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2 页/共 479 页
○鸡笼关州西三十七里。有兵戍守。《志》云:自州界接四会县境,有犭贼山寨一十有二。
阳山县州东北二百里。北至湖广宜章县百三十里,东至韶州府乐昌县百八十里。汉置县,属桂阳郡。后汉改曰阴山县。三国吴省入含氵匡县。晋复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齐因之。梁属阳山郡。隋属连州。唐、宋因之。元属桂阳州。明洪武二年,属韶州府。十四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阳山故城在县南。汉县治此。唐神龙初,移县治于氵匡水北,即今县治。《城邑考》:县旧无城,天顺七年始营砖城。成化以后,屡经修筑,有池环之。
宣乐废县县南百里。梁置梁乐县,并置梁乐郡。隋平陈,郡废,县属连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宣乐县。大业末废。又游安废县,在县西南,亦梁、陈间置。隋属连州,大业末废。
○贤令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山以愈名也。又县东北二里有石崖山,上有石壁如板。○阳贤山,在县西南十里,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有两峰上耸,亦名丫髻山。
宝源山县东三十里。山产黑铅,居民尝采取之。弘治九年,奸徒相结为盗,始禁,不复采。又铜沙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旧尝产铜。○同官峡,在县西北七十里,脉自连山县黄连山来,有峡水东流,注于湟水。《志》云:峡,今夷为同官村。
○氵匡水在县东,即湟水也。亦曰氵含水。自湖广宁远县界,东南流入县境,复折而西南入连州界。《志》云:同官峡水,东流合湟水,又流过城南为阳溪水,又南十里曰龙坂滩,滩侧温泉四时不竭。又南十五里为龙宫滩。韩愈云: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水则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斟水县东二里。其地有东岩水源出焉,南流四里为潮泉,泉源消长与潮汐同候也。俗亦谓之桃江。又有两溪水,源出韶州府乳源县,流经县东之莲塘,合斟水入于氵匡水。
○湟溪关在县西北。秦置。汉武伐南越,兵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新唐书》阳山县有秦湟溪关。《郡国志》:阳山县理氵匡水之南,即其故墟,本南越置关之邑。故关在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云。
阳山关在县北,当骑田岭路。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定南越,遂于此置关。《史记》,尉陀移檄湟溪、阳山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是也。姚氏曰:县去骑田岭不过百余里。岭,即郴州之黄岑山也。
星子镇在县北。有巡司。又西北有朱冈巡司,县东又有西岸巡司。俱洪武二年置。○白芒营,在县西,路接连山县。相近为高滩营,接白芒、老鸦坑诸险路,置兵戍守。又西有饭甑营,接稍陀、白水诸险路,通广西怀集县石角山犭。又有大良营,亦在县西,地名青氵困,接怀集县黄潭山诸险路,并防汾水凹山贼。相近又有琵琶径营,亦接黄潭诸山,防茶坑南北西水山贼。又有江头圳营,亦接南北西水险路。俱置兵防守。
马丁民营在县西南桥下山,接广西怀集县界,防古岭山贼。旁又有马丁兵营。又李峒营,在县西南乌石峒,通四会、清远大罗等山险路,防大焦坑、黄沙坑诸贼。相近有梅花径营,地名白竹茛,亦防大罗山贼。○牛仔营,在县东,接乳源县界,防企山、滑峒坑诸贼。
石盘闸在县东南。地名大桥。路通英德县界,防杉木角贼。其北有大青蓝闸,相近为天堂岭,通乳源县莽山险路。稍东有小青蓝闸,接雷峒、大桥诸处,亦防天堂岭贼。又高桥闸,亦在县东南,地名神下坪,亦接莽山界,防黄沙坑犭贼。又长塘闸,在县东北,地名大东山,路通湖广宜章县。○旱塘闸,在县西,地名坑塘,路接广西怀集县界,防清油草塘贼路。又佛子径闸,在县西南,地名牛皮岩,与李峒营相接。又黄柏径闸,在县南,地名老虎坑。相近有沙涌闸,地名鱼水,与梅花径营相接。俱防大罗山贼。
连山县州西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广宁远县二百十里,西至广西贺县百五十里。汉桂阳县地。梁析置广德县,属阳山郡。隋改县曰广泽,属连州。仁寿初,改曰连山。大业初,属熙平郡。唐复属连州。宋因之。绍兴六年,废为镇。十八年,复故。明洪武二年,属韶州府,是年省县入阳山。十四年,复置,属连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连山故城在县西北。《志》云:县在前代迁徙无常,洪武初,因唐神龙间旧址,置县于西北程山下。天顺三年,为犭贼所破。六年,贼平,议者以县在万山中,道涂险远,且多瘴疠,乃相度鸡笼关内小水坪,水土平衍,堪徙县治,因筑今城,环城为池。
熙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尚安县,属始安郡。晋太康初,改曰熙平县。宋因之。齐置齐乐郡。梁、陈仍旧。隋平陈,废郡,县属连州。大业末废。又有武化废县,在县西南,亦梁置。隋属连州,大业末废。
○长径山县东九里。中有长径通往来。夏瑜《记》云:山在城东四里,高数百丈,周二十里,脉自州东巾子山来,山势中断,若蜂腰然。有径路,连民出入必由此。西通怀、贺,北抵锦田,路多石壁悬崖,可徒行,不容车骑。春夏山水暴涨,所过冲薄荡啮,虽岁加葺治,而圮坏不免。天顺初,广右峒蛮越境寇掠,据县为巢,路益崩坏。六年,寇平,知县孔镛修复县治,以山当出入通衢,不容蓁塞,乃重辟之,凿其阻险,补其倾缺,于是民无攀援之患云。
天梯山县北百五十里。高险无草木,行者难若升天。又上叶山,在县西北百六十里,山险峻,为犭犭童窟穴。又昆湖山,在县东北二百里,下瞰昆湖,湖水氵亭泓,群山四拥,称为奥区。一名天际岭。东南至州城十五里。
黄连山县西百五十里。峰峦连络,多草木,与广西接界。又巍峨山,在县南四十里,高险不可登。○连营峒,在县西。
○梁峒水县东南十九里。有上吉水流合焉。又县南六里有横水。俱东南流合于湟水。○大龙水,在县北十六里大龙山下,下流亦入于湟水。
○白沙营在县东。地名茅铺冈,防鸡笼关、台子冈诸山贼。台子冈,即长径山路之险也。又黄南营,在县南,防沙田峒、黄南、梅水界巢贼,向系乐昌县民壮戍守。相近有沙坊营,系仁化县民壮戍守。○大眼营,在县西,地名上草峒,防草峒、大小眼及贺县上下均峒、咸石等山贼。又拳石营,在县西北,地名三禾峒,防大冲、倒水及湖广界蕉花、石角等处贼巢。
附见:
连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二十八年建,隶清远卫。
◇肇庆府东至广州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高州府七百七十里,西至广西梧州府四百里,北至广州府连州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七千四百二里。
《禹贡》扬州南境。春秋时为南越地。秦为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国地。武帝平南越,为苍梧、合浦二郡地。三国吴及晋属苍梧郡。刘宋分属南海郡,又置绥建郡治四会县。梁增置高要郡治高要县。隋平陈,郡废,改置端州。大业初,又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四年,复曰端州。天宝初曰高要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南汉。宋初仍曰端州亦曰高要郡。元符三年,升兴庆军节度。重和元年,又升为肇庆府以徽宗潜邸也,又赐军额曰肇庆。元曰肇庆路。明洪武初,复为府,领州一、县十。今因之。
府带山控江,延袤数千里,据广州之上游,当贺、梧之津要。汉武帝自巴蜀发夜郎兵,下江,会番禺,即今西江路也。梁大同中,交趾李贲作乱,以杨为交州刺史讨之,命定州今梧州府刺史萧勃会于西江。萧子显曰:西江川源深远,宋、齐以来,皆别置督护,专征讨之任。陈霸先为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是也。李吉甫曰:端州当西江口入广西之要道。明初,廖永忠等奉命平广西,亦由肇庆溯西江而上,抵梧州。盖郡为两粤之要膂,东西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
高要县附郭。汉县,属苍梧郡。后汉及晋因之。刘宋改属南海郡。齐因之。梁为高要郡治。唐、宋以来,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九十八里。
○高要城即今府治。汉置县治此。宋皇中,始筑州城,环土为垣。政和三年,改筑石城。明洪武元年,复增拓之。天顺、嘉靖间,皆尝修筑。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平兴废县府东南八十里。刘宋置,为宋隆郡治。沈约《志》: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二十七年,改置宋隆郡,领平兴、初宁、建宁、招兴、崇化、熙穆、崇德等县。孝建中,复改为宋熙郡。齐时亦曰宋隆郡。隋平陈,郡废,以平兴县属端州,诸县悉并入焉。唐因之。宋并平兴入高要县。《一统志》:府东南三十里有废崇州,宋元嘉中置,寻废。误。《郡志》以为宋隆郡故址。又云:平兴废县,今为黄村都,成化十一年,割入高明县,去高明城五十里。
博林废县在县西南。梁置,属新宁郡,并置抚纳县。隋属新州,大业初以抚纳县并入博林县,属信安郡。唐属端州,贞观十三年省。
○石室山府北六里。一名圆屋山,亦名高星山,或谓之定山。山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有二门,中可容百余人,号为神仙下都。其前有浦曰高星浦,旁有耸石,广六十余丈,高二百余仞,谓之崧台。又有七星岩,连属曲折,列峙如北斗,岩之中亦为石室,容数百人。又有斗魁台,唐初所筑。岩之左为石洞,穹窿宏敞,前后二门,顶开中ニ,巨石覆其上,春夏间潦水泛溢,岛屿平没,惟此高耸特出水中。又东逾沥湖半里许曰屏风岩,又里许为阆风岩。从石室而西,半里则为天柱岩,又里许为蟾蜍岩,又半里许为仙掌岩。西北二里曰阿陂岩,延袤凡数十里,沥湖环流其下,可通舟楫。又有北山,亦名北岭,在县北十里,高千仞,盘亘百余里,为府治之后山,峰峦联属,若屏障然。其中一峰,屹立雄伟,名将军岭,盖即石室之支阜也。又府东北十里曰狮子冈,在七星岩之东,中峰嵯峨,陵阜盘郁。
铜鼓山府南二十里。高千仞,周三十余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如鼓,叩之有声,因名。又南三十里为神符岩,有南北二岩相向,南大北小,皆奇胜。小岩口又有龙井,四时不涸。○云从山,在府南三十里,高百丈,周五十余里,峰峦叠,秀出天表,新宅水经其下。
高峡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余仞,周十里,与烂柯山对峙,江流至此夹束而出。一名高要峡,汉以此名县。相传山有灵羊,每出鸣,风雨随至,亦名灵羊峡。灵,一作羚。三国初,吴交州刺史步骘取南海,刘表大将衡毅、钱博等逆战于峡口,兵败,毅死之,即此处也。水中有亚婆顶、钓鱼台,皆最湍急处。○烂柯山,在府东南四十六里,一名柯斧山,旧传王质观棋处。亦名端山,峡之对山也。高数百仞,周五十里,其上俚人所居。江水经此,谓之端溪。隔溪有二岩,石可为砚。《吴录》曰:端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木。《砚史》云:岩有四,曰下岩、上岩、半边岩、后砾岩,穿洞深入,不论四时,皆患水浸。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自仁庙以前,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岁贡惟上岩耳。《一统志》:砚石凡三种,岩石为上,西坑次之,后磨又次之。
顶湖山府东北四十里。山高千余仞,周数百里,为一方巨镇。盘郁森耸,攀援莫上,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又东北十里曰九坑山,高五百余仞,周五十余里,出泉九派。旧有茶园四十四所,犭人居之。○劳山,在府东北百里,高数百仞,周三十里。山径险狭,樵人惮劳,因名。
湘峡山府西三十余里。高数十仞,周八里,群峰列峙,江经其中,形类潇湘。其东五里为小湘峡。宋皇四年,侬智高犯端州,州守李宝臣曰:若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即此。《志》云:府西有小湘、大湘二水,俱流至峡中入江。○望夫山,在府西六十里,高百仞,周百里,屹然际天。《郡国志》古端州有望夫山。又腾豺山,在府西百里,亦曰腾豺岭。山势险峻,有异兽,或谓之腾猿,亦曰腾犴。
王侯峰府东南七里。高数百仞,周三十五里。《志》云:宋元丰中,郡守王泊葬其下,峰因以名。又金洲冈,在府东南九十里,巨石が峋,高数十仞,周数百丈,屹立江流。又十里为罗郁冈,亦横屹江面,潦涨时,漩涡颇险,亦西江捍门也。又白猪冈,在府西南五十里,高百丈,周三十里。冈有石如猪,因名。又府西一里有三台冈,三冈鼎峙,状若三星。府西北一里又有龙顶冈,高五丈,周二里,林木蓊蔚,军民环居其下。
○大江在府城南。一名西江,亦曰西水。《元和志》:端州当西江口,入广西要道。今自广西三江而来,经封川、德庆,绕郡城而东,南入广州府境,注于海。每淫雨,则江涨暴至,且为羚羊峡所束,郊原皆溢。谚曰:水浸钓鱼台,上下不通来。钓鱼台者,峡中山也。峡江旋束,溢为涡塘,皆有渔人恣取之,并多得蟹。西水退尽,蟹亦蜕壳。谚云:西水漫漫,鱼蟹满盘。是也。详见大川西江。
新江府南六里。源出新兴县乱山中,北流百四十里入于大江,谓之新江口。又新宅水,出罗定州东安县之苟径山,萦回曲折,北流注于新江。又博峒水,出东安县之书山,萦绕而东北出,凡八十余里注于新江。又有孔洞水,在县南五十里,亦北合新江水。府南又有示峒水,源出高明县老香山,北流七十里,亦入新江。
苍梧水府东南六十里。一名典水。源出烂柯山,初为瀑布,东流,屈曲二十里入大江。又贝水,在府东八十里,自四会县南入界,一名鸦雀水,又名安南水,亦名飞水,流入大江。又清岐水,在府东九十里,自四会县绥江分流入境。一名古武水,南流入大江。自昔设关隘于此,为屯兵用武之地,因名。○古婪水,在府东北七十里,源亦出四会县界,南流入大江。
宋崇水府东南九十里。西北流,至府东南二十五里宋崇渡口入大江,有鸬鹚峡水注焉。本名宋隆,以故郡为名。唐讳隆,曰崇。《志》云:鸬鹚峡水,源出高明县老香山,经府东金鸡营,亦名金鸡水,其下流分二流,一合宋崇水,一合都含水,入大江。洪武中,潦决泛浸高明。永乐中,修塞。正统三年,复伐石堤防,高明始无水患。又复源水,在府东南九十里,自大江分流,而西南还合大江,因名。○都堰水,在府西七十里,源出德庆州界大朝山,流入境。又有笋峒水,亦出大朝山,流经府西五十里。皆注于大江。
沥湖府北五里。北山诸涧之水,汇为黄塘、上榄塘,又石室诸岩之水皆流合焉。春夏潦涨,极目浩渺,多蒲鱼菱芡之利。湖水环流,经岩后束为小渠,谓之后沥水,绕北山石子滩三十里,出灵羊峡入江。又有新沥水。万历中,守臣王泮分引沥湖,经城东一里石头冈,出大江以泄涨潦。○东洲沙,在灵羊峡口之东江中,有居民数千家。
○禄步镇府西七十里。旧为禄步寨,明初改置巡司。洪武二十一年,自禄步上村迁于下村水口。又府东七十里有横查巡司,洪武二年置,嘉靖三十六年迁于横查水口。又古耶巡司,在府东九十里,本古耶寨,在府东百五十里。明洪武四年,改置巡司。嘉靖二十五年,移置于此。崇祯二年,以横查巡司并入。
金鸡坪营在府东四十里云头山,与高明县九曲径相接。嘉靖二十五年置。又贝水营,在府东七十里,近大河,嘉靖十一年置。○白泥营,在府西百三十里,弘治六年设。相近又有云初营,正德五年设。又府西九十里有雾径营,嘉靖二十四年设。又蔡径营,在府南百十里,嘉靖十六年设。又南有白泥埠,二十八年所设也。又苟径营,在府南百里,嘉靖五年设。
崧台驿在城西。又新村驿,在府西百二十里,旧置于德庆州之站湾,洪武五年移置于悦城水口,即此驿也。《舆程记》:新村驿而西为悦城镇,又西为三洲岩,共百里而达德庆州,此为西达梧州之道。自崧台驿而南九十里,为新兴县之腰鼓驿,又五十里至新兴县,为南达高州之道。○河泊所,旧在府东二里,明初置,万历中革。
林田山寨在府西,犭寨也。又府西百余里有大台山犭寨,府东南有花顶山诸犭寨。《志》云高要县犭山凡九,是也。
高明县府东南六十里。西南至新兴县七十里,东南至新会县九十里。本高要县地。明初设高明巡司于此。正统末,山寇邓宗远等屡作乱。成化十一年,督臣吴琮等请改置今县,从之。十六年,筑砖城,环城为濠。正德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清泰废县县东二十里。本高要县地。萧梁置梁泰县,为梁泰郡治。隋平陈,郡废,改县为清泰。大业初,省县入平兴县。唐武德七年复置,贞观十三年省。旧《志》云:在府东七十里。今为清泰都。
○庆林山在治北一里。一名春富山。上有石岩,多林木。又五龙山,在县东北十里,五山奔伏如五龙,中有一阜圆如珠。又东北十五里为鹤山,高五百余丈,与此相接。又灵云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尖峰插汉,上有石泉,麓有三峰,一名三台山。○朋峰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顶平,高三百余丈,周五里,两峰并峙,形如朋字。其相接者为官径山,《志》云:脉自老香山来,东西连绵,中有通径二十里,为入郡之道。又表山,在县西二十里,高百余丈,广三十里,高出众山之表。稍南有蟾蜍径,旧为官军防戍处。
千岁山县西南三十五里。形势突兀,高百余丈,周十余里。又县西五十里曰文储山,与千岁山相接,高三百余丈,周百五十里,群峰がテ,有飞泉汇而成渊,名曰圣潭。○歌乐山,在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余丈,周二十里,峰峦耸秀,四时风声如音乐然。又粟寨山,《郡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高数百仞,周百里,中有石壁飞瀑,下流成潭,一名武陵溪。又西南十里为云宿山,高百余丈,周五十里,接新兴县界。
老香山县西北六十里。高七百丈,延袤五十余里,多产香木,犭人结巢其上,南接新兴县界。旧《志》山一名通利山,以山多嘉木美竹为民利云。○鹿峒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二百余丈,延袤四十余里,拱向县治,罗列如屏。赵陀尝获白鹿于此,名白鹿台。又县南三十里为龙峒山,泉石甚胜,亦名龙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