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7 页/共 479 页
○丰安废县在县西南。沈约云:汉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丰安县。是也。晋属东阳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金华县。刘昭曰:建安四年,孙氏分大末立丰安县。误。
○龙峰山县治东。三峰相属,环顾县左,有浮图在其巅。《志》云,浦江倚山为县,此县治之辅山也。又仙华山,在县北八里,一名仙姑山,又名少女峰。岩岫层叠,绮绣妍丽,为县主山。其并峙者曰宝掌山,亦峻险。○湖山,在县东十里,两山峙立,浦阳江出其中,曰湖山峡。又东三十里曰球山,耸峙水口,亦名球山峡。
鸡冠山县东三十五里。势极高峻,可俯瞰二百里外。其相联者有三十六冈,重峦复嶂,前后相属。○乌蜀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突然中起,众峰罗列,小梅溪之源出于此,流入兰溪县,或谓之乌烧岭。又县西南有大洪岭,则大梅溪所自出也。梅溪,今见兰溪县。
深袅山县西南六十里。重峦复岭,峭拔千仞。溪流清澈,即浦阳江之源也。又壶盘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当金华北山之北,高出众山,接兰溪县界。○岩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水二派,东曰岩坑,南流入于浦阳江。北曰湖溪,北流入于富阳江。又响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γ、檀溪,二水流其下,盘折万山中,流入富阳江。《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江公山,山形如鸡足,高出群峰之表。又大孤山,在县北四十里,峭壁削立,清溪映带。县北三十里又有小孤山,岩险峻,攀援莫至。
五路岭县南十里。长五里,自县入郡所经也。又大阳岭,在县南五十里,与金华县接界。高千余丈,长十里。○竹岭,在县北五十里,自趾至顶,凡十八盘,亦名淡竹岭。县东北九十里又有岭,一名竹斤岭,岭下有竹斤涧,介于富阳。又井硎岭,在县西四十里,路出严州,亦曰井坑岭。
密溪岩县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垲,宽平如堂宇,可容三百人。岩上有泉,四时如檐滴,相近者又有转轮岩,上亦平旷。○竹塞坑,在县南三十里,两山合翠,高入云汉,行者战惧。
○浦阳江县治南一里。自深袅山东流百二十里,入绍兴府诸暨县界,既浣江上源也。详见大川浦阳江。
左溪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县南三十五里之白岩岭,与大阳岭水合流,一名双溪,东北注于浦阳江。又深溪在县东二十里,出义乌县龙祈山,流入县界,注于浦阳江。又白麟溪,出县东二十五里之金芙蓉山,亦曰香岩山,东流入浦阳江。又县东一里有东溪,源出仙华山,西一里有西溪,源出岩坑山,俱南流入浦阳江。又有稿溪,在县南十里,出县南十五里之白石山,东流亦入浦阳江。
东湖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五里曰西湖,迤南曰椒湖。宋天圣初,邑人钱侃筑塘潴水,为灌溉之利。大观间,其孙重修之,邑人谓之三湖。
○杨家埠县东四十里。路通诸暨,有巡司,洪武六年置。万历中革。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横溪市,路出兰溪。《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松山坑口隘,与严州桐庐县接界。○浦阳驿,在县治东。宋绍定二年置,明初废。又南桥,在县南跨浦阳江上,宋元符中建。元至元间重修,筑堤三百余丈以障水,堤尽处又建小桥,以泄支流。今桥广丈九尺,长三十丈有奇。
汤溪县府西六十里。西至衢州府龙游县五十里,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二十里,北至兰溪县五十里。本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地。前朝成化六年,郡守李嗣以其地在金、衢、处三府之交,阻山界水,居民犷悍,请置为县。从之,筑土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八十五里。
○古城县西五里汤塘山上。《志》云:此为婺州旧治。又县西三里有古城山。
○铁甲山县西五里。嘉靖中,矿贼作乱,官军讨败之于此。又九峰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一名风子山。○福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林木蓊蔚,为县之胜概。相接者曰屏风山,以矗立如屏而名。又东南十里有香炉山,众山环列,卓然特起,县之望山也。
银岭县南六十里,与遂昌县接界。旧有银岭寨,亦要隘处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市聚岭,山溪深险,商旅由此出遂昌,必群聚而后行,因名。
○氵江县北二十里。上接龙游,下通兰溪,即浙江上流也。又有琳湖,在县北十五里。
白沙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遂昌县山中,北流经县境。又东北至金华县界,入于南溪。
○山口寨县南十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大岩寨,县南五十里有苏村寨,皆正统十三年筑,以御括寇。
附见:
金华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明初吴元年,置金华、归安二卫。洪武三年,改置今所。
◇衢州府东至金华府一百九十三里,东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里,西至江西广信府二百四十里,东北至严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东阳郡。晋、宋以后,皆仍旧。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治信安县。六年,辅公┙叛,州废。垂拱二年,复置。天宝初,曰信安郡。乾元初,复为衢州。宋因之。元曰衢州路。明初曰龙游府宋龙凤八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寻改衢州府九年改,领县五。今亦曰衢州府。
府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也。《图经》云:衢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西安县附郭。秦会稽郡大末县地。汉因之。后汉初平三年,分立新安县,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初,改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曰信安,仍属东阳郡。唐为衢州治。咸通中,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六十五里。
○信安城相传旧城在今城西。宋宣和三年,方腊作乱,始筑今城。绍兴十四年,以水圮增修。嘉定三年及十一年,皆营治。元至正中,尝营筑,后圮。前朝弘治十二年,增修完固。嘉靖三十九年,复营治。万历天启间,皆经营葺。有门六,城周十里有奇。
盈川废县府南九十里。《志》云:龙游西有刑溪,陈时留异据东阳,恶刑字,改曰盈川。唐武后如意元年,分龙丘置盈川县,因以为名。元和七年,省入信安县。
○峥嵘山府治西北。三国吴遣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王象之曰:昔有柴宏者,屯兵于此,后讹为峥嵘。其东南相连者,曰龟峰山,府治枕其麓。《宋史》:方腊陷衢州,州守高至临于龟峰筑城。是也。
岩山府西十里。四面壁立,绝顶平旷,可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相传黄巢常屯兵于此。又西十里为屹石山,平地拔起五峰,下临溪水。○乌石山,在府西四十里,延袤十数里,巨石周匝如城,石门可入,俗呼寨门,中蓄水田,有福应院,自府境趋江右者多道此,有岳武穆题名石。
烂柯山府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通典》谓之石桥山,以中有石桥也。《道书》谓之青霞第八洞天,即晋樵者王质遇仙处。又南里许曰响谷山,崖壁峭立,水环其趾,崖半有穴,风嘘则鸣,因名。○叠石山,在府南四十里,以层岩累叠而名。《志》云:府南七十五里有爵豆山,旧出银矿,唐元和四年闭塞。五代时,钱氏复开,后仍闭。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塘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仞,顶有塘,深不可测,亦曰塘台山。又东五里曰乌臣山,有东西两山连亘。其西山尤雄秀,高可六七里。《志》云:县东二十余里有翠徽山,高十余里,上有平田可数十亩,旁为仙岩,中空可坐数十人。明太祖兵下江右,凯旋过此,御书仙岩洞天四字刻于石。○绣峰山,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鹅笼山,有三坞、一池,称为奥区。其旁为九仙岩,峻峭百仞,状如屏,攀援甚艰,相对者为师姑岩,下容数百人。又紫徽山,在府东南五十里,与鹅笼相接,一名迷茨山,峰峦际天,邈绝群岭。
项山府北四十里。山陡峻,内有桐岩,旁列诸峰,势如奔马,上有项羽庙,因名。又北四十里有凤山,上极平旷,可治田圃,芝溪出焉,南流合于衢港。又梧桐峰,在府北七十里。《志》云:与府东紫薇峰相对,号南北高峰。
大金竹岭府南百二十里,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又南至遂昌百五十里。有马岭口,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亦南出遂昌之道也。○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又北至寿昌县百里。或曰即遂安县之猥岭也,去县五十里。
○衢江在城西。源出仙霞岭曰大溪,经江山县东,又北流至城西南,而信安溪流合焉,曰双港口。经城西,又绕出城北,东流至城东十五里鸡鸣山下,而定阳溪流合焉。亦曰衢港,亦曰信安江。《唐志》:元和十一年,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即此水也。又东北流,经龙游县界,亦曰盈川溪,又东入金华府兰溪县界,与婺江合。胡氏曰,浙江有三源,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浙江。
信安溪在城西南二里。《汉志》大末县有水,即此。一名西溪,源出开化县东北百际岭,经常山县东南流,至府城西南,合于衢江。又有柘溪,在府西十五里,即西溪之支流也。一名扌縻溪,自常山县流入界,合府境之乌溪、石空溪、马溪、傥溪、后溪诸水,皆汇于信安江。至城北五里,溢为浮石潭。
定阳溪府东十五里。一名东溪。源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合于衢江。《志》云:东溪出紫薇山,沿周公源,过相思源口,循县南二十里之九龙山下,又缘响谷、石室诸山麓而东北出。昔人于此横溪筑堰,分派导流,迤逦而北,灌田五万六千余亩。
彭湖府东十五里。广数十丈,延袤五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井湖,广百步,长亦五里。县东四十五里又有木湖,乃龙游清皎湖之表,汇流于此。又神塘,在府东五十五里,唐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溉田二百顷。
招贤渡府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路达常山。又魁星闸,在小南门外,蓄水灌入城内,环绕城河。○浮石潭,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
○柏固寨府东南四十五里。有柏固巡司,又有严剥寨巡司,在府西南百二十里,皆明初置。○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通和桥在城西朝京门外。万历三十九年,创置浮桥,长八十余丈。又东碛浮桥,在府东十里,为往来通道。又东二十里曰安仁街,陆走龙游,府东之要隘也。
龙游县府东七十里。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百二十五里,东至金华府兰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里。秦置大末县,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晋属东阳郡。宋、齐仍旧。隋省县入金华。唐武德四年,复置大末县,又置州于此。八年,州县俱废,入信安。贞观八年,改置龙丘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曰龙游。宋初因之。宣和四年,改曰盈川县。绍兴初,复曰龙游。旧无城,明朝隆庆二年创筑,万历元年增修,城周六里。编户二百十五里。
○姑蔑城在县北。今府境,故姑蔑地。《国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又《左传》哀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是也。杜预曰:姑蔑,今东阳大末县,相传溪之南即其故城。
大末城在县治西。《汉书》注:大,音如闼。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王象之曰:龙丘,故大末也。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将康儒败两浙将王球于龙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白石废县,在县南。唐武德四年,析大末县地置白石县,属州。八年,省入信安县。又南有武安废县,唐证圣二年置,寻省入龙丘。
○龙丘山县东四十里。有九石特秀,亦曰九峰。以状若芙蓉,亦名芙蓉山。中有三叠岩,其相近者有方山,产茶。又石壁山,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
灵山县南四十里。其下为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一名徐山,相传以徐偃王名。其相近者有塔山,在灵溪中,孤屿屹立,四水环流。又圣坛山,在县南三十里,山高五里,鸟道萦纡,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岑山,在县南十五里。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因名婺女照台山。俗呼笔架山。又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梅岭县北五十里。路通寿昌县。又三元岭,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路出遂昌。○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溪县北五里。即衢江汇信安、定阳诸溪,流入县界,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盈川溪,至县北名溪。唐初置州,以此。又东入汤溪县境。
灵溪在县治东南。溪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曰灵山港。绕城南,复折而东,又北达于溪。又筑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溪源出处州府松阳县界大方山,入县境七十里,合马报溪,西北流入于溪。
五百人湖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溪诸水所汇,溉田五百余顷。又有西湖,在县治西。宋令马天骥凿此,以拟杭之西湖。又有清皎湖,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西安县接界。
○湖镇市县东三十里。路出兰溪,有湖镇巡司,明初置。又豪岭寨,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县南又有小莲寨、上塘寨,俱接遂昌县界。正统中置,以备矿寇。
坡亭县北五里。坡在水旁。唐武德四年,州盖置于此。宋建亭于坡上,亭废,亦曰坡岩。《志》云:氵江南旧有波驿,弘治六年,徙溪北水次,寻圮于水,复徙溪南,地名泥湾,曰亭步水马驿。○大虹桥,在县南,路出遂昌,山崖高险,阻塞难行。天顺四年,令王瓒凿石构桥,遂为通道。又通驷桥,在城东,跨灵溪上,长百丈。宋绍兴中建,后尝修葺。
常山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江山县五十里,西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七十里,北至开化县八十里。本大末县地。后汉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新安置定阳县。三国吴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信安。唐咸亨五年,复析置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乾元初,属信州,后复故。宋初因之。咸淳末,改为信安县。元复曰常山。旧无城,明朝正德七年,以姚源贼乱,筑城备御,周三里有奇。编户一百有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