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03 页/共 479 页

古潘驿在府治西。又那夏驿,在府东九十里。《舆程记》:自古潘驿西八十里,为化州石城县之息安驿,又西九十里为廉州府石康县之白石驿,此为西达廉州之道。自驿而南九十里为化州陵水驿,又百里为石城县之新和驿,又南百里为雷州府遂溪县之桐油驿,此为南达雷州之道。又自那夏驿东百里,为电白县之立石驿,又六十里为肇庆府阳江县之太平驿,此为东北达肇庆府之道。○端黎山寨,在府北。《志》云:茂名县境犭山,凡四十有四。   电白县府东四十五里。东至肇庆府阳江县二百二十里。汉合浦郡高凉县地。梁置电白郡,治电白县。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因之。大历十一年,自良德县移高州治此。宋因之。景德初,州废,县属窦州,寻复为州治。元大德中,移高州治茂名,县属焉。明景泰初,流贼云扰,县无宁宇。成化四年,移入神电卫城。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高州城今县治。唐、宋时州郡皆治此。《郡志》:电白县旧有土城,即故高州城也。元大德中,因故址为县城,以砖石,周三里有奇。明正统中,为犭寇所毁,寻复修筑。成化中废为旧电白堡,而移县于神电卫治东,西北去旧城百八十里。《城邑考》:卫城,洪武二十七年筑,初为土城,永乐七年改以砖。成化四年增修,浚濠环之。   良德废县在旧县西北三十七里。陈置务德县,属高凉郡,后改曰良德。隋属泷州。唐初改属高州,贞观中为高州治,州徙,县仍属焉。宋开宝五年,省入电白县。○海昌废县,在旧县北,梁置,并置海昌郡治焉。隋省。   保定废县在旧县东二百二十五里。本高凉县地。梁置连江县,为连江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初改曰保安县,仍属高州。开元五年改曰保宁,至德二载又改曰保定。宋初省。   ○宝山旧县治北一里。秀丽特立,形如圆珠。宋绍兴间,创登高亭,植松于上,为郡登临之胜。山之麓有送龙冈,其南为狮子坡,县治凭焉。又有鉴山,在县北三里,旧有银坑,下有溪,澄澈如镜,即鉴江之源也。《志》云:今县北二里有庄垌岭,高峻岩,为县主山。县北十里曰龙潭山,山麓有石岩,泉出三窦中,涌流为龙潭。又县南十里曰莲头山,高秀如芙蓉,县之案山也。   要龙山县东六十里。与双甑山相连,皆高耸。又帽涝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云如帽,即雨至,因名。○丫角岭,在今县北五十里,双峰并峙,山色苍翠。又湖山岭,在县西北七十里,山势耸拔,为诸山宗。登其巅,瞰大海如池沼。上有龙潭,渊深莫测。   ○海县南五十里,又东南与阳江县接境。《志》云:县南三十里有咸水湖,四面水皆淡,而此湖独咸,说者以为地窍通海也。   鉴水在县西南。源出鉴山下,合群川流入茂名县境而为鉴江。《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射合水,出帽涝山,流入茂名县境。旧县南三里又有蒲牌河,东流七十里为大河,复西南流入茂名县界,合于东河,并注于鉴江。   五蓝河县东三十里。源出山涧中,南流入海。有官渡。○莲头港,在县南四十里,源出县西北十五里之奇壁山西,名沙尾港,南流经莲头山,山水流合焉,因名莲头港。又南有大分洲,水流经此入海。   ○立石关在县西北立石驿西。《志》云:神电卫西有立石驿,万历中改掘冈驿,有立石巡司,寻革。又龙门营,在县西四十里,嘉靖十八年置。又狮子堡,在县西七十里,嘉靖五年设,与旧县城并为控御犭贼之要路。相近有三桥堡,《志》云:即茂名县之那夏驿,弘治十年设。皆有兵戍守。○北额寨,在县西,宋置。又望夫山寨,在县境,犭寨也。《志》云:县境有二十一犭山。   信宜县府北八十五里。东至罗定州百六十里,西北至广西容县百八十里,北至广西岑溪县百五十里。汉苍梧郡端溪县地。梁为梁德县地。隋为怀德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信义县,为南扶州治,贞观六年为窦州治。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信宜,仍为窦州治。熙宁四年,州废,县属高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五里。   ○废窦州即今县。唐武德四年,置南扶州,治信义县,寻以獠叛,寄治泷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泷州。二年,复置南扶州。五年,复废入泷州。六年,改置窦州。天宝初曰怀德郡,乾元初复曰窦州。《唐志》:州界有罗窦洞,因名。南汉亦曰窦州。宋废。《城邑考》:县旧有土垣,正统五年犭乱,始筑砖城。   怀德废县县东北七十里。萧梁置梁德郡,治梁德县。隋平陈,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怀德县。唐初属南扶州,寻属窦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信义县。○潭峨废县,在县西南二十里。唐初置,属南扶州,寻属窦州。宋开宝中废。又特亮废县,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亦唐初置,属南扶州,后属窦州。宋废。   ○龙山县东二十里。山势峻险,南有石孔,约深五丈许,谓之风窖;北有石孔,其深不测,谓之雨窖,相传有龙潜焉。又古楼山,在县东七十里,山势险峻,上有三峰,高低相叠,其状如楼。○大间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形势高大,间于茂名、信宜二县界,因名。又县北三十里有赵山,形势险峻,元时有犭人赵姓者依山而居,因名。《志》云:县治东北有营屯山,县之镇山也。又有凤凰山,在县西南二里,俗呼凤凰渚。   云岫山县西南三十里。山高险,中有一峰耸拔,人莫能至,云常盖其上。○雷公岭,在县东北百里。山空洞雷鸣,则涧谷响应。又有欧岭,在县西北百里,山高广,其中一峰特耸,元时有欧姓者居此。《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贞观五年,高州总管冯盎入朝,罗窦诸洞獠反,敕盎率部落讨平之。又显庆三年,播罗哀獠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獠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明嘉靖中,好事者目之曰小瀛洲。   ○窦江在县城南。《志》云:窦江源出龙山西,流合东西二川云。东川源出雷公岭,西南流经城南,合西川入窦江,滩峻水急,多峭石,冬浅夏深,民常以竹转运。西川源出欧岭,绕流经废潭峨县,亦曰潭峨江,至城南与东川合流。其水亦冬浅夏深,无石,民亦以竹转运,合流后,始通舟楫。又西南经云岫山,转而南流,经府治西北入于鉴江。   丽水江在县北八十里。出县北百里白马山,下流入东川。又特亮江,在县西百里,源出县西七十里之宋山,东南流入茂名县界。《志》云:县西百里有高原岭,接化州界,高原水出焉,下流入于西川。   ○中道镇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有巡司,洪武中置。《志》云:司本置于怀德乡后黄潦寨左,与县北函口隘并为要害。是也。○岭底堡,在县东四十里,向设官军,防怀乡、圣峒、六定、岭底等犭。又中堂堡,在县东九十里,亦设官兵,防坡头、竹云、中堂等犭。○浦头山寨,在县北,犭寨也。《志》云:县北境犭山,接广西岑溪县、郁林州界,凡四十有一。又县境有盐田等犭山十五,十三峒等犭山十二。其坡峡山等五十八犭山,称为险恶云。   化州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雷州府三百六十里,西至廉州府百八十里,西北至广西陆川县二百三十里。   秦象郡地。汉属合浦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高凉郡。晋以后因之。梁置罗州及石龙郡于此《陈书》冯仆为阳春郡守,转石龙太守,即此。《隋志》梁罗州及高兴郡并治石龙县,恐误。隋平陈,郡废。大业初,州废,仍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复置罗州,六年,改置南石州。贞观九年,又改为辩州。天宝初曰陵水郡,乾元初复曰辩州。天初,尝改为勋州时朱全忠以辩、汴声相近也,旋复故。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曰化州亦曰陵水郡。元曰化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府。八年,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又降为县。十四年,复为州编户三十七里,属高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接壤粤西,控扼犭峒,而大海南环,窥伺易及,亦噤要之所矣。   ○石龙废县今州治。汉高凉县地。梁置石龙县,为石龙郡治。隋废郡,县属罗州。大业初,州废,县属高凉郡。唐初仍为罗州治,旋为南石州治。贞观中为辩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绍兴三十一年创筑,以砖石,北际江,三面环以池。元末毁。明正统十三年,广西犭贼犯境,奏筑砖城并浚濠堑。成化四年增修,十年改旧城而小之。旧城四门,周四里有奇。今城二门,周三里有奇。   陵罗废县州北百二十里。唐初置,属罗州,后属辩州。宋白曰:县在陵、罗二水间,因名。宋开宝五年废。○慈廉废县,在州西。又南有罗肥废县。俱唐武德五年置,属罗州,明年属南石州,贞观初省入石龙县。旧《志》州北有罗辩废县,州西北又有龙化废县。今见广西北流县及陆川县境。   ○千秋山州东南二里。去罗江二里,横亘如屏。其东又有东胜岭,在罗江东岸,亦高胜。又龙母山,在州治南一里,一名南山,东面临江。《志》云:州治北有石龙冈,旧石龙县以此名。○帽子山,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又铜冈山,在州东北十里。州北二十里又有丽山,州之镇山也。又十里为扶良山。皆险峻。   石城山州北五十里。中平衍,四面高耸如城,因名。又北三十里曰来安山,接石城县界,极险峻,惟东南一径可登,旧为乡人避兵处。○禾岭,在州西百五十里。岭高广,犭人以为田,种禾其上。成化二年,贼梁定屯此,寻降。   ○陵水州北九十里。源出广西北流县扶来山下,西南流七十里,与罗水合。又罗水,亦在州北九十里,源出北流县娥石山下,东南流合于陵水,亦谓之罗江。经城东,至州南二十里鉴江来合焉,谓之平原江,以江流平顺也。又南流至吴川县入海。   平乐水州西五十五里。源出禾岭,流经此,又东四十余里与陵水合,水宽平,无滩险,筏易达,因名。又有高原水,出州东北百余里高原岭,流入信宜县,合于西川。   ○梁家沙镇州东北百九十里。有巡司,洪武中置。梁家沙堡亦置于此。又平定堡,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向皆设官兵戍守。○陵水驿,在州治南。   门村山寨在州境,犭寨也。《志》云:州境犭山凡五十有一,向皆分兵戍守。   吴川县州南七十里。东北至高州府百三十里。汉高凉县地。隋置吴川县,属高州。唐属罗州。宋开宝五年,改属化州。《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十七年始筑土城,永乐元年以砖石,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罗州废县县西北百十里。刘宋元嘉初,镇南将军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石城,后因置罗州县,属高凉郡。齐、梁因之。隋废。○翔龙废县,在县南百四十里洲上。洲屹立海中,当南北道,为雷、化犬牙处。宋景炎二年,帝自七里洋还驻洲,旋崩,弟卫王立,升洲为翔龙县,即此。   ○特思山县西南七十里。山势特兀,为众山最。又有高山,在县西八十里,峰峦律,因名。○特呈山,在县南六十里,山势秀拔,竦立海中,与雷州府遂溪县平乐海岭相邻,山北有茂晖场产盐。又文翁岭,在县东三里,脉自浮山来,屹峙海东。   ○海在县城东南,与雷州府接境。《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限门港,合群川之流注于海,水道曲狭,值潮退,沙碛浅露;或潮满风急,舟楫悉不敢往来,因名。又洲,在县南大海中。宋置洲寨,后为翔龙县。明洪武六年,杨破海贼谭南等于此。《海防考》:县南四十里有广州湾,海寇出没处也,向设兵哨守。   吴川水县西一里。鉴江及陵罗诸水自化州合流至县北二十里,复纳浮山水,流经城西,至县南合渡分为三川,旋绕数里,复合为一,出限门入于海。又县城东有洞雷水,其水无源,随潮上下。   平城江县西二十里。源出州境那阳山,经林公渡入于海。   ○宁村镇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县东南,近宁川所。二十八年,改置于此。又洲巡司,旧在州南海滨,正统中迁于洲上。   石城县州西百十里。西北至广西陆川县百四十里。汉高凉县地。刘宋为罗州县地。隋废入石龙县。唐武德五年,析置石城县,以石城水为名,属罗州。六年,移罗州治此。天宝初改为廉江县,又改州曰招义郡,后复曰石城。南汉仍为罗州治。宋开宝五年,州废,县亦省入吴川。乾道三年,复析置石城县,属化州。今因之。城周三里,编户二十七里。   ○废罗州即今县。唐初置罗州,治石龙县,寻移此。天宝初曰招义郡,乾元初复曰罗州。宋初,州废。《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年始筑土垣,正统五年以砖石。   招义废县县西七十里。唐初置招义县,属罗州。天宝初,改曰水县。宋初废。又零绿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亦唐初置,属罗州,以零绿水为名。南汉属常乐州。宋初废。常乐,今见廉州府废石康县。   ○谢建山县北十里。上有一峰高出,为县主山。又有一冈,远望如城,曰石城冈,县因以名。○石篱山,在县北四十里。其西、南、北三面皆峻,东稍平,叠石如篱。又天堂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元末,民恃其险,避寇于此,获免锋镝,因名。   望恩山县南五十里。驿路径其麓,突起三峰,形如笔架,回绕县治。○招义山,《志》云:在废招义县西北二里。昔卢循作乱,有谭氏招义兵于此,以保乡里,唐因以名县。   ○九洲江县东北二十里。其上流即广西陆川县之龙化江也,南流入县境,至县南有双水流会焉,又南注于海。其江至冬水浅沙露,分为九洲,因名。又南廉水,在县治东一里。《志》云:源出广西容县界,流入境,或曰即龙化江支流也,分流经此,东南入海。唐廉江县以此水名。○东桥江,在县东南四十里。《志》云:源出化州境谢获山,南流二十里,经雷州府遂溪县之柳浦,东南会石门水入海。   零洞水在废零绿县西三十里。源出县西境零洞山,下流入海,一名零绿水。《通志》:零绿水,在县西百二十里,一名零烈水,源出廉州府境,东南流入海。○官寨港,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源出廉州府废石康县之六牛山,南流二十里入永安大海,近官寨盐场,因名。《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两家滩,海澳通大海,贼船多泊此,为石城、遂溪两县之襟要,向设军防守。   ○零绿镇在县南。以废零绿县而名。有巡司,洪武初置。零绿水经其旁。旧有零绿关,亦置于此。○那楼营,在县西八十里。旧在县西北,嘉靖中迁于息安驿。又三合堡,在县东北,成化七年设,防广西陆川犭贼。   新和驿在县治西。又三合驿,在县北七十里。息安驿,在县西八十里。《舆程记》:由广西陆川县永宁驿七十里而达三合驿,由车头朗、龙化江、平山墟等河共七十里至新和驿,又由三合堡河江头渡共七十里至雷州府遂溪县桐油驿。   附见:   神电卫旧在电白县东南百八十里,地名白石坡。洪武二十七年,建卫筑城。成化四年,电白县移治于卫城内。○高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洪武十四年置,调雷州前千户所官军守御。信宜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北,正统五年置。又宁川守御千户所,在吴川县治东南,洪武二十七年置。俱隶神电卫。   守镇石城后千户所在县治西。正统五年置,隶雷州卫。   ◇雷州府东至海岸十里,南至海岸二百二十里,又南渡海至琼州府七十里,西至海岸二百里,北至化州石城县二百五十里,又北至广西郁林州亦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五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