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90 页/共 479 页

虎头山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志》云:即秀山也。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明初,廖永忠下东莞,次虎头关。今外国来入贡及出使外国者,皆取道于此。○武山,在县南五十余里大海中。山势突起,有武勇状。每潮汐消长,高低可辨。宋余靖尝候潮于此。   曹幕山县西北八十里。其南有石门崦峒,高广横列如城府,林阴蓊蔚,大者合抱,农隙采山如织,百材于此取办。《志》云:山广袤数百里,介于东莞、新会、高要、新兴之间。   铜岭在县东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飞结集义勇,与元将姚文虎力战,斩之,遂与新会令曾逢龙复广州,是也。又太平岭,在县东南,形若竖旗,从山麓而上,连顿九阜,至山顶则平旷,一名九顿岭。道出大鹏所。○莲花峰,在县东北六里。九峰峻竦,状如莲花,一名三角山。其上有池。   ○三门海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东南来,至此分为三道,既而复合,因曰三门。旧《志》:县境海道之备,有南头、屯门、鸡栖、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老万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又县西南有乌猪海洋。《吴惠日记》:正统六年,奉诏使占城,发东莞,次日过乌猪洋,又次日过七州洋,见铜鼓山,次至独猪洋,见大周山,次至交趾洋,有巨洲横截海中,怪石廉利,为舟楫患。次日至占城外罗阳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国门。旧《志》:占城西去广州二千五百里。海行殆难以里道记也。   东江在县北。自博罗县流入境,又西入增城县界,至南海县入于西江。旧有东江堤,宋元初筑以防冲啮。绍兴中,复修治。淳三年,复增修之。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溃,寻复营辑。一名福隆堤。在县东七十里。   龙潭县东南四十五里。《志》云:深溪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飞流,又十里而汇为龙潭。其水西北出,居民引以灌溉。又虎头潭,在县东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险绝,形如虎头,下有潭,潭旁仅有线道,山内有田可井,常为寇盗所据。昔于山前置寨,今废。《志》云:县东北黄曹村有织女湖,湖旁有小山。又县东南百里有双女湖。   ○福永镇在县西南。有福永巡司。旧为屯门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迁于福永村,因改今名。又白沙巡司,在县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门海口。旧为白沙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京山巡司,在县东北。旧为茶园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迁于京山村,因改今名。又中堂巡司,在县西麻涌村。旧为中堂寨,亦洪武三年改置。   武山寨在县南。又县东有虎头寨。《志》云:县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冈头,曰沙潭,曰芦荻角。又有企石营,亦在县南。   城西驿在县城西,水驿也。县东北又有黄家山水驿。又铁冈水驿在县东。   新安县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莞县七十里。本东莞县地。隆庆六年,析置新安县,治城子冈。编户二十里。   ○梧桐山县东四十里。山势峭拔,多产梧桐,因名。又杯渡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下滨海,旧名屯门山。上有滴水岩及虎跎井。《纪事》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一云南头城东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门山,唐置屯门镇兵,以防海寇。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又梅蔚山,在县南百里大海中。《行朝录》:宋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今有石殿遗址。又西南八十里大海中有官富山,山之东有官富场。《行朝录》: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于官富场。是也。旧《志》:官富山,在东莞县西南二百八十里。   大奚山县南三百余里大海中。环三十六屿,周回三百余里,居民以渔盐为生。《宋史》:庆元三年,提举盐茶徐安国以捕私盐致乱,知广州钱之望遣兵歼之,遂墟其地,后生息渐繁。明初,有万姓者统其众,今亦呼为老万山。   ○佛堂门海县南二百里。潮汐相通。《志》云:柯水,经官富山西南入海,分为二门:佛堂门海在其左,急水门海在其右。凡潮自东南大洋西流,经官富山而入急水门,番舶至此无漂泊之恐,故曰佛堂。自急水角经官富场,又西南二百里曰合连海,水通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山,而汇合于此,故曰合连。   合兰洲县南百九十里。《志》云:县南百余里有大步海,中有娟珠池,南汉时采珠于此。又南八十里为合兰洲,在靖康场海中,与龙穴洲相比。相传有龙出没其间,又有泉出龙穴洲石罅间,番舶回者皆汲以过海。近《志》县西北八十里为大步海,又西北八十里为合兰洲,似误。   ○官富镇即官富场也。宋景炎二年,蒙古将塔出等以步兵追二王于岭南,其别将唆都由泉州取道泛海,期会于广之富场,谓此。今有官富巡司。《志》云:本官富寨,洪武三年改。○缺口镇,在县西南缺口村,近合连海口。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三水县府北百二十里。西北至清远县百三十里,西南至肇庆府百三十里。本南海县之北境、高要县之东境地。嘉靖五年,析置。今县治白塔冈,有砖城,编户五十一里。   ○大潭山县北三十里。石壁数仞,飞瀑如练,下注二潭,左曰龙湫,右曰天生塘,方广二亩许,居民引水溉田。○尧山,在县南四十里,俗呼大尧山。《水经注》: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叠起,冠以青林。《郡国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见之。今高约百仞,亦名凌山。   卢岭县西北四十里,与四会县接界。又金帽岭,在县东北一里,俗呼城隍岭,有连珠峰,县之镇山也。又县东五里曰象冈,一名云秀山。又二里曰石顶峰,上有古烟墩,为县治之水口。○白塔冈,在县东南一里,冈下水中有浮沉石。又二里为昆都山,即古三水镇也。宋置斥堠于此。广州参谋刘颌擒海盐盗綦毋谨和尚于三水镇,是也。镇废。《志》云:县治东一里有魁冈,下有鹿峒水,出县东六里鹿峒中,流经魁冈,入于浈水。县西一里又有七星冈,其西为青冈,滨大江。又西有横石、将军二岭。   ○北江县西二里。亦曰浈水,亦曰氵匡水。自清远县流入境,南流会于陶水,又南入南海县界,合于西江。○陶水,在县南,源出尧山,西北流注于氵匡水。又有翁水,出县东北利山湖,亦西南流注于氵匡水。三水合流,县因以三水名。《志》云:县南有金洲冈,水中突起,方圆约二百余丈,高五十余丈,一名金钟,水绕其旁。又十里过双窦,入南海县界,俗呼新生水,三水之余派也。   芦包水县北四十里。《志》云:县北三十五里有龙坡山,一名花山。又北五里,则芦包水出焉。其水秋冬皆涸,夏始溢,北出一里,合于胥江,南出南海县境,至官窑驿合于大江。胥江,亦即北江之异名矣。又北六里有鸭埠水,亦流合北江,旧多盗贼劫掠商船。《志》云:县西南十里有西南,商旅之舟多泊于此。   ○三水镇在县西南一里隔江。青冈之旁,即三水口也。有三水巡司。又县西有横石巡司,与肇庆府高要县接界。近《志》云:嘉靖三十年,高要县古耶巡司移置此。○胥江巡司,在县北五十里。又西南巡司,在县东南十二里,地名杨梅堡。旧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驿于此。○岩石营,在县北六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鸭埠水驿,又县南有界牌石营。俱有官兵戍守。   增城县府东百九十里。南至东莞县百里,东至惠州府博罗县百四十里。本秦番禺县地。后汉析置增城县,属南海郡。梁改属东官郡,寻为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因之。宋仍属广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增城旧县县东北五十里。汉置县治此。唐时移置于县东九冈村,后又移今治。元末,尝筑土城。明永乐元年,始以砖石。成化五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东百三十里,与博罗县接界。回环高耸,为广、惠二郡之望。详见名山罗浮。○猊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山产娑婆罗竹,围三四尺,性坚纫,土人取以为弓。   白水山县西四十里。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余丈,悬注如练。又峨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秀而长,下为乌石冈,状若覆钟,色如墨,堪以眺远。冈下有乌石村。○陈峒山,在县北二百五十里。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望云岭县北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虽天时晴霁,亦有云气覆其上。又云母岭,在县西二十里,产云母石。○景星岩,在县北五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连石相接,无异栋宇,中有楼阁宝盖之状。又浮碇冈,在县城东五里。其石赤,与罗浮相望。旧《经》云:浮山自海上浮来,合于罗山,此冈若浮山之碇。又东五里为百家山,上多竹,可容百家。   ○东江在县南,与东莞县分界。西流入番禺县境。   增江在县城东。源出陈峒山,东南流经此,又南合于防水。《志》云:防水出县南十五里流防山,流合增江。县南三十五里有牛潭,增江支流入焉。其正流西南出,入于东江。   ○乌石镇在县南东洲村。旧为乌石寨,洪武初改置巡司。又茅田巡司,在县西,洪武四年置。《志》云:县北百里有莲花寨,宋置。○增江驿,在县城东。又县南有东洲驿,县西六十里有乌石驿。   龙门县府东北三百十里。本增城及博罗二县地。旧置龙门巡司于此。弘治九年,徙司于黄沙坳,而置今县于旧司治。有城,弘治十六年增筑。编户十七里。   ○虎狮山县西五十里。形若虎狮对峙,上有飞泉,下注蛟穴,流至县东五里,为白沙水,引流可以溉田。又西十里为陈峒山,与增江县接界。   天岭山县南八十里。高千仞,为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岭。又东涧山,在县南百八十里,有层崖叠、氵敕石飞泉之胜。又南十里曰岑曙山,中有西云、会仙二洞,飞泉出焉。   ○西林水在县西。一名九淋水。源出县西七十里铁冈大山,流经城西,诸溪涧水皆流合焉。东南流入增城县界,经望云岭下,迤逦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路溪水,在县东六十五里,源出县东北铁坑山,西南流会于西林水,可通舟楫。又鹅溪水,在县南百余里,源出博罗县界,居民引以溉田,亦流入于增江。   ○上龙门镇在县北。旧置长沙巡司,洪武四年改今名。   香山县府南百五十里。东至东莞县三百里。唐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因之。绍兴三十二年,升为香山县,仍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旧有土垣,号曰铁城。明洪武二十六年,始营砖城。弘治间,于城外筑子城。正德间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仁山在县治北。有六阜环列,谓之七星峰。其北一阜曰寿山,东南曰丰山,西曰武山。洪武初筑城,平其三阜。又城北一里有插笏山,濒于海,旧名獭窟山。○大北山,在县城东一里。莲峰耸其前,金鼓角山峙其后。其与莲峰对峙者为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又西二里水中有长洲山。   笔架山县南一里。三峰屹立。又南二十里曰湖洲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俗呼为文笔山。○北台山,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台山,两山相对如台。《志》云:北台相近者有寿星塘山,塘广数亩,在山之北。《野史》:宋端宗崩于舟中,葬寿星塘。今塘侧有陵迹五处,盖遗臣马南宝所筑疑冢也。其地亦名坟头冈。在山之西,又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又香炉山,在县南六十里,有瀑布悬流。《志》云:县以此山名也。   长江山县东南三十里。众水皆导源于此,因名。紫马岭在其东,相合山在其西。又东南十里曰三洲山,三山并立海中,一名大圜山。又东南二十里曰乌岩山,宋末土人多避乱于此。○石门山,在县西十里,中有洞,宋末尝拒元兵于此。又黄杨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其阳有赤坎冈,宋亡,张世杰葬于此。   浮卢山县北七十里海中。相传山尝与波上下。《山海经》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又石甑山,在县南百六十里,土人呼为南山。《志》云:县南百里海中有金星门,两峰相对,蛮{疋旦}多渔于此,相聚为寇。又南百里有大、小横琴山,其下即井澳也。又三灶山,在县南三百里海中。周回三百里,林木葱翠,有三石如灶,旧多居民。洪武中,以通番寇入犯,遂虚其地。成化以后,有官军驻守。《广记》:三灶山,有田三百余顷,极膏腴。元时海寇刘进据此。明洪武初,奸民吴进添通番为乱。二十六年,讨平之,禁民不得居止耕种,设官兵防守。正德中,豪民渐侵啮其地。   ○海在城外。宋阮泳《县治记》:香山,环海孤屿是也。今县西北接浮虚山者曰石岐,海中多洲潭,芦苇泥泞,久之成田,他邑民多耕种其中,攘夺为害。县西二十里曰象角头海,又西三十里曰叠石海,中多鱼蟹之利。西南七十里曰分流海,东注东洲门,合大洋。又三灶山东曰乌沙海,向为番夷窥伺处。成化中,番舶复自此侵扰,因岁令官军驻守三灶山。   井澳在县南海中横琴山下。宋景炎二年,张世杰奉帝至井澳,飓风大作,舟败几溺,军士死者过半,即此。《番禺客记》:井澳海滨有湖居里,里中马南宝者,尝以其家为端宗行宫。及帝崩州,殡于南宝家,然后葬于山。继又起兵于井澳,与蒙古战,不胜,死之。《志》云:县有浪白澳,为海道戍守处。○零丁洋,在县东百七十里。宋末,文天祥为元兵所败,被执,尝经此,有零丁洋里叹零丁之句。又九星洋,在县西南。宋建炎二年,元将刘深袭井澳,帝至谢女峡,复入海,至九星洋,欲往占城,不果。《一统志》:海中有九曜山,罗列如九星,洋因以名。又谢女峡,一名仙女澳,亦在县境。   ○香山镇在县北大榄村。旧为香山寨,洪武二年改置巡司。又小黄圃巡司,在县北百二十里,弘治九年置。○金斗场,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濠潭,即宋金斗盐场也。今废。   象角头营在县西。《志》云:县有镇头角、南禅佛、县港口及浮虚、大埔洋等营,俱有官军戍守。又把截所四,曰:石岐,在县西;东洲门,在县东;乾务,在县南;大人岭,在县北。   新会县府西南二百三十里。西北至肇庆府高明县九十里,西至肇庆府恩平县百十里。汉番禺县地。晋末,置盆允县。元熙二年,置新会郡治焉。宋、齐因之。隋平陈,郡废,置新会县,并置封州治焉。开皇十一年,改为允州,后又改曰冈州。大业初,州废,县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冈州,仍治新会县。贞观十三年,州废,县属广州。是年仍置冈州。天宝初曰义宁郡。乾元初复曰冈州。贞元末,州废,县仍属广州。宋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八里。   ○盆允废县在县东。晋末分番禺县置盆允县,属南海郡,寻为新会郡治。齐、梁因之。隋平陈,改置新会县,废县入焉。《城邑考》:新会县旧无城,元末始筑土垣御寇,旋废。洪武二十四年,改筑土城。三十年,以砖石。天顺六年,复筑子城,周为濠堑,时称完固。正德十一年,又复营筑焉。   新夷废县在县西四十五里。三国吴析番禺置平夷县,属南海郡。晋太康初,改曰新夷。元熙中,改属新会郡。宋、齐因之。隋初,废入新会县。又宋元废县,在县东北。沈约《志》云:元嘉九年,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二十七年,改宋安为宋元,皆属新会郡。齐废宋安县,余皆如故。梁、陈间,改新熙为新建,始成曰熙潭,招集曰怀集,又以废宋安县改置化召县。隋开皇十年,悉并入新会县。   义宁废县县西北九十里。本新夷县地。宋置义宁县,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属冈州。大业初,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属冈州。贞观十三年,改属广州,旋复故。宋开宝五年,废入新会,六年复置。太平兴国初,改曰信安县。熙宁五年省为镇,入新兴县。元初,复为县。绍圣元年,又改为镇,后复为县,还隶广州。建炎初废。   封平废县县西七十里。晋末置,属新宁郡。宋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大业初,废入义宁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封平县,属冈州。贞观十三年省。又封乐废县,在县西北。沈约《宋志》: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归化民置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大业初,废入新会县。唐复置,属冈州。贞观十三年废,旋复置。开元初又废。○始康废县,在县西南。刘宋元嘉中置,属新会郡。齐、梁因之。隋开皇十年,废入封平县。又有初宾废县,亦在县西。刘宋时置,属新会郡。齐、梁仍旧。隋开皇十年,省入义宁县。   ○桂山县北二里。俗呼圭峰。唐僧一行至此,有黄云覆之,因名黄云山。上多松竹,瀑泉出焉。又北八里曰渌屏山,周回八十八里,环绕县治,一名绿护屏。屏南有潭,谓之圣池。○大云山,在县西三里,形如盘龙,浮江旋绕。又西五里曰龙山,上有九穴,俗呼龙窟。其下紫水出焉,南流入海。   仙涌山县西北六十里。地名罗坑。本无山,一夕风雷震吼,涌出数峰。又西北五里曰昆山、仑山,二山相连,俗合呼为昆仑山。昆山巅有天井,仑山巅有白龙池。○金冈山,在县西八十里。《唐志》:冈州以金冈而名,其地产金,下有淘金坑,旁皆沃壤,延袤八十里。今皆为民田,不复有金坑矣。西北有石洞曰金山岩,深广皆二丈,岩顶飞瀑如练,有盘石,可坐数十人,旧为乡人游赏处。今为盗薮,俗呼鬼子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