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1 页/共 479 页
曹幕山县西北二十里。上有犭人,垦山为。今详见东莞县。○茂山,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天台山。《志》云:县西三十里有将军山,山势雄峻,其脉蜿蜒而南,至此突起数峰,东尽于海。又西南二十里有石径山,石岩如屋,容数十人。
山县南百里大海中。延袤八十余里,高四十二丈,与奇石山相对,立如两扉,潮汐所出入也。亦曰门山。故有镇戍。宋末,帝立于州,张世杰以山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驻于此,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军屋三千余间。未几,元将张弘范来攻。或谓世杰曰: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往据之?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世杰为必死计,不听,结大舶千余,作一字阵碇水中,以拒元军。山北浅,舟胶不可进,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师相遇,薄之,且出骑兵断官军汲路,又以舟师据海口,世杰遂困。既而元将李恒自广州来会,守山北,与弘范合击,宋军遂溃,陆秀夫负帝沉海,杨太后及诸嫔御从死者以万数。宋遂亡。《志》云:山对峙有汤瓶嘴山,以形似名,最高峻,文禽异木多出其中。又南有双壁山,高百余丈。又南十里曰九曲山。
○海县南二十一里。一名熊海,以旁有鼠熊、马鞍熊、东熊、长熊四山也,统名曰熊子山。熊,音那。三足鳖曰熊,山形似之,其下皆曰熊海。东径香山县为小梁海,西经蚬冈,自北而东至山,为门海,通谓之南海。《海防考》:滨海有望峒澳,系广海卫军巡哨。
西江在县东北。《志》云:江水至番禺西分流,至县东为江门,江门又分为二水:左径石觜至东莞县虎头门入于海,右径县入于熊海。○锣鼓潭,在县西四十里。山溪之水,汇流经此,水石冲激,声如锣鼓,南流入海。
○沙村镇在县南长沙村。有沙村巡司。《志》云:旧置司于长珠大神冈,洪武三年改置于此。又县东潮莲村有潮莲巡司,旧置寨,洪武二年改。又药径巡司,在曹幕山药径口,旧置寨,亦洪武二年改。○沙冈巡司,在县西。旧为乐里寨,置于余村。洪武二十年,徙于沙冈村,改置巡司。又松柏巡司,嘉靖中增设,在县西松柏山,旧为贼巢。又县西河村有牛肚湾巡司,旧置寨,俱洪武二年创设巡司。又西有大瓦巡司,亦洪武初置。
利径营在县西北。近昆仑、曹幕二山,通高明、新兴,山岭险阻,多贼。相近又有汾水江营。又赤水口营,在县西,有五坑垌、检蚬凹山贼。又西为蚬冈营,有罗汉山浪贼。○鬼子窟营,在县西,防鬼子窟、良金、云永山贼。又西有五坑径营,防甜水坑、良金、云永三山贼,径道多岐,接新宁、恩平二县界。
长沙塘营在县西南。有北腊山、船金坑、雷公岩、斩头等山贼。又西有游鱼山营,防石岩头、金良二山贼。相近为金钗营,防牛仔兰、北腊、王坑、王牯岭、罗汉等山浪贼,通新宁、恩平二县界。又有寨濠径营,亦防罗汉大山诸贼,接新兴、高明、恩平、新宁诸县界。○临江台堡,在县东南滨海。又东为良村营。俱接顺德县界。《志》云:县有白虎头、官来径等关五,又有把截所八:曰长沙,在县南海滨;曰企官,曰双烟整,曰潭,曰企头,曰横山,皆在县西南滨海;曰仰船冈,在县东南;曰寨门,在县西,亦滨海。
新宁县府西南三百三十里。西北至肇庆府阳江县百二十里。本新会县地。自元季以来,诸犭煽乱,屡征不服。明弘治十一年,讨平之,因析置今县。初筑砖城,正德六年改筑,周三里有奇。编户六十里。
○三台山县北一里。一名上坑山,县之主山也。迤东一里曰连珠山,有三冈如连珠。其西曰宝鸭山,与三台并峙。○百峰山,在县东五十里。峰峦百计,兽多獐鹿,木多松梧,蛮獠之所出没也。其相连者曰古兜山。其地水陆四达,蛮獠结寨于此,有峰曰汤瓶嘴。
大隆山县西南百二十里。有犭寨,旧为盗薮。又县南百六十里曰龙溪山,山险峻,上有石室。○上川山,在县南二百三十里海中。山多香腊材木,居民煮盐者多取木于此。又下川山,在县南三百里海中,亦有香腊竹藤之利。《一统志》:上川石山,下川土山,居民旧以贾海为业。下川相近者曰海晏村。洪武四年,海寇钟福泉等挟倭船寇海晏,下川官兵追讨至阳江,平之。于是徙二山居民入内地,遂为荒壤。其后生齿渐众,然豪贵夺其利,民日益贫矣。
○海在县南。《志》云:县西七里有紫霞山,其下为紫霞海。又有矬洞水,源出大隆山,山南为大牌海。又南二百里径铜鼓山,众水合焉,风涛触石,如铜鼓声,是为铜鼓海。至上川山左右为大、小金门,又西南二百里为番舶往来之冲,是曰寨门海。
半塘水在县南。源出县西北冯村坑,流入海。○雷公潭,在县西一里。源出百峰山,有龙潜焉,龙兴则风雷迅烈。下流亦注于海。
○城冈峒在县西南七十里城冈堡,有巡司。又望高巡司,在县南。旧为褥州巡司,洪武二十七年以其地立广海卫,移司于望高村,因改今名。○那银堡,在县西南九十里。又河木堡,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河木径,南去广海卫十五里。
仓步营县东四十里,东北至新会县之赤水口营三十里。相近者又有水流径营。《志》云:旧防新宁上朗、张边,恩平交径等山贼。○甘村营,在县东南,接顺德县界。《志》云:营去仓步营三十里,去城冈堡二十里。似误。
石鼓寨县东三十里石鼓山上。犭寨也。县北八里有石人犭寨,在石人山上。《志》云:县境诸犭寨,大者如石鼓、茅舍、苔村、石人、{刑山}峒、横岭、莲塘、羊公径、仓下、那西、东瓜冲、上峒、万罗冈、鸡头、怀宁等寨。嘉靖三十年,讨叛犭,一自南海抵新会壁山寨,一自石门抵苦草径,又分左右翼:一略百锋十二寨,一略石鼓十五寨。旁午,移兵攻黄沙泥、仓下寨,夜进茅舍、梅树峒等寨,贼突围走牛角{刑山}。又进剿盈峒、大塘诸寨,又克那西、上桥诸寨,又分兵自牛眠沙进剿苔村、怀宁诸寨。贼平,乃设更鼓、那西、三合水、金鸡头诸营。
从化县府东北三百四十二里。西北至韶州府英德县百八十里。本增城县地。弘治元年,峒獠谭观福恃险为乱,讨平之。三年,析置今县,治横潭。七年,改治马场田,筑城。十一年,以砖石。嘉靖中,重修,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龙潭山县北二十里。上有龙湫。又云台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巅平衍如台,常有云气覆之,旁有洞穴,容数十人。又北山,在县东北八十里,三峰峻拔,山半有兰和谷,下为龙潭,上有瀑布悬流注于其中。又五指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五峰相连,如笔格然。
围脑山县西十三里。其上有仰天湖,又西为三将军山。又蜈蚣山,在县西五十里,麓有铁场坑,相传旧尝于此煮铁。县西北四十里又有百丈带山,上有泉注为流杯池。○石鼓楼山,在县南三里,其石层叠,下有潭。又鹧鸪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脉自庾岭而来,有峰高百余丈,傍一峰差小,俗呼为大、小鹧鸪。旧《志》云:山在增城县西南九十里。盖本增城地也。又武台山,在县南五十里,亦有两峰相对。
○流溪在县南。源出韶州府乳源县流溪山,流经县前,合于曲水,又西流至南海县石门山,入于北江。○曲水,在县东,有三源:一出增城县界监瀵山,一出县东六十三里之中心山,一出县东概洞,流五十里,至白芒潭,又五十里,抵县前与流溪水合。水甚清浅,不通舟楫。
犁塘水在城西。源出县东三十里狮子岭,有石磕水流会焉,曲折流五十里,至县西三里之风门岭合于流溪。《志》云:风门岭多积水之,山半有水盂,积水常不竭。
○流溪镇左县北石潭村。旧置寨,洪武三年改设巡司。《志》云:县有上塘营,防十八山、苦菜塘、松子等处巢峒。《志》云:县境有山犭巢穴凡三十五处。
清远县府北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肇庆府四会县百七十里,东北至韶州府英德县二百七十里。汉南海郡中宿县地。梁析置清远县,为清远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仍属广州。宋因之。《城邑考》:元至正中,筑土城。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砌砖城。天顺七年,为犭贼所陷。成化中修筑,以后又尝增修。城周八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中宿废县县东北六十里。汉置县,属南海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始兴郡,仍曰中宿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清远县,又改置政宾县,移东官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并入清远县。《志》云:今县东十二里有中宿山,中宿县以此名。
○峡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中宿峡。崇山挺峙,中通江流。旧《记》:黄帝二庶子曰禺阳,曰禺号,南采阮俞之竹,为黄钟之管。今山上小竹节间长九寸,圆径三分,疑此山即阮俞也。亦曰禺山,亦曰二禺。有两峰穹窿对峙,束隘江流,故曰峡也。道家以为第十九福地,有和光洞,甚深窈。又有票幡岭,在山顶南。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命将讨平之,还见二幡于山顶。盖二禺神之所赐云。又观亭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观峡山,或云即峡山之支麓也。或谓之寻峡。姚氏云:汉楼船将军杨仆出寻峡,峡去始兴三百里,近连口,即此峡矣。○观音山,在县东二百五十里,高出诸山,峰峦层叠。
大罗山县西二百五十里。其脉自阳山来,西抵广西梧州府怀集县界。犭獠多居其间,中有龙潭,贼巢也,嘉靖三十六年讨平之。又溱源山,在县西百二十五里,连山交枕,绝峰壁竦,溱水出焉,俗讹为秦王山,溱水亦曰秦王水。○回岐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古名观岐,高耸数十仞,逶迤环抱,有回顾县治之状。下有岐水,回岐驿设于此。又临汉峡,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崖壁立,延袤九十里。
○浈水在县东北。源出大庾岭,径韶州府英德县界,又南过废中宿县,至县东会于氵匡水。汉杨仆下浈水,是也。经县南八十里有黄巢矶,相传黄巢尝覆舟于此。又南入三水县界。
氵匡水在县东。自英德县流入界。《汉志》注,中宿县有氵匡浦,是也。又东南流四十二里,至县东与浈水合。或谓之湟水,或谓之水。汉路博德下湟水即此。又氵匡水合浈水之处,谓之氵匡口。陈大建二年,广州刺史欧阳纥以州叛,陈将韦昭达破之于氵匡口。亦谓之口。宋乾德二年,潘美克南汉之郴州,刘惧,使邵廷屯口是也。《志》云:浈水,亦曰洌江、湟水,曰氵琶江。今县东有氵琶江乡及氵琶江巡司。
溱水在县南。源出溱源山,东流合于浈水。《水经》云:溱水源出湖广临武县西南境,经曲江县西北,流合武水,《山海经》谓之肄水。又南合浈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厄处名为观峡,春水氵存至,鼓怒沸腾,流水沦没,必无出者,称为至险。盖讹今之浈水为溱水,而又以今之溱水为浈水矣。
○横石寨在县东。洪武二年,改置横石矶巡司。其相近有高田营、金斗角营,皆设兵戍守。又氵琶江寨,亦在县东,洪武二年改置氵琶江巡司。其相近者有鼓楼冈、黄峒水二营,俱为戍守处。○滨江寨,在县西北。又有回岐寨,在县西南,近回岐山。洪武二年,俱改置巡司。
枫坑营在县西南,接三水县界,西防四会之犭。其相近有塘角、蚊虫石、大庙峡、黄流寨、石角河村等营。又龙镇营,在县北。相近有石川径口、鸭春径、三木坑等营,皆僻在万山中,接英德、阳山二县黎峒贼寨。○清远峡营,在县东峡山下,亦曰峡口营。又南有正江口、头巾滩、山塘、大燕水等营,又西南有界排营。《志》云:县境江道,北接英德,南达三水,多盗贼及黎犭水{疋旦}之患,因设金斗角、高田、黄峒水及峡口诸营,拨兵防戍。又有锣鼓滩、板潭、禾云、合头、白泡潭、了矶水等营,皆近江道。县西北又有老虎峒、黄柏径、黄冈径、秦王径等营,则西北一带山径防卫处也。
独石寨在县境。《志》云:县有独石、黄田、田心、洋子、莲梗、双石水、西乱、白湾、牛挨石、羊坑、雷坑、石阁、老虎峒、桃枝、横石、企石、三木坑等十七寨,又有三坑等犭巢一百有六。
安远驿在县城西。县东北九十里为横石矶驿,县西南八十里为回岐驿。《志》云:县东又有官庄驿。
附见:
广州左卫在府治北。又有广州右卫,在左卫之西。俱洪武八年建。又广州前卫,在府治西,其北为广州后卫。俱洪武二十三年建。
南海卫在东莞县治南。洪武十四年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在县南东莞县旧城内,洪武二十七年置,有砖城,周三里有奇,环城为池。一名南头城,备倭指挥亦驻于此。又大鹏守御千户所,在东莞县东三百五十里,以相近有大鹏岭而名。岭脉自罗浮来,状如飞鹏也。洪武二十七年置所,有城,周二里有奇,环城为池。俱隶南海卫。
广海卫在新会县南一百五十里。旧为褥洲巡司,洪武二十七年改建卫,有城。三十年,以砖石,周五里有奇,环城有池。○香山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六年建,隶都司。二十八年,改隶广海卫。又新会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十七年建。又新宁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嘉靖十年建。俱隶广海卫。
清远卫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二年建。
增城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南。洪武二十七年建,直隶都司。又从化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嘉靖十四年建,隶南海卫。
连州府西北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郴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道州五百五十五里,东至韶州府四百里,西至广西贺县二百六十七里。
春秋时楚地。秦为长沙郡之南境。两汉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中,置宋安郡。大豫初,省入广兴郡。齐仍属始兴郡。梁置阳山郡。隋平陈,郡废,改置连州。大业初,改为熙平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连州。天宝初,改为连山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湖南,汉乾三年入于南汉。宋仍为连州亦曰连山郡。元至元十七年,曰连州路属湖南道,十九年降为州隶广东道,以州治桂阳县省入。明洪武初省,十四年复置州编户十七里,属广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接九疑,西通桂岭,控郴、永之噤喉,为广州之肩背。汉平南越,一军出湟水。宋伐南汉,自连州进克韶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由韶州出连州捣肇庆以西。盖介五岭之口,为四出之途。岭南形胜,斯为最矣。
○桂阳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属桂阳郡。元鼎四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将军屯桂阳,待使者。既又出桂阳,下湟水,即此也。后汉亦曰桂阳县。孙吴属始兴郡。晋因之。宋泰始中,分属宋安郡,寻还属始兴。齐仍属始兴郡。梁为阳山郡治。隋为连州治。唐、宋因之。元省县入州。《舆地志》云:连州桂阳县,汉属桂阳郡,因谓之小桂。西魏围江陵,王琳自广州入援,将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蒸城,见湖广衡阳县。姚思廉曰:小桂,岭名,或即今之桂阳山。《城邑考》:桂阳城,刘宋元徽中,湘州刺史邓曾创筑。宋皇四年,因旧址增拓。元、绍兴及宝庆中,皆尝增修。明洪武二十八年,复以砖石。正德四年修葺。有门三,城周三里有奇。
冈溪废县在州西北。沈约《宋志》:泰始六年,立冈溪县,割始兴之桂阳、阳山、含氵匡四县立宋安郡,属湘州。大豫元年,县与郡俱废。
○顺山州东四里。刘禹锡《记》:邑东之望曰顺山,由顺以降,无名而相依者以万数,回环郁绕,叠高争秀,西北朝拱于九疑,乃州之第一山也。又东一里曰巾山,一名翠巾峰,平地耸起,凡百余丈,崔嵬冠于群峰,其木多楠柘之属。九疑,见湖广名山。
桂阳山州西北二十五里。上有石洞,广三百一十步,藤萝蔽之。洞内之泉流出,东入于韶州。旧县名桂阳,以此。又西北五里曰白鹤山,石峰四面如掌,相传有陈真人者骑白鹤上升而名。○方山,在州北二十八里。《志》云:山远与九疑对峙,凡数百里,其东南有水出焉,下流达于湟水。又北十二里曰北山,上有磨崖。《志》云:州南五里有白罗山,峭拔壁立。
冠峰州北十三里。高耸冠于群山,或曰以山形如冠也。又北里许有五峰,状如芙蓉,亦名芙蓉峰。或曰即莲花峰也,宋潘美破南汉之兵于此。又圭峰,在州西北十里,泉山环绕,惟此峰端立如执圭。○天际岭,在州西北十五里。一名昆湖山,以下瞰昆湖而名。连延而西,入连山县界。又秀岩,在州西北五里,山有悬石,如滴翠乳,一名大云岩。
楞伽峡州东十五里。双崖壁立,垂石飞瀑,下注深潭,即湟水所经也。唐显庆四年,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余家,即峡中水矣。宋嘉泰二年,崩水壅,溪谷倒注,舟楫不通,田庐垫溺,患及城邑。州刺史杨等疏凿之,三载底平。叶适《记》曰,湟水会流而东南出,束两崖间,湍怒激跃,势倾百里,舟行必逾峡始可无患,是也。下有贞女石,相传贞女化石处,亦名贞女峡,
○湟水在城东。自阳山县流入界,又南入韶州府英德县境。刘禹锡曰,城下之浸曰湟水,由湟之外,交流而合输者以百数,是也。今详见大川北江。
桂水州东北十五里。《志》云:源出湖广宜章县黄岑山,南流入境,俗名奉化水,流合五溪水。《寰宇记》:五溪者,沧浪水、昆湖水、横溪水、叶腐溪水、相思水也。一云五溪源出方山,五派合流,注于湟水。
卢溪水州西北二十里。源出湖广蓝山县,有卢龙水流合焉,亦名上下卢水。经州西二十五里,汇为龙潭,东流历楞伽峡,注于湟水。○双溪水,在州西南三里。其上流为乐簪溪,古名斟水。一出连山县界,亦名获水。径县西九里,合高良水,又东为双溪水,注于湟水。又连口水,旧《志》云:源出桂阳县西北百十里石塘村,亦曰涟水,东南流,注于氵匡水。或谓之郁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