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7 页/共 479 页
汉朱崖郡地。隋崖州地。唐初因之。龙朔二年,析置万安州。天宝初曰万安郡,至德二载改为万全郡,乾元初复曰万安州。南汉因之。宋仍曰万安州亦曰万安军。熙宁七年,改万安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三年复置军。元因之。明洪武初,改为万州。正统五年,以州治万安县省入编户三十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控临大海,雄峙东隅,琼崖之指臂也。
○万安废县今州治。唐初为崖州文昌县地。贞观五年,析置万安县,属琼州,十三年改属崖州。龙朔中,为万安州治。开元九年,州徙治陵水,县属焉。至德二载,改县曰万全。贞元初,复为州治,寻复曰万安县。宋亦为万安军治。绍兴中,军废,改县曰万宁,寻复置军,县亦仍旧。元仍曰万安县。明废。《城邑考》:州城,宋绍定间筑,以砖瓦,广袤不过半里,历久倾圮。元时,土酋郑宽摄州事,因旧址砌。明洪武七年,始展拓旧城。成化七年修筑,环城为池。初有门四,后塞北门。今为门三,城周二里有奇。
富云废县在州西南。又南有博辽废县。俱唐贞观五年析文昌县置,属琼州,寻属崖州。龙朔中,属万安州。唐末废。
○赤陇山州东南三十里。土色赤,有冈陇相连,一名东龙山。又独洲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海中,风帆半日可达,峰势插天,周围五十里,有田数亩,鸟多鹦鹉,兽多猩猩。○六连山,在州北六十里。山脉接黎母山,六峰突起峻拔,连续起伏三十里,《志》以为州之主山也。中多鹿,一名鹿市山。弘治十七年,官军讨鹧鸪啼、龙吟洞诸叛黎,贼多匿于坛口村六连山麓,官军遇伏败绩。
氵南陵山州西南二十里。南有大溪,流绕冈阜。又剑门岭,在州西南十里,势如剑锋,卓然对峙。又东山岭,在州东七里,岭之阳有巨石耸立。又有华封、维石二岩,流泉清冽,为州之胜。《志》云:州东北百里滨海又有金牛岭。
○金仙水州北二里。源出黎母山,至城北潴为潭,绕流经东山岭,转北入小海港达于海。俗呼仙河溪。又大溪水,在州南十里,源亦发黎母山,绕流经此,下流入海。又南陵水在州西南二里,都封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其下流俱汇大溪入海。嘉靖二十年,官兵御叛黎,败绩于多崩江,或曰即都封之讹也。
小海港州东北二十里。港口有二小石山,南北对峙如门,海舶往来,取道于此。
○莲塘镇州东三十里。有巡司。○莆苎营,在州西北,防鹧鸪啼等村峒黎,最为襟要。又南头营,在州西。其相近有黄坎、改体、抱打、罗透表、罗眉、无俗等村黎为患,特设官兵戍守。《志》云,州北有沙牛坝营,防迤北龙吟、青山与乐会县纵横峒、葵根、水口等村诸黎,今亦见乐会县。又驭北营,在州西南,防州境与陵水县合界午岭、海湾、路口诸黎。又有镇南营,在州东南,其相近有南港、莲塘、莲岐、大塘、新潭诸港澳,俱海寇出没处,设兵守。《宋志》州境有买扶诸峒黎,旧尝梗化,端平初效顺。今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三。
岐峒在州西北。岐人所居。岐人又在生黎之外,亦有生熟二种,居五指山中,历代不宾,黎人惧之。《隋志》所谓盿也。永乐三年,尝设土官统之,寻革。弘治中始为寇。正德七年,官军讨之,不克。嘉靖以来,常为寇暴。黄佐曰:黎外有岐,黎所惧者,岐也。生岐疆界,由琼抵崖不过三百余里,自儋达万不过二日余程。候彼三、八月饥荒,分兵四面,开示信义,彼必听从,乘此开路,可立衙门,岐既从而黎伏矣。
多陈驿州东五十里。《舆程记》:州城北有万全驿,又东北四十里为多陈驿,又北四十五里接会同县界之温泉驿。
陵水县州南六十里,西至崖州二百九十里。《志》云:隋大业六年,置县,属珠崖郡。今《隋志》不载,盖唐初所置也。本属振州,龙朔中改属万安州。宋初因之。熙宁七年,省入万安县,为陵水镇。元丰三年,复置县。绍兴六年,改隶琼州,十三年复来属。元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九里。
○独秀山县西南一里。一峰突起,亦名文笔山。又小五指山,在县西南百里生黎峒中,与崖州接界,脉接黎母山,挺立数峰,黎人环居其下,有温郎、岭脚二洞,外险而内坦。嘉靖二十八年,科臣郑廷鹄言:温郎、岭脚,实万州、陵水之冲,大军攻黎,贼必合二峒以扰我陵水,当分奇兵出此,使二峒贼自救不暇,然后大兵直捣贼巢穴,党涣势分,可以得志。是也。○博吉山,在县东二十里,下有博吉水。又声山,在县东八十里,山中虚谷与人声相应,因名。又加枕山,在县西境。弘治十三年,黎亭峒黎陈那洋等作乱,官军讨之,至加枕山,进至大播山,贼平。
多云岭县南十里。一名灵山。山峻拔,云常覆其上。○双女屿,在县东百里大海中,去岸半日,周围数十里,两石对峙如人,上有淡水,海舶多就汲焉。
○大河水县东二里。源出五指山,绕流经此,有古博渡,南流至县南十五里与海潮会,曰水口港,远近群川悉由此入海。○陵冉水,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陵栅水。又传吉水,在县东二十里,亦出五指山,绕石山间,东南流合众水,俱至水口港入海。又有都笼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东入大河水。
○牛岭镇县北二十里。有巡司。《通志》:司在万州、陵水间,为海湾平阳之地,多盗贼为腹心患。司南有地名南峒,议建镇南营于此,增设官兵,并迁牛岭司佐之;司北有地名杨梅,议建驭北营于此,亦增设官兵,并迁莲塘巡司佐之,庶官民商旅往来可以无患云。《海防志》:县旧有苗山巡司。
络索营在县西北。向设官兵,防桃油、信脉、山涧、打索、朝缠、凡遐等村黎。又有鸭塘营,防寿山、芦岭诸黎,最险要。又合水营,在县西。其相近有白水、回峰、番、若那龙等村黎为患,特设官兵戍守。《志》云:县境村峒凡三十处。又县东南有水口、黎庵等港门,海寇易入,皆拨兵守。
乌石驿县西四十里。又西即崖州之都许驿。《会典》县又有顺潮驿,与乌石俱革。
崖州府南一千四百一十里。南至海岸四十里,西北至儋州五百八十里,东北至万州三百六十里。
汉珠崖郡地。后汉属合浦郡。萧梁亦属珠崖郡。隋属崖州,大业中置临振郡杜佑、刘句皆云隋置。今《隋志》不载。唐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宝初曰延德郡,又改为宁远郡。乾元初复为振州。宋改为崖州亦曰珠崖郡。宋白曰,开宝六年,割旧崖州地属琼州,而改振州为崖州,是也。熙宁六年,改为朱崖军。绍兴六年,军废,属琼州。十三年复置,改曰吉阳军。元因之。明复为崖州。正统五年,以州治宁远县省入编户十五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山林环绕,黎獠错杂,屹峙海滨,最为艰远,岭表之绝徼,溟南之奥区也《岭表录异》云:自琼至振多溪涧,涧中有石鳞次,水流其间,或相去二三尺,近似天设,可蹑之而过。或有乘牛过者,牛皆促敛四蹄,跳跃而过,或失,则乘流而下云。
○宁远废县今州治。隋置县,属崖州。唐为振州治。宋改为崖州治。绍兴中,县属琼州,寻为吉阳军治。明省。《城邑考》:州旧无城,仅以木栅备寇。宋庆元四年,始筑土城。绍定六年,以砖瓦,周围仅一里余。元元统初修葺。洪武九年增修,十七年因旧址展筑,明年以砖石,环城为濠。成化十二年,复修治,于濠堑周围植刺竹。弘治二年以后,屡经修葺。今城周三里。
延德废县州西百五十里。隋置县,属崖州,以延德水为名。唐属振州。南汉初,县废。宋崇宁五年,复置延德县于朱崖军黄流、白沙、侧浪之间。大观初,又增置延德军,复置倚郭县曰通远。政和初,军废,省延德县入感恩县,又废通远县为镇,隶朱崖军。六年,复置延德寨,又改通远镇为寨。元俱废。《通志》延德废县,在今白沙铺西南。又吉阳废县,在州西北百里。唐贞观二年,析延德县置,属振州。南汉因之。宋属崖州。熙宁六年,废为藤桥镇,隶琼州。绍兴六年,复置县。元初废。《志》云:州西百里有乐罗废县,汉置,今为乐罗村。
临川废县州东南百三十里。刘句曰:隋所置县也,属崖州。或曰本临振故县,隋开皇十年,以临振县赐高凉洗夫人为汤沐邑,即此。后废。唐曰临川县,属振州。南汉废入宁远县。宋为临川镇,镇东北有故盐场,亦宋置。又落屯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唐天宝后置,属振州。南汉废。
○南山州南十里。壁立枕海,为州屏障。石边一穴,出泉清泠,名万仞泉。元王士熙尝更名为鳌山。又南十里曰钓台山,中有试剑峰。又有岩曰大洞天,岩前瞰大海,后环曲港,峭壁在南,小洞附北。岩之西北复有一岩曰小洞天,岩外临海,有平石可坐而钓,谓之钓台。《志》云:小洞天,在州西南十里海滨。○澄岛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孤峭枕海。又州东南十五里有石版山,傍有横石平如砥,周围数丈。
回风岭州东北百二十里。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又大横岭,在州西十里,岭高峻,下有路北入黎界。《志》云:州北十里有报福岭,以土人遇旱祷雨于此而名。又州北三里为马鞍山,五里为豺狼岭,皆以形似名。○落笔峒,在州东百里,石壁峭立,上有石门,中有二石,形如悬笔。其东复有石洞,外窄内宽,中有井,源与海通。
○海州西五十里。有龙栖湾,海水湾旋二里,昔有龙栖于此。又州南亦滨海。《海槎余录》:海面七百里外有石塘,北之海水特高八九尺,其南波流甚急,海槎必远避而行。舟入回中,罕得脱者。又有鬼哭滩,舟行至此,必以米饭掷之而后过。宋天禧二年,占城使言:国人诣广州,或风漂船至石塘,即累岁不达。石塘,在崖州海面七百里。
大河水在州城北。源出五指山,东流转西绕州南。宋知军事毛奎塞为平地,导流经城北三里,分南北流以入于海。今名分流处为三汊河。又临川水,在州东百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两派,前后夹流,南入海。废临川县以此水名。○木饮川,在州境。《酉阳杂俎》:朱崖有一岛,居民甚众,而地无井,海水特咸,取草木汁饮之,因名。又玳瑁栏,在州东南五十里海边,有巨石数十丈如屋。宋时陈明甫者凿石为栏,以养毒瑁云。
南沟在州城南。城北又有北沟。明正德十四年,知州事陈尧以州城环溪分流南北,溪外皆民田,乃凿二沟于溪之上流,南沟延袤十五里,北沟延袤五里,沟成,旁通曲引,亢燥之地,皆成沃壤。
○藤桥镇州东二百二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八十里乐罗村有抱岁巡司。又通远巡司,《志》云:在州北黄流村郎凤岭下。○合水营,在州东,与陵水县接界。又牙力营,在州东北,昔时增置官军,防罗活、千家、多涧等黎贼。嘉靖二十八年大征,遗党无几。今营废。《志》云:州东南滨海有榆林、牙狼、不头、利桐、玳瑁洲等港澳,俱海寇窥伺处,向设军守。
罗活寨在州东北。其地膏腴,黎贼常据此,曰罗活峒。嘉靖二十八年,黎叛,议者谓当于罗活等处建立州县,设耕屯,且由罗活历斩开路以达安定,使道路四达以慑奸萌云。《志》云: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二,其最强者曰罗活,曰抱宥,曰多涧,曰千家,而千家尤密迩官道,为诸黎门户。成化末,尝征服之。正德初复横,寻讨平之。于是州境少事。
义宁驿在州城西。又西北七十里有德化驿。又都许驿,在州东百八十里。《志》云:州东藤桥村有太平驿。又潮源驿,《名胜志》云:在州城外,自会城至此凡二千五百五十里,东去陵水县陆路三百里。《舆程记》云:由感恩县县门驿,八十里至甘泉驿,又南八十里至义宁驿,东行六十里为德化驿,又东百里为潮源驿。似有误。
感恩县州西北三百二十里。北至儋州昌化县七十里。汉置九龙县,属儋耳郡,后废。隋始置感恩县,属崖州。唐属儋州。宋初因之,熙宁六年省。元丰四年复置,属昌化军,寻属南宁军。元因之。明初属儋州。正统五年改今属,始筑土城。正德初改筑,十年工毕,周一里有奇。编户九里。
○废镇州县东北七十里。宋大观初,蔡京议开边,知桂州王祖道言:黎人愿为王民,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又置倚郭县曰镇宁,赐军额曰静海,未几废。○九龙废县,《通志》云:在县东九龙山下。汉置,后废。
○感劳山县北十里。山南有平坡,相传大军平黎曾至此,乡人感其德而劳之,因名。山之阴,感恩水出焉,隋以水名县。○息风山,在县东南十五里,中有巨穴,深不可测,每飓风作,黎人祷之则止。
小黎母山县东百五十里。脉接黎母山,至此危峰特耸,崖石崎岖,人迹罕至,群黎环居其下。元时讨叛黎,尝驻军于此,今石刻犹存。又黎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广,黎人虞猎处也。○抱透岩,在县东北五十里。岩在山巅,口仅二尺许,内阔如巨室,黎人常藏谷帛于此。《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虞山石鼓,在废镇州城之东河中,鼓圆六尺,声如空瓮,元军讨叛黎尝至此。又鱼鳞洲洞,在州北七十里,海滨特起一峰,上有石洞重叠,状如鱼鳞。
○海县西南四十里。有石排港,巨石排列海滨,湾环里许,可泊舟。祝穆曰:江浙之潮皆有定候,钦廉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汛水,余日之潮谓之小水。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系长短星,不系月之盈亏也。
南龙江县东北五里。源出黎母山,流经此,感恩水流入焉。又绕流经县治而西,会潮成港入海。两岸皆巨石,深不可测。又延澄江,在县东北四十里。源亦出黎母山,流经此,有透道岭江绕其下,又西南流,会潮成港,一名白沙港。○南湘江,在县南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而为二,绕流至县南复合为一,经南港铺西南流,会潮入海。
○延德镇县东南八十里。有巡司,因废延德县而名。或云县盖置于此。又县门堡,在县南,旧有县门驿,今革。《志》云:县有南港、岭头、白沙、南北沟诸处,向皆设官兵,防诸黎贼。县境村洞盖四十有一也。又黎港,在县西北。县南又有抱驾港、白沙湾,皆滨海水深,寇船易入,置兵哨守云。
附见:
海南卫在府治西。洪武五年置。○儋州守御千户所,在儋州治西,洪武二十年置。又万州守御千户所,亦在万州治西,洪武七年置。又崖州守御千户所,在崖州治西,洪武二十七年置。俱隶海南卫。
清澜守御千户所在文昌县东南三十里,西北去卫治一百九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创筑砖城,周五里。又昌化守御千户所,在昌化县北十里,东北去卫治六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始筑土城,三十年以砖石。永乐中,以倭寇屡侵,复增修。正统十年,又缘城凿池。今城周三里有奇。○南山守御千户所,在陵水县西南,去卫五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于南山港西,植木为栅。永乐十六年,以倭寇屡侵,沙土卑薄,木栅难固,乃改筑城于马鞍山之北,以砖石。成化四年,复加修葺。环城有池,周不及二里。已上诸所,俱隶海南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方舆纪要叙
广西之地,不必无所事于天下。然欲保据一隅,幸天下之不为我患,则势有所不能。何也?始安之峤,吾境内之险也。桂岭左右,可飞越者不一处。伐岭峤之材,浮湘水而下,席卷衡、永,风趣长沙,湖南一倾,则湖北必动,动湖北,则中原之声势通矣。昔人言:用闽浙不如用粤东,用粤东不如用粤西。何也?其所出之途易,而湖南之险与我共之也。昔者,黄巢肆祸,转入广南,议者谓广南繁富,山岭间阻,贼必欲藉以自固,势且不能骤出。惟高骈昌言于朝,请敕荆南镇将守桂、梧、昭、永四州之险。不听。既而贼从桂州编筏,浮湘水,历衡、永,抵潭州,欲径上襄阳,不果,乃逾江而东,又渡淮而北,入东都,陷长安,祸乃遍于天下。问其发轫之始,则桂州也。蒙古兀良合台从云南入交趾,可谓艰远之至矣。一旦从交趾而北破横山,进陷宾州、象州,入静江,遂逾岭而进破沅、辰,战于潭州城下,与其淮北之师声援相接也。继又趣湖北,渡江而去。当是时,宋人战戍之兵不下数十万,而敌之出没常若无人之境。是则善用兵者,交趾且可以历湖湘、涉江淮也,况其为粤西乎?吾故曰所出之途易也。然则,粤西何以不可守?曰:以粤西守,则形见势屈,敌之加我数道而至,则我必困矣。昔者,尉陀兼有粤西,其后、漓水之师入而屈于汉。李袭志坚守始安,卒并于萧铣。刘士政保静江,而马殷取之,继又为南汉所夺。宋潘美南伐,由道州而进克富川,拔贺州,而昭州、桂州次第举矣。马,宋名将也,拮据静江而卒为蒙古所陷。明初取广西,杨由永州而入,南攻静江,廖永忠则自广州抵梧州,由平乐以趣静江,静江下,而两江溪峒且望风款伏矣。吾未见以广西而能倔强自雄,使敌不能至城下,即至而犹保其境内者也。然则,何以策广西?曰:广西者,图之闲暇之时则有济,谋之仓卒之顷则无及也。往者,中原多难,时两粤犹称乐土。诚得一深识远虑有志于天下事者,周旋其间,埭江上下,田土膏腴,耕屯可以足食也。其民与蛮犭杂处,惯历险阻,便习弓弩,训练可以足兵也。兵食既足,隐然有以持天下之后。事变既至,则从容应之,不惟覆敌于境上而已。远之可以击楫江淮,近亦可以扬鞭荆楚。东南半壁,犹足有为,何至边陲坐待灭亡也哉?或曰:为广西计,亦极难耳。昔人言:广西之境,大约狼人半之,犭犭童三之,民居二之。以区区二分之民介蛮夷之中,一有举动,掣肘随至,未暇为远谋也。曰:不然。当秦之季,五岭以南,草昧方辟耳,尉陀自称蛮夷大长是也。然陀犹能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故以汉之强大,而陀犹能与抗。今诚奉天子之命,开府粤西,以奔走封内,蛮狼犭犭童,何不可以为吾用?吾以信义先之,财赏驱之,威令制之,部伍明,赏罚当,两江酋长必率先趋命。而犭犭童之材能者,吾亦择而官之,使督率其种落以供我之驱使,则胜兵十万可得也。昔犭贼作乱,官兵讨之。其人善登岩崖,攀缘树木,捷如猿猱,追袭所不能及;又善制毒矢,每发必中,中者辄毙,官军惮之。今以向之为吾患者转为吾用,驾驭有方,枢机在握,相时之宜,并力北向,敌犹敢当其锋哉?不此之为,而顾从容啸傲如承平故事,迨夫始安之峤已逾,严关之戍已遁,而会城之人尚处堂晏如。呜呼!是犹刀俎在前,以腰领畀之而已矣。天下事,其孰任之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