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9 页/共 479 页

○驯雉镇在府东北。有巡司,后改属永安县。又内外管巡司,在府东南百三十里,地名饭罗冈。皆洪武初置。又碧甲巡司,在府东南百八十里海滨,正统八年置。   蚬壳营在府西北,与博罗县接界。有官军戍守。又马公寨,在府东北。《志》云:岭东贼巢曰洋乌潭、马公等寨,皆丛山深箐,延袤八百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过。贼首伍端、黄世乔等啸聚其中,吞食东路者数十年。万历初,督臣殷正茂剿平之。○怀安戍,在府南怀安山下,唐置戍于此。开元十四年,贬刘宗器为循州安怀戍主,即此。   欣乐驿府北一里。又水东驿,在府东九十里。苦竹派驿,在府东百六十里。平山驿,在府东南八十里。平政驿,在府东南百五十里。《舆程记》:自欣乐驿西四十里至博罗县之苏州驿,为入广州之道。自平政驿东八十里至海丰县之平安驿,东达潮州府之道也。   博罗县府西北三十里。西南至广州府东莞县百七十里。秦置县,属南海郡。汉以后因之。隋属循州。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五里。   ○罗阳废县在县西。萧齐时析博罗县置,属南海郡,隋废。唐初复置,属循州,贞元初省入博罗县。《城邑考》:博罗县旧无城,惟环以土墙。成化二十三年,创筑。弘治九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连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今详见名山罗浮。   象山县北二十里。山高大,形如象,俗呼象头山。其右群峰骈列,惟黄甲峰最为耸峙。又白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白水岩,北连象山。苏轼曰:白水山,即罗浮东麓也。有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至五六丈。旁有佛疏岩,岩西有泉二:东曰汤泉,西曰雪如泉,二泉相去仅步武,而凉燠迥别云。○旗山,在县西十里,山高百余丈。《志》云:县北三里有石鼓岭,岭有巨石,击之有声,一名神钲。又县治东有浮碇冈,俗传罗浮山以此冈为碇。又有龙冈,在县西三十里,顶有龙潭,深不可测。   ○东江在县城南。自归善县流入境,大小群川多汇于此,又西流入东莞、增城二县界。   罗阳溪县西六十里。源出罗浮山西双髻峰下,亦曰罗水。罗浮诸峰之水皆会于此,东南流入于龙川江。又有榕溪,在县城东,源出象山,西南流至县治,西折而东流,至东门浮碇冈下入于龙川江。○云母溪,在县西北百里,亦出罗浮山,流入增城县境,入于增江。旁产云母石,因名。   ○石湾镇县西七十里。有巡司。又县东有善政里巡司。俱洪武四年置。○橘子铺营,在县西北,又有南坑营、桥子头营,俱接广州府龙门县界。   苏州驿在县城西。又县东有莫村驿。《志》云:县西南七十里有沙河驿,亦曰铁冈驿,与东莞县接界。又西八十里达黄家山水驿,广州往来通道也。○泊头墟,距罗浮山十五里,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路而至入罗浮山者,皆毕集于此。   长宁县府西北四百里。东北至韶州府翁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英德县百六十里。本归善县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二县地,在万山中,为盗薮。隆庆三年,督臣吴桂芳奏置今县,治鸿雁洲。有城,编户六里。   ○君子山县北一里。冈峦耸列,形势端正,因名。又象首山,在县东三里,下有樟树镇、三星潭、游鱼洲。○岳城山,在县东北十里,峭壁四周若城垣然。   雪峒山县北六十里。中有大雪、小雪二峰,其南又有雪山,俱以冬春积雪而名。岭南地暖,独此三峰有雪,故为奇也。○横石岭,在县东南八十里,岭半清泉一线,从石罅中出,千人汲之不竭。又县西二里有云髻岭,中有石洞。   ○玳瑁水在县东。县境又有公庄水。皆东南流入归善县界,注于东江。   ○皮村隘在县西北。又有腊溪等隘。皆接英德县界,旧为盗薮,设兵戍守。○牛神径,在县东,接和平县界,亦戍守处。   永安县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本归善、长乐二县地,在万山中,为盗薮。隆庆三年,督臣吴桂芳奏置今县。有城,编户七里。   ○紫金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又三殿山,在县东二十三里,五峰插天,状如宫殿者三。又丫髻山,在县东三十里,形如蝶翅,又若双鬟,因名。○闻嶂,在县东五十里,本名帘紫嶂。宋末帝航海,丞相文天祥收败率屯此,夜闻黄鸣,遂徙南岭,其寨址阶石尚存。相连者曰山谷嶂。又乌禽嶂在县南百里,高峻盘{山弗},周百余里。西为犁壁山,折而北为南山,与南雄府接界。   南岭县东南八十里。广百余里,四高中衍,惟一路可通。宋景炎二年,文天祥为蒙古将李恒所追,奔循州,收散卒屯此。后人呼为忠臣岭。其下为高洋坑水,一名毒水,饮者多死。今泉气如呼吸,随出随没,而水不流。○梅花岭,在县西百里。五岭攒聚,状如梅花,故名。有岩高十寻,路甚狭隘,累足而入,弘邃高旷,远望无际。   ○琴江在县东。有二源,皆出县东九十里之琴岭,分为南北,合而为神江,亦曰神冈水。又有义容水、秋乡水及上下岚水、横沥水、古仙水,皆自县境西南流入归善县界,注于东江。   ○宽仁镇在县东,地名桃子园。《志》云:宽仁里巡司,旧置于府东古竹派驿侧,后迁于今所,距府城四百余里。   海丰县府东三百里。东至潮州府惠来县二百七十八里。汉南海郡博罗县地。晋末置海丰县,属东官郡。宋、齐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宋属惠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里。   ○陆安废县在县西北。萧齐置县,属东官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循州。贞观初,省入海丰县。《城邑考》:海丰旧有土城,在今城东一里,元末废。洪武二十七年,始筑今城。   ○龙山县东二里。山势蜿蜒,盘踞龙津水口。《隋志》县有黑龙山,即此。又县东二十里有东保障山,西十里有西保障山,皆绵延峭拔,互拱县治。○银瓶山,在县北三十里,山高而锐,瀑布悬流,县之镇山也。其南十里曰莲花峰,峰峦攒簇如莲花。又南十八里曰五坡岭,南去县城仅二里,皆冈脉相接。宋祥兴初,文天祥屯潮阳,蒙古将张弘范以舟师济潮阳。天祥走海丰,蒙古别将张弘正追之。天祥方饭五坡岭,被执,即此。   金笼山县东南十里。山腰有泉甘洁,土人呼为圣泉。《志》云此为小金笼山。又有大金笼山,在县西南八十里,蜿蜒高广,镇长沙海口。笼,本作龙。宋端宗易今名。又法留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岩如屋。○宋师岭,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新水,旧时沃野弥望,水道不通,{疋旦}民分东西两溪。宋师至,舟不得渡,遂凿而通之。其上流五里名宋师岭,时伐土为阶级,故迹尚存。今闽、广商船,多聚于新水口。   大蹊岭县西六十里。景泰以前,驿路经此,石为道,盗贼阻塞,行人从间道由新岭、鹿坑、南山绝江而西,日暮苦无舟楫。又西北五里为杨桃岭,正德中凿石通衢于此,径路便易,今为往来通道。又五里沙,在县西南九十里大海滨,亦达府之路也。○旗峰,在县东百九十里,山状如旗,半枕海上,东南夷入贡,望此为表识。   ○海县南百里。旧《志》谓之涨海,即南海也,亦曰长沙海口。《图经》县南百里有丽江,合龙津、蛟溪诸水,东流入海,名丽江浦,即长沙海口矣。宋景炎三年,文天祥败于空坑,走循州,又走惠州行,收兵出海丰,次于丽江浦,是也。空坑,见江西兴国县。   龙津水县东七里。源出银瓶山,南流至小金笼山下,与赤岸、大小液诸水合,名三江口。《志》云:赤岸水,在县东北,有二源:一出激石溪,一出掘龙径,流至清湖而合,又南至小金笼山下,会龙津水。又大液水,在县西七十里,源出小溪山。小液水,在县西六十里,源出马鞍山,东南流数里,汇为田心溪,又东合于龙津水,所谓三江口也。南出长沙海口,而达于海。○冲口水,在县东北九十里,源出黄泥坑,东合蛟溪诸水,至南沙渡入于海。又东海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源出吉康罗溪,南流百里,分为二派:东流出县东南迎仙桥,西流至沙塘渡与众水合,入于海。   甲子门水县东二百十里。《志》云县有大陂、龙溪诸水,俱由此入海。海口有大石壁立,上下各有六十甲子字,故名。宋景炎元年,帝自闽航海驻于此,遣使降元。又祥兴二年,蒙古张弘范由潮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知帝所在,遂趣山。明嘉靖中,倭寇广州,败还甲子门,为暴风所覆溺,其得脱者,帅臣俞大猷尽歼之。今有千户所戍守。○凤湖,在县西百里。《志》云:湖受鹅哺岭、赤口港诸水,西流入海。   ○甲子关在县东甲子门水口,为滨海噤要。石门深广各二十丈,有巡司,洪武五年设。又长沙港巡司,在县南长沙海口。港口深广各三十丈,洪武十三年置巡司。   油坑营在县西,近归善县界。又赤冈营,在县东,近惠来县界。《志》云:营南距海二十里,北接深山,多盗贼。○谢道山营,在县南二十里。又县东南有湖东澳、鱼尾澳二军营,皆近碣石卫。   南沙军营在县南。相近有大德港,海寇出没处也,有大德军营。又南灶军营,在县南五十里;长沙军营,在县南八十里,近丽江浦。相近又有石山营、大磨军营,向俱设官兵戍守。○南丰驿,在县治西。又西七十里有平安驿。县东八十里又有东海驿,又东七十里曰大陂驿,东入潮州之道也   龙川县府东北四百里。东北至江西安远县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三百二十里,东至兴宁县百五十里。秦县,尉陀为龙川令是也。汉属南海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唐初复置,贞观初又废。天授初,改置雷乡县于此,属循州。南汉改雷乡曰龙川县,徙循州治此。宋因之,亦曰海丰郡。宣和二年,改县曰雷江,绍兴初复曰龙川县。元亦为循州治。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废循州今县治。州本治归善县,南汉徙治于此。宋因之。元初为循州路,寻降为州。明初省州入县。《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一年创筑。天顺六年,于城南浚隍。弘治初复修筑。正德三年以后,相继增修。隆庆末,又筑新城于北面。   ○龙穴山在县城北。《郡国志》:山有穴潜通海,县以此名,即东江之源也。又东山,在县东一里,隔江环绕县城,民居参错。城南二里又有海珠山,圆平如几案,山下大溪中有独石,高圆如珠,一名案山。又有湖山,在县西五里,以近{敖山}湖而名,一名白鹇山。   {敖山}山县北三十里。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峻耸秀丽,如围屏列戟,高五百余丈,周百余里。其上瀑布悬流,分为三派,注为三龙潭,下流入于{敖山}湖。又霍山,在县北百里,高七百余丈,周三百里,有峰三百六十,其可居者七十二,峰之秀者曰大佛迹,曰志公楼,曰先殿前,曰白牛塔,曰大独石,又有石楼、石瓮、仙乐、仙游等峰。其石岩曰望月,在山之巅;东向曰太乙,在群峰中,石窦穹敞,临瞰风雨。岩后有醴泉,曰石瓮泉。又有清凉堂,在岩窦间。外有石如门,谓之天门,往来者经此。相传秦时邑人霍龙者隐此山,因名,盖郡境之名山也。嘉靖中,贼黎一统据太乙仙岩为乱,官军讨平之。   龙台岩县东北二十里。有巨石如台,台下为岩,岩前有池。又县北十里有白云岩,近{敖山}山南麓。县东七十里有青龙岩,上有悬泉千尺,相传龙蛰其中。○铜鼓嶂,在县北。又有葫芦峒诸险,皆贼出没处。嘉靖四十五年,抚臣吴百朋遣将破贼赖清规于此。   ○龙江在县城南。自江西安远县西南流经县城东,又西南流经蓝口巡司,入河源县界。《郡志》云:东江源出龙穴山,东北流三百里,会安远县黄埠水及和平县氵利江水,并流而西南出,环绕县前云。   {敖山}湖县西北二里。周数里,{敖山}峰之水注焉。中有水心寺,东有苏堤。《志》云:宋端平初,循守宋诩筑堤壅水,循隍窦以疏涨,且溉堤下之田千余亩。元季堤溃湖湮。嘉靖二年,邑令韦邦宪复修筑。   ○通衢镇县北百里。有巡司,洪武九年设,防陆路过山之险。又十一都巡司,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洪武二年设,为县境水陆之冲,防守最切。○老龙埠头,在县南二十里。其地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于此,一邑要区也。万历中,建城戍守。   猴岭隘在县西北。山深地险,与和平、河源县接界。隆庆末,贼鲍时秀据此作乱。万历中,官军讨平之。又铙钹山隘,在县北,亦险峻。万历初,贼宋福达据此作乱,寻就抚。○铁龙隘,在县东北,接江西安远县界。或以为铁炉隘。万历初,贼叶楷据此作乱,寻讨平之。今隘废。   塔下堡在县西北。水道出江西定安、安远二县界。又有浊溪、高涧诸处,旧皆为哨守处。○雷乡驿,在县南二里,马驿也。又通衢巡司,东有通衢驿。《舆程记》:自雷乡驿过岭,六十里至通衢马驿,又六十里至兴宁县。   长乐县府东北四百八十里。东北至兴宁县七十里。本兴宁县地。宋初为长乐镇。熙宁五年,改为县,并割龙川地益之,属循州。明初改今属。《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十一年筑,嘉靖初增拓,寻复修筑,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紫金山在县治东北。下有鹿坑水。又东山,环县城东,与民居接。又东南二里有塔冈。《志》云:县北有迎龙山,峰峦突起,称为秀丽,一名五华山。稍北又有仙掌山,上有仙掌石。○贵人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井,常盈不竭。   嵩螺山县南九十里。峰峦连属,起归善、海丰,终于潮州,为一方巨镇。山出石可煮铁。○金鱼岭,在县西九十里,每霖雨,水溢其旁,冈阜皆没,独此岭形如双鱼,鬣悉具,若腾跃于巨浸中。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天云岭,枕江跨谷,常有云烟出没其上。相近者曰排岭,层峦叠嶂,环列如堵,其中沃野弥望。又漆木嶂,在县西百里,重峰耸列,上多漆树。又西五十里有石马嶂,峰峦峻巨,绝顶草木繁茂。   ○清溪河县西三十里。一源发于龙川,一源出县西广信都,有竹溪、黄浦、董源诸水,皆流合焉,东流经兴宁县界合通海河,又东南入程乡县境,下流入海。○黄浦溪,在县南三里,有二源:一出漆木嶂,一出县西南百洋潭,合流而东,又东北入于清溪河。   ○清溪镇县西三十里。有巡司。又县南百里黄牛渡有十二都巡司。俱洪武五年建。《志》云:县境有隘十一:曰银坑,曰古楼坪,曰榕树,曰平塘,曰解纱径,曰芙蓉径,曰象鼻径,曰董源车塘,曰平塘,曰大,曰秋溪火载径。   兴宁驿县城南一里。县东南六十里又有七都驿。《舆程记》:自兴宁水马驿下水,七十里至七都驿,又八十里而达潮州府程乡县。   兴宁县府东北五百五十里,东南至潮州府程乡县百三十里。本汉龙川县地。晋咸和六年,置兴宁县,属东官郡。宋、齐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南汉乾亨初,升为齐昌府。宋复为兴宁县,仍属循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齐昌废县在县北。萧齐置,属东官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循州。贞观元年,并入兴宁县。《志》云:南汉置齐昌府,使其子守之,在今县北五里洪塘坪。宋开宝四年,为县如故。《城邑考》:兴宁县旧无城。成化三年,始筑砖城。嘉靖三十九年增修,崇祯八年复营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