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6 页/共 479 页
○澄迈山县东十五里。县以此名。《志》云:山特起一峰,若树株然,一名独株山。又文裔山,在县南二十里,龙泉出其阳,三峰在其阴,一名三峰岭。《志》云:山南有鲤鱼潭,山穴泉涌,潴而为潭,溢入新河。
大胜岭县西十里。《志》云:马援破交趾,峤南悉平,因抚定珠,调立城郭,置井邑,屯兵于此,故以大胜名。其东为万岁冈,上有石如列屏,俗名圣石。○石鼓岭,在县南七十里。岭上有二石,扣之若钟鼓然,声闻里许。又县西北三十里有云霄谷,山幽地腴,泉甘木茂,为隐处之胜。
○新安江县南六十里。源出五指山,历临高县而东入县界,又东达定安县而入琼山县境,即南渡江之上流也。○澄江,在县东,源出山谷间,下流达新安江。
○澄迈镇县西北十里。有巡司,洪武中置。又居便营,在县西南,防茅甲已等村峒生黎,其地与琼山县居林、居碌、沙湾三洞黎相近也。《志》云:县境村峒凡一百三十有七。○西峰寨,在县东。《宋史》,政和间,管帅郭晔乞于澄迈置西峰寨,临高置定南寨,以隘阻黎人,由是道路无梗,即西峰驿也。
临高县府西百八十里。西至儋州百九十里。唐初置临机县,属崖州。贞观五年改属琼州,十三年复属崖州,寻又来属。开元初,改曰临高县。宋、元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十七里。
○临机废县县西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后改曰临高。贞元中,移县于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正统八年创筑,垒石为固。正德间增修。
○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兽如虎,俚人呼为毗耶,故名。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那盆山,在县东南三十里。脉自五指山北来,至此特起一峰,高耸而圆,若覆盆然。又县西南十里有落云岭,脉接那盆岭,坡坨蜿蜒,回拱县治。又有滩神峒,在县南十九里,江中耸立巨石,旁有穴,高广二丈许。
○大江县南百八十里。源出五指山,流至此,东流历澄迈县名新安江,入定安县名建江,至琼山县为南渡江,远近群川皆汇此入海。○美泷滩,在县东十里。水自石巅泻下,高数寻,形如曳练,下有潭,深不测,滩上黑石平铺,可容百余人。又龙潭,在县西三十里,亦深广。
○田牌镇县南二十里。有巡司。又县北三十里有博铺巡司。俱洪武中置。○那零营,在县南,又南有屯建营,俱防生熟黎人劫路。《志》云:县境村峒凡二百三十九处。又县北有新安、三家、末落、乌石、博白、黄龙、吕湾、博顿等八海港,俱有民兵望,防贼船湾泊。
定安县府南八十里,东南至会同县二百二十里。本琼山县地。元至元三十一年,析置定安县,属琼州。天历元年,升为南建州。明初,复为定安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废忠州在县西南。古獠境。唐咸通五年,遣兵擒黎峒蒋等,遂定其地,置忠州,兵还即废。元至元三十年,元帅朱斌统兵深入,黎巢尽空。明年,于忠州故地置定安县。《城邑考》:县城,成化二年始议开筑。正德八年伐石砌,十四年工始竟,十六年风雨圮坏,寻复修筑。嘉靖二十四年增修。
○五指山县南四百里。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指,据琼、崖、儋、万之间,为四州之望,一名黎母山。或云婺女星尝降此,本名黎婺山,后讹为黎母云。黎人环居山下,内为生黎,外为熟黎,山巅常在云雾中,久晴则见翠尖浮于半空,其下犹洪不辨也。熟黎所居已阻且深,生黎之巢人迹罕至。唐乾封中,黎母山贼陷琼州,据之。贞元五年,州始复为唐境。元至元二十八年,黎叛,阔里吉思等讨之,空其巢穴,勒石五指山。明嘉靖二十年,亦尝大举师,徒攻毁巢峒,登黎婺山巅。二十八年,崖州黎复叛,大军进讨,直抵巢穴而还。《广记》:议者尝以五指山居州邑之中,为吾内患,宜于兵威削平之际,开十字大路。大约以道里计之,自府治至崖州千里而近,自儋州至万州六百里而遥,此四至径一之大凡也。细数之,自府治至沙湾三百里而遥,自崖州至罗合三百里而近,俱为坦途矣。度其中未开通处,不过二百里。若大集军民土兵,通力合作,相其溪壑,易其险阻,假以数月,而琼崖之路可由黎峒中行矣。儋、万视此,其工则又杀焉。四路交达,度中建城,量地置堡,就堡立屯贮食,以攻则取,以守则固矣。又云:五指山下东南有阳春峒,为郡境之中,其南有氵南他、香根、竹茂、竹拥诸峒,西南有万家、罗活、磨岸、磨魁等村,东有思河等峒,东南有纵横、斩兑等峒,北去定安,东南出万州、陵水,西北至儋州,俱六日程。惟西至昌化,中阻大溪,须浮筏乃济。初入自思河仅六日,前半路颇崎岖,愈入愈衍,其地皆可耕作也。
迈本岭县南十里。一名丫髻岭。自西南蜿蜒而东北,复峙一小峰,为县之主山。
○建江县北一里。源出五指山,自澄迈县流入境,又北流为琼山县之南渡江。元升县为南建州,以江名也。又思河水,在县南,亦出五指山,流经县南境,逶迤数百里,复东南流入乐会县界,为万泉江上流。
○岭背营在县南。《志》云:县境思河、光螺峒、水口、岭背等村黎,尝构琼山县境内诸黎为患,因设南伦营防守。嘉靖十三年剿平,改设今营。又县境诸黎村峒凡一百十有二。
文昌县府东百六十里。南至乐会县百七十里。汉紫贝县地,属朱崖郡,后废。唐武德五年,置平昌县,属崖州。贞观元年,改曰文昌县。南汉亦属崖州。宋改属琼州。县无城,编户十八里。
○紫贝废县县城北一里紫贝山下。汉置县,治此,寻废。又平昌废县,在县西北。《志》云:本武德县,隋置,属崖州。唐改为平昌县,后改曰文昌,移于今治。
○玉阳山县北十里。一名青山岭,林木青翠,邑之主山也。其西曰苍锡山。又紫贝山,在县北一里,一名灵山岭。○铜鼓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又抱虎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皆以形似名。
七星山县北百五十里大海中。有七峰相连,一名七洲洋。山林木茂密,下出淡泉,航海者必取汲于此。山之东又有七星泉,虽旱不涸。○焚ズ岭,在县北百三十里,枕海滨。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初渡海至此,即焚其楼船以示士卒必死处。恐误。《志》云:县东北五十里东昆港水之北有眉丘,丘狭而长,若埭然,延亘六七里,中藏一丘,隆然深秀。
○文昌江县南一里。一名南桥水。《志》云:江源有二:一出县境之迈南山,一出龙塘,至县南一里合流,又东南达清澜港入海。○清澜港,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县东下场溪西,二处合流至此,与海潮相会而成港。又铺前港,在县西百五十里,商帆海舶,多集于此。
○铺前镇县西北百五十里铺前港之东。有巡司。又青蓝头巡司,在县东一百里抱陵港。俱洪武中置。○白延架营,在县西南,防斩脚峒黎等贼。《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有五处。又县有铺前、木栏、抱虎、七星港澳,皆与琼山连洋,大海贼船易入,拨军守。
宾宰驿县西北六十里。又县南四十里有长岐驿。《会典》有文昌驿。三驿皆革。
会同县府东南二百九十里,东南至乐会县六十里。本乐会县地,属琼州。元至元三十年,析置会同县。《城邑考》:县旧无城,周为栏闸。嘉靖三十年,始石为垣,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
○小禄山县西二十里。下有涧水,分二派灌田。又西十里曰西崖岭,峰高千仞,顶有巨石,下有石龛。○多异岭,在县东南二十里,以岩石多异而名。又县东北三十里有文嚣岭,亦高峻。
○天塘溪县北二十五里。源出文昌县界天塘岭,流入境,下流达乐会县,合万泉江。又县南有大塘水,源出黎母山,分流经县南,潴为巨塘,资以溉田。
○调嚣镇县东南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中置。○永丰驿,《舆程记》云:在县北。自文昌县之长岐驿,五十五里而至永丰驿,又四十里至温泉驿,又四十五里为万州界之多陈驿。
乐会县府东南三百五里。西南至万州八十里。唐显庆五年置县,属琼州。宋大观三年,改属万安军,寻复旧。县无城,今编户十二里。
○阴阳山县东北一里。山形奇偶相生,因名。又县东二里有雷朴山,小山特起,在万泉河南,曾有雷击其山石,因名。又香炉山,在县南二里,突起一小峰,诸峰罗列交拱。○金牛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峻耸插空,俯视诸山皆如培,海航望此以为表识。又白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脉绵亘,耸立高峰,顶有巨石。
风门岭县西南七十里。岭路高峻,瀑布悬流,为诸黎出入咽喉之所。又三山神岭,在县东南十里。岭上有泉曰金牛井,四时不涸。○龙见石,在县西北十五里,状如龙首山脊,半里许皆黑石,がテ叠出,若龙鳞然,黎盆水绕其前。
○万泉河县西北二十五里。亦曰万泉江。源出五指山,入定安县界为思河水,又东南流至县西,分二支绕县治后,经雷朴山下而复合。中有印山屹立,若浮印然,周遭有沙护之,亦名应山,与雷朴山对峙,出博敖港入大海。《志》云:万泉河纳会同诸县众水之流,因名。又昔人尝饮马于此,亦名饮马河。
温泉河县南十里。《志》云:河自西黎山纵横峒发源,流经县西界,达县西南温汤铺,转流至东北博敖港入海。
○猪母营在县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又有沙牛坝营,防葵根、水口等村黎。皆拨民兵戍守。《志》云:县境村峒凡五十有三处。
儋州府西南三百七十里,东南傍海至崖州五百八十里,北至海岸五十里。
古百越地。汉置儋耳郡《茂陵书》:郡去长安七千三百三十五里,始元中省入珠崖郡。后汉属合浦郡《志》云:时为珠崖县地。晋、宋以后,皆为荒徼。萧梁置崖州及珠崖郡。隋初为崖州,大业初复为珠崖郡《隋志》州、郡皆治义伦县,即今州治也。《元和志》《旧唐书》皆云,隋置儋耳郡于此。盖萧铣时改置。唐武德五年,置儋州。天宝初,曰昌化郡。乾元初,复曰儋州。南汉因之。宋仍为儋州。熙宁六年,改曰昌化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四年,复置军,寻改曰南宁。元因之。明洪武初,复曰儋州。正统五年,以州治宜伦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外滨瀛海,内扼黎狸,翼带琼崖,互为唇齿。
○宜伦废县今州治。梁置义伦县,为珠崖郡治。隋因之。唐为儋州治。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伦,仍为州治。熙宁中为昌化军治,绍兴中又为南宁军治。元因之。明废。《城邑考》:旧州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地名南滩浦。相传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亦谓之儋耳城。梁置义伦县,亦治此。隋末迁于高坡,即今治也。洪武六年,始筑石城,缘城为濠,后常修治。有门四,城周二里有奇。
富罗废县在州西南。本汉儋耳县地。隋置毗善县,属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曰富罗县,属儋州。南汉废。○洛场废县,在州东南。《志》云:唐乾元中置在黎峒中,属儋州,后移置州城下。宋省入宜伦县。《志》云:州南有涔阳废县,唐天宝初置,寻废为涔阳镇。今考新、旧《唐书》,皆不载。
○松林山州北二十里。《隋志》谓之藤山,一名松林岭。圆顶下垂,中有石岩,县之主山也。又州东北六十里有辅龙山,俗名抱社岭。○黎毗山,在州西北四十里,近黎母山,俗呼为那细岭。又州西四十里有德义山,俗呼黎晓山,顶有巨石若岩。
马蝗山州东三十里。以形似名。俗传汉将曾屯兵于此,盖其地尝为战场也。○龙门岭,在州西北三十里。海岸夹起石峰,两趾奔海,其状若门,可以泊舟岭上。又有石穴,中虚通海,风出其中,名曰风门,内容数十人。
○海州西四十余里。一名琼海。中有狮子石,舟楫所经也。《志》云:石在海中,东去州五十里。
沦水州北一里。源出黎母山,流合群川,绕城北,西流十里为大江,至新英浦与新昌渡水合,会海潮成港,复南经羊浦入海。《志》云:沦水沿流有四名:一曰黎水,以出黎母山也;一曰昌江,以州旧为昌化军也;西近海滨曰新英浦;流至海口曰羊浦港。
白马井州西南三十里。相传唐咸通中,辛、傅、李、赵四将奉命灭黎兵,至此渴甚,有白马嘶鸣,以足跑沙,清泉涌出,因名。一名滔沿井。《郡国志》:井源与沦水通,有人以竹置井口,于沦水中得之。俚人呼竹为滔沿,故名。
○镇南镇州西南三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南八十里有安海巡司。○山口寨,在州境。成化五年,七方峒黎符那南叛,官军讨之,凭险阻不下,既而破其上下多邦山口寨,追擒之于落贺洲,并平其党姜花等峒。《志》云:州境村峒凡二百有九处。
归善驿州东四十里。又镇南巡司西有田头驿,安海巡司西有大村驿。《舆程记》:州城外有古儋驿,又由归善驿而东六十里为临高县之珠崖驿,大村驿而南三十里为天负驿,又四十里为昌化县之昌江驿,此州境达琼崖之道也。
昌化县州南二百九十里。南至崖州感恩县七十里。汉为至来县,属儋耳郡,后废。隋置昌化县,属崖州。唐属儋州。宋因之,熙宁六年省入宜伦县。元丰三年复置,属昌化军,寻属南宁军。明属儋州。县无城,编户九里。
○吉安废县在县北。隋置吉安县,属崖州。唐初废。贞观元年,析昌化县复置,属儋州。乾元后省。
○峻灵山县北十里。本名朝明山,一名神山岭。山有落膊冈,其旁石如冠帽,俚人呼为山膊。南汉封其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改封为峻灵王,山因以名。海航往来,恒泊舟汲泉于此。○九峰山,在县东百六十里。山有九峰,盘旋百余里。又马岭,在县南三十里,山势起伏至海滨,与城相对,耸起三峰,形若天马。
○昌江县南十里。源出五指山,西北流汇群川水,至县东南侯村,分南北二流:南江西流,经赤坎村而南出,会海潮成港,一名南崖江,又名三家港;北江北流绕县南,又西流至泥浦,与潮相会而成港,一名北港,并入于海。○峨娘溪,在县东,出九峰山下,西南流注于昌江。
○德霞寨在县东南。地势平衍,黎贼巢于此。嘉靖十九年,斥夺其地,拟建城邑,既而中止。二十八年,黎复叛,议者复请建城寨于此,据其膏腴,仍由德霞沿溪水以达县治。《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三处。○大南驿,《舆程记》云:在县南。自县之昌江驿,四十里而至大南驿,又七十里至感恩县之县门驿。
万州府东南四百七十里,西南至崖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海岸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