅锡澳。   ○神泉镇县南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县之北山村,二十七年改置于此。当神泉澳口,海寇猖獗,兵民难以寄顿。嘉靖三年筑城,周不及二里,有兵戍守。又县东九十里有龙井盐课司,接潮阳县界。○文昌营,在县南文昌山下。又有武宁隘,在县东,接潮阳县;大陂隘,在县西,接海丰县。皆有兵戍守。   北山驿在城西。旧置于县北北山村,后改置于此。又大陂驿,在县西九十里,接海丰县界。县东五十里旧有武宁驿,今移置于程乡县境。《舆程记》:自大陂驿而西,八十里至海丰县之东海驿,惠、潮通道也。   大埔县府东北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永定县二百二十里,南至饶平县二百里。明初为海阳县地。成化以后,为饶平县地。嘉靖五年,析饶平县之洲、清远二都地,置今县。《城邑考》:县东连福建平和县,北接上杭、永定二县,西北距程乡县,南抵饶平、海阳二县。其地荒僻旷远,溪洞险阻,盗贼往往蟠结于此。正德六年,清远都山獠张白眉依山结营,分队剽掠。嘉靖二年,悉剿平之。五年,置县,治大埔村,创筑砖城,二载始就,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义招废县县南七十里。晋义熙九年,以东官五营立义招县,属义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潮州,大业初改曰万川县,仍属义安郡。唐初,废入海阳。《志》云:废县治,在今县南清远都之湖寮村,遗址尚存。县境又有绥安废县,今见福建漳浦县。   ○茶山在县治北山下。有寨,元至元二十一年,闽人涂侨据此,称涂寨,久之始降。今城垣半跨其上,县之主山也。山后有白莲洞。城东北一里曰伏虎山,一名石柱山,数峰联络,其首如虎之伏,西临大江,东绕小溪,中有高峰如柱,上有寨址。其后又有数峰,起伏绵亘。城西一里曰狮子山,奇石岩,襟带江上,有来秀峰。下有山如螺旋,曰海螺峰。○南栋山,在县南二十里,山高耸。稍南为积龙山,下有岩,前有盘谷。又南三十里有双髻山,中有石室。   大河山县西四十里。高百余丈,周四十里,大河经其西,一名阳石峰。又西四十里曰乌槎山,多竹木。《志》云:阴那山,亦在县西八十里,相接者曰铜鼓嶂,俱接程乡县界,盗贼盘踞其中。又西岩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涧谷深杳,下有龙潭。○高昌山,在县西北二百里,一名梁山,跨福建漳浦县界。下有绥安溪,一名越王潭。《南越志》绥安县北有连山,是也。今详福建名山梁山。   天门岭县南百二十里。两峰杰峙,中有径通福建平和县,绝顶有泉,大旱不竭。又风波嶂,在县东二十里,高四百余丈,周四十里。又有阎罗石,在县东北三十里,右达福建永定县,左达上杭。其石欹仄如砖壁,人不可行,舟经石下,亦必登岸而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