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4 页/共 479 页

罗湖山县西南五十里。上有天湖,最清澈。其相近者曰旗鼓山,皆高广。又丫髻山,在县东南百三十里,一名白水山,高二百余丈,周四百余里,有天池、龙井、飞泉、瀑布,古木阴森,奇胜不一。其相接者曰木栏山,亦秀丽。又十里曰罗黄山,山高广,瀑布悬流,落而成川,下多罗、黄二姓。○珠环山,在县东南九十里,群峰相连,如珠累累,高六十丈,周五十余里,与阳江县接界。   崆峒岩县西南十五里。石壁穹窿,深广数十丈。又石角岩,在县北六十里,高五十余丈,周三十余里,旧名石脚岩,有石穴泉从中出。又北十里为铜石岩,亦曰峒石,深广数丈。又云霖岩,在县北八十里,岩穴深邃,遇警,乡人多趋避于此。又北三十里有牛钅厄岭,与新兴县分界。《志》云:县西北百二十里为响石岩,岩穴圆敞,其东北接新兴县界之冬瓜岭。○石窟岩,在县西北百三十里。有上、下二岩,下岩轩敞,陆路可抵雷、廉;下岩水从中出,可通小舟,石壁奇绝。又宝带岩,在县西北百四十里,俗呼大岩,犭童田环之,岩高朗可容千人。   凉伞冈县北十里。高五十丈,周数十里,盘旋宛曲,为县主山。○将军冈,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三十余丈,周四十五里。冈峦起伏,宛如波浪。唐姜晦贬州司马,尝提兵陟冈御獠贼,因名。又铅坑冈,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冈之西南,出铅铁砂矿。   ○漠阳江在县西。源出县西北百里东安县界之云浮山,自山巅东下,经新兴县界,过故富林县前,南流为漠阳江,又东南流,入阳江县界。   博学水县西北百二十里。源出霜山。又县北八十里有古勤州水,源出狼狂山。县北七十里又有云霖水,源出盘龙诸岭。皆合于博学水,东南流入漠阳江。《志》云:云霖水绕旧铜陵县之云霖寨,南入漠阳江。是也。○罗凤水,出县北五十里白木岭,曲折流经龙江湾,亦名江腰河,西流入漠阳江。又那乌水,出县东北五十余里之大峒西南,流十里至那乌石,又西流经石壁北入漠阳江。又高辽水,出城东北二十余里之台岭,曲折流经留村湾,入漠阳江。   麻陈水县西南百五十里。源出高州府电白县东岭诸山下,流百余里,合罗水。《志》云:县西四十里有罗水,自罗黄山东流,合麻陈水,又北流五里,经大沙湾,入漠阳江。○木栅水,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一名甘婪水,源出丫髻诸山,东流穿岩底,过废富林县,入漠阳江。《郡国志》:蛮语以穴为甘,以穿为婪。又石绿水,出县西三十里石绿山,流五六里,合渡口水入漠阳江。又有轮水,出县南五十里之冈,流十五里,经南留湾入阳江县界。   北泷水县北十里。东北诸溪涧之水,汇而西南流,入漠阳江。又博麻水,在县城东北,源出射木山,流二十里,合麻黄水,入北泷河。   ○古良镇县西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建文四年废,永乐初复置。《志》云:今司移置于那乌石,在县北四十里。又北十里曰潭葛石,有石峰数十,自那乌西达于水次。   牛厄曲营县北百二十里。嘉靖二十四年置,防新兴黄三坑、恩平君子山等贼。又岩面营,在县北百五十里,亦嘉靖二十四年置,防泷水、四贺等山犭贼。又湾口营,在县西六十里;凤凰营,在县西南九十里,俱嘉靖十二年置。又鸭斗营,在县城内,嘉靖三十年置。《邑志》:县城外有东营、西营,城西八十里有狼营。正德间,庞峒、罗陈、合水、黄稿、木栏等山犭猖獗,邑令黄宽招广西狼兵二百余家,分三营屯守。又上下鱼跳寨,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接新兴县蓝坑营界,万历中添设官兵戍守。   北塞径在县西南。相近有蕉林径。又曹峒径闸及白水径闸、蟠龙径闸,皆在县东北,设乡兵戍守。《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石壁寨,群峰数十,攒簇水次,昔人避乱,筑石寨于其上。又县北二十五里有高冈寨,因冈以名。○横石山寨,在县西,犭寨也。《志》云:县四境犭山以数十计。   乐安驿县南九十里,接阳江县界。隆庆五年,筑城。万历四年以后,屡经修葺。   阳江县府西南四百四十里,西北至阳春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恩平县百三十里,西至高州府电白县二百二十里。汉高凉县地。隋海安县地。萧铣时,置阳江县。唐武德四年,县属高州。贞观二十三年,改属恩州,寻为恩州治。天宝初,曰恩平郡。乾元初,复曰恩州。大顺二年,州移治恩平,县仍属焉。宋为恩州治。庆历八年,曰南恩州,以别于河北之恩州也。元曰南恩路,寻复为州。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里。   ○高凉废县县西三十里。汉置县,属合浦郡,其旧治在今高州高凉山下。三国吴为高凉郡治,又析置安宁县属焉。晋移郡治安宁,而以高凉为属县。宋省高凉入安宁。齐仍旧。梁复改安宁为高凉县,兼置高州治焉。隋平陈,郡废,仍为高州治。唐武德五年,改县曰西平。贞观二十三年,改置恩州治焉,寻移治阳江,以县省入。《城邑考》:阳江城,宋绍圣五年始筑土城。元大德间,种{力}竹于城外,以为障蔽。明洪武三年,改营砖城,环城浚濠。天顺以后,屡经修浚。   西平废县在县西北。三国吴析高凉县置西平县,属高兴郡。晋因之。宋省。唐改高凉县曰西平,仍旧名也。○杜陵废县,在县西百二十里。梁置县,并置杜陵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杜原,属高州。唐复曰杜陵县。贞观中改属恩州。宋开宝三年省。   广化废县在县西北。三国吴析高凉县地置广化县,为高兴郡治。晋因之,后并郡入高凉。宋元嘉九年,复析置宋康郡,治广化县。齐、梁因之。隋平陈,废郡为宋康县,属高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曰义康。大业二年,省入杜原县。又永宁废县,亦在县西。梁置永宁郡。隋废为县,属高州。大业二年,亦省入杜原。   ○东山县东一里。山高数仞,怪石林立,为近城胜概,上有石塔。又县治东有鼍山,与东山冈脉相接。又东二里曰王母冈,高百余丈,周十余里。《志》云:县北一里有北山,县治后山也。○大坑山,在县东南十里,有泉北流,溉田数百亩。   北甘山县北二十里。高三百余丈,周六十余里,上有犭寨。稍东为凤凰山,壁立千仞,有瀑布悬流。《志》云:自凤皇山而北,为石龙、椠峒诸山,其南为随峒、翼峒、官山诸山,延绵环绕,群犭错居,周百余里。○马衔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南有金花岭,攀跻而上,高百余仞,众山环列,莫计远近,顶有巨石,泉流石隙,如马受勒,山因以名。其泉下注为上、中、下三龙潭,皆清澈深杳。自山而北为合沟、合门、秀石、三龙诸山,皆山犭盘据处也。   罗琴山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余丈,周八十余里,泉峰攒列,四面相似。《志》云:山东面为罗琴,西为磨刀,南曰射龙,北曰茶水,皆险峻,中各有犭,上有龙潭,四时不涸。又郎官山,在县西六十里。又西有箭干、鹿围诸山,皆高峻。又有虎头山,在县西百二十里,近太平驿。○望夫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周四百余里,接电白县界。稍南为铁帽顶山,最高峻,岩洞纡回,狼犭恃为天险。相近者曰鸡笼山,旧尝调神电卫军驻守。又梅峒山,在望夫山北,高二百余丈,周百里,上多梅,接阳春县界。   石坑山县西北六十里。数峰相接,犭居其中,接阳春县界,恃为藩翰。《志》云:石坑东北为乌石山,为两霖山,为罗岭,为盘龙山。又有珠环山,亦与阳春县接界。   石鹤山县东南三十里。其东为那湖、香炉、苏峒、南坑诸山,皆险峻,为犭所据。又琨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三百余丈,周四十里,有峰如卓玉。又紫萝山,在县东南九十里,高四百余丈,周六十余里,一名烟萝山,亦名瑞灵山,接新宁县界。○北津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对峙者为南津山,夹峙海口,自东堤海而西,延袤数里。二山之间有独石,高十余丈,周四十余里。山出海口二里,其下渊深不测。《志》云:北津山外捍奔潮,内卫村陌,邑之外藩也。又有银坑山,在南津山侧,高三十余丈,周二十里,有十八井,相传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于此。稍西有马母山,在大海中,去县五十里。   海陵山县西南七十里大海中。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余丈。旧名罗洲,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其东为平章山,下有平章港,受海陵涨潦,以达于海。宋末,张世杰败于崖山,将西趋占城,复谋入广,回舟舣此,飓风大作,世杰取瓣香,登舵楼祝天,赴海死处也。明洪武四年,官兵追败海寇钟福全于海陵山,即此。《郡志》:海陵西南为马鞍山,下为<同戈>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置于此。又西北为麻龙渡山,四面皆大海也。○三汲山,在县东南大海中。又东有小镬、中镬、大镬三山,皆在大洋中,相去数十里。大镬高二百余丈,望之如覆釜,因名。   高岭县北六十里。有石洞,洞门迂曲,仅容一人,内宽广容千人。泉出其下,响如鸣珂。昔人避贼于此,贼不敢犯。其中又有一洞,石壁峭削,不可上下,乡人名为铁城。《志》云:县北四十里有麒麟冈,八所军屯在焉。○斜岭,在县东九十里,昔为官道所经,蹊径险恶,盗贼藏聚。正德九年,改营通道,避险就平,人以为便。又退前岭,在县西五十里,以两山耸拔,行者难前而名。或作退钱岭,以地旷人希,商贾经此,多被劫掠也。又县西百三十里有王公岭,地名西山径,旧累石不通,缘崖艰苦。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杨德始辟岭路,行者便之,因名。又丞相岭,在县西南六十里,高百丈,周十里。宋丞相留正绍兴中尝为阳江尉,游憩于此,因名。   望海冈县南六里。高百仞,周四五里,为县治之案山。又峡冈,在县东南二百里,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两冈对峙。   ○海在县西南。宋白曰:恩州滨海,地蒸湿,当海南五郡泛海之路。自广泛海行数日,方登陆,人惮海波,多由新州陆路云。《海防考》:繇县南双鱼城,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朗城,为县之门户。由大澳而东北,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寇停泊处。春汛秋防,皆有水师哨守。《志》云:县南北津外,名曰镇海,自此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   漠阳江在县城西。自阳春县东南流,历受泉水,其势始大,入县界,至县西北三十余里麻桥,岐分二派。东流至县北十余里,激为龙渊,亦名龙涛水。至城西,亦名鼍江,亦曰恩江。南流二十五里汇为石潭。其西流随地得名,亦曰黄江,亦曰牛马海,亦曰蛟龙环。又东南流合于石潭,至县南北津港入于海。《志》云:港在北津山之阳,阳春、阳江众水皆由此达海,每潮起,汹涌而入,遇风则其声砰击如雷,舟楫往来,重防阴碛。盖东南大海港口皆乱石,舟可行者仅仅丈余,必候大潮始进,故海寇不敢睥睨也。   莲塘河县东六十里。源出恩平界白马山,一名琨水。曲折流经县东北百里那龙村,曰那龙水。过莲塘驿,曰莲塘河。又经县北六十里合门山,山夹莲塘水,对峙如门也。南流六七十里,至县南十五里尖山渡,合于漠阳江。《志》云:县东北那吉峒有那吉水,九十里至篱竹径,有篱竹径水,皆流入琨水。   麻水县西三十里。出罗琴山,流经县西南四十里丰头港入海。又丹阳水,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东流十里,经大墟渡,复东南流,汇于丰头港。又有丹城水,在县西百二十里,亦出梅峒山,东流六十里,汇于丰头港,并入于海。○儒峒水,在县西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额港入海。《志》云:北额港与电白县接界。   沙河县西北六十里。源出乌石山,居民资以灌溉。又轮水,自阳春县流入界二十里,名黄沙涌。皆入于漠阳江。《邑志》:轮水出石坑诸山,与阳春接境。又石河,在县西三十里,源出罗琴山,流二十里入黄江。○龙潭,在县西五十里郎官山之东,下流入海。又县西百里有白石港,一名石门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志》云:县东南六十里有三鸦港,在海滨,源出紫萝山,西流七十里入海。其相近者有大澳,东接新宁县界。又县西百五十里有那池澳,在双鱼所南。   ○海陵镇县西南七十里海陵山西北。有巡司,明初置。○永安营,在县东南八十里,地名黄竹径。又马牯径营,在县东九十里。俱嘉靖七年设,防新宁白水山贼。又麻思营,在县西百十里,弘治十二年设,防阳春乐安等山贼,正德中改名印冈营。《志》云:县西五十里有高岭营,近退前岭,嘉靖三十九年设。又有长亭等营十,有六三邓等径十,俱有兵哨守。○莲塘堡,在县西六十里,防阳春、恩平六山浪贼路。又有铁炉头寨,在县南三里。   北津寨在县南北津山上。旧有望海亭,万历四年奏置北津水寨,十四年城之,以防海寇。《海防考》:海陵山西南<同戈>船澳,旧为御倭要地,水师巡哨皆期会于此。嘉靖二十七年以后,防御渐弛,海寇往往突犯,后遂以北津水寨为重地。所分汛地,东至芒洲上下川,与广海寨会哨,西至吴川限门,与白鸽寨会哨。既又以<同戈>船澳、丰头澳为中哨,新宁县寨门海为左哨,电白县莲头澳为右哨。万历二十八年以后,复画界为守,以海朗寨官兵分守汛海,东自广海寨界娘澳起,西至双鱼界马母石止;双鱼寨官兵分守汛海,东自海朗界马母石起,西至莲头寨界北额港止。而北津寨官兵,每至泛期,则协同出哨<同戈>船澳。盖府境海防惟阳江为最切也。   博腊寨在县境。《宋志》县有海口、海陵、博腊、遂训四寨,盖皆滨海戍守处也。又有梅口场,宋时采铅于此。○双恩场,在海朗所西南,产盐。宋、元时设管勾官于此。明洪武二十年,改设盐课司。   西平驿在县治东。洪武初置,万历中改曰平豆驿。又莲塘驿,在县东北六十里,近合门山,亦洪武初置。嘉靖三十三年筑城于此,周一里有奇。又太平驿,在县西百十里。宋置大墟站,在今驿西十里。洪武初,改置太平驿,十二年移建于此。嘉靖四十五年,筑城环之,周一里有奇。○那乌山寨,在县东那乌山上,犭寨也。《志》云:县境犭寨凡一十有三。   恩平县府南三百二十里。东至广州府新会县百十里,西南至阳江县百三十里,西北至新兴县百八十里。汉高凉县地。三国吴置海安县,属高兴郡。晋因之。宋改属东官郡。齐末置齐兴郡,改县曰齐安。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海安县。唐武德五年,复曰齐安县,仍属高州。贞观二十三年,改属恩州。至德二载,改曰恩平县。大顺二年,移恩州治焉。五代因之。宋开宝五年,移州治阳江,省县为恩平堡,属阳江县。元因之。明成化十四年,割阳江及新兴、新会三县地复置今县。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十二里。   ○恩平故城《志》云:在县东北二十里。今为恩平铺,俗呼木绵铺,相传县本治此。一名清海军城。唐至德中,于恩平郡置清海军也。后迁今治。《城邑考》:今县城本恩平堡,成化二年筑砖城,置恩平堡巡司于此,寻升为县,即故址增筑。正德、嘉靖以后,屡经修治。   信安废县县东北百里,与广州新会县接界。即废义宁县也。《志》云在新兴县东南八十里,盖境亦相接。《通志》:县北百里有古新安郡,即晋哀帝太和中所置郡。恐误。   ○龙鼍山县西二十里。亦名大人山,又名鼍山。高三百余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俗名圣水;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旁有紫霞洞,林木蓊蔚,石壁奇绝。又县南十里有凤皇山,为县之前案。又石神山,在县北二里,一名鳌山,拥县治后。○石围口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岩峭绝。又西北十里为温泉山,山形峭绝,下有温泉。   蓝坑山县东南三十里。岩壑深杳,材木丛生,旧为盗薮。又东南十里为石径山,昔时十三村盗薮也。成化以来,皆为乐土。又金鸡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金鸡头山,山脉绵延,接新宁县之下川山。○白马山,在县南二十里,高三百余丈,延绵二十余里,耸立如马。又金婆山,在县南三十里,冈陇连绵,南达湾雷海。海中有覆船山,行舟者恶其名,今曰金台冈。《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罗汉山,接新兴、新会二县界。   鼓角楼山县西北七十里。岩峦层叠,下有流泉。其后为鸿嘴山,绵延险峻,亘数十里,旧为贼叠。嘉靖三十五年,督臣谈恺讨犭贼,克黎源、沙峒二寨,贼走双石{山顶},官军扳崖而上,克塘茶,进拔良塘、十三村诸贼,皆乞降,即山旁诸犭寨也。又有茶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昔时材木美盛,为民利。又西北十里为云立山,又十里为君子山,皆高险,群犭聚居,接新兴县界。○天露山,在县北八十里,俗呼铁炉山,北接新兴县境。相近有云洞山,亦曰云岫山,旧有云岫营,亦接新兴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征良塘巢,即此山也。又独鹤山,在县北百里,一峰耸拔,绵延三十里,亦名独鹤尖。山脉东连曹幕诸山,西北连老香诸山,亦与新兴县分界。又县东北百里有北猎山,险峻,有犭寨。嘉靖三十一年,佥事杜破犭贼于此。猎,一作腊。   ○湾雷海县南八十里。海势湾曲,潮声如雷,多蟹鲎鱼盐之利,{疋旦}户居之,其南通大洋。   南门河县南一里。《志》云:县境诸水,其大者曰氵祭头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龙鼍山,流经县西十五里之相公潭,为群流汇合之处。又东为南门河。又有横槎水,在县东南十里,源出蓝坑山,西北流会南门河,绕县南迤东,达于新会县之蚬冈而入于海,亦谓之恩平江。   ○恩平镇在城东。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于恩平故城。成化二年,移于恩平堡,寻置县,移置于县东南之城村。万历二年,又移城东。又有恩平马驿,宋置于县东三里,今名古站村。成化中,徙置于城北,后又数徙。万历初,移于城南,八年,改为守备司。   塘宅堡县东北百里。嘉靖十三年设,三十六年,议以堡当新会、新宁、新兴、恩平各县适中之地,四面崇山峭壁,旧为盗贼渊薮,乃增建城垣于县治西南,移广肇高韶参将驻于此。万历二年改筑开平屯,废堡入焉。又马冈营,在县东北八十里,嘉靖十三年设。○猎径营,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十四年设。又楼径营,在县北九十里,嘉靖二十五年设,防鸿嘴山诸山贼,今为丰建屯。《邑志》:楼径,东至仓步,通水洞贼巢;北至九岭,通老熊石贼巢;九岭至陈坑,接新兴界飞鼠窟,通黄三坑贼巢;东北至独鹤驿,由驿西通西坑圆岭贼路;又西为新兴大河界,东通立径蚕娥岭、新兴相思围贼路,最为要害。又祠堂营,在县北五十里,嘉靖十一年设,防化眼潭诸山贼。   大夹脑营县西南三十里。嘉靖十一年设。《志》云:县北二十里有莲塘头营,县东三十里有乌茭塘营,截篱子径要路,俱嘉靖三十三年设。又白蒙径营,在县东南四十里,嘉靖中设,今为白蒙屯。《邑志》:径东通白麻径怀宁营,南通湾雷径至海,西南通阳江那龙村,北通那虔上峒诸犭路。又有镇安屯,嘉靖二十九年设,在县东南六十里。○鸿嘴山营,在县西北百里,嘉靖十九年设。又有长沙营,在县东百二十里,入新会县界。   篱子径县东南二十里。东通十三村达蚬冈。又塞喉径,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十里为羊径,又十里为火灯径,俱接新会县界。○十二径,在县西南,又西南为白石径,皆通阳江、阳春盗贼出没之处。又瓦巷径,在县西五十五里,又有双穴径在县西北四十里,又五里为清油径,又西北十五里为老鸦滩,皆当阳春、新兴盗贼出没之道。《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黄竹径,又北十里为镇戎屯,旧名擒颈,为控守要地。又仓步,在县东北百十里,通新会、新宁诸贼寨,今为开平屯。又县境有石井等营一十有九,皆有兵戍守。   武定屯县东南六十里。本新宁县界苔村贼巢。隆庆五年立屯,万历二年建城。又永安屯,在县东南四十里十三村,石径贼巢也。又永镇屯,在县东南五十里十三村,横山贼巢也。俱隆庆五年改立屯,其地入新会县界,与县北巩靖诸屯、县南白蒙诸屯,共为二十屯。○大人山寨,在县西三十里,犭寨也。《志》云:县境犭山凡七。   附见:   肇庆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初,设守御千户所。十二年,调守新兴。十五年,复故。二十三年,改置是卫。   守镇四会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十三年,调肇庆后千户所驻守,仍隶肇庆卫。嘉靖三十八年,增置广宁县,因改置广宁守镇千户所,直隶都司。又新兴守镇千户〔所〕,在县治西,本元时故址,明洪武二年,降为百户所。十二年,移肇庆千户所戍之。十三年,升百户为千户,而肇庆所复故。所直隶都司。又阳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亦元故址,洪武三十一年,调神电卫后千户所驻守于此,仍隶神电卫。又阳江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鼍山上。洪武元年废南恩州,改州治为千户所,直隶都司。   海朗守镇千户所在阳江县东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隶广海卫,有城,周四里有奇。城据海朗山上,因名。下临海,亦曰镇海山,与双鱼所并为海防襟要。《志》云:所西近北津山,崇祯二年,于北津大王庙小尖津口山前置铳台,并筑小城,设兵屯戍。   双鱼守镇千户所在阳江县西南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隶神电卫,有城,周二里有奇。所东有双鱼角,临大海,颇险,所因以名。又东五里为{告}杯石,两石屹立大海中,中通一门,双鱼所舟航出入要道也。昔人议叠石填塞,从右侧浅沙入港,以免寇舶冲突。又东为马鞍、粪箕等山,皆屹立海中。《志》云:所旁有石门南尾山,崇祯二年,置铳台并筑小城,设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