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7 页/共 479 页

英德县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广州府清远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惠州府长宁县百六十里。汉置浈阳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三年,改浈为贞。齐仍为浈阳县。梁、陈因之。隋平陈,县属广州,开皇十六年省入曲江县。唐武德五年,改置真阳县,属氵匡州。贞观初,州废,仍曰浈阳县,属广州。五代梁贞明中,南汉置英州治焉。宋因之。宣和二年曰贞阳郡,庆元初以宁宗潜邸,升为英德府。元至元十五年改为英德路,寻降为州。大德五年,复升为路。至大初,又降为州,以浈阳县省入。明初降州为县,又改今属。城周三里,编户九里。   ○浈阳废县即今县治。汉置,隋废,唐复置,元省。《城邑考》:古县城,在县北一里大庆山上。今城宋庆元中所筑,后毁。明天顺五年重修,七年复筑外城。成化三年,增修。正德初,内外二城门皆以石。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含氵匡废县县西七十五里。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始兴郡。晋、宋、齐因之。梁置衡州及阳山郡。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氵匡州。开皇二十年,州废,县属广州。唐武德四年,复置氵匡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广州。南汉因之。宋开宝四年,改隶连州,六年,隶英州,又改含氵匡曰含光县。元属英德州,寻省县入州。明初于故址置含光巡司。正德初,修筑故城,恃为保障。嘉靖以后,亦屡修复。   ○南山县南二里。以当县治之南而名。其阴为鸣弦峰,相传舜南巡时尝弹琴于此峰。下为涵晖谷,谷有阳岛、飞霞岭、凌烟嶂、梦弼岩及桃花、栖云、潜灵三洞。山之阳有莲花峰,攒簇高耸,如莲花然。○金紫山,在县北十里。石山耸拔,冈脉南出为县北一里之大庆山,俗名龙山。其右则绵亘数十峰,自西北徂于南山鸣弦峰,壁立江浒。   浈山县北四十里。县之主山也。相传尉陀筑万人城于此,今浈水经其南。又北二十里有龙头影山,山势雄峙,其下石壁玲珑,临清溪水,即浈水也。○英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以此名。   皋石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团山。在浈水西,崖壁千仞,猿猴莫上。又西南二十二里,曰太尉山,一名香炉峡。汉邓彪尝至岭南,召还为太尉,因名。《舆地志》:皋石、太尉二山之间,是为浈阳峡,两崖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崖相接,以拒徐道覆。由此南出至清远峡。宋嘉四年,转运使荣<黑>开峡至口,作栈道七十余间,以便行旅。其下矶石横截,水势湍急,名牯牛石,又名抄子滩。《一统志》:牯牛石,在县南十九里浈阳峡中,浈水为峡山所束,两石相抄,故名抄子滩。其下巨石横截,即牯牛石,为行舟之害。谚云:过得牯牛抄子滩,寄书归去报平安。言其险也。○尧山,在县西四十里,四面瀑布悬流,倾泻万丈。王韶之《始兴记》:尧山下有平陵,陵上有古大堂基十余处,谓曰尧故亭,父老相传尧南巡时登此。   观州岭县东北五里。盘礴蜿蜒,登之可望一境。又有浈石,在县东北二十八里,一名赌妇石,东枕浈水。又弹子矶,在县北六十里,一名轮石山,高数十丈,壁立江浒,崖半有窝,高广数尺。   麻寨冈县西十三里。唐末黄巢犯境,有虞夫人者,率兄弟及乡人拒巢于此,贼为之却。又蛾眉冈,在县西南五十里。《志》云:在旧含氵匡县南,高三百余丈,东西望如蛾眉。其西十五里有石莲冈,以形似名。又碧落洞,在县南十七里,石室深邃,旁有小洞,号云华洞。南汉主晟尝假宿于此。《志》云:洞南二里又有通天岩,横冈峻岭,奇胜万端。   ○浈水县西十五里。自曲江县南流经县北浈山下,西南流出浈阳峡,又西南入广州府清远县界。县境群川皆流会焉。○氵匡水,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湟水。自广州府连州境东南流入县界,经废含氵匡县,又南流入广州府清远县界,而会于浈水。   泷头水县南十里。源出翁源县翁山,经象冈流至此,亦谓之翁源水,与泷水合。泷水,即武水之别名,浈水合于武水,故兼有泷水之称。其地险隘。宋潘美伐南汉,由韶州进克英、雄二州,次泷头,刘遣使请和,美疑有伏兵,乃挟使,速渡诸险,是也。○隆水,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县东百四十里之羊岭,东南入翁源水。又沱水,出县东南九十七里茗茶山,北流合翁源水。又县有风水,出县北二百里重岭下,南流入于浈水。   清溪县北六十里。岑水自翁源县流入界,经龙头影山与曲江水合,γ流三湾,环山而潴,澄澈可鉴,故曰清溪。清溪驿以此名。○滑溪,在县西一里,源出县西旗山,南流合浈水。又桃溪,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崇山。溪上多桃,因名。又西有桂溪,源出旧含氵匡县之五山,旁多桂树,因名。又有凤溪流合焉。俱注于罗溪。罗溪,即氵匡水之别名也。   ○氵匡浦关在县西南。《唐志》:浈阳县有氵匡浦故关。又清溪镇,在县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有将军寨、箭筒径等处,防三板滩诸贼巢,清溪驿亦置于此。又象冈巡司,在县东百里。氵匡口巡司,在县西南五十里,扼大小罗山、陈、黎二峒之吭。又县西有氵含巡司,即旧含光县也,扼五山径、大小枫林之冲。皆为要害。○浈阳驿,在县西南四十里。《舆程记》:自清溪驿南行百里,至浈阳驿,又一百二十里而至广州清远县之横石驿。   跌牛石营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境旧有金皂口、虎尾径、鱼梁埠、燕石、麻埠、丹竹径六处戍兵。嘉靖三十四年,议以跌牛石为适中地,因置营于此,增设官兵,倚为重地。○虎尾径营,在县北五十里,清远西山犭寇出没,道每经此,旧有戍兵,后并于跌牛石营,仍调兵驻守。又县境有大庙、黎峒、杀鸡坑、流寨、鹿子矶、波罗坑,及黄寨、大塘、沙口埠、三板滩、望夫岗、石尾、大平等十余营,又有榄坑隘,俱拨兵戍守。《志》云:县境江道,上达韶阳,则有高桥、观音坑诸营,弹压上游;下通广海,则有口、大小樟、杀鸡、蚊虫诸营,控制浈峡。其犭山则有杉木角、黄茶山。   乐昌县府西北八十里。西至连州阳山县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广宜章县界百五十里。汉曲江县地。梁置梁化县,属始兴郡。隋平陈,县属广州。开皇十八年,改曰乐昌县。唐武德四年,县属番州,寻属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乐昌废城县西南二里。《志》云:秦时任嚣所筑,置戍兵于此,后废。隋为乐昌县治,后又移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洪武二年筑。成化三年,复修城浚濠。弘治九年,因旧城增拓,并以砖石。嘉靖二年以后,屡经修治。   平石废县在县南。梁置平石县,属始兴郡。隋开皇十二年,省入梁化县。《志》云:县南五里有任嚣城,昔秦楚之际,南海都尉任嚣因中国鼎沸,筑此城以图进取云。   ○昌山县东三里。有二石山相连,上小下大,如昌字,旧产磬石及紫竹,可为乐器,县以此山名。又桂堂山,在县北三里,宋元兵乱,民倚为险,亦名寨山。北崖有谷,产菌、桂。《邑志》:县东十里有五将军山,五峰竦立,如甲胄之士。○周山,在县北十五里,一名白石岭,亦曰宝山,为北达郴州之道。又北五十里曰九峰山,下有巡司。   泠君山县东北三十五里。泠,亦作灵。高数十仞,周回数百里,山巅有池,广十里,深五尺。其西有龙山,亦幽胜。○监豪山,在县西六十里。旧《志》:山广圆五百里,接曲江县界,崖岭峻阻,其上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以泷水所经也。泷水悬湍回注,崩浪震山,有新泷、腰泷、垂泷之名,曰三泷水,皆周府君昕所凿,甚险峻。亦名韩泷,以唐韩愈尝过此也。元邑人张思智任本县尹,始凿新泷东西路。嘉靖二十年,署邑推官郑文锡复凿之。今为坦道。《图经》云:县西北九十里又有蔚岭,联络三泷,高入云汉,有径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   泐溪岩县西北三里。岩有石室,深三丈,广五丈余。《道书》以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北五里泐溪水出焉,南流入武水。   ○武水在县西。自湖广宜章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监豪山中,谓之三泷水,亦曰新泷。《图说》:武水环绕县西,飞湍急,有星泷、垂泷、崩泷、腰泷、金泷、白茫泷,谓之六泷,又东南下祁门滩,峻急如瞿塘,经县南入曲江县界。《志》云:县西百四十里有白石溪水,源出西北衡口岭,东南流二百里入武水。   泠溪水县东北三十里。《水经注》: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千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今泠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是也。○萦溪水,在县南三十里,源出乳源县北境,东流四十里入于武水。又沧湖,在县东南七里,周围三十五里,东通泷水。   ○高胜镇县东三十里。有巡司,今废。又县北六十里有九峰巡司,其地四山壁立,称为险隘。县西北百二十里有罗家渡巡司,在长涟山峡中,有塘口、杨毡二隘,称天险,惟临封梅花峒犭宜防。县西北百六十里又有黄圃巡司,在山谷间,接近楚省,有白石隘、担盐凹隘及更鼓坪隘为防守处。俱洪武中置。   黄土岭隘在县东三十里,路通仁化县。又县东北三十里有龙山口隘,北三十里有铜锣坪隘,西北百里有象牙山隘,百五十里有塘口隘,路出宜章县界。县南五十里又有九牛岭隘,又县东南五十里有企冈岭隘,俱通乳源县。向皆设兵戍守。《志》云:县境象牙山、老虎洞等处,旧为贼巢,正德中讨平之。又县东南有梳妆台,接曲江县界。又有狮子寨,防九阳犭童寇。皆县之巨防也。   仁化县府东北八十里,东北至江西南安府二百四十里,东至南雄府百八十里,北至湖广桂阳县界百五十里。本曲江县地。唐垂拱四年,析置仁化县,属广州。天宝中,改属始兴郡。南汉仍属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五里。   ○仁化旧城县北百三十里。《志》云:尉陀自王南越,筑城于此。唐垂拱中,置县于仁化乡之走马坪,在古城南二十里。宋咸平中,改置县于光泽乡,即今治也。成化四年,始筑土城,寻复增修,以砖石。   ○廉石山县北二十里。县之主山也。相传黄巢过此,投枪竿于石罅中,至今不朽。又骆驼山,在县东一里,下临深潭,环绕县治。○凉伞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形圆耸。《志》云:县南十里有书堂岩,壁立千仞,岩窦隐见,无路可攀。又南五里即凉伞山也。山南七里曰锦石岩,石壁斑斓,望之如锦,分上、中、下三岩,宛若堂殿。其径湾环,直上千余级,夹道杉松,高凌霄汉,幽胜并于武夷。岩前有锦江,分流为锦石溪。   青云峰县北五十里。高耸凌云,一水萦回,四山环拱。又北十里曰康溪岭,康溪水出焉,西流五十里合于滇水。○吴竹岭,在县西北三十里,吴溪水出焉,下流亦入滇水。又七里径,在县西七十里,径长七里,通乐昌县。   ○会浈水在县治南。源出廉石山,流经锦石岩,为锦江水,又西南流会于浈水。○扶溪水,在县东北百里。《志》云:源出南安珠子山,经左泷岭,东南流百八十里,合浈水。今县东北五十里有紫岭,扶溪经其下。一云县东三十里有潼阳溪,即扶溪下流也。经县南六十里有潼夹石,二石并峙,潼水经其中,又西南合于浈水。   恩溪县北百里。《志》云:源出湖广郴州界,入县境,注于浈水。又有合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康溪东平岭,北流与浈水合。   ○扶溪镇在县东北五十里紫岭下。有巡司,接江西南安府界,洪武七年设。又恩村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地名城口,接湖广郴州界。○高冈堡,在县东北十里。又平安营,在县东北五十里。盘石营,在县东五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厚塘营,县北七十里又有水西营。《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繁华堡。   风门凹隘在县东北。又赤石径隘在县西四十里,七里径隘在县西六十里,长江隘在县北七十里,城口隘在县北百三十里。《志》云:县境又有界牌、洞口、百步、水头等营,皆有官兵戍守。   乳源县府西百里。东南至英德县百五十里,西北至连州阳山县二百里。本曲江、乐昌二县地。宋乾道二年,析置今县。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四里。   ○乳源故城县东十里,地名虞塘。宋乾道二年,以韶州诸县水道不通,因置县于依化乡花村头津口。明年,筑土城,其后屡为贼毁。明洪武初,迁于洲头津,修筑土城,即今治也。天顺六年,改以石,浚濠环之。成化十七年以后,屡经修筑。   ○双峰山县西二里。有两峰对峙。又县治北一里有钟乳岭,一名丰冈岭,形如卧象,县之主山也。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充贡。成化初,督臣韩雍奏革。○文秀山,在县南五里,有三峰尖耸。   云门山县东北十里。盘礴高峻,常兴云雾。又风门山,在县西十五里,两山夹立,中通一路,风从中出。又县西百三十里有石城山,高三十余丈,峙立如城,盘回如龙,一名石龙山。   腊岭县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脉接风门山。郴州骑田岭,为五岭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腊月,因名。一名支岭。○关春岭,在县西二百二十里,路通宜章,即古入京之道。   ○洲头水在县城南。源出双峰山,东北流入曲江县境,注于浈水。又小溪水,在县西,源出腊岭,南流经文秀山,复北流至县前,入洲头水。又紫泷水,出县东三十里三峰石,亦流合洲头水。   ○武阳镇县西二百七十里。有巡司,司前有武阳渡。○风门关,在县西风门山下。又有小梅关,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百八十里有白花营,东十五里有天德寨。   分水凹隘县南百二十里。又高车岭隘,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旧《志》:县北有平头隘,又有黄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县。《图说》:县境有高车、坪址、青石、深庄等十四隘。中间若黄公岭、沿沙隘,与跳石、高车俱犭民错杂。其西山、牛婆洞,与湖广宜章及阳山县接壤,旧皆贼巢也。   翁源县府东南九十里。东南至惠州府河源县二百五十里,东北至江西龙南县三百里,北至南雄府始兴县百三十里。汉桂阳郡浈阳县地。梁置翁源县,寻又置清远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武德五年,置氵匡州治此。贞观初,州废,县属韶州。宋因之。元大德五年,改属英德州。明初仍属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翁源故城《志》云:县治至明初凡六徙。一在今县东北六十里安阳里之罗江,一在今县北五十里之下窖,一在曲江县南百里之巡司,一在今县西北四十里岑水之东,一在今县东南四十里之细草冈。洪武初,建县于长安乡,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末尝筑土城。天顺六年,改筑砖城。成化三年以后,屡经修缮。   建福废县县东五十里。宋宣和三年,析曲江、翁源二县地,置建福县,属韶州。建炎初省。   ○宝山县北二十五里。山产铜矾,高千仞,周百余里,巅有巨石,下有池环绕,左右东岩出泉,深不可测,岑水盖源于此。又北三十里为九曲岭,盘旋凡九,旁有耽石泉,高山绝顶,巨石倚空,飞泉泻落,为绝胜处。唐时有僧耽玩不舍,泉因以名。   灵池山县东百二十里。亦曰翁山。壁立千仞,巅有石池,池中有泉八,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乳泉、玉泉,乃翁溪之源,所云八泉汇而为池者也。相传有老人隐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又东十里曰利山,一名甲子山。又东五十里曰铁山,山出铁,接惠州府河源县界。《志》云:县东南八十里又有纸山,产竹可造纸。   狗耳岭县西北九十里。两峰并立,状若狗耳,曹溪水出焉,即南华山之支岭也,与曲江县接界。又梅岩,在县西十三里,深邃纡曲,容数百人。《志》云:宋天圣间,邑人梅鼎臣者读书于此,因名。○白石岩,在县东南七十里,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穷入,深逾数里,有泉下滴,味极香冽。   羊径县北七十五里。两崖对峙,岑水中流,石径二十余里,险峭曲折,不亚羊肠。旧《志》:岭南每深山穷谷,中通一路,即谓之径。县境万山环合,两壁屹峙,以径名者甚众,羊径其最著者。县东三十里又有猿腾径,亦深险。又东十里曰书堂石,在罗江泷水中,高九十丈,周围五里。唐邑人邵谒读书于此,因名。罗江泷水,即翁溪水也。岭南水石相激处,多谓之泷。   ○翁溪在县东。源出灵池山,西南流二百四十里至英德县,合于浈水,所谓泷头水也。○岑水,在县北。源出羊径,一名铜水,可浸铁为铜。水极腥恶,两旁石色皆赭,不生鱼鳖禾稼之属,与曲江县胆矾水同源而异流,入英德县界,会于清溪水。   ○桂丫山镇县东百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设。又县东百四十里有黄峒巡司,旧为贼巢,弘治十四年设,后改入兴宁县,万历中革。○三华镇,在县北三十里三华山下。有城,嘉靖中筑,控制诸隘,为保障。又有大功桥,路通曲江。又麻砂寨,在县东南五十里。又东南有李坑、黄茅二隘,通惠州府河源、和平二县界。   南北岭隘县东百八十里。又县东百二十里有冬桃岭隘,百五十里有银场径隘。又有桂丫山、冬瓜岭、佛子凹等隘,皆在县东百二十里。相近又有甲子、道姑岩等隘,俱与惠州府河源县、南雄府始兴县、江西龙南县接界。○梅花隘,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亦接河源县境。又县东北百九十里有画眉隘,亦接龙南县境。又九曲隘,在县北三十里,路出曲江及英德县。《志》云:县东李村有人头径、花瓶径,路通惠州府长宁县。又县北九十里有开场里铁场,其地有天子岭,亦险峻。   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