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4 页/共 479 页
金鳌山府东南百二十里。宋建炎四年,金人入寇,高宗泛海,尝泊此山,留四十日,始还绍兴。其相峙者曰海门山,对立如阙,在海北岸,东枕海。又四里曰赤山,又东曰翠环山,与海中诸山相望。○玉岘山,在府东百有九里海中,旧名黄石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中泄水九层,沿崖泾落,宛如白练。又有石涧,容数百人,四围多林木,阴翳蔽天,今其地亦曰黄礁。又东二十里曰合旗山,又二十里曰掘门山,与黄石山矗立相对。又东麂山,在府东五十七里,其相近者曰西麂山。又龙符山,在府东百七十里,一名覆釜山。又大雄山,在府东二百十里,皆海中山也。
芙蓉山府东二百里海中,出海口望之,竦若红莲始开。唐天宝六载,改名秀丽。嘉靖三十三年,官军击倭贼于芙蓉海口,是也。又临山,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一名牛头山,下有溪二,水合流。亦名临溪。《志》云:山逼临海岸,亦曰临海山。○白山,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望之如雪,其上有湖,其下有溪。又高丽头山,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分路入高丽国,一峰突立如人首,因名。此皆海中诸山也。
三山府东八十五里,海门卫西南。卫滨海,散漫无险可依,山峙立椒江南岸,为卫境之望。又城门岭,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当卫城北,亦峙椒江南岸,稍东北即前千户所城也。由此达仙居,走温州,为所境之险。○城山岭,在府西南三里,以城跨其上而名。又有新岭,在府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岙,至岭脊,与黄岩县分界。《志》云:大左岭在府南四十里。
双岩府南十五里,与府治对,峻峭为诸山之胜。又马蹄岩,在府南二十里,甚险峻,一名圣岩。又仙岩在府东南百二十里,高广可数百仞。○常风洞,在府西五十里常风岭上,中幽邃,旧有石栏护之。宋宣和中,尝驻兵于此。又招贤洞,在府西六十里,亦宋宣和中击贼处,其地险僻,设兵戍守。
○海府东百八十里,有两头门诸险。嘉靖中,为倭夷出没处。又有螺门,亦在府东海中。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海防考》:府境最切者,曰海门卫,卫城北即海门港,一名椒江渡,港水流入二十里分两支,一抵台州府城下,一抵黄岩城下,此府境咽喉也。论者谓海门之防,视定海尤棘。定海水港既狭,港外连山,远近皆可泊船分哨,今海门港一潮之远,止有三山一座,形小势削,并无隐蔽,港内不可御敌。外洋风浪汹涌,更无山屿回抱,故明初至嘉靖中,屡被其患,所当增设水军,为港口之备。
澄江在府城南,一名灵江。其上流为三江,三江者,一自天台始丰溪,一自仙居永安溪,至府西十里而合为澄江,故曰三江。环绕郛郭,潮至此而止,故曰澄江。接于黄岩县之永宁江而入海。元至正十二年,泰不华招降方国珍,乘潮下澄江,触沙不行,贼至战转,为所杀。
东湖府东三里。宋守钱暄所浚,周十余顷,潴众山之水,引以灌溉。又府西南二十四里有御侮潭,飞瀑下注,汇而为潭,南流入于永安江。
百步溪府西北六十里。源出天台诸山,流入县界。有二滩湍急,俗名大小恶溪,经清潭山东注于澄江。《志》云:府南四十里又有滩溪,接三十六渡之水,会府东四十三里之潮氵祭溪,下流至大田港,入于永宁江。○寨溪,在府东七十里。一名板沸溪。下流入永宁江。相传唐末有方将军者,驻兵击寇于此。今溪侧有地,曰大郭营。《志》云:县境群溪以数十计,大约分注三江,以达于永宁江。
栅浦在海门卫东南。嘉靖中,倭贼由此入海门港,又由此犯松门卫。《志》云:栅浦去松门不过数里。○湖苔泉,在县南二十五里,出古塘门山,有三十六穴,引流而南,溉田甚广。
○蛟湖镇府东百有二里。有巡司,明初置。又连盘巡司,在府东北百二十里,地名长沙。逼近海口,亦曰连盘港口。明初置巡司,与前千户所相为形援。《宋志》:府东南七十里有管界寨,东南百二十里有亭场寨。嘉定十五年,守臣言管界、亭场两寨,皆防扼海道,亭场在海门之北,管界乃入里港之中,甚无谓也。宜以管界徙海门南,与亭场对峙,因议移于土马岩,元废。又吴都寨,在府东百五十里,亦宋置,元废。
赤城驿在府治东南。宋置丹丘驿,明改今名。又泰安驿,在府西北四十七里;横溪驿,在府东北五十里,皆宋置,寻废。○杜渎场盐课司,在县东百里。宋熙宁五年置场,元曰杜渎监,明初改盐课司。《志》云:府东南二里有台州盐仓批验所。又新亭盐场,在府东南六十里,宋置,寻废。《宋志》:临海县东三十里有大田税场,东南百二十里有雄溪铁场,百五十里有公、广济二铁场,西六十里有归溪铁场,西北五十里有大石铁场,又十里有高梁银场,后废,元初并废大田场。
三石镇在府东。嘉靖中,倭略临海之三石镇,即此。○新桥,在府东南。嘉靖四十年,倭自桃渚登陆,来犯府城,戚继光败之,又追败之于新桥,又追败之于黄沙,围之于白水洋民居,焚而殪之。《闻见录》云:府北有十二堡桥,为北出宁波之道。
黄岩县府东南六十里。西南至温州府乐清县百八十里,西北至仙居县百五十里。本汉回浦县地。后汉以后,为章安县地。隋为临海县地。唐上元二年,析置永宁县,属台州。天授初,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朝洪武二年,复为县。县城相传唐上元中筑,周九里有奇,后废。明初吴元年重筑,周三里。洪武二十年,徙砖石筑海门卫城。嘉靖三十一年,倭入犯,县以无城不能守。明年,筑城,周七里。编户百五十六里。
○古城县南三十五里。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此,俗讹为徐偃王城。《志》云:城在大唐岭东,与太平县接界。又有汉城,在县北十里,建置未详。
○永宁山县东五里。以旧县名,石壁峻特,四望皆方。一名方山,其阴曰白龙山,旁为九峰山,山列九峰,二峰特高。又委羽山,在县南五里,一名俱依山,山东北有洞,俗传仙人刘奉林控鹤坠翮处,《道书》以为天下第二洞天。○马鞍山,在县东五里,山势奔迸,脊如马鞍。元末,方国珍以舟师突海门,入州港,犯马鞍山,泰不华击之,战死。嘉靖中,倭贼入犯,官军败之于马鞍山。或云,山在楚门所西北。
松岩山县西十五里。沿崖而上,凡七里始登石梯,梯数百级,俗名古仙百步街,上平广,有古松碧潭之胜。又灵岩山,在县北十里,一名鹫峰,有飞瀑垂崖而下,潴为深潭。山之右为紫霄山、翠屏山,皆高胜。○盖竹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与临海县接境。县西六十里又有三荟山,周二十余里,分上中下三荟,岩涧洞壑,每入益胜,居人皆以造楮为业。相近者又有平田山,甚高峻,至岭平衍可田,因名。《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灵石山,一名甘露山,孙恩寇境,毁木为船,石从空坠而伤贼,因名。县西百二十里又有黄岩山,一名仙石山,县以此名。
东镇山县东二百四十里。《临海记》:洋山东有东镇大山,去岸二百七十里,有四岙,极险峻,山上望海中,突起一石,即高丽头山也。又盘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横冈曲阜,状如盘龙。又盘山,在县南五十里,盘回十里,石磴崎岖。○将旗岭,在县西四十里,旧为屯营处。又郑家岭,在县西百有五里,岭路高峻,县西百十里又有五部岭,绵亘甚远,其路五达,因名。《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佛岭,与乐清县分界,岭北有军营溪。宋宣和中,官兵御寇结营于此,因名。今溪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佛岭,下流入江。
○海县东百里。其入海之口曰椒江,由椒江而西,直接永宁江,抵城下不过七十里,故县之海防,视他所为切。元季方国珍之乱,嘉靖间倭夷之乱,县辄被其祸。
永宁江县北二十里。有二源,大源出县西南三百余里之尘山,东南流二百十里至左溪村。小源出黄岩山,东北流,合于大源。皆平浅不通舟。合流三十里,至官岙村,无滩碛,直接永宁江,广逾百步,可通舟。又东流百里,过县北,又三十五里而为临海县海口,入于海。从源至海,计四百八十里,亦曰澄江。
青湖县西三十里。相传湖底有窍,深不可测。又西五里有白湖,又天赐湖,在县东南五十里限浪山下,居民得灌溉之利甚博,不假浚凿,故名。又消湖,在县东南九十里。
官河县东南一里。《志》云:河自县前至温岭,凡百三十里,别为九河,各二十里,支为九百三十六泾,分二百余埭,绵亘诸乡,溉田七十一万有奇。宋绍兴九年以后,相继浚治,元因之。前朝亦屡修浚,为民利。《宋志》:官河旧有五闸,久废不修。淳熙十二年,提举勾昌泰请修复,即此。又县东有东浦,绍兴中,尝置常丰闸,名为决水入江,而海潮涨淤,每逢旱干,则灌溉无备。淳熙十三年,昌泰奏请筑塞之,温岭见太平县。
○长浦寨县东南四十里有巡司,本曰界首巡司。洪武二十年,立海门卫移置于此,改曰长浦,筑城戍守。又路桥镇,在县东三十里,宋初为新安镇,后改今名,今亦为戍守处。县东南四十里又有旋井市,亦曰泉井镇。○丹崖驿,在县治东,旧在县东北三里,宋曰永宁驿。乾道三年,又改为仁风驿,元因之。明初改今名。又白峰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宋置,寻废。《舆程记》:县南六十里至乐清县之领店驿,又南至窑岙驿六十里。又黄岩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六十里。宋曰迁浦盐场,元曰黄岩场监。元贞初,升盐司。明初改今名。
天台县府西北九十里。东北至宁海县百十里,北至绍兴府新昌县百二十里,西至金华府东阳县三百五十里。汉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始平县。晋太康初,改为始丰县,属临海郡。宋、齐因之。隋省县入临海,唐武德四年,复置始丰县。八年废。贞观八年,复置,属台州。上元二年,改曰唐兴县。咸通初,王式讨裘甫于宁海,分军屯唐兴,断其南出之路,是也。五代梁开平中,吴越改曰天台。石晋时,改曰台兴。宋复曰天台县。旧有城,相传三国吴永安中筑,后废。宋宣和三年重修。明嘉靖三十二年,改筑,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天台山县北十里。一名桐柏山,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道书,大小台当五县中央,五县谓余姚、奉化、临海、天台、嵊县也。山经天台,超然秀出,入山者路由福溪,水险而清,前有石梁,下临绝涧,逾梁而上,攀藤梯壁,始得平路,其诡异奇秀,非纪载所能尽也。今在县北六里者,曰赤城山,土皆赤色,状似云霞,俨如雉堞。孙绰所云赤城霞起而建标者。西有玉京洞,《道书》以为第六洞天。宋咸平天圣中,皆投金龙王简于此,水流为赤城溪,注于大溪。又琼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稍南三里曰双阙山,两峰万仞,屹然相向。孙绰云:双阙云耸而夹道,琼台中天而悬居。此矣。县西四十里曰瀑布山,一名紫凝山,有瀑布千丈。又石桥山,在县北五十里,石桥架两崖间,长七丈,北阔二尺,南七尺,其中尖起丈余,下有两涧合流,势甚峭峻。孙绰云:跨穹窿之悬崖,临万丈之绝溟。是也。又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寒岩。县西九十里有天柱山,其南有黄水峰。已上皆天台之别阜也,余见名山天台。
桐柏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之支山也,故天台亦兼桐柏之名,周围有紫霄、翠微、玉泉、卧龙、莲花、华琳、玉女、玉霄、华顶九峰,亦即天台诸峰矣。上有桐柏观。唐懿宗初,浙东贼裘甫作乱,官军与战于桐柏观前,败绩。宋改名崇道观。《志》云:县北十三里有司马悔山,为天台山后,《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唐时司马承祯隐此,就征而悔,因名。○东横山,在县东十里,天台山足也,俗名覆船山,其上坦夷,可三十顷,中有三溪。又东三十里有苍山,以苍秀凌霄而名,接宁海县界。
大盆山县西百八十里。西接东阳,南界仙居,遥望宛如覆盆,婺江发源于此。○关岭,在县西北四十里,与新昌县分界。又筋竹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与宁海县接界。
○大溪在县城西南。《志》云:始丰溪源出大盆山,引而东,天台、桐柏二水入焉,故曰大溪。流经县南,又东南流入临海县界,合仙居县之永安溪,即澄江上源也。又青溪在县西五里,或曰即天台水也,合铜溪而入大溪。县北四十里又有福溪,出石桥山下,分流而西北入新昌县界,为剡溪之上源,其一流南入大溪。又铜溪在县西北五十里,水色如铜,亦南流入大溪。
酋溪县东三十里。一名犹溪,亦名油溪。源出县东十里凤凰山,东流入宁海县界。溪产铁。胡氏曰:酋溪之东有甬溪,唐王式破裘甫处也。又灵溪在县东二十里,亦流入宁海界,合于酋溪。旧有灵溪公馆,在县东二十五里。○左溪,在县西三十里,合天台水,逶迤曲折,至关岭而入新昌县界。
○赤城驿县治西南。宋置。又飞泉驿,在县西二十五里。灵溪驿,在县东二十里。《宋志》:旧路由灵溪驿入京,谓之亭头。后改自东门,驿废,寻又废飞泉驿,元并废赤城驿。○赤岩银场,在县西十里。宋元四年,以矿发置场,寻废为铅坑。县西九十里又有天柱山铅坑,东三十里有酋溪铁坑,元时皆废。
关岭山寨在县西北关岭上。旧《志》:岭上有石垒寨,唐广德初,王师讨贼袁晁,累石筑寨于此。元末贼亦尝据此结寨。又北曰会寺岭寨,亦曰卫墅。《志》云:关山卫墅,郡西境之险也。今详见新昌县。
仙居县府西九十里。东南至黄岩县百五十里,西北至金华府永康县二百八十里,西至处州府缙云县百五十里。晋始丰县地,永和中,析置乐安县,属临海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海,开皇十年,婺州贼帅汪文进使其党蔡道人守乐安,杨素讨平之,即此。唐武德四年,复置乐安县,属台州。八年废。上元二年,复置,徙治孟溪,仍属台州。五代唐长兴元年,吴越改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改曰仙居县。旧有土城,唐上元中筑,周不及二里,后废。宋宣和中重筑,元毁。前朝嘉靖三十五年,始议筑城,不果。邑为倭所残掠。明年,始垒石为城,周五里,寻复废。今编户九十五里。
○括苍山县南五十里,即真隐山。今县西北九十里有苍岭,即此山之岭。与缙云县接界,重冈复径,随势高下,行者病其险峭。《志》云:岭高五千丈,周八十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括苍洞,真隐山胜处也。《道书》以为第十洞天。
福应山县东二里。为近郊之胜,亦名尽美山。又安洲山,在县南五里,一名管山,又名九旬山。山本在水中,唐武德间,风雨大作,沙涌成洲。县东南十五里又有峡山,亦曰大峡岭,众山拱列,溪涧纡回。○青尖山,在县北十里,万山四合,一峰卓立,亦曰圭峰。县北四十里又有紫箨山,山高广,旧名竹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又北二十里有竹家寮,地界天台、永康间,为盗贼渊薮。
韦羌山县西四十五里。高出众山,险绝难升。又有万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绝顶曰新罗,九峰回环,道极险厄,岭上平旷,自成村落。县西四十里又有翠屏山,苍翠郁葱,亦称幽胜。又金峰山,在县西九十里,山有九峰,次第起伏,其第九峰尤高胜。○彭溪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旧《志》:山多林木,饶五谷,脉接天台,水流为彭溪潭,疏为四堰,溉田甚众。又玉几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方正如几。又西五里为景星山,壁立万仞,上有鹿颈岩。《志》云:县南百里有道赭山,路出温州。
五部岭县东南百五十里,与黄岩、乐清二县接界。《闻见录》:自五部岭南出张溪,凡二百余里。又七十里即温州府城,为往来之间道。又三十六崛岭,在县西九十里,出缙云县界。○水帘岩,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崖壁横峙,悬瀑如帘,下有石室,甚深广。又太翁岩,在县东四十里,中有泉。宋宣和间,居民多避寇于此。
○永安溪县西北百四十里。源出金华府东阳县界,亦曰大溪。《志》云:溪有二源,小溪源出县西二百十里冯师山,东流百里至曹村,浅不可舟,自曹村而下,可胜小艇,又东至妃姑村,与大溪会流六十七里,环城西而东出,入临海县界,合天台县始丰溪,接澄江而入海。○曹溪,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括苍岭,南流四十里,合诸溪水入大溪。又方溪,在县西南百七十里,源出温州府永嘉县之杉冈,亦合诸溪之水,北流注于永安溪。
彭溪县东二十里。源出天台山,南流百十里入永安溪。嘉靖三十五年,倭贼据仙居,官军进击,贼走彭溪,官军歼之于溪上。又有白水溪,在县东二里,源出竹山,入大溪。一云亦出天台山,经县东北四十里,流长百里,合彭溪而入大溪。
湘湖县东十五里。潴众山之水,四时不涸,居人资以灌溉。相近者又有深澄湖,又东十里曰磬湖,又二里曰莼湖,县东南二十里又有黄赤湖,皆潴水溉田。○小西湖,在县西二十里,延袤数里。南宋初,吴芾所开。又千头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唐末黄巢犯境,义兵拒敌,诛贼党千级,投湖中,因名。
○白塔寨县西三十五里。《宋志》:嘉定十五年,守臣言:白塔寨,因宣和中寇乱置,今已为聚落,而苍岭当衢、处、婺三州,冈阜深阻,行者穷日而后度,人烟迥绝,寇攘所凭,请徙于岭下戴村,寻废。○安洲驿,在县治西,本名括苍驿。宋置,嘉泰二年,以近安洲山,改今名。元废。又有苍头驿,在苍岭上,亦宋置,寻废。又安仁铁场,在县西百二十里,宋开禧元年置,元废。
田头市县西三十里。明初置田市巡司,嘉靖中废。○官路桥,在县西二十里,为往来之通道。
宁海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北至宁波府象山县二百三十里,北至宁波府奉化县百二十里。汉回浦、鄞二县地。晋太康初,析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台州。七年省。永昌元年,复置。《城邑考》:县旧治海游镇,永昌初徙今治,筑城周不及二里,寻废。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筑城。万历十九年,以淫雨城圮,复修筑,周六里有奇,编户百十三里。
○卧龙山县治东南一里。山势蜿蜒,如龙偃卧,一名应家山。又南里许有千丈岩,壁立高峻,下有青镜湖。○白峤山,在县东五里,亦曰白峤岭。《志》云:晋置宁海县,初治此,今有白峤驿,路出奉化县。又东二十里有瀛岩,滨于海,崖险绝,下蘸波心。
雷山县西三十里。有三十六峰,亦曰三十六雷山。又梁王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为往来通道,置公馆于此。○王爱山,在县西六十里,路接天台县界。《志》云:唐咸通中,裘甫据宁海,王式败之于海口、上、海游三处,甫盖从王爱山遁走剡城。又凤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健跳所,城跨其上。
天门山县北六十里,接奉化县界。山从嵊县发脉,缭绕三百余里,其麓有阆风台,拔起数千仞。又龙须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旧产铜铁。《志》云:山冈四断,怪石屹立,有三龙湫。又峡石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峰夹起,矗立千仞。○三门山,在县界二百五十里海中,海舟出入必经之所,今设兵船泊守,南与大佛头,北与林门各兵船会哨。又ぜ山,在县东百里,大海环其下。县东北九十里又有盖仓山,濒大海,一名茶山,亦曰茶岩,下有柴溪,引流注海。
桑洲岭县西六十里。有桑洲驿。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桐岩岭,其上为朱家岙驿。又西南六十里即府城也。旧路由狼坑县渚海游而西,纡回阻滞。宋靖康以后,取道于此,至今便之。嘉靖中,戚继光讨倭寇,驻军桃渚,寇屯聚桑洲,粮援久之不至,盖控扼要地也。
海游岭县南六十里。下有镇。唐咸通中,王式大破裘甫于海游镇,甫遁入甬溪洞,官军与战于洞口,又破之。旧《志》:洞在县西南百余里,入天台县界。又战坑岭,在县南百里,危峻难登,俯瞰大海。其相近又有亻危桥岭,两石峙立如门,架木为梁以度,下有泉,甚湍急。○枫槎岭,在县南二十里,亦曰枫岭。嘉靖中,倭寇入犯,官军御之于此,败绩。又南五里有摘星岭,本名新岭,岭甚高峻,因名。
大龙岭县西南百里。回旋曲折,凡三十五盘,接天台县界。○栅墟岭,在县北六十里,与奉化县接界。旧有栅墟巡司,元置,今废。又苏木岭,在县西北九十里,与绍兴府新昌县接界。又西溪岭,在县东百二十里,又东百里至象山县城。
紫溪洞县东北四十里。幽阻险隘。唐宝应初,袁晁作乱,李光弼讨之。晁死,其弟瑛从五百骑遁入此。光弼驻兵洞口,绝其粮道,俱饿死。宋时洞口犹有遗镞云。今亦曰紫溪岭,路出象山县。
○海县东四十里。《夷坚志》:县东海中有尾闾,与海门马筋相值,自高山望之,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余,舟楫不可近,旧传东海泄水处。又健跳港,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健跳所东有长洛渡,阔四百余丈,出海往茅头大洋,上接海中查盘山与练陀等处,下接海中青屿、黄毛与牛头、桃渚诸处。《海防考》:健跳所孤悬于重山之外,恃舟船为命,守港之师,不可暂撤。是也。又茅头洋,一作猫头洋,亦在健跳所东北。嘉靖三十九年,官军败贼于此,又追破之于青门洋。青门洋,即青门港,见象山县。
鄞江县东北四十里,与象山县接界。自奉化县东南境,合诸溪之水及县北白渚溪、马紫溪,俱汇流以入海。唐咸通中,裘甫据宁海,王式遣军屯海口,以遏贼入海之道。胡氏曰,即自鄞江走象山之道也。今县北五十里,地名海口,旧置海口驿,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