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4 页/共 479 页

古百越地。秦属象郡。汉初属南越,元鼎以后置合浦郡治徐闻县。后汉因之徙治合浦县。晋亦属合浦郡。宋、齐仍旧齐还治徐闻。梁大通中置合州,大同末改为南合州以别于合肥之合州也。隋平陈,复改为合州治海康县。大业中,州废,仍属合浦郡。唐武德五年,复置南合州。贞观元年改东合州,八年改为雷州。天宝初曰海康郡,乾元初复曰雷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为雷州亦曰海康郡。元曰雷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府,领县三。今因之。   府三面距海,北负高凉,有平田沃壤之利。且风帆顺易,南出琼崖,东通闽浙,亦折冲之所也。   海康县附郭。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隋析置海康县,为合州治。唐为雷州治。今编户百五十里。   ○雷川废县在府西。梁置。又有摸落、罗阿二县,隋大业初俱并入海康县。《城邑考》:雷州城,五代梁贞明中南汉所筑,后圮。宋至道二年,始筑子城,周一里。绍兴十五年,复筑外城,二十五年城始就。嘉定五年、淳十年,皆尝修筑。元至顺、元统间,亦复营治。明洪武七年重修,弘治十七年增修,正德十二年复用砖石治。嘉靖以后,屡经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擎雷山府南八里。府治之案山也,擎雷水出焉。又府北五里有英灵冈,府治主山也,状如屏几,一名乌卵山。相传陈大建间雷出于此,因更今名。又府西南八里有英榜山,上有雷师庙。○吉斗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山尖盘回三十里,形如盘斗,因名。又西北五里曰雷公山,山势稍平,林木深郁,高仅八丈,盘旋五十里。相近者又有讨泗山,多竹木之利。   虎头山府东七十里。山枕海中。府东北八十里又有麻囊山,亦枕海滨。又有时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五十丈,山岭有泉,遇旱,居民祷雨于此。○博袍山,在府西八十里,高五十丈,岩穴甚胜。又有英高山,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两峰高峭,上有石穴,涌泉不竭。又徒会山,在府南百三十里,枕西海中,高三十余丈,周三十余里,岩穴崎岖,泉流清泠。   ○海府东十里。亦曰东洋海。极目无际,南通琼崖,西通对落、杨梅二珠池,东北通闽广,中有思灵岛,产米豆。又有漉洲,在府东南百八十里,崛起海中,周五十余里,上有田颇腴沃。又府西南境之海亦曰西洋,海中有卵洲,地常暖,鸟多伏卵于其上。又有邵洲,在府西南百十里海中,周围六十里,居民皆煮盐为生。其地本荒弃,有邵姓者辟而居之,因名。   擎雷水在府南擎雷山下。一名南渡水。《志》云:水源有三:一出海康县北铜鼓村,一出县西鹧鸪坡,一出徐闻县界,三水合流,环绕郡治,南流七十里,东入于海。○罗湖水,在府城西,一名西湖,下流入擎雷水。又潭望水,在府西南六里,源出遂溪县界,流入境。又平望水,在府西北十五里。俱合擎雷水入海。又博袍水,出府西博袍山之阳,西流入海。   ○清道镇府西南百二十里,地名乌石港。有巡司。又有黑石巡司,在府东九十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志》云:府南二里有水军寨,宋置,屯兵以备海道。又府城北有澄海、牢城二营,俱宋置。○清道隘,《志》云:在府西百八十里滨海。又府西南有黑石隘。皆戍守要地也。   雷阳驿在府城北。《舆程记》:自驿而南,六十里为将军驿,又南七十里为徐闻县之英利驿,又百里为{水口}磊驿,渡海广六十里至白沙驿,繇白沙驿十里而至琼州府城。   遂溪县府北百八十里。北至化州石城县七十里。汉徐闻县地。梁为椹县地,属合浦郡。隋开皇十年,析置铁杷县,属合州。唐初因之。天宝初改置遂溪县,属雷州。宋开宝五年,废入海康县。绍兴十九年,复置,仍属雷州。元因之。《城邑考》:县城,洪武七年始筑土垣,正统间以石,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铁杷废县县东南七十五里。梁椹县地,隋析置铁杷县,唐又改置遂溪县。又椹川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梁置椹县,属合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椹川县,仍属合州,大业初并入扇沙县。唐复置,天宝初并入遂溪县。今椹川巡司置于此。○扇沙废县,在县东。梁置扇沙县,属合浦郡。隋属合州。唐初废。   ○乌蛇山县东北三十里。山弯长而黑色,产乌药。又县东南百里有覆盂山,以形似名也。《志》云:县东北百五十里有调楼山,高十余丈,上常有五色光见,若楼台然,因名。○螺冈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高二十仞,盘曲如螺。又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有涠洲山,中有三池,旧产珠。《志》云:山团围皆海,周七十余里,内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采海为生,一名大蓬莱。旧为防海要隘,万历十七年,以珠贼为患,增兵戍守。山之阳有蛇洋洲,亦名小蓬莱,特起海中,如蛇形,周四十里,与涠洲山相对。   斜离岭县南五十里。高十仞,周二十里,突起二峰,势皆斜列。一名雷公岩。又七星岭,在县南七十五里,岭上有七小峰,形如北斗。○湖光岩,在县东南七十里。本名净湖岩。湖畔峰岭壁立,瞰湖为岩。其在湖西绝壁中者曰白云岩,宛若城门,其前湖水澄澈,人迹罕至。宋建炎中,丞相李纲过此,改今名。   ○海在县东南百余里。《志》云:海中有调鸡门,周百有五里,隔吴川县洲仅一港地,势奔趋如鸡转翅,故名。县西南亦滨海,海中有涠洲山也。   三鸦水县东南八十里。源出县东之大陂,流经此,旁有三石如鸦,因名。《志》云:县治东有东溪,流经县治,南一里合于傍塘溪,又西南流,合东流水折而东,会三鸦水,又东入于海。○铁杷溪,在县东南湖光岩之阳。岩下有湖,俗传为陷湖,溪承其下流,中有石,形似铁杷,隋铁杷县置于溪之东岸,又东入于海。又武乐水,在县西南螺冈山下,南流数十里,折而东入海。相传汉元鼎中,路博德讨南越,尝驻师于溪北岸。恐误。   ○椹川镇在县东南。有巡司。《志》云:元至元二十一年置于椹川村,明洪武二十三年迁于旧县治。又涠洲巡司,在海中涠洲山上,洪武三年置。○横山堡,在县西北六十里,向设官军戍守。   桐油驿在县城内。又县有城月驿。   徐闻县府南一百五里。南渡海至琼州府百九十里。汉置县,为合浦郡治。后汉属合浦郡。三国吴为珠崖郡治。晋仍属合浦郡。宋因之。齐仍为郡治,又析置齐康县,为齐康郡治。梁、陈间,并徐闻县入焉。隋平陈,废郡,改县曰隋康,属合州,大业初属合浦郡。唐属南合州,贞观二年复曰徐闻县,寻属雷州。宋开宝五年废,乾道七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里。   ○徐闻旧县在县西北。汉初置县于此。晋、宋以来因之。梁、陈间,并入齐康县。隋改隋康。唐曰徐闻。《城邑考》:县城旧在讨网村,元至元二十八年迁于宾村,俱无城。正统中,始筑土城。天顺中寇陷,又迁于海安所城。弘治十四年,复迁宾村,始筑石城。正德五年,增修。嘉靖十一年、十九年以后,屡经修筑。   ○石门山县西北六里。高十余丈,周围十里,上有巨石,耸峙如门,山巅有潭,四时不竭,一名石门岭。又冠头山,在县东七十里,端耸如冠冕。又东十里曰屯云山,以云雾常蒙其巅也。又十里曰三原山,上有三原泉。○尖山,在县北九十里,尖耸出群山之上。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界岭,上有石卓起。   小蓬山在县南三十里海中。前有海屿,名曰三墩。旧《志》:由此渡海四百里,乃至琼州。   ○海县东南二十里。《志》云:海中有老鸡洲,抵琼州界仅四里,渡海至琼州折旋四百一十里。《舆程记》云:旧《志》谓由徐闻县而南,舟行四百三十里度海达琼州。今自雷州东海洋径达琼州白沙口,一日夜可至也。   大水溪县东十里。源出县东北笼床山,至县东,有石滩,水声响急,其下旋洄为潭,深不可测,俗名龙潭,南流经海安所城东入于海。俗号石滩为灵山镇海滩。又古源水,在县东南十里。《志》云:源出潭田村,南流入海。○廉宾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北十里为马鞍山水源出焉,南流合顿吞水,又南至老沙港入海。又迈胜溪,在县东四十里,溪水澄澈,下流亦注于海。   ○东场镇在县西南滨海。有巡司。《志》云:洪武初置于迈谷村,二十七年迁于东场。又宁海巡司,在县东南。《志》云:洪武初,司置于县东,二十七年,迁于黎浦口。○{水口}磊驿,在海安所城中。其南有{水口}磊浦。宋雷州将王用降元言:州无粮,闻琼州欲供粮,而海道滩水峻急,止有{水口}磊浦可通舟楫,宜急守之。即此。又县北五十里有英利驿。   附见:   雷州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海康守御千户所,在县西百七十里,有城戍守。乐民守御千户所,在遂溪县西南百九十里。又海安守御千户所,在徐闻县西南二十里。锦囊守御千户所,在徐闻县东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建,皆隶雷州卫。   ◇廉州府东至高州府二百六十里,南至海岸八十里,西至广西上思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广西横州三百里,西北至广西南宁府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广西博白县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二十里,至京师九千六十五里。   古百越地。秦为象郡。汉初属南越国,武帝平南越,属合浦郡郡治徐闻县。后汉因之始治合浦县。三国吴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寻复故。晋亦曰合浦郡。宋置越州《志》:泰始七年,置州,并领合浦、临漳等郡。齐因之《志》:越州治临漳郡,而合浦郡还治徐闻。梁为越州治《通志》:梁省临漳郡入合浦郡,还治合浦,仍移越州治焉。隋平陈,废郡存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三年复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贞观八年,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宝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复曰廉州。南汉因之。宋仍为廉州亦曰合浦郡。太平兴国八年,改曰太平军。咸平元年复故。元曰廉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廉州府,寻降为州,属雷州府。十四年,复为府,领州一、县二。今因之。   府南滨大海,西距交趾,固两粤之藩篱,控蛮獠之襟要。珠官之富,盐池之饶,雄于南服。   合浦县附郭。汉县,属合浦郡。后汉及晋、宋皆为郡治。梁兼为越州治。自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明初省,洪武十四年复置。编户三十六里。   ○廉州故城在府东北七十五里蓬莱乡。唐时州治此。《志》云:今治东十里有青牛城,古越州城也。《宋志》:越州,泰始七年立,领临漳郡,旧属廉州。《南齐志》:越州治临漳郡,本合浦北界,蛮獠丛居,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其地,有青牛之祥。七年,启立为越州,增置百梁、龙苏、永宁、安昌、南流六郡,又割交广之临漳、合浦、宋寿三郡属焉。元徽二年,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以威服狸獠。梁废临漳郡,以越州治合浦郡。隋废郡,仍为越州治。大业三年,改州为郡,仍治合浦县。唐武德四年,又为越州治,五年南越州刺史宁道明据州叛,即此。其治俱在蓬莱乡。宋开宝五年,移廉州治于长沙场。太平兴国八年,废州,改置太平军于海门镇,其地在今治西南三十五里。咸平初,复置廉州于廉江东岸,即今治也。《城邑考》:府城,宋元中创筑土城,绍圣四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增筑,谓之旧城。二十八年,于城东增拓土城。宣德中之以砖,谓之新城。成化元年为贼所陷,明年修复,益拓旧址。正德中,增修。嘉靖二年,复营治。十七年,大雨,西城坏,旋修复之。十九年、二十年、三十四年,皆尝缮治。隆庆以后,屡经修筑,环城为濠。有门三,城周五里有奇。   石康废县府东北三十里。本合浦县地。南汉咸亨初,置常乐州,领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宋开宝五年,州县俱废,改置石康县。《一统志》石康县治南有常乐废州治,是也。本属廉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属雷州府,十四年还属廉州府。成化八年,为广西犭贼所残破,并入合浦县。旧有编户十里。《广志》云:盐场废县,亦在府东南。   漳平废县在府东。《宋志》临漳郡无县。《齐志》为郡治。梁、陈间,郡县俱废。漳,亦作鄣,又作瘴,以临界内瘴江为名。瘴江,即合浦江也。又合浦故县,旧《志》云:在今县西南。汉初县置于此,后移而东。三国吴孙皓末,交趾太守杨稷据交趾,遣将毛炅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即此城云。○龙苏废县,在府东南。宋置龙苏郡,治龙苏县。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越州。唐初废。又大廉废县,在府南六十里,梁置县,属龙苏郡。隋废郡,改属越州。大业初,废入龙苏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越州,寻属廉州。宋开宝五年废。   封山废县府西南百五十里。汉合浦县地。南齐置封山郡,治安金县。萧梁兼置封山县,萧正表封封山侯是也。隋郡废,以封山县属越州。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姜州。贞观十二年,州废,以县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又廉昌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梁置,属封山郡。隋大业初,省入封山县。   蔡龙废县府西北百十五里。唐初置。《新唐书》:县有蔡龙洞,因名也。初属姜州,贞观中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废。又高城废县,亦在府西,唐武德五年置,属姜州。贞观十二年,省入蔡龙县。○东罗废县,在府南。唐初置,属姜州,贞观中改属廉州,天宝以后县废。又珠池废县,亦在府南,唐贞观六年置,属越州,十二年废。又东南有安昌废县,唐武德五年置,属越州,贞观十二年省入合浦县。   ○大廉山府东百里。上有大廉峒,唐以此名州。又东五十里曰画山,峰峦秀丽如画。又十里为百良山,山高大,多巨木良材。○登高山,在废石康县治东,旧为士民登眺处。又东二十里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三山,有三峰峭立,与白石山相接。《志》云:府东北百四十里有姜山,以绕山居民皆姜姓也。   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势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陀尝驻军于此,偶乏粮,以糠头散给,因名。俗呼狼头山。○黄稻山,在府北九十里。又北六十里曰五黄山,俗呼五黄岭,山深杳。相近有母鸡山,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廉州山峒贼巢有母鸡山、木头洞二处,是也。   龙门岭府东八里。下为龙门村,有龙门水,分二支:曰源头,曰龙门,环城北入于廉江。又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蔡龙洞,在府东百余里。唐以此名县。《通志》洞在合浦县东一里,似误。   ○珠母海府东南八十里巨海中。中有七珠池:曰青莺,曰杨梅,曰乌泥,曰白沙,曰平江,曰断望,曰海渚。后为五池,其东为断望、对达二池,无珠;西为平江、杨梅、青莺三池,有大蚌,剖而有珠。今止以三池名所谓合浦珠也。南汉刘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入海采珠,溺死者甚众。宋开宝五年,诏废之。明嘉靖二十二年诏采珠,二十四年复采,寻以碎小不堪用而止。海中有围洲,周回百里,昔有野马渡此,亦名马渡。   廉江府北三十里。一名合浦江,亦名南流江,又名晏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流入府界,地名州江口,分为五江:曰州江,曰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桥江,曰新村江,环流至府城西南入海。又府北二十里有石湾江,府北十里有猛水江,皆廉江支流也。   武利江府北六十里。其源一出府北小双山,一出灵山县界张蒙山,一出府东北谢成岭,汇于武利埠,南流合新村江入海。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思乡水,源出废石康县北境之思峒山,西流接武利江,还入县界,合于晏江。以其去而复还,因名。○晏水,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废石康县界,西会于廉江。亦谓之晏江。   钟湾水府南七里。其湾接江通海,相传宋政和间灵觉寺钟与龙斗于此,因名。《通志》云钟湾在府北七里,似误。又府东二里有南津水,源出薛屋岭,西流绕城入于州江。府东五里又有刘公涌水,亦流会于州江。○明月溪,在府北八十里,又北九十里有绿云溪。又有张沐溪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下流皆注于州江。   雁湖府西北七十里。尝有雁集此,因名。或云在府治北二里,环绕芳洲,为郡之胜。又铜船湖,在废石康县治东登高山下,俗传马援尝铸铜船于此。   ○东关在府东北。明初置,久废。嘉靖十五年重修,改曰条风关。又高仰镇,在府西南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又珠场巡司在府东南六十里,永平巡司在府西北四百里,皆洪武初置。○山口营,在府东南百四十里。又新寮堡,在府东五十里,防新寮隘。向皆有官兵戍守。   环珠驿在府治东。又府东永安所城内有白石驿,府西又有乌家驿。《舆程记》:自驿东北九十里为废石康县之白石驿,又东九十里为化州石城县之息安驿,自环珠驿而西七十里为乌家驿,又西七十里至钦州太平驿,入交趾之道也。○海门公馆,在府东八十里,嘉靖六年设。又那思公馆,在府东二百里,正德中设。又有海北盐课提举司,旧在雷州府城内,洪武初迁于石康县西,成化中迁于府城内,领白沙等十五盐课司。   钦州府西百四十里。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北至广西南宁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安南界三百六十里。   秦象郡地。汉属合浦郡。晋因之。刘宋置宋寿郡。齐因之。梁兼置安州。隋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州为钦州治钦江县,大业初曰宁越郡。唐武德四年,复改置钦州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初,府废。天宝初曰宁越郡,乾元初复曰钦州。南汉因之。宋仍曰钦州亦曰宁越郡,徙治灵山县。元曰钦州路治安远县。明洪武二年,改为钦州府。八年,降为州,隶廉州府,以州治安远县省入编户十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控临大海,制驭安南,为藩篱要防,折冲重地。永乐中两征交趾,皆自广西之凭祥、云南之蒙自,而未尝以奇兵出钦州,倾其内险,故贼得以偷息海上。则钦州者,灭交趾之要途也。嘉靖中,州臣林希元曾建议而不果用详见广西安南总论。有事交趾者,安可后钦州而不讲欤?   ○安远废县今州治。汉合浦县地。萧梁置安京县,为安京郡治。隋平陈,废郡,县属安州,寻属钦州,大业初属宁越郡。唐仍属钦州,至德二载改曰保京县。宋开宝五年,改名安京,景德中改曰安远县。元移钦州治焉。明初省。《城邑考》:宋时州治灵山县。《志》云:天圣初,徙治南宾寨。《别录》云:州旧治灵山县思林都,今名旧州墟。后又迁于滨海白沙之东,即今治所白沙,盖安远县地矣。明洪武十八年,始筑州城,景泰七年增筑。成化六年,又复营治,并遍植{力}竹于城外。嘉靖十三年增修。三十三年,大水,坏西北城,未几修复。隆庆以后,亦尝修治。环城为濠,有门三,城周三里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