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2 页/共 479 页

滴水岩县东四十里。石壁峭拔,溪流湍悍,旧时仅容仄足。弘治间,辟成大道。又莒冈,在县东七十里。其地有莒冈铺,行旅所经,旧有方村营亦置于此。   ○白溪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仙居溪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源出县西北诸山,东流经此,又经县东四十里洪口东渡,又东百丈氵祭及县东诸溪水俱流合焉,经龙斗山下,抵瑞安界入于海。○泗溪,在县南,源出泗溪西山,合县南诸溪水,抵福安县界入于海。   ○分水关在分水山,见上。○罗阳第一关,在县东四十里,当洪口东渡之西,道出瑞安。其地有洪溪,汇入龙潭,谓之洪口。溪流环绕,有东西二渡及东渡桥,霖雨时,湍险尤甚,水陆往来,多出于此。又桂峰东南关,在县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岭。又有桂峰桥,旁立两关,以路通闽括,置关于此。   三魁镇在县南三魁山。洪武初,置洋望巡司,属平阳县。二十四年,改置三魁巡司。景泰三年,改今属。又鸦阳巡司,亦在县南。宣德八年,闽括寇变,始设司防御,属平阳县,景泰中改今属。又池村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明初置,属瑞安县,亦景泰三年改今属。   石柱寨县北五十里。其地有石柱峰,壁立万仞,上与云齐。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接景宁县界。○九峰隘,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平、泰二邑往来之咽喉也。又上下排隘,在县南百九十里,接福宁州界。又有岩坑葛家渡隘,在县西南,接寿宁县界。   附见:   温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建,领所三。   宁村守御千户所府东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北渡江至卫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志》云,所东去沙沟海口一里,南至永嘉场十里,西北至乐清县五十里,西南至瑞安县七十里,为守御要地。   瑞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治东。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   海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西北去卫七十里,城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五年重筑,万历二年,为飓风所圮,九年增修,为滨海要地。   盘石卫乐清县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南至盘石岩头海口一里,西至馆头驿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   盘石守御后千户所乐清县东三里。成化五年,自盘石卫城移置此,仍隶盘石卫。筑城周二里有奇,所南五里为石海口,东至蒲岐所三十里,北至窑岙驿五十五里。   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筑城周三里有奇,东渡江,至楚门所一十里,南至下堡海口五里。《海防考》:洪武三十四年,倭寇突犯,官军击却之。嘉靖中,为御倭要地。   平阳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治西。洪武二年建,隶温州卫。   金乡卫平阳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八十里,西至蒲门所八十里,西南抵福宁州二百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旧领所三,今二。   沙园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南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南至平阳县三十里。所城周三里,弘治十四年重筑,万历十六年增修。   蒲门守御千户所平阳县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三里有奇。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西南至福宁州百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十里。○壮士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二里有奇。隆庆初,并入蒲门所。   附考:   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国,去中土甚远,隔大海,依倚山岛。高丽在其北,新罗、百济在其西北,琉球在其西南。有附庸之国百余。自汉武灭朝鲜,驿通汉者三十六国,皆称王,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即邪靡堆是已。光武建武中元二年,始来朝贡。安帝永初元年,复来贡。汉末国乱,国人立其女子卑弥呼为王。三国吴赤乌元年,卑弥呼入贡于魏。后卑弥呼死,其宗女壹与继之,后复立男王,并受中国爵命。《后汉·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洲,即倭夷也。孙权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众,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而还。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历魏晋至宋、齐、梁、陈,皆来贡。隋大业四年,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隋书》: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都于邪靡堆。即《魏志》所谓邪马台也。杜佑曰: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去辽东万二千里,大略在闽中会稽之东,自谓泰伯之后,入唐,常来朝贡。咸亨初,恶倭名,更号日本,自以其国近日所出也。或云日本故小国,为倭所并,因冒其号云。初附新罗入贡。后新罗梗海道,始由明月洲入贡。其国尝分五道,曰东海、南海、西海、东山、山阴。宋雍熙以后,累来朝贡,熙宁以后,来者皆僧也。元至元初,遣使赵良弼招谕,且介高丽谕意,皆不应。十八年,遣唆都、范文虎等率兵十万伐之。自平户岛移军五龙山,暴风破舟,文虎等择坚好舟乘之遁归,弃师十万,为日本所歼,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前朝洪武二年,命赵秩谕其国王源怀,因遣使入贡,后数岁一来,而入寇不绝。十六年,与胡惟庸通谋为乱,绝之。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自辽左至徐闻,筑城设卫所,戍守要害海防,凡数千里。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招谕海外诸蕃,日本首先输款,乃给勘百道,许其通贡,然仍不时入寇。十九年,大掠辽东诸处,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海氛稍熄。宣德以后,不时入贡,而窥伺窃掠不已。正德四年,鄞人朱缟以逋逃充倭使,冒姓名宋素卿入贡,遂阶祸基。嘉靖二年复至,与倭使宗设争先后相仇杀,大掠宁波。宗设仍夺舟去,于是论素卿死,绝倭贡。十八年复贡。奸商亡命之徒,相与构衅,乱遂作,甚于三十一年,息于四十二年。十余年中,东南腾沸,生民之涂炭极矣。《志》云:日本之地形类琵琶,东高西下,或以其势若蜻蜓,亦曰蜻蜓国。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九州居西为首,陆岙居东为尾,山城居中,乃彼国之都也。其国君以王为姓,以尊为号,后又改称皇。初居日向州,筑紫宫,后徙三城州。所统有三部、五畿、七道、三岛、六十五州、五百七十三郡。然皆依水附屿,大者不过中国一村落而已。三部者,一曰畿内部,有山城、大河、河内、和泉、摄津五州,故曰五畿。五州分统五十三郡。一曰畿外部,有东海、西海、南海、北陆、东山、山阳、山阴七道,合统六十州,六十州又分统五百二十郡。一曰海曲部,有伊岐、对马、多艺三岛,三岛各统二郡,凡六郡。其通中国之道,旧自辽东,由六朝以后,方从南道。率自温州、宁波以入,今贡道则定于宁波。盖其国去辽甚远,而去闽、浙甚迩,风汛时,往来率不过四五日程。其在彼国西南而尤近中国者,萨摩州为最。嘉靖中,屡次入寇,多此州及肥后、长门二州人,次则大隅、筑前、筑后、博多、日向、丰前、丰后、和泉诸州之人。大率商于萨摩而附行者也。山城号令,久已不行,有山口、丰后、出云三州,专兵自恣。既而山口、出云复灭,惟丰后犹存,然亦浸弱矣。《筹海说》:山口本名周防州,南边海,其西即长门州,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丰后、日向、筑前、筑后、大隅、萨摩,萨摩为最西。又北为肥后、肥前所谓西海九州也。自肥前而西,有大渔洲,谓之悬海,有平户岛。元世祖言见日本地图,其太宰府西有平户岛,周围皆水,可屯军船,是也。平户之西为五岛,有五山相错,悬海而生,其中有岙可泊,乃日本西境之尽处,或谓即五龙山,元范文虎弃师处矣。自五岛而西,四望无山,直抵陈钱、壁下,此岛南去萨摩千五百里,与平户相去二百五十里,与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由五岛至山口,平户其必经之所也。自五岛而北,为多艺,为伊岐。又北过海而五百里,而后至对马岛,与高丽相望,此则日本北境之尽处也。凡日本西北至高丽,必由对马岛开洋,岛之西北,有堆沙、凡山谷、撒思乃三岙,风顺不过一日程,约五百里而至高丽矣。其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风顺不过七日。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贡舶回则径取长门,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犯福建则自彭湖岛分宗,或之泉州等处,或之梅花所、长乐县等处矣。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宗: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经大猫港,入金塘、蛟门,而犯定海;或由东西殊山,入湖头渡而犯象山、奉化;或入石浦关犯昌国;或入桃渚、海门、松门诸港而犯台州矣。正东风多,则至李西岙、壁下、陈钱分宗:或由洋山之南,过渔山、两头洞、三姑山入蛏浦,而犯绍兴之临山、三山;过霍山洋、五屿、烈表、平石,而犯宁波之龙山、观海;过大小衢、徐公山,入鳖子门、赭山,而薄钱塘矣。或由洋山之北,过马迹潭西而犯青浦。或过马迹潭西北而犯太仓。或过南沙,经茶山、角嘴、涉谷椟入大江,越狼福山而犯瓜、仪、常、镇。若在大洋而风东南也,则过步洲洋乱沙,入盐城口而犯淮安,入庙湾港而犯扬州,再越而北则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趋辽阳,趋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焉。《志》云:山城以东,地方广邈,虽倭夷远服,贾者或不能知,大抵陆奥一州在其极东,而萨摩一州在其最西。博多,其岛名也,东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贡使必出之路。又有平壶、八角诸岛,在其北面。自嘉靖以后,东南得以宁谧。万历中,关白发难于朝鲜,又久而后平云。《四夷考》:倭国以山城为主,山城之南为和泉。又南为沙界,沙界之东南为纪伊,纪伊之西为伊势。山城之西为丹渡,东为摄津,东之西为摄摩。西为但马。西之西为因幡,丹渡西为美作,东为备前,东之西为备中,西为因幡,西之西为伯耆,美作之西为备后之北境。出云之南境,备后之西为安艺。出云之西,为石见、安艺,石见之西,为山口谷国,即古之周防州也。山口之西为长门,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其南为丰后。又南为日向,丰前之西北为筑前,西南为筑后,筑后之南为大隅,大隅西为萨摩,丰后东南为悬海,为土佐,为伊豫,为阿波,阿波相近悬海为炎路,土佐、丰后之间,为佐加关。萨摩之北为肥后,又其北为肥前,肥前西悬海为平户,平户西为五岛,北为多艺,为伊岐,极北为对马岛。诸岛皆有酋长,山城号令不行,强者则相役属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师来袭而国亡。五代时,王氏亦尝帝制自为矣,及衅起于内,敌乘于外,而地分于邻国。元末陈友定起于闾阎,乃能削平群盗,保其境内,其才非不足以有为也,一旦杉关失,南台惊,及其身而败亡至矣。犹得谓闽为险固之地乎哉?昔人亦言,闽中形势,大类巴蜀。此非通论也。夫蜀内有鹿头、剑阁、垫江之阻,外有阴平、葭萌、瞿塘之限,北出则动关中,东顾则临荆楚。而闽曾有是乎哉?建安一郡,最称上游,亦不过北走浙中,西达江右而已。其至于中华也,必由衢、信经饶、池而后渡江,越安庆出庐、寿而后渡淮,自淮以北,又累驿而后至大梁。谓自闽而出,遂有当于中原之要会,不能也。至于敌之来攻也,不特惠、潮迫近汀、漳,藩篱易越。而南赣山溪相错,窥伺之道甚多,由建昌而趋邵武,由广信而下崇安,敌已在肘腋间矣。仙霞南下,建瓴之势也。而处州之龙泉、庆元,与建宁之浦城、松溪,犬牙出入。往者叶宗留尝肆恶其间,而建宁以及衢信道皆为之梗,山薮隐匿,保无有忽然阑入者乎?温州以南,由泰顺而逾分水,自平阳而越流江、福宁、侯官之郊,皆战场也。而海道之捷抵白沙浦,径进五虎门,又无论矣。噫!以福建之幅员,而可攻之隙,随在而是。备前则后至,备左则右至。山海之环绕,不足以为固,而止为敌人出没之资耳。犹可与巴蜀同日道哉?吾尝于南宋奔亡之余,而反覆三叹焉。蒙古之用兵也,纵横驰突,大异前代,临安未陷,两粤已为之破残。肇庆以西,皆置戍军,惟广、惠、潮诸州为宋守耳。使其两广尚全,云贵未扰,为宋计者,必且择坚完之所,以为经营四方之本,岂将仓皇造次,遂驻跸于偏残浅露之福州哉?广州形胜,十倍于闽。其不驻跸于广州者,惧肇庆之逼也。顾瞻四方,惟福州稍远于敌,又以北近临安,示不忘故都之意,从而建为行都。孰知敌人海道之兵,已自明州扬帆而至哉?或曰:“为宋计者,广州纵可都,而福州亦必不可去。去福州,福州必遂入于敌矣。”余曰:“去福州而广州犹固,尚可以图福州,守福州而福州一倾,吾犹得而固广州乎?吾尝悼将亡之国,其君若臣,惊魂震魄,苟且自全,遂不思为久远之计也。使有远猷者出焉,必先择其可固之圉,以定根本,立纪纲,下一令于天下曰:有能为我复一城,守一邑者,即以官之;有能为我全一乡,保一寨者,亦即以官之;其守土之臣,而叛降于敌,有能为我诛其人而复其境者,亦即以其人之官官之。草泽中不乏贤豪也,累百年缔造之国家,非若草窃一时者之无所系于民心也。蒲寿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过一亡命匹夫耳《宋史》:寿庚,西域人,与其兄寿成以互市归于宋。寿庚以鹰犬微功,过假之以禄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抚使,狼子野心,背宋而潜献地于元。宋外惧敌师之侵,内惕寿庚之叛,不得已而走漳,不得已而走潮,以入海也。当其驻跸福州之初,而已知其势之必至此也。”客曰:“闽固不足为中国患乎?”曰:“昔东晋时,有孙恩者,出没海岛,为闽浙患,恩死,其党卢循继之。循灭,余众悉遁入闽。今泉州夷户有曰泉郎者,亦曰游艇子,厥类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船之式,头尾尖高,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往往走异域,称海商,招诱凶徒,渐成暴乱。嘉靖中,倭夷蹂躏之祸,此辈所致也。然其流毒,亦于闽、浙为甚,江淮以南,侵突亦渐矣。盖孙恩、卢循之余习然也。”客曰:“昔人视海道为至险,王审知之据闽也,尚禀命于中国,其入贡之道,为淮南所阻,每岁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过涔江,掠冽港,直东北度大洋,抵登莱岸,风涛险恶,没溺者尝十之四五,海道不足为中国患也,殆以是欤。”予曰:“非也。末世智巧日生,昔之艰难者,今皆趋于便易。元伯颜建议海运,初年以四万六千有奇之粟,从海道入大都,创行海洋,沿山求岙,风信失时,逾年而始至。其后益开新道,波涛玩习,占风候雨,机变如神,自福州以及江浙之粮运,至京师者三百三十余万石,仅旬日而至耳。今运粮之道,具于《图经》;使臣往来异国之道,则载于《针经》。习于海上者,浅礁暗沙,险滩僻岙,计潮候息,辎铢不爽,涛山浪屋之中,彼已视为衽席矣。自钱塘鳖子门而北,为海门之料角嘴,为淮口之庙湾场,为登、莱之成山、沙门岛,抵登、莱,则左顾天津,而燕蓟在望,右指旅顺,而辽浑当前。子以王闽之时,而概元季之后,不亦昧哉?”客曰:“倭夷或能病我中华也,其以海之故哉?”予曰:“倭夷之志,在子女玉帛而已。然其倡乱者,非皆倭也,即所谓泉郎之徒也。犹忆少时,闽人宋氏珏过家先生,谓家先生曰: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某日,倭贼攻兴化府时,贼首为洪泽珍,故闽人,以海商导倭入寇。有某生者,落魄不羁,敢为大言,少与洪习,往谒之,曰:兴化不足攻也,今宜佯请抚于有司,厚索犒与,出屯岛外,积甲炼兵。漳、泉大艘旧通番市者,不下千余,皆君所习,以明春整师登舟,齐俟汛至,分百艘泊京口,百艘泊淮阴,而我以大宗宜指登、莱抵天津,天下之势,隔而为三。江淮资运,势不能达,人情汹汹,必且内变,山东豪杰,当有应者,吾不俟有攻坚击锐之劳,而天下之势且归于我矣。时贼以莆城富饶,亟欲城陷,闻生之言,谓生为莆城游说也,瞪目叱之,左右顾,欲杀之。生匐伏请命,乃得已。窜入壶公山中,事平后,颇自疑,不敢出。然闽人亦善生之止贼攻城,而不深咎其言之祸及国家也。家先生笑而不应。予闻之,颇怪是生之狂瞽也。夫以国家灵长之祚,岂草窃者所能干?生乃欲急售其奇,不择人而教以天下之大计,其不见膏于斧也,亦幸矣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   ◎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封无知为闽越王都冶。孝惠三年,分闽越地,封摇为东海王,即今浙江温州府地。又建元六年,封无知孙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其实皆闽越地也。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属会稽南部都尉《汉纪》:武帝平闽越,以其地险阻,数反覆,终为后世患,因迁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后复为冶县,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始置建安郡,晋又分置晋安郡,皆属扬州。元康初,改隶江州,宋齐因之。梁普通六年,改属东扬州时增置南安郡。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郡三。天嘉六年复旧。光大初,又置丰州。盖梁、陈时州名滋多,非古制也。隋大业中,亦属扬州部。唐属江南道刘句曰:初属岭南道。误。今以《六典》为据。开元中,分隶江南东道。唐末,王氏据有其地。及闽亡,入于南唐、吴越。宋为福建路。元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寻废《元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泉州。十八年迁福州,明年还治泉州。二十年,又徙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福州。十六年罢。二十年复置。二十二年,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明年,改行尚书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三年罢。黄氏曰:《三山续志》作于元致和间,必有所本也。至正十六年复置,寻为陈友定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总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夏秋二税大约八十八万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亦为福建布政使司,领府州如旧。   ◇福州府属县九   闽县附郭  侯官县附郭  长乐县  福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闽清县  永福县镇东卫梅花、万安、定海三所附见   ◇兴化府属县二   莆田县附郭  仙游县平海卫莆禧所附见   直隶◇福宁州领县二   宁德县  福安县福宁卫大金所附见   ◇建宁府属县八   建安县附郭  瓯宁县附郭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松溪县  政和县  寿宁县   ◇延平府属县七   南平县附郭  将乐县  沙县  尤溪县  顺昌县  永安县大田县   ◇汀州府属县八   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清流县连城县  归化县  永定县   ◇邵武府属县四   邵武县附郭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泉州府属县七   晋江县附郭  南安县  同安县  惠安县  安溪县永春县  德化县永宁卫福泉、金门、中左、高浦、崇武五所俱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