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8 页/共 479 页
○定阳城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孙氏置县于此,至隋始废。《志》云:今其地名三冈,遗址犹存。又县东南招贤乡有信安废县,相传晋时置县于此。
○三衢山县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派山为三道,因名。峰岩奇秀,甲于一郡。唐取以名州。其相接者曰容车山,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周环五里。又有石门山,石径仅容一人,下临金川。○严谷山,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余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竭,下多严姓,因名。
常山县东三十里。县以此名,一名长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王象之曰,即信安岭也。陈天嘉初,留异据东阳时,江、郢二州俱为王琳所有。异因与琳自鄱阳信安岭潜通使往来,今自衢州经信州达于鄱阳,必由常山,所谓岭路也。旧《志》云:唐时常山县城盖治常山之麓。
菱湖岭县北二十五里。《志》云:自县至开化凡八十里,岭为往来之冲。又木绵岭,在县南十里,由此达江山县之道也。○宝盖洞,在县西五十五里,球川之上。正德七年,以姚源盗起,置戍于此。又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白石坞濠坑,亦是时置戍处也。
○金川县北半里。一名马金溪,源出开化县东北马金岭,流入界,经县北五里,有垒石突出溪中,谓之金川滩,县北诸溪流皆由此汇入焉。其水最大,胜三百斛,舟绕县郭而东合文溪,又东南流五十里,入西安县界,即信安溪之上流也。○马溪,在县西北五里。自开化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十里至石门,合于金川,亦曰双溪。
文溪在县东。自江山县流入县境,县南诸溪流皆汇入焉,汇金川水入西安县界。郡志,今县南一里有石空溪,自江山县流入界,至县南十里有私溪,自县西南流合焉,谓之新开溪,盖即文溪矣。又有傥溪,在县西北五里,源出玉山县境,沿流至县北五里入金川。○招贤溪,在县东三十里,东流三十里入金川,与西安县境相接。又浮河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南流入金川。
球川县西五十里。四山环抱,川经其间,险僻处也。
○草萍驿县西四十里。江浙于此分界。又西四十里即江西玉山县也。隆庆初,并入广济驿,置公馆于此。今详见玉山县。○广济驿,在县城东。旧在城内,嘉靖四十二年,迁今所。本曰广济水驿,后并入草萍马驿,曰广济渡水马驿。驿前有广济渡浮桥。又新站,在县东五十里。《闻见录》:水南、浮河、新站三路,为县境达府城之要口。
甘露镇县西北四十里。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吴越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之,即此。或以为润州之甘露镇,误也。
江山县府西南七十五里。南至福建浦城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永丰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江西玉山县八十里。本信安县之南川地。唐武德四年,置须江县,属衢州。八年,省。永昌初复置,仍属衢州。五代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江山县,宋咸淳末,改为礼贤县。元复曰江山。旧无城,前朝隆庆二年创筑,周二里有奇。编户一百二十七里。
○西山在县治西。峰峦秀拔,下有须泉,一名梅花泉。又有骑石山,在县西二里,与西山相接。县南五里又有景星山,与骑石相对,本名突星山。宋绍兴间,改今名。又航埠山,在县东一里,山势逶迤,鹿溪经其阳。○湖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百丈,周五十里,山半有石城,内有腴田。
江郎山县南五十里。《志》云:山高六百寻,一名金纯山,一名须郎山。有石峰耸秀,俗呼江郎三片石,山顶有池,人迹罕至。钱氏以此山名县。又浮盖仙山,在县南百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南十里曰觑心山。俱以峻拔而名。相近者又有箬山。志云箬山在县南百里,高出仙霞之上,晴霁时可望衢城。○石门山,在县南三十里,往来者皆道出山麓,谓之石门街。
仙霞岭县南百里。《志》云:岭长二十里,高三百六十级,有二十八曲。又南十里为大竿岭,又二十里为小竿岭,皆闽浙之襟要,行旅必由之道也。今详见重险仙霞。
璩公岭县东南六十里,路出处州府遂昌、龙泉二县。又东碛岭,在县东南百里,与遂昌县接界。○大陈岭,在县西北十二里,路出常山。又有大岭,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出常山之道也。又红旗岭在县南三十五里,路出江西玉山县。
○大溪在县城东。一名鹿溪,亦曰鹿头溪。仙霞诸岭之水,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流经城下。又东北十八里而为大溪滩,旧有浮桥,一名渡江头,为县境之冲要,又东北入西安县境,是曰衢江,即浙江之南源也。
文溪县西三十五里。出县南九十里石鼓山,又合四境群山之水,汇为一溪,北流入常山县,与金川会,复折而东南入西安县界。○口溪,在县东南十里,自遂昌县流入界,合于大溪。又县境有青草洲。《郡国志》:由鄱阳郡东南至须江青草洲七百五十里云。
清湖渡县南十五里。官置浮梁,以济行旅。有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矣。○峡口渡,在县南六十五里。《舆程记》:自清湖渡至峡口渡,凡五十里,渡阔三十余丈,泛滥时,一望无际,浅涸则磷磷石涧耳,居人为竹筏往来,上下溪涧,轻捷如鸥。
○仙霞关在仙霞岭上,有巡司戍守。旧名东山巡司,初置岭下。成化间,徙于岭上。又有小竿寨,在县南百三十里小竿岭上,旧有小竿巡司,今革。俱详见前重险仙霞。
白达寨县东八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新塘寨,县西南六十里有马鞍寨。皆正统中置,以备矿寇。又有峡石寨,在县南七十里,即峡口渡,路通江西、福建,为设险处。○礼贤镇,在县西三十五里。文溪经其西,亦往来要地也。
开化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北至严州府遂安县百二十里,北至南京休宁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直婺源县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江西玉山县百四十里。本常山县地。宋乾德四年,吴越钱氏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县。县无城,明朝正德六年,创筑。嘉靖二十九年,以水圮增修。隆庆二年,复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六十里。
○钟山县治北二里。金溪经其下,一名覆釜山,县之主山也。又蟠桃山,在县东北五里,岩壁峻立,山径萦纡。其南曰王母山,在县东五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志》云,县东二十五里有雅金岭,周五十里,路出常山,岭势壁立。山半亦有灵湫,名摄龙洞。
石耳山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中有龙湫。又古田山,在县西百里,与石耳相峙,高十五里,中有田百亩,田畔亦有龙湫。
金竹岭县北六十里,道出休宁县。有开化巡司戍守。《志》云:自岭而北六十里,至休宁县界之江岭。是也。又马金岭,在县北九十里,东接遂安,北接休宁,最为冲要。○百际岭,在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有风岭,与婺源县接界,明初下徽州,元将李克鲁退屯浙西扎溪源,既而前军至界首百际岭,元兵逆战,大败之,是也。扎溪,或云在严州府遂安县界。
菱塘岭县西南八十里。与江西玉山县分界,自岭至县六十里。又歇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自岭而西,由白沙以抵德兴,为往来通道。《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芹岭,又有遁岭,相连并峙,高皆切云。○り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遂安县分界。又五十里而绕遂安。又深山岭在县东四十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蓼岭,皆路出常山县。
○金溪在县治东。有二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合流而南,绕城北而经城东,又南流至华埠,始容小舟,入常山县境,曰金川,而流始大。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亦曰马金溪,即信安溪之上源也。《志》云,信安溪水大抵从江西玉山县怀玉山而分,自山以西,水皆西流入于湖,自山以东,水皆东流入于江,怀玉山盖近县西界也。
马溪在县东。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注于金溪。又龙山溪,在县南三十里,一出县西南八十里之壕岭,一出县南七十里之梨岭,回环十二曲,至华埠注于金溪。○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其上流为池淮溪,有两源,一出歇岭,一出县西百里大榕岭,合流至县西三十里滕岩下之池淮畈,曰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杨淮水,出江西乐平县界,县东北七十里有り岭水,下流皆入马溪。
○白沙关县西八十里。路出德兴县,自岭而西七十里,即县治也。又白石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戍守处。
马金镇县北三十五里。以马金岭而名。有巡司戍守,今革。○华埠镇在县南三十里,自常山至县,此为通道。隆庆中,设营于此以御寇,曰华埠营。
附见:
衢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元置镇守保甲万户府。明初,改置仁和卫,寻改为守御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
◎浙江六
◇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千三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属越。秦属会稽郡。汉初为东瓯国地。武帝以后,属会稽郡。三国吴兼属临海郡,晋属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改置处州始治括苍县。十二年,改曰括州。大业初,又改为永嘉郡。唐复曰括州。天宝初,曰缙云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十四年,改为处州避太子讳也。五代时,属于吴越。宋仍为处州亦曰缙云郡。元曰处州路。明初曰处州府,领县十。今为处州府。
府湍流亘地,峰岭倚天,虽僻处一隅,而南邻闽越,可树捣瑕之功,东迫永嘉,已具建瓴之势。明初规有浙东,即下处州,一以绝窥伺之端,一以厚括囊之资也。
丽水县附郭。本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三国吴为松阳县地,属临海郡。晋因之,宋以后属永嘉郡。隋析置括苍县,为处州治,是后皆为州郡治。唐大历十四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十五里。
○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隋唐时故治也。亦曰括州城。括本作栝,即椤木也。松身柏叶,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唐末,卢约窃据是州,迁治于小括山上。宋杨亿云:郡斋迥在霄汉,石磴盘屈。是也。《续厅壁记》:小括山路九盘始入谯门。宋崇宁三年,杨嘉言为守,削直之。大观元年,郡守高士广复旧,元至元二十七年,郡守斡勤好古,复迁治于今所,北枕枣山,筑城环之。前朝洪武初修筑,正统以后,屡经缮治,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
○万象山府治西北。俯临城邑,下瞰溪光。城中之山凡十,此其最高者。或曰即山也,在县治西南一里,多生木,上有夫子庙,一名庙山。万历中改今名。又梅山,在山之东南,高如之。枣山在县治西,又西则姜山、茭山、锦山,皆相连。最西者曰小括山,其址与万象山相接。众山环簇,状若莲花,一名莲城山。径路盘纡,亦曰九盘岭。其北则为月山,以海月初升,先得其光而名。县治之东有囿山,稍北则为富山。此所谓城中十山也。又有大括山,在府城东七里,亦曰少微山,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山西南绝顶有眉岩,从下望之,如列眉然。
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其北三里曰白云山,高六百余丈,白云之北曰城门山,皆冈阜相接,为北面之胜。○南明山,在府南七里,泉石甚胜,山巅旧有千里亭,以高旷得名。又府西四里曰石僧山,西五里曰桃山,西南十五里曰石羊山,西三十里曰风门山。府东十里曰巾子山。
大梁山府南二十里。《志》云:山北跨丽水,南接青田,登其巅,城郭村落尽在目前。○三峰山,在府西五十里,下曰灵峰,中曰翠峰,上曰岑峰,林峦秀丽,为一境之冠。又连云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岩陡绝,上连云霄。
○大溪城南二里。一名洄溪,又名洞溪。自龙泉以西,汇秦溪、浆溪诸溪涧之水流入境,合松溪、遂昌港又东至青田县南,合诸山溪之水,至温州府界入于海。
好溪府城东五里。源出缙云县之大盆山,西南流至府东,为东渡。又东南达于洞溪,今亦曰东溪。本名恶溪。谢灵运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记》:恶江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有七十余滩,水石薄,三十里至箭溪,王羲之游此题突星濑处也。唐文明初,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大中间,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一统志》:突星濑在府东四十里,一名箭溪,溪上又有琵琶洲,平沙满望,碧水环绕,以形似名。
官桥溪府北十五里。有甘泉、白溪二水流合焉,入于大溪。又丽阳溪,出丽阳山,贯串府城,中分二支,一南达于大溪,一东汇好溪堰而入大溪。又丛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南流入大溪。
茗湖在府西七里。丽水诸湖俱在县西境。县西三十里为白湖,又西十里为何湖,又西十里为李湖、吴湖,又西十里为郑湖,咸以资灌溉之利。