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5 页/共 479 页

德庆州府西二百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百九十里,南至罗定州百五十里,东北至广宁县二百六十里。   秦南海郡地。汉属苍梧郡。后汉因之。晋永和七年,置晋康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郡,属端州。大业初,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置康州并置都督府于此,九年州废。贞观元年,复置南康州,十一年又废。十二年,还置康州。天宝初曰晋康郡,乾元初复故。宋开宝五年,州废,仍属端州,寻复置康州亦曰晋康郡。绍兴初,升为德庆府以高宗潜邸也。十四年,又置永庆军节度。元为德庆路。明洪武初,改为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端溪县省入编户六十二里,领县三。今因之。   州据岭西之上游,扼广右之门户。邕、桂、贺三江,州实绾其口。山川雄固,诚锁钥要地也。   ○端溪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苍梧郡。晋属晋康郡。宋为郡治。齐郡治威城县。梁还治端溪。隋属端州。唐为康州治,后皆因之。明初废。《城邑考》:州旧无城,宋皇六年,始筑子城。元至正间重修。明洪武初,以旧城狭隘,改立城址,以砖石。景泰以后,屡经修筑,有门五。隆庆五年,塞东北一门。城周六里有奇。   元溪废县州东五十里。本端溪县地。晋析置元溪县,属苍梧郡。永和中,为晋康郡治。宋属晋康郡。齐、梁因之。隋废。沈约《志》:元溪相近有龙乡县,晋末置。宋初为晋康郡治。元嘉二十年,移郡治端溪,以龙乡县并入。又有威城废县,萧齐置,为晋康郡治,后亦废入端溪。   悦城废县州东八十里。晋末置乐城县,属晋康郡,又兼置悦城、文招二县。齐、梁因之。隋属端州。开皇十二年,以悦城、文招二县并入乐城。唐武德五年,改属康州,寻又改为悦城县。宋开宝五年,省县为悦城镇。自州入府之通道也。又宾江废县,在县东南,亦晋末置。宋属晋康郡。梁、陈时废。   ○香山州北二里。高二百余丈,周四十余里,为州之主山。昔多香木,一名利人山,下有漱玉泉。又藿山,在州东北五里,高百余丈,周三十里,峰峦秀郁,有草如藿香,因名。其相接者为青云冈,高百五十丈,周二十余里,亦名卧人冈。○茗山,在州东十五里,高百余丈,周二十里,产茶。又东五里为樵云山,高二百余丈,周三十余里,山高而秀,形势盘蔚,下有琼响泉。又文笔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高二百余丈,周四十余里,以形似名。《通志》:州东北五十里有楂山,高百五十丈,周二十余里,形耸而秀。   端山州东五十里。高三百三十丈,周三十里。山形端正,因名。又东十里为西源山,高六百丈,周三十里,一峰高出云表,顶有池,四时不竭,下流分为东西二溪,合流入江,即思夫水也。州东八十五里又有劳山,高百余丈,周三十里,形势峻桀,登者惮劳,因名。○高良山,在州北七十里,高百余丈,周五十里,山下田高土肥,上产铁{力}木。又焦石山,在州东北百里,高三百余丈,周五十里,苍翠盘郁。相接者为双鹤岭,岭高六百余丈,周八十里,当往来通道,崎岖险峻,登陟甚艰。   峡山洲西二十里。高百丈,周九十里,南北岸对峙甚隘,江水中流,春夏多雨则水峻急,舟不能行。又锦石山,在州西五十里,上有石柱,直插霄汉。相传南越迎陆贾时,尝以锦覆石。万历四年,征罗旁贼,尝驻师于此。   佛子岭在州西北二十里。岭势嵯峨,路通封川县。又杉岭,在州西十五里,高百余丈,周百余里,路通苍梧,产杉木。又州西四十里有藜岭,一名礼岭,高二百丈,周三百里,高峻产蓠竹。又窦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三百余丈,周三十里,两山壁立,中通一径如窦。○三洲岩,在州东七十里,一名玉乳岩。岩后有穴,可登山顶。《志》云:山取蓬莱第三洲之义为名,最幽胜,东西往来者皆道出岩下。   ○大江州南一里,即西江也。州人亦谓之南江,一名晋康水,又名锦水。自梧州府东流,经封川县境出峡山,经州南,又东入高要县界。详大川西江。   端溪州东十里。源出州东北七十里之龙潭,曲折流经端山下,又西流入于西江。州东北二十里又有麻墟水,自封川县流入境,一名马墟水,亦流合端溪水入江。又夫号水,在州东五十里,出西源山。其东十里为思夫水,亦出西源山,并流入江。○灵陵水,在州东九十里。自广宁县界流入境,凡百余里南入江,可通舟楫。《州志》云:灵陵水,一名程溪浦,出州东七十里龙岩,下有龙母温媪墓,亦曰温水,亦曰灵溪云。又州东四十里有书堂水,源出犭山,南流五十里入江,以宋石处道读书于此而名。   陆溪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又州西七十里有武赖水,西南三十里有榕塘水,俱出封川县界,南流入江。○罗旁水,在州西四十五里。源出废都城县,南流七十里入江。水口有石,其绞如罗,因名。   ○悦城镇州东百里悦城水口。有悦城乡巡司,洪武四年建。嘉靖二年,以犭患筑城,周一里有奇。高要新村驿,与巡司并列其中。○寿康水驿,旧在城西,万历二十八年,改置于城东。   西湾营州西十里,近大江。正德五年设。又州西三里有教场营,嘉靖三十六年设。州东五十里有水碓营。○平村营,在州西八十里,近大江,地名上峒。其相近为大塘营。又蘑地营在州西九十里,地名万峒。俱嘉靖十八年设。《志》云:州西八十里又有罗旁营,近罗旁水口,正德五年设。   沿头埠州西八十五里。又绿水埠在州西六十里,泠水埠在州西三十里,野芋埠在州西五十里,俱近大江北岸。○大小涧埠,在州东三十五里。龙目埠在州东四十里,相近为竦头埠,又东五里为下甬、思麻二埠。又蓬远埠在州东五十五里,媳妇顶埠在州东六十里,大塘埠在州东六十五里,降水埠在州东七十五里,又东五里曰莲湖埠。俱正德五年置,近大江北岸,设兵戍守。《图说》:江北岸又有三洲、伦甬、大树、田心等二十余营,俱设兵防西山诸犭贼。其在江南岸者,今俱属罗定州。   白沙山寨在县东北,犭寨也。旧《志》:州境诸山犭寨凡百五十有奇,后割江南岸属罗定州,其在州境者以数十计云。   封川县州西百二十里。南至罗定州西宁县七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八十里。汉苍梧郡广信县地。梁析置梁信县,为梁信郡治,兼置成州治焉。隋平陈,郡废,改州曰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县曰封川县。大业初,改置苍梧郡于此。唐武德四年,复置封州。天宝初曰临封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封州,亦曰临封郡。绍兴七年,省州,以县属德庆府,十年复旧。元至元十六年,立封州路,寻降为州。明初州省,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废封州即今县。《志》云:梁置成州,在今县北六里。隋移置封州于封川口,后皆因之。唐乾符三年,广州牙将刘谦为封州刺史,遂为南汉之始。《城邑考》:县城,明初筑,堑山为之。正统十四年,以黄萧养作乱,因故址修筑。天顺二年,展筑外城,环栅植刺竹,又砖城北面,并浚濠环之。成化五年以后,屡经修筑。   封兴废县在县东北。晋末置,属苍梧郡。宋、齐因之。梁属梁信郡。隋属封州,大业初,废入封川县。   ○东山县东一里。形如屏障,亦名挂榜山。其对峙者曰纱帽岭,东四里曰先锋岭,高拔诸山。又天马山,在县东南三里,拱抱县治,西江汇其下,多白沙,亦名白沙岭。又二里为绿衣岭,与纱帽、先锋、白沙诸岭相连,稍北为罗客山。又登高山,在县治北。其北三里为牛头岭,有峡水经其中。《志》云:县南二里有会龙山,层峰叠秀,县之案山也。○封门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峰峦秀蔚,两崖如门。又东北五里为相思山,群峰联属,下有相思大径,长六七里,两山夹峭,一水中流,极其清冽。相近又有石门岭。《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濯锦山,一名锦石山,与德庆州接界。   鸡笼山县西三十里。其脉广远,左接广西界,右襟西宁县。又西山,在县西南十里隔江,峰峦峭拔。○丰寿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寰宇记》:山高一百三十余丈,周五十里,一名霹雳山。相传山有巨石,雷震其一,上有石池,泉涌其中,其西北有罗克径。又太子山,在州东北六十里,尖峰插汉。又东北十里为甲子山,其相接者曰麒麟山。《志》云:麒麟山,在县北八十里,高三百丈,周百五十里,秀出天表,形若麒麟,县之镇山也。   白马山县东北百里。与麒麟山对峙,周五十里,石坂甚长,飞泉如练。正德中犭童巢其上,参议周用等剿平之,改名白鹤山。相近有老鸦径,深山大箐,天日罕睹。又县北百三十里有留连山,重峦叠,蹊径深杳,有林泉岩石之胜。或作连山,误。其相近有螺髻岩,石门暗狭,中忽明敞,容数百人,有一夫当径万夫莫前之险。   续岭县北二十里。断而复续,宛委绵亘七十余里。又猿岭,在县北三十里,高三十余丈,周四十里,平冈漫坡,或起或伏,上多林木,猿所居,有猿岭径。○云岩,在县北九十里,中容三百人,居民常避寇于此。泉自石出,澄泓不竭,石床磴道,殆若天造。其南为荔枝岩,极幽胜。又县北七十里有锣鼓冈,周四十里,今设巡司。   ○西江在县城南。自广西梧州府流七十里,至县西十里之灵洲合贺水,环城西十余里,经城东入德庆州界。《形胜志》:封州扼三江之口,谓西江、贺江、东安江也。灵洲,当贺江之口,广一里,长五里,江流环迎,上多芦苇,春夏泛溢,洲常不没,因曰灵洲。   贺江县西十里。一名封溪,亦曰封江。自广西贺县流入开建县界,又南流入境,汇西北诸川,至灵洲入于西江。五代唐天成三年,楚大举水军围封州,南汉主刘Ζ遣将苏章救之。章至贺江,沉铁于水,两岸作巨轮挽,筑长堤隐之,而以轻舟逆战,诱楚人入堤中,挽轮举,楚舰不能进退,大败,遂解封州之围。   东安江县西北二十里。源出苍梧县界,俗名小江,流合贺江,入于西江。又扶灵水,在县北百里,汇流连诸山水入于贺江。又有广信水,源出老鸦径,流入扶灵水。○谷墟水,在县东十三里。源出麒麟山下,流入西江。旧《志》以为丰溪,源出丰寿山,误。又颛山河,在县东百里,汇东北境诸溪涧水入谷墟水。又县东南十里有蟠龙水,源出苍梧县界留竹山,流入境,注于西江。其水宛转,如龙之蟠。弘治七年,乡民堤其下流为塘。   ○文德镇旧在县北大洲口。洪武初,置文德巡司。七年,徙置县西贺江口。嘉靖二十四年,又移置于县北铜鼓冈。○麟山驿,在县西二里。旧在城西,洪武六年移置于堰塘甬口,十二年迁于今治。   罗峒营在县西。相近有菊花营。俱正德中设,嘉靖三十八年废。《通志》:县境旧多营堡,嘉靖二十四年剿平麒麟、白马二山贼,自是渐撤。○迪田营,在县西北,前临贺江。其相近有西河营,旧为广西犭贼出入噤喉,防御甚切。又靖安营,在城东北,隆庆五年设。又县北有南龙、锣鼓等营,去县皆百余里,万历三年设。   三丫径县北二十里续岭下。相近又有甬彪径。又相思大径,在相思山下。又县北四十里有存塘径,长二十余里,林木阴翳。○乌添径,在县东北七十里,长二三里,崇冈叠,起伏蟠曲。其相近者为榄径,乔木森密,猿猴聚居。又县东北有都蓬等径。旧皆有兵戍守。   石砚山寨在县北,犭寨也。正德中,封川之石砚、大和、鸡峒山犭,纠合开建大玉、小玉、大台,贺县金峒、上峒、下峒等巢,封川归仁、文德二乡、大滑脑、洪秋、南吉、大货、黑石、麒麟、白马、莲花等巢诸犭皆叛,山径多岐,穷险莫测。嘉靖八年,官军讨石砚山犭,平之。   开建县州西北三百十里。北至广西贺县百八十里,东北至广西怀集县百里。汉苍梧郡封阳县地。宋元嘉中,析置开建县,属临贺郡,寻又置宋建郡治焉。大明元年,郡废,仍属临贺郡。齐因之。梁置南静郡。隋平陈,郡废,县属连州。大业初,属熙平郡。唐属封州。宋开宝五年,省入封川县。明年,复置,仍属封州。明初,改今属。《城邑考》:县故无城,洪武中始筑土垣。天顺三年,因故址减三之二,植栅疏濠为备。八年,创筑砖城。成化初,始告成。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城周一里有奇,编户四里。   ○谢沐废县在县北。汉置谢沐县,属苍梧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临贺郡。晋以后因之。隋省。   ○忠谠山县东北五十里。高二百余丈,周八十里,为县境之望。又县西北五十里有圆珠山,高百五十丈,周二十余里,圆竦如珠。○似龙山,在县东十五里,高二十丈,周四十余里,蜿蜒如龙。又东五里为昭甬山,路通怀集县,有石名鼠石,旁三穴,皆容数十人。又五里为野甬山,有水石岩,峰峦森立,水环其下,岩穴幽折,莫穷其胜。又大水山,在县东三十里,其下有涧,源深流广。其相接者为羊梯山,山为牛羊径道,有石磴若梯然。   大玉山县西三十五里。高百三十丈,周三十余里,青碧如玉。其旁为小玉山,高八十余丈,周五里,形势突兀。○黎水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三十余丈,周三十余里,两山对峙,黎水中流。其相近者为狼岭,周七十里,形势险恶,上多豺狼,有径通封川县。   ○开江在县城西。其上源即贺江也,自贺县南流二百里,经县境,合群川而南注,流百里入封川县界,为封江。嘉靖十四年,大水,县城为圮。隆庆五年,开江涨溢,复圮城西,盖西面迫临开江也。又有大玉、小玉及黎水,俱流入开江,狼岭水则西流合黎水而注于江。《志》云:县北五十里有白鹤滩,北去贺县百四十里,为分界处,即开江所经矣。   金缕水县东十五里。其上源合似龙、昭甬、野甬诸山水,流经金缕村,因名。水声清响,亦谓之龙吟水,至县东南流入开江。○龙潭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怀集县深山中,流经县北六十里万石岭,又南流经县北三十里潭霜山,东北群川皆流合焉,西流入于开江。又梁村水,源出怀集县之梁村,西南流入县境,至万石岭合于潭霜水。《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金塘水,出金塘村诸山。又东北有忠谠水,出忠谠山。卢村水,出县东北七十里,近界山。县西北又有莲塘水,出圆珠山。县东三十里又有金装水,出大水山,羊梯水亦流合焉。并汇潭霜水,入于开江。   水母塘县北五里。广十余亩,源出县北十里之雁山,南流入塘。天顺三年,守备王芳等疏城濠,因浚原凿塘以潴水,又自塘凿渠以灌城濠,水常不竭。   ○古令镇县北五十里。其地有古令山、黄沙岭,洪武初置巡司于此。万历六年,犭贼作乱,徙置于县东北之褥村。十四年,剿平黄沙等山贼,复还旧处。   独住营县北三十里。嘉靖十四年设,防贺县深甬、塞山、企、磨刀、田源诸山贼。又万保营,在县北四十里,嘉靖二十三年设,防贺县深甬、怀集牛栏、羊桥、铜钟、鼓城诸山贼。县北六十里又有会珠营,嘉靖二十六年设,防怀集金鹅、松柏、南水、上帅、下帅诸山贼。相近又有潭霜营,嘉靖二十三年设。《志》云:县北六十里有总旗营,隆庆五年设;东北六十里有东营,正德五年设,今废。又大湾营,在县北七十里;相近者曰白莲营,地名何木径,旁白莲峒山,因名:俱万历十三年设。白莲北十里曰枪杆烽堠,亦是年所设。   九源山寨在县东,犭寨也。《志》云:县境犭山凡三十有七。   附见:   德庆守镇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九年建。   ◇罗定州东至肇庆府三百里,西南至高州府二百里,北至肇庆府德庆州百五十里,西至广西岑溪县百九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七百里。   秦南海郡地。汉属苍梧郡。后汉因之。晋仍属苍梧郡,后属晋康郡。宋、齐因之。梁置平原郡,兼置泷州。隋平陈,郡废,大业初改泷州为永熙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泷州,天宝初曰开阳郡,乾元初复故。宋开宝五年,废州属康州,后属德庆府。元属德庆路。明初属德庆州,万历四年改置罗定州编户二十五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带千里,江山联络,蛮犭盘据,恃为险奥,盖抚绥重地,门庭巨防也。   ○泷水废县今州治。汉端溪县地。梁置平原县,为平原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为泷水县。唐因之,仍属泷州。《寰宇记》云:旧治在今县南百里,唐初移置于此。宋州废,县属德庆府。元因之。明初亦曰泷水县。万历初犭乱,督臣凌云翼讨平之,改置今州。《城邑考》:州旧无城,正统十三年,始筑土城。景泰四年,以砖石。成化〔以后〕,屡经营治,周不及四里。   晋康废县州北八十里。宋元嘉中置安遂县,属晋康郡。齐因之。梁置建州及广熙郡治此。隋平陈,废郡,大业初并废州,属永熙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建州治焉。贞观八年改南建州曰药州,十八年州废,以县属康州。至德二载,改曰晋康县。宋开宝五年废。   开阳废县在州南。梁置县,为开阳郡治。隋郡废,县属泷州,大业初并入泷水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泷州。宋废。又罗阳废县,在县西南,亦梁置县,为罗阳郡治。隋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正义县,大业初废。唐复置,属泷州,贞观中省。   镇南废县在州北。梁置安南县,属广熙郡。隋属建州,大业初废入永熙县。唐武德五年,复析泷水置安南县,属南建州,寻属药州。贞观十八年,州废属泷州。至德二载,改曰镇南县。宋废。又永业废县,在州东北,梁置永业郡,寻改为县。隋平陈,县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建州,大业初属永熙郡。唐属南建州,寻属药州,贞观十八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