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3 页/共 479 页
皂幕山县南四十里,即曹幕山也。连新会县界,与药径山相接,高千余丈,延袤二百余里。旧《志》谓之奢山,山有丹砂,蛮语讹砂为奢也,在县东南百七十里。似误。○云峋岭,在县东南四十里,接新会县界。其东麓与南海县大茶岭相接,出铅矿。又石船径,在县西南七十里,路达新兴,旧为犭贼往来要害,设兵防戍。《志》云:县西北十五里有平头径,即鸬鹚峡也。老香山之水流经此入高要县界,为金鸡水。
○仓步水在城南。一名仓江,亦名沧溪。源出老香山,东流二十里,有云宿水流合焉。又东二十里,合文储、歌乐诸溪,又东南流,远近大小诸溪次第流入焉。至县东南七十里,入于大江。《郡志》:仓步水,至县东四十里名泥水,又东五里名三洲水,又五里至龙搅湾,名都含水。府境东南诸水,皆附仓步水入江。《一统志》谓之钩源水。
清泰水县东南十五里。源出皂幕山,东流三十里合黄沙、罗汉诸水,又北流十余里合仓步水。旧以此名县。一名狮子水,以水中有石如狮也。俗谓之杨梅水。○官棠水,在县东四十里。《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官棠山,官棠水出焉,亦名水,入县境合仓步水。旧通大江,元至正中,泛溢为害,因筑塞之。
范州水县东三十里。源出灵云山,接府东南百十里之北港水,汇牛围水入仓步水。元至正初,北港水自罗郁港引大江入境,乡民病潦,因塞之。万历九年,淫潦为患,乃复疏浚,谓之腾蛟港。
○太平镇县东五里。旧为高明寨,洪武初改置巡司。弘治中置高明县,因迁司于太平都,改曰太平巡司,寻迁都含海口,又迁山台寺。万历十年,迁于石奇海滨。○都含海口营,在县东四十里,近大江,嘉靖二十三年置。又长圳营,在县东五十里,近大江,嘉靖二十六年置,防中围、石子洲一带江贼。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长岗营,嘉靖二十六年设。县西四十里又有劬塘营,嘉靖二十九年设。近《志》:县有山台、长岗、鸡笼、赤水四营。
古道径营在县北,接高要县界。《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赤水径营、药径营,俱嘉靖三十四年设。又鸡笼径营,在赤、药二径之间,万历十一年设。○赤麻径,在县东南三十里,为新会贼往来门户。又风凹径,在县南三十五里。大下径,在县西三十五里。石船径,在县西南七十里,近麦板村,当新兴西山盗贼往来之路。又钱窟径,在县西七十里。官径,在县北五里。已上诸径,向皆设官兵戍守。
四会县府北百三十里。东至广州府三水县九十里,东北至广州府清远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广宁县百八十里。秦置四会县,属桂林郡。汉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仍属南海郡。宋元嘉十三年,置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番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置南绥州。贞观八年,改为浈州。十三年,州废,县属广州。宋开宝五年,省县入南海,旋复置。熙宁五年,改属端州。元属肇庆路。明改府,县属焉。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南绥州城即今县。宋置绥建郡。隋废。唐置南绥州,贞观中废。《一统志》府西六十里有废南绥州,误也。《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四年,始立栅为城。天顺三年,始筑砖城。正德以后,屡经营治。
乐昌废县在县北。刘宋置县,为乐昌郡治,兼领始昌、宋元、乐山、义立、安乐等县。齐移郡治始昌,以乐昌县并入。隋郡废,又并始昌等县入四会县。《寰宇记》:县西北五十里有化成废县,地名冈谷,刘宋元嘉中,分四会县地置,寻废。今沈约《志》不载。
○金冈山县北一里。县之主山也。一名金山,又名金鸡山。《志》云:县南十里有千岁岭,三峰突兀,形如笔架,为县治之案山。○仓冈山,在县西三里,林峦高耸而深杳,南汉尝建仓,贮兵储于其上,因名。其西南一面,俯瞰绥江。又广正山,在县西南一十里,一名真山,绝顶有三池。
扶卢山县东四十里。高百丈,周四十里,上有池,四时澄澈,其高处谓之龙子岭。《志》云:县东三十里有六士山,以六峰耸列而名。○百僚山,在县北五十里,形势高耸,有崇冈叠四面拱合,如百僚然。又北十里为白马山,山势如马奔驰也。
相对冈县东南十里。两山屹峙,为县治噤喉。其相近者为尖峰岭,高耸而尖秀。○豸岭冈,在县西北十里,嘉靖中,乡人立寨其上。又县北四十里有塌冈,天顺中,西寇流劫,乡人屯此为寨。
○绥江县南一里。一名滑水,又名绥建水,其上源即广西怀集县怀溪诸水也。流三百余里入县界,从峡中回绕而下,漫流至县前,江面空阔,古绥建郡以此名。环绕而东十五里,至陶冶山下分为二派,一由高步出清溪入西江,一由金钗湾出南津入北江,是为三江之会。旧《志》:四会县,以县东有古津水、浈江水,西有绥水,北有龙江,四水俱会而名。
龙江县北百里。源出石港潭,滩石隘险,至金溪,始漫流可通小舟,经县东北二里,出金冈山下,会于绥江。
○南津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志》云:南津巡司旧置于县东七十余里黄冈村,洪武十七年移置于南津水口。是也。又金溪巡司,在县北五十里,洪武初置。
大坑营在县北五十余里。又北有大径营。俱嘉靖十一年设。又东北曰青草营,嘉靖二十年设。又沙田营,在县东北三十余里,亦嘉靖二十年设。又鹤爪营,在县东北五十里,嘉靖二十九年设。近《志》云:县有太平、双江等营。○深坑山寨,在县北,犭寨也。《志》云:自县而北接清远县界,西北接怀集县界,远近犭山以数十计。
广宁县府西北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四会县百八十里,西至广西怀集县二百二十里。本四会县地。嘉靖三十七年,平大罗山贼,因析置广宁县,治大圃村,创建砖城。万历以后,皆尝营缮。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二里。
○新招废县在县西新招村。沈约《宋志》:本四会县之官细乡,元嘉十三年,分置新招县,为绥建郡治。齐、梁因之。隋郡县俱省。唐武德五年,复置新招县,属南绥州。贞观初省。○化蒙废县,在县东南。沈约《志》:本四会县之古蒙乡,元嘉十三年,置化蒙县,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平陈,改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属南绥州。贞观十三年,改属广州。宋省。《志》云:化蒙废县,在今太平都东乡水口。
化穆废县县东南五十里。刘宋置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废。唐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十三年废。○化注废县,在县西四十里,亦刘宋置,属绥建郡。齐、梁因之。隋废。唐初复置,属南绥州。贞观初废。又威成废县,在县西南,萧齐时置,为晋康郡治。梁、陈因之。隋废郡,县属化州。大业初,省入化蒙县。唐武德五年,于怀集县置威州。贞观初,县省。
○福星山在县治北。圆秀如覆釜,城跨其上。又乐安山,在县西三里,高八十丈,周二十余里。又县南三里有狮子山,上有岩,称奇胜。又南七里曰三台山,三峰鼎峙,为邑案山。○石涧山,在县南三十里,高百丈,周十里,泉出窦中,声闻数里,南流五里入于绥江。
夹山县北四十里。两山夹峙,水从中出,旁山连延,多竹木。又北十里曰圆岭山,高三百余丈,横亘十五里,有九十九坑,皆相似,行者失道三日,乃得出。○银坑坪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险僻,旧为贼巢。又东北二十里为乌泥坑山,路通清远,颇险仄。《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梅峒山,亦贼巢也。相近者曰葵洞山。设县后,皆为乐土。
花山县西北八十里。昔时犭贼险巢也,今有兵营。又西北二十里为赤坑山,道出怀集县,旧亦为盗贼渊薮,今为往来通道。○石燕山,在县东百二十里,高百余丈,周十里,岩窟穴,中有大洞,秋燕多蛰焉。其东麓为龙冈,蜿蜒数十里,接清远县之大罗山。昔时盗贼盘踞,嘉靖三十六年,官兵讨平之。
高望山府西五十里。山高险,俯视群山,林木苍秀,涧泉澄澈。又西二十里为三宿山,高百余丈,周三十里,上有三峰如列宿,一名三足山。又森峒山,在县东百里,山洞岩险,林木森秀。其相近者为膺峒山。旧皆为犭贼渊薮,今平。《志》云:县西三十里有乌石山,在扶溪上,周十余里。○潭圃山,在县东南六十里,连山险峻,至此稍平。县治初建于此,寻移今治。旁为春水山,多材木,春水出焉,西流三十里入于绥江。
○绥江县西四十里。广西怀集县境诸水汇流入县界,县境群川亦次第流合焉。东南入四会县境。
扶溪水县东十里。源出清远县罗山冈,西流数十里,受梅峒、葵洞诸水,绕县南流,诸溪涧水多流汇焉。南流入于绥江。○罗源水,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源出大罗山麓,西南流十余里,有石港潭水注之,经四会县界,合龙江而注于绥江。
顾水县东北四十里。源出清远县,西流入境,南流至顾水口入绥江。上流有美材巨木,商人从水口作巨筏而下,货于南海。○新招水,在县西五十里,源出高望山。又程村水,在县西南百里,源出高要县界。其下流皆合于绥江。
○扶溪镇在县南。有巡司,本属四会县,后改今属。《志》云:司置于太平都东乡水口,后移县南扶洛口。万历十一年,改置于官埠。○黄沙营,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一名南绥营。又南有古灶营。俱嘉靖十二年设。又黄桐营,在县西南,嘉靖十一年设。
企冈营县北八十里。相接者曰花山营。俱嘉靖三十九年设,防顾水一带及营后螺壳贼巢,最为险要。县西北百八十里又有得胜营,万历四年设,当怀集、开建诸贼巢要路。○峡径营,在县东北,旧属四会县,后改今属。县境又有塘角、逍遥等寨,及官埠、扶罗、程村三水哨。
新兴县府南百四十里。东北至高明县七十里,西北至罗定州东安县百二十里,西南至阳春县二百二十里。汉合浦郡临允县地。晋初,析置新宁县,属苍梧郡。永和七年,分立新宁郡,改县为新兴。宋、齐因之。梁兼置新州。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县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新州,仍治新兴县。天宝初,曰新兴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新州,亦曰新兴郡。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新州路。十九年,复降为州。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五十五里。
○新州城今县治。《志》云:东晋置新宁郡,治南兴县。萧齐治博林县。梁新州及郡俱治此。隋唐以来,皆为新州治。《城邑考》:县旧无城,宋建炎四年,始用砖石修筑子城。绍兴十四年,州守黄济拓而大之,绕城植{力}竹,号曰竹城。竹有芒刺,羔豚不能入,亦曰{力}竹城。明洪武十三年,增筑土城于竹城内。天顺七年,为贼所破,贼平,改筑砖城,环城为濠。弘治以后,屡经修筑。
临允废县县南七十里。汉县,属合浦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苍梧郡。晋亦曰临允县。永和中,属新宁郡。宋、齐仍旧。隋废。○索卢废县,在县南三十里。梁初置,属新宁郡。隋属新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新州。乾元后,以索卢县省入。又单牒废县,《志》云:在县东二十五里。晋末置,宋属新宁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新州。贞观中废。
新昌废县县东十余里。唐武德四年,析新兴县置,属新州。贞观中废。《郡志》:县西去新兴县治数十步。盖皆为新州郭内县也。又南兴废县,在县东北,亦晋末置,宋属新宁郡,齐、梁因之,隋废。
○云斛山县北十五里。高百余仞,周五十余里,山谷幽深,常有云气。又北十里为云坞山,高广与云斛相埒。《志》云:县北六里为端峰山,高五十余仞,周八里,屹然端正,为县主山。○宜路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高七十余仞,周四十余里,平冈坡陀,路经其上。其相近有小温峰,高三百余仞,周三十余里,峥嵘接天,下有小温村。又鹤山,在县西八十里,高百余仞,周五十里,形势崛起,上多松。又老香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与高要、高明接界。
新宁山县西南二十里。高二百余仞,周二十五里,山势高耸,为一邑之镇。又锦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百余仞,周五十余里,其上花木如锦。又仪峒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县西南百里又有赘峒山,俱高三百余仞,周五十里,其间千崖万壑,深杳莫测,犭人据险为巢。○佐隍山,在县西七里,高三十余仞,周三十余里,环绕县右。其并峙者曰宝盖山。又碧冈山在县西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云山,俱高耸盘回,皆二三十里。稍南三十里曰索山,亦高峻。
大罗山县东二十里。高八十余仞,周二十里,山状如屏,群峰罗列其下。其并峙者曰思防山,以山形峭拔,登者尝防阽危而名。稍南曰罗陈山,山亦高广,居民多罗、陈二姓。○碧云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仞,周六十余里。其旁相接者有岚冈山,又有通利山,皆高广。《志》云:通利山,一名利山,多竹木,为民利,即老香山之南麓也。
天露山县东南七十里。险峻插天,顶有巨石,泉出其旁,注为龙潭。又双官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高百余仞,周三十余里,数峰相连,有两峰嵬然秀出,因名。○龙山,在县南三十里,高二百余仞,周五十余里,蜿蜒如龙蟠。又南十里曰笔架山,高三百余仞,周百里,以形似名。《志》云:县南二十里有霍山,山高大,下多霍姓者,因名。
云宿山县东八十里。高百余仞,周百四十余里,犭贼尝结巢于此。一名云岫山。成化初,按察副使毛吉追贼至此,遇害。又县东七十里有独鹤山,俗呼独鹤尖,下有独鹤驿,与恩平县接界。又凤华山,在县东六十里,高四十余仞,周二十余里,山势轩翥如凤,亦接恩平县界。又曹幕山,在县东百十里,接高明、新会县界,耸翠参天,中通一线,左右冈陇如帐幕然,一名皂幕山。
望州岭县东五里。高七十余仞,周十余里,登其巅,恩平、阳江、高、雷之境皆见。又东五里有十里峰,高亦百余仞,周二十里,峰峦嵯峨,草木葱郁。○圆岭,在县东南四十里,高百余仞,周五十里,或讹为贤岭。又大面岭,在县东南五十里,高二百余仞,周四十余里,路通高明县。又东南五十里为府君岭,路通高要县。《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为冬瓜岭,高二百余仞,路通阳春、罗定、东安,形如冬瓜。又蟠龙冈,在县西南二里,高三十余仞,蟠旋如龙。
○新江在县城东北十里。其上流合诸溪涧水,汇流而北出,曲折百四十里,至府南新江口入大江。○卢溪水,在县南,发源李峒岭,经卢村,过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又锦山水,在县西南七十四里,源出大岭,西流至河头,与天塘水合,又北十里与蓝坑水合,又北五十里至山口,即二十四山路口也。又北二十里至洞口,南去县五里,与卢溪水合为新江之上流。凡商贾往高、雷,必拖舟至河头,乃登陆。
天露水在县东南。源出天露山,流至城东门,合卢溪水。又县南有清溪水出笔架山,思龙水出龙山,俱流会卢溪水。○夹冈水,出县北一里之夹冈,合锦山水流十里,至洞口合卢溪水。又县东有通利水,流合县东八里之索水,注于卢溪,并汇于新江。
○立将镇县西南八十里,有立将巡司。《志》云:县北四十里旧有罗苛巡司,今改属东安县。又县东八十里有四合巡司。俱洪武初置。又有废福缘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洪武元年置,十五年废。
东营县东三里。又县西二里有西营。俱嘉靖二十五年置。又通利营,在县东十二里,嘉靖二十八年置。白鸠营,在县东四十里,亦嘉靖二十五年置。○高村营,在县东六十里,嘉靖四年置。相近又有芦村营,嘉靖二十八年置。又平安冈营,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县东南九十里又有石子营,俱嘉靖四年置。
张公脑营县西南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置。又西南二十里有第八营,嘉靖元年置。又茶岗营,在县南二十里,嘉靖四年置。里峒营,在县南四十里,嘉靖二十七年置。○良峒营,旧《志》云:在县西北三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又伯冈营,在县南七十里,嘉靖三十九年设。又下洋营,在县西,为二十四山要地,置兵巡戍山口、河头诸处。《兵防考》:县境增置茅田径、腰古、东利、回龙四营。后又添设泠水营守县西北双桥诸处,蓝坑营守县西南天塘诸处。
黄三坑寨在县西,犭巢也。《志》云:县四境诸犭山凡数十处,而黄三坑、铁场、石人背等山巢皆在县西。嘉靖三十七年,督臣王钫以德庆、泷水、阳春、高要、高明、新兴、恩平连界,黄三坑、铁场、石人背、山枣坪诸贼巢盘据万山中,岩谷险峻,林箐丛密,贼首盘永贤等恃险肆恶,乃议征剿。一军由泷水江沙田登陆,进剿山枣坪等巢;一军由高要南岸登陆,进剿铁场诸巢;一军亦由南岸登陆,进剿石人背诸巢。贼大窘,奔集云浮山,复追破之。云浮山,在东安县界。
新昌驿在县治东。《郡志》云即废新昌县治,似误。又腰古驿,在县北五十里,旧无城。弘治八年,以犭贼劫掠,乃筑城戍守。又独鹤驿,在县东七十里。隆庆四年,亦筑石城戍守。
阳春县府西南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新兴县二百二十里,东南至阳江县百四十里,西南至高州府二百里。汉合浦郡高凉县地。梁始置阳春县及阳春郡。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武德四年,乃置春州。天宝初,曰南陵郡。乾元初,复为春州。宋熙宁六年,州废,县属恩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废春州即今县。一云唐初置春州,在今县北八十里顺阳都,后移今治。似误。《城邑考》:春州城,唐武德四年创筑。宋皇二年增修。元季废坏。明洪武三十年,因旧址加筑。天顺以后,屡经营缮。
铜陵废县县北八十里。汉合浦郡临允县地。刘宋置龙潭县,属新宁郡。齐因之。梁、陈间,改曰铜陵。隋属端州。唐武德四年,置勤州。五年,州废,县属春州。万岁通天二年,复置。长安中复废。开元十八年,仍置州,治富林县。乾元初,还治铜陵。五代因之。宋初州废,县属春州。熙宁六年,并入阳春县。○富林废县,在县北百里。本铜陵县地。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勤州,后与州俱废。开元十八年,复以富林峒置县,为勤州治。乾元初,州徙治铜陵,县属焉。宋开宝五年,省入铜陵。
流南废县县西北三十五里。梁置流南县,属新兴郡。隋属新州。开皇十八年,改曰南流县。大业初废。又西城废县,在县西南七十里,亦梁置,属新兴郡。隋大业初,废入铜陵县。○罗水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唐天宝末分阳春县置,属春州。宋省。
○磁石山县东南三里。一峰特起,四面平陂,产磁石。又射木山,在县东南十五里,高百余丈,周数十里,巍峨蓊蔚,为县治案山。一名云灵山,云幕其上,则雨立至。○铁坑山,在县东二十里,高七十余丈,周三十里,山势盘旋,古木森蔽,产铁。又天马山,在县东三十里,高百余丈,周七十里,一峰插天,群山拱伏,形如天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