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1 页/共 479 页

瑞安县府西南六十里。南至平阳县五十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处州府青田县三百五十里。本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罗阳县,宝鼎三年,改曰安阳。晋太康初,改曰安固,属临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永嘉县。唐武德八年,复置安固县,属嘉州,寻属括州。上元中,分属温州。天复二年,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瑞安州。国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宋宣和中筑,周不及二里。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增筑,周五里有奇。前朝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皆因旧址改拓,周六里有奇。今编户百二十八里。   ○白岩山县治东一里。一名龙山,亦名白鹿岩。又东二里曰东山,与白岩山相接。县治东北曰集云山,峰峦绵亘,县之主山也。○庙山,在县东南五里,亦曰安禄庙山。山高秀,障蔽海门,上有浮图。又有玉泉洞,可容百人,其泉通海。又东曰浮龟山,控临海门,横捍江流。稍南又有黄公岩。   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宋末,元兵至此,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力竭而死。元末盗起,邑人张文贞于此筑城拒守,久之,始为贼所陷。又西十里有许峰山,高数千仞,海舶视为方向,俗呼景福山。又西五里曰福全山,《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山之北有白云岭。   帆游山县北四十五里。东接大罗山,与永嘉县分界,为舟楫要冲。《永嘉记》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名。又西有桐岭山,与帆游并峙,县北面之保障也。亦曰铜溪山。○仙岩山,在县东四十里,当大罗山之阳,山巅有黄帝池,广五百余亩,水分八派,注为溪潭,高下相属。《道书》以为第二十六福地。《郡志》:山即大罗之别名矣。又东五里曰云顶山,岩壑绝胜,与仙岩山相接。   遮浦山县西南三十里。其南为坑岭,接平阳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自闽犯平阳,将自坑岭入县界,邑人设险于柘浦山、天门埭,以拒之。柘浦,即遮浦也。○梓岙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有二十四盘岭。   ○海县东十里。由海口直上飞云渡,至为险要。海洋有凤凰山、飞云关,舟师驻泊处也。《海防考》:倭犯瑞安、平阳,必由铜盘、南龙及凤凰山而入,守御为切。   安阳江在城南。《志》云:其上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县东北之温洋,谓之大溪。一出青田县东南之木凳岭,谓之小溪。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县境,至陶山南口而合流,又东至县南,水阔百余丈,亦曰罗阳江,亦曰安固江,亦曰瑞安江。唐天末,钱传舍舟安固,径袭州城,克之,是也。东接海口,为县境之冲要。又三港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罗阳、大洪、莒江三水自西北来,会于此,因名。嘉靖中,倭贼突犯三港口,即此。   东湖在城东北。源出白岩诸山,引流经县北,至帆游山,接会昌湖,直达永嘉南门。城北又有北湖,一名锦湖,环绕城北,接于东湖。又永丰湖,出县西七十里逄源山,周十里,水常不竭,民赖其利。○天门埭,在县西陶山南。宋元间,筑此以蓄安阳江之水。元至正十四年,邑人张文贞筑城陶山天门埭以拒贼,是也。嘉靖三十五年,倭犯平阳,由天门埭趋青田县。《志》云:天门埭在县西三十五里。   飞云渡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渡西有中洲,东出为飞云水寨。《海防考》:飞云水寨西南去金乡卫百三十里,此为温州适中之地,旧名中军水寨,南临海港,外接凤凰山,内逼府城,郡境之冲要也。   ○梅头寨县东五里。有海口,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于此。又三港税课局,在县西南百十里,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属泰顺县,而税课局如故。又下林河泊所,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明初置,今废。○梅头堡,在海安所之后冈,嘉靖三十八年筑以御倭,万历中重修。又山黄堡,在县西南五十里,亦嘉靖中筑。   丁田寨在县东北海安所东,相近又有前后冈二寨。丁田地势平缓,前后冈俱临深水,至险要。嘉靖中,贼屡登犯,西北犯府城,西犯瑞安,为戍守要地。○东山寨,在海安所东北,又有上寨,东西分峙,为崎角之势,坐临海滨。倭贼自东山而来,由九里而至府前;自上而来,由丁田径至海安,险要处也。寨东为东山港。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江口登犯岭门、岐头,入坡南汇,至高山下,败官军,遂攻县城,官军击却之,退泊东山港,即此。   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东至大海,南会陌城寨,西至平阳所,北会陡门,极为冲要。嘉靖中,倭贼从此登犯。又眉石南寨,亦在沙园所东南,东滨大洋凤凰山岙,一潮可至。西抵仙口寨,从仙口寨至平阳县,三十里而近耳。○仙口寨,在沙园所南,近平阳县之仙口山。其相接者又有宋埠寨,亦为防御处。   乐清县府东北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太平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台州府黄岩县百八十里,西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后汉永宁县地。东晋宁康三年,析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乐成县,属嘉州。七年,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复置属温州。五代梁开平初,吴越改今名。旧有城,相传唐天宝三年筑,周仅一里,后废。前朝洪武六年,议修筑以备倭,不果,乃立栅引濠为固。嘉靖三十一年始石为城,而缺其一面。三十八年,始增筑。万历六年及三十一年,皆修治,周四里有奇。编户百六十八里。   ○翔云山在县治后,亦曰县后山。东接雁荡,西连白石。高山大谷,杂沓若翔云。奇峰茂林,为邑屏障。左有九牛山,在县治东,亦名谢公山,以灵运所游息也。稍前曰东塔山,又有西塔山,当县治西,旧时依东西塔山结城。嘉靖中,始拓而广之,治西北曰丹霞山,绵延高秀,旧名白鹤山,又名赤岩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西又有箫台山,三峰耸峙,相传王子晋尝游此。○西氵祭山,在县西五里,三面苍崖峭立,环若翠屏,唯东面轩豁如门,大海横其前。又西七里有章岙山,亦名双峰山,有东西溪夹山而流,稍西为盘谷山,以山谷盘旋而名。东面海,俗称盐盘山。   白石山县西三十里。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洞壑出泉,东西流五六里,合而为湖。其西十里有玉甑峰,即白石之别峰也。○左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群峰环绕,中有田,二千余亩,居民悉藏谷中。县东六十里曰芙蓉山,三峰削翠,下有芙蓉川。又东十里曰丹芳岭,路出雁荡西谷,凡四十九盘。又窑岙山在县东五十里,高数千仞,海舟望以为准。   雁荡山县东九十里。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其峰百有二、谷十、洞八、岩三十,争奇竞胜,游历难遍。《志》云:山跨乐清、平阳二县,在平阳西南者曰南雁荡,此为北雁荡。群峰峭拔,上耸千尺,皆包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有大小龙湫,会诸溪涧水,悬崖数百丈,飞瀑之势,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也。绝顶有湖,方十余里,水常不涸,雁之春归者留宿焉,故曰雁荡。又有马鞍岭,一名石城岭,岭之东西分为东西谷,各有内谷、外谷,东内谷有峰四十八,外谷有峰五。西内谷有峰二十四,外谷如之。沈括谓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也。○龙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延袤十余里。又有长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南北延袤数里而名。   玉环山县东南二百里海中。其上旧有古城,山西北十余里为楚门山,有峡如门,广二十步,海舰由此出入。《海防说》:玉环山北隔一小港,即台州府楚门所,山联络深长,周回百里,旧有民居。洪武二年,倭贼来犯,因徙入内地,山当台、温二府之交,海寇去来驻泊之薮也。○盘屿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明初朱亮祖袭方明善于此,其下即盘石卫。   接莆岭县北六十里,道出太平县。《志》云:县东九十里有佛岭,宋末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元兵。○鹗岭,在县东。嘉靖八年,倭寇乐清,登鹗岭,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   ○海县南五里。又县东十里有海渡,道出太平县。《志》云:县境之海,横亘几三百里,东起玉环山,西至象浦,皆以海为险,亦曰白沙海,以白沙岭名也。   馆头江县西南六十里,与瓯江接。经盘石卫,至县东五里白沙岭,又南入于海。又万桥江,在县东六十里,窑岙诸山之水至此入海,亦名万桥港。县东南七十里又有柽江,东北诸山溪水南汇于此,亦曰清江港。又北港,在县东百三十里雁荡山顶,九折诸溪之水,流合诸山溪,东出数十里,亦曰北港川,皆入于海。   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志》云:东溪上流与栅溪接,分流四十余里,为县东溪。嘉靖中,筑城包东溪于城内。议者尝欲徙之城外,不果。出城南,稍折而西,出瓦窑河,与西溪合流,为运河,经县南五里印屿山下陡门口入海。又西溪出县治西白鹤诸山,一名金溪,流经城西,至城南瓦窑河,合于东溪。○荆溪,在县西北百里。《志》云:由县西北出仙居,荆溪为之孔道。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由此犯仙居。   西河在县治西南。亦曰运河。南至馆头江凡六十里,支流旁达,灌田二十余万亩。又象浦河,在县西六十里,南出数十里达于馆头江,隔山不与西河相接,舟楫乘潮出入,多取道于此。   白石湖在县西白石山下,汇诸山溪之水,广三十余丈,长五六里,亦名合湖。引流而东,合于运河。又有朴湖,在县东四十五里,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又东出陡门注于海。   ○馆头岙县西南五十里馆头江口。元置巡司,前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岐头。嘉靖中,复设于此。又有馆头驿,元所置横春驿也,明初改今名,南去府城四十里。○窑岙镇,在县东五十里窑岙山下,南临海,有巡司。《志》云:元置北监巡司,在玉环山下。明初徙于县东北蔡岙,寻徙白沙岭。嘉靖八年,又徙于鹗岭。四十一年,复还窑岙,并建寿宁堡于此,筑城二里有奇,为戍守处。又窑岙驿亦设焉,本元置,明初因之。《海防考》:窑岙北境接台州界,嘉靖三十七年,宁海县境贼由梅岙入犯,次日即至窑岙,官军逐之,贼设伏麦田中,为所败。又东北有和尚岙,接台州太平县界,嘉靖中,官军逐贼至此。   石马镇县南五里石马山下。嘉靖三十七年,倭贼由此入犯,官军御却之。又县后堡,在县城北。嘉靖三十四年,补筑县城,于山腰营筑。既而寇乘高下瞰,城几陷。三十八年,徙城于平地,而县后故城,居民因之翼其两旁,以附于城,谓之县后堡,周不及二里。又永康堡,在县东南竹屿山,城周二里有奇。相近有宁安堡,亦有城。皆嘉靖中筑以避倭。又石梁堡,在县东八十里,即雁荡山之石梁洞也。嘉靖中筑堡。县南又有福安堡城,周四里,嘉靖三十八年筑。○岭店驿,在县东北九十里。元置大荆驿,其地有大荆山也。明初改今名,东至太平县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六十里。又西皋驿,在县城西,元曰萧台驿,明初改今名。   白沙寨县东五里。有白沙岭,为水陆要害。或云,汉遣下濑将军出白沙击东越,即此。恐误。明初自玉环山迁天富北监场盐课司于此。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犯县城。三十九年,复从台州境入犯,参将张铁大破之于此。又东二里为白沙桥,《志》云:白沙岭隘,陆走台境,水通海岛,县境之咽喉也。   章岙寨在县西章岙山旁,近海口。贼船易登,颇称险要。防御慎固,则东卫塔头,西卫盐盘,南卫黄华,北卫长林,倭船不能犯。○沙角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沙角山,下滨大海,界于黄华章岙间。嘉靖三十八年,倭由此登犯,由县西十里支岙至三条岭,有道径抵县城,防御为切。   黄华水寨在县西南,盘石卫东三十里,东接大海大小门、霓岙,南枕港口,乃温州之咽喉也。水哨南会飞云,北会白岩塘,备御最切。嘉靖三十七年,倭由此港入温州,直抵处州府青田县,官军击却之。又有黄华山寨,在水寨东二里,其地有黄华山,因名。嘉靖中,倭尝登犯。黄华之外,为下马洋。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追黄华贼,战于下马海洋,是也。《海防考》:倭犯黄华,必由邳山、大麂山及黄大岙而入,有黄华关,迫临海口,汛守最切。○岐头寨,在县西南。《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司,明初曰盐课司。又西南即岐头也,海舟经此,必舣舟而后行,谓之转岐。由折叠岙而东北,达于骊洋,即台州之松门寨。   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东滨海,为蒲岐之外户。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楚门,南会黄华港。嘉靖中为戍守处。又后塘寨,亦在蒲岐所。东南临大海,形势险要。嘉靖三十一年,贼屡登犯。其南为李岙,西为清江渡,北为双陡门,皆寇所必窥之道。有鹤渚堡,嘉靖中置,筑小城戍守,周不及二里。○高嵩寨,在县东四十里高嵩山上,临大海,亦近蒲岐所,为所境之锁钥。嘉靖中,贼每犯此,从梅婆桥而入,径至长山,窥乐清近郊,亦险要也。   下堡寨在蒲岐所南五里。南临大海,所之南藩也。其相近者,又有娄岙,亦为备御要地也。○峡门桥,在县西南十三里。又西三里有峡门山,桥因以名。县东十五里又有陡门桥,南临海。   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初,复置属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晋太康中旧址,周仅一里,后废。元至正中重筑。前朝洪武七年增修,后常营治,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在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岙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仙口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阳屿,晋初因以名县。东枕大海,亦名神山,上有风门岭。又将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尝驻军于此,因名。   罗源山县西南二十里,横阳江流其下。其南五里为凤山,临江绵亘数里,一名前仓山,江因以名。又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相近者曰楼石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玉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簇,高秀相亚。   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王峰,峰顶有池。《志》云:南雁荡有十三峰、三洞、二岩,涧石类皆奇胜。其相接者曰白云山,山插云汉,行人攀藤而上,号曰藤道。又有四溪山,山有四十二峰,下有四水合流,沿山而南入于海。   大岩头山在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霓岙、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南麂山,在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没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   ○海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岙、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横阳江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曰横源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犯平阳、三港,官军御之,败绩。三港,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   运塘河在城北。自县北五里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凡三十五里,有万金塘。又有夹屿桥河,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城南诸水汇流于此,西注前仓,南注江口,各二十五里。   荪湖县南六十里。有荪湖山,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又有南湖,在县西南九十里。   ○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峰堡。○巴艚寨,在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巴艚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在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连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亦戍守处也。○大小渔野二寨,在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寨在金乡卫东,有大海口。又南为小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菖蒲洋寨,在蒲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尝犯此,与小寨俱拨所军戍守。   屿山寨在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径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舟师驻泊处也。出岙直冲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岙,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流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天富场,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塘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泰顺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瑞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平阳县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福安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福建寿宁县二百二十里,北至处州府景宁县二百十里。本瑞安、平阳二县地。前朝景泰三年,析置县。嘉靖九年,以矿寇窃发,始筑城。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天关山县治北一里。县南里许曰地辅山,横锁白溪水口。又飞龙山,在城东。城西又有舞凤山,环夹县治。○百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百丈氵祭。县南二里又有第一氵祭,高二十余丈,悬崖直下,又连七氵祭以达于闽。   分水山县南二百里,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泉发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山下地名平水,达前仓江,可通舟楫。吴越尝守此,以与闽人相拒。《海防考》:分水岭隘当浙闽之交。自闽而来,必由此至平水,过牛皮岭,一路由萧家渡至县东,自县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一路由莒冈至县西,自县抵青田道二百余里,又由县东北达桐岭,可竟至府城。此控扼之要也。   三魁山县南六十里。有东山、西章、中龟三峰,谓之三魁。三魁巡司置于此。其相接者曰鲤鱼山。又泗溪西山,在县南九十五里,其相接者曰牙洋山。○龙斗山,在县东一百十里,下有龙斗渡,元末尝置龙斗寨于此,又东接瑞安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